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泥鳅的别名 3 《全国中草药汇编》:泥鳅 3.1 拼音名 3.2 泥鳅的别名 3.3 来源 3.4 性味 3.5 功能主治 3.6 泥鳅的用法用量 3.7 摘录 4 《中华本草》:泥鳅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泥鳅的别名 4.5 来源 4.6 原形态 4.7 生境分布 4.8 栽培 4.9 化学成份 4.10 性味 4.11 归经 4.12 功能主治 4.13 泥鳅的用法用量 4.14 各家论述 4.15 摘录 5 泥鳅的营养价值 6 泥鳅适合的人群 7 泥鳅的食疗功效 8 与泥鳅相克的食物 9 泥鳅的食用建议 附: 1 用到中药泥鳅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泥鳅 1 拼音
ní qiū
泥鳅是一种淡水性小鱼。每到冬季,它便鉆入水底的淤泥深处长眠,以抵抗严寒的侵袭。
泥鳅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在一些含氧量低、水质较差的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甚至在干旱季节,水源涸竭的情况下,它能鉆入泥中照样不死。因为泥鳅有特殊的呼吸方式,它除了和其他鱼一样能用鳃吸收水中的氧气外,还能通过肠呼吸直接从空气中得到氧气。平时泥鳅生活在水底的淤泥里,当水中的含氧量减少时,它们便纷纷上浮,不时将头伸出水面,用嘴巴吞吸空气。泥鳅的肠管较直,肠壁很薄,其中分布著许多微血管,能进行气体代谢,当空气经过肠管时,氧气被吸收,而其他废气则通过 *** 排出。
泥鳅有沙鳅、真鳅、黄鳅之分,在我国各地的淡水中都有分布。常生活在水田、池塘、沟渠的静水底层淤泥中。喜食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也食植物碎屑、藻类等。泥鳅每年4—8月进入繁殖季节,二龄后的泥鳅性成熟开始产卵。个体越大,产卵量越多。
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并具有药用价值,是人们所喜爱的水产佳品。
2 泥鳅的别名蝤、鳅鱼
3 《全国中草药汇编》:泥鳅 3.1 拼音名Ní Qiū
3.2 泥鳅的别名鱼鳅
3.3 来源鳅科动物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的活体及粘液。四季可捕捉,洗净即可。
3.4 性味甘,平。
3.5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利尿除湿。用于急、慢性传染性肝炎,水肿,皮肤搔痒,痔疮下坠。
3.6 泥鳅的用法用量2~3钱,每日3次,研粉服;或1~2两炖汤服。
3.7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4 《中华本草》:泥鳅 4.1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4.2 拼音名Ní Qiū
4.3 英文名Oriental weatherfish
4.4 泥鳅的别名鳛、鳅、鱃、泥鳅、委蛇、鳅鱼、粉鳅、和鳅
4.5 来源药材基源:为鳅科动物泥鳅、花鳅、大鳞泥鳅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Gantor)2.Cobitis taenis Linnaeus3.Misgurnus miolepis (Gunther)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
4.6 原形态1.泥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16170,背鳍2,7,臀鳍2,56。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2.花鳅,体长412cm,为体高的67倍,为头长的46倍,头很侧扁。眼间隔狭窄。吻颇长,眼小,侧位而高,有小而直立两叉须。鼻孔近于眼,背鳍无硬棘,始点为腹鳍前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圆形。侧线完全。鳞很小。背部及体侧各有较大黑斑点一行,另有三行小点于体侧上部,尾鳍上方有一明显黑点,背、尾鳍有几条黑斑,头上有许多小黑点,有条黑纹由吻达眼。
3.大鳞泥鳅,体长而侧扁。体长为体高的56.2倍,为头长的4.76.2倍。头长为吻长的2.12.8倍,为眼径的4.18.1倍,口亚下位。须5对,最长1对口须末端达鳃盖骨后缘。鳞埋于皮下,侧线鳞102107。背鳍2,6,不具硬刺。臀鳍2,5。尾柄较高,具明显的皮褶棱。胸鳍距腹鳍很远。尾鳍圆。 *** 位臀鳍起点前。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黑色,侧下半部及腹面灰白色。背鳍、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4.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喜栖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层富有植物碎屑的游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天气闷热时浮出水面呼吸,水干涸则鉆入泥土中一般2冬雌性成熟。67月产卵。杂食性。
