我国在战国时代已开始使用肥料,但使用肥料的方法,尚未见当时记载。最早记载我国施肥技术的是西汉的《氾胜之书》,从书中的记载来看,当时的施肥技术已有基肥、追肥、种肥之分,只是当时未有这种专有名称而已。人粪直接施用会伤害庄稼。在宋代江南,人粪大多是直接施用。
但是到了元代,农民已普遍使用腐熟的方法,但是自然腐熟法费时颇多,通常是“水粪〔即新粪〕积过半年以上”,方成可以使用的“熟粪”。
为了加快腐熟,而且避免暴露田间丧失养分,明代江南开始使用“蒸粪法”。此法据是在冬天地气回暖时挖深潭聚粪,封闭沤熟;或在空地建茅房,凡粪尿、灰土、垃圾、糠粃、藳秆、落叶皆可堆积其中,以土覆盖,关闭门户,使之在屋内发热腐熟。所得熟粪,又称“蒸粪”;到了清代中叶,苏州人潘曾沂和奚诚又分别创造出“煨粪法”和“窖粪法”,以加速人粪腐熟并增加养分。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人就认识到“土敝则草木不长,气衰则生物不遂”。土地不时地被撂荒,不是因为人口稀少,劳力短缺,而是因为地力的耗尽。汉文帝(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统治时期号称盛世,但由地力下降所导致的农业衰退非常明显。在连续几年减产之后,文帝下发的一则诏书中提到,耕地面积没有减少,人口也没有增加,人均耕地比以前还多,但食物却严重不足。宋人发现,“凡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宋朝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地力下降有加速之势。明清时期,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就一直存在有所谓“暗荒”的说法,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单位面积产量递减。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