2.喜居于泥底水质较肥的浅静水中,以高等植物叶片为食。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江苏、福建等地。
3.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渠江及其附属湖泊、水体之中。
资源分布:1.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
2.舂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江苏、福建等地。
3.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渠江及其附属湖泊、水体之中。
4.8 栽培生活习性,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鉆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一般多为夜间摄食。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
养殖技术,泥鳅生长发育到2龄后性腺成熟,雌醺身长度与怀卵量有关,体长20cm的雌鳅怀卵24000粒以上。卵径1.21.5mm,**半透明,粘性卵。每年57月,水温在1820℃时为产卵盛期.多产在水草丛生的流水处。
鳅卵孵化时间的长短与水温有关,当水温为15℃时,孵出时间需要4天,当水温25℃时,仅2天即可。初生鱼苗,全长约3.7mm,吻端有粘著器官,可使鱼体悬挂在鱼巢上,依靠卵黄供自身营养。3天后,鱼苗全长5.3mm,腰点出现,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外界食物。这时可钭鱼巢移出孵化池。
泥鳅苗种培育分两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为鱼苗培育,将全长5.3mm的鱼苗部育到10mm左右。第2阶段是从1cm培育到3cm或更大。
饲养管理,泥鳅饲养管理大致分为孵化管理、鱼苗管理、鱼种管理、成鱼管理等几个时期。饲养34个月的鱼种,何等长达100mm,体重可达11g;饲养1年后,体重可达15g。另外,泥鳅也可稻田养殖。也可与其他鱼种混养。在养殖过程中可投喂含有鱼粉、蚕蛹粉、米糠、麸皮等成分的混合饲料,以作补充。每日投喂12次。
4.9 化学成份1.泥鳅肌肉含天冬氨酸转氨酶(artate aminotransferase)。每100g肉中含水83g,蛋白质9.6g,脂肪3.7g,碳水化合物2.5g,灰分1.2g,钙28mg,磷72mg,铁0.9mg。脂肪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和十八碳三烯酸(calendic acid)。
组织含胺(spermine),亚精胺(spermindin),腐胺(putrescine)和尸胺(cadaverine)。
烘干泥鳅表皮含γ丁内酯(γbutyrolactone)。
泥鳅含多种酶:蛋白酶(protease),表型6磷酸葡萄糖酸脱氧酶(pheno of 6phosphogluconate dehydrogenase),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hosphogluutase),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还含胞嘧啶(cytosine),黄嘌呤(xanthine),腺嘌呤(adenine),鸟嘌呤核糖甙(guanosine),鸟嘌呤(guanine),嘧啶(pyrimidine),嘌噙堿(purine bases),核苷(nucleoside),核3苷酸(nucleotide),腺苷酸(adenylic acid),鸟苷酸(guanylic acid),尿嘧啶核苷酸(uridylic aicd),脱氧鸟苷酸(deoxyguanylic acid)。此外,还含F型前列腺素(F prostaglandins),肌肉蛋白(muscle proteins),4(2,4,6三氯苯氧基)N乙酰苯胺[4(2,4,6,trichlorophenoxy)acetanilide]和4(2,4,6三氯苯氧基)甲酰苯胺[4,(2,4,6trichlorophenoxy)formanilide],维生素(vitamin)A、B1、B2,和烟酸(nicotinic acid)。
2.花鳅,皮及粘液含粘多糖(mucopolysaccharide),酯酶(esterase),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及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金属离子有Na+、Fe2+、K+、Ca2+、Mg2+、Cu2+。皮还含β胡萝卜素(βcarotene)。
3.大鳞泥鳅,含游离氨基酸的氮占总氮的15.2%,主要是谷氨酸(glutamic acid),赖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rtic acid),组氨酸(histidine),苏氨酸(threon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和缬氧酸(valine);在总脂类中,中性脂类(neutral lipids)占57.85%,糖脂(glycolipids)占15.95%,磷脂(phospholipids)占26.20%,主要有棕榈酸(palmit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及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离子有Na+、K+、Cl、PO43、Ca2+、Mg2+。此外,还含肌苷酸(inosinic acid IMP),腺苷酸(adenylinic acid,AMP),肌酸酐(creatinine)丁酸(butyric acid)及琥珀酸(succinic acid)。
4.10 性味味甘;性平
4.11 归经脾;肝;肾经
4.12 功能主治补益脾肾;利水;解毒。主脾虚泻痢;热病口渴;消渴;小儿盗汗水肿;小便不利;阳事不举;病毒性肝炎;痔疮;疔疮;皮肤瘙痒
4.13 泥鳅的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0250g;或烧存性,入丸、散,每次610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生品捣敷。
4.14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煮食治疮癣,通血脉而大补阴分。
2.《医学入门》:补中,止泄。
3.《纲目》:暖中益气,醒酒,解消渴。
4.《随息居饮食谱》:杀虫。
5.《四川中药志》:利小便。治皮肤瘙痒,疥疮发痒。
4.15 摘录《中华本草》
5 泥鳅的营养价值泥鳅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且含一种类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人体抗血管衰老,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鳅和豆腐同烹,具有很好的进补和食疗功用;应用于消渴:泥鳅、鲜荷叶共煮汤食。
6 泥鳅适合的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特别适宜身体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小儿体虚盗汗者食用,有助于生长发育;同时适宜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急慢性肝炎及黄疸之人食用,尤其是急性黄疽型肝炎更适宜,可促进黄疽和转氨酶下降;同时适宜阳痿、痔疮、皮肤疥癣瘙痒之人食用。
7 泥鳅的食疗功效泥鳅性平、味甘,入脾、肝经;
具有补中益气、除湿退黄、益肾助阳、祛湿止泻、暖脾胃、疗痔、止虚汗之功效。
8 与泥鳅相克的食物泥鳅不宜与狗肉同食;狗血与泥鳅相克:阴虚火盛者忌食;螃蟹与泥鳅相克:功能正好相反,不宜同吃;毛蟹与泥鳅相克:同食会引起中毒。
9 泥鳅的食用建议泥鳅保鲜:买来的泥鳅,用清水漂一下,放在装有少量水的塑料袋中,扎紧口,放在冰箱中冷冻,泥鳅长时间都不会死掉,只是呈冬眠状态;烧制时,取出泥鳅,倒在一个冷水盆内,待冰块化冻时,泥鳅就会复活。
用到中药泥鳅的方剂 泥鳅粉拼音:níqiūfěn处方:活泥鳅2000克制法:先把活泥鳅放清水中养1天,使其排净肠内废物,次日再...
沃焦散:wòjiāosǎn《圣济总录》卷五十八:组成:泥鳅鱼10头(阴干,去头尾,烧灰,碾为细末),干荷叶...
五香流气饮,其痈生小腿肚内侧,疼痛肿硬,微红,长数寸,形如泥鳅;并治流注、结核。结核痰核及阴毒流毒,黄鳅痈。由...
圣功散先用米泔水温调1服,次淡煮獖猪肉,或鲢鱼、田螺、泥鳅撸药与患者,空心食之。无热者,酒调肉撸;有热者,...
更多用到中药泥鳅的方剂古籍中的泥鳅 《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四卷鳞之四]鳅鱼
(音酋。《纲目》)释名泥鳅(俗名)、鱼(《尔雅》)。时珍曰∶按∶陆佃云∶鳅性酋健,好动善扰,故名...
《外科心法要诀》:[卷八手部]蛇眼疔、蛇背疔、蛀节疔、蛇腹疔、泥鳅疽甲后名为蛇背疔,蛀节疔生中节骨,蛇腹指内鱼肚形,泥鳅疽生遍指肿,牵引肘臂热疼。看生何指分经络,总由脏...
《本草求真》:[上编卷七食物]鳝鱼(无鳞鱼)温润脾胃鳝鱼(专入脾)。即泥鳅。伏于泥中。得土阴气以养。性动而侵。故能入土以补脾。书言暖中...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手部]蛇眼疔、蛇背疔、蛀节疔、蛇腹疔、泥鳅疽甲后名为蛇背疔,蛀节疔生中节骨,蛇腹指内鱼肚形,泥鳅疽生遍指肿,牵引肘臂热焮疼,看生何指分经络,总由...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膊臂手三部证治(计十九证)]痈疽就简(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