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歌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2023-09-03 11:51:32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越人歌》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体现了不同民族人民和谐共处的状况,表达了对跨阶级的爱情的抒歌。其古越语发音在汉代刘向《说苑》中有记载。

越人歌翻译

今晚是怎样的晚上啊河中漫游,

今天是什么日子啊与王子同舟。

深蒙错爱啊不以我鄙陋为耻,

心绪纷乱不止啊能结识王子。

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丫枝,

心中喜欢你啊你却不知此事。

创作背景

楚熊渠兴兵伐扬粤"至于鄂",并立其中子红为鄂王来加以管制。"至于鄂",就是说攻打到了扬越人控制的鄂地。接着,熊渠立中子红为鄂王,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统治者是楚人的地方政权,被统治者主要是世代居住在鄂国的扬越人。扬越(粤),世多谓"百越"之一。《吕氏春秋·恃君览》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欢兜之国,多无君。"扬越似即居处于扬水、汉水之南的百越。其实,扬越不止是百越之一,而是先秦时期百越之别称。扬越即百越。

熊渠破鄂是在楚庄王三年(前611),随即在鄂国的废墟上封其次子为鄂王。然而扬越人却没有被消灭或驱逐出鄂境。这或许与楚人对于被其征服的族众采取羁縻安抚、和睦相处的政策有关。熊渠未伐庸取杨越之前"甚得江汉间民和"的"民",当是居住在江汉一带的扬越人。他们支持了楚人,因此在楚人占杨越之地以后,扬越人可以继续在鄂东故地休养生息,并保留原有的组织、习俗、自由之身和人格自尊,怡然操着自己的语言--越语,自在地横楫逐波或从事其它行业。

越人歌赏析

起首两句"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洲",当从《北堂书钞》卷一O六引作"舟"。"搴洲中流"即在河中荡舟之意。这是记事,记叙了这天晚上荡舟河中,又有幸能与王子同舟这样一件事。在这里,诗人用了十分情感化的"今夕何夕兮"、"今日何日兮"的句式。"今夕"、"今日"本来已经是很明确的时间概念,还要重复追问"今夕何夕"、"今日何日",这表明诗人内心的激动无比,意绪已不复平静有序而变得紊乱无序,难以控抑。这种句式及其变化以后常为诗人所取用,著名的如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末两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进入诗的中间两句行文用字和章法都明显地由相对平易转为比较艰涩了。这是诗人在非常感情化的叙事完毕之后转入了理性地对自己的心情进行描述。"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是说我十分惭愧承蒙王子您的错爱,王子的知遇之恩令我心绪荡漾。

最后两句是诗人在非常情感化的叙事和理性描述自己心情之后的情感抒发,此时的诗人已经将激动紊乱的意绪梳平,因此这种情感抒发十分艺术化,用字平易而意蕴深长,余韵袅袅。"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个比兴句,既以"山有木"、"木有枝"兴起下面一句的"心说君"、"君不知",又以"枝"谐音比喻"知"。在自然界,山上有树树上有枝,顺理成章;但在人间社会,自己对别人的感情深浅归根到底却只有自己知道,许多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对别人的感情难以完全表达,因此越人唱出了这样的歌词。而借"枝"与"知"的谐音双关关系做文章的比兴手法,也是《诗经》所惯用的。如《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能不我知",《小雅·小弁》"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即是。

这种谐音双关对后代的诗歌如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等恐怕不无影响。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二句,与《九歌·湘夫人》中"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二句相仿佛(然"山"句为"A有B兮B有C"句式,"沅"句为"A有B兮C有D"句式,亦有不同),也可见出此楚译《越人歌》深受楚声的影响。虽然今人所读到的《越人歌》是翻译作品,但仍可这样说:《越人歌》的艺术成就表明,两千多年前,古越族的文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作品原文

越人歌

佚名?〔先秦〕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注释

搴(qiān):拔。搴舟,犹言荡舟。洲:当从《北堂书钞》卷一O六所引作“舟”。

被(pi):同“披”,覆盖。

訾(zǐ):说坏话。

诟(gòu)耻:耻辱。

几(jī):同“机”。

王子:此处指公子黑肱(?-前529年),字子皙,春秋时期楚国的王子,父亲楚共王。

悦:喜欢。

名家点评

[宋]朱熹《楚辞集注》:《越人歌》者,楚王之弟鄂君泛舟于新波之中,榜橙越人拥棹而歌此词。其义鄙亵不足言,特以其自越而楚,不学而得其馀韵,且于周太师六诗之所谓兴者,亦有契焉。知声诗之体,古今共贯,胡、越一家,有非人之所能为者,是以不得以其远且贱而遗之也。

席慕容:在黑暗的河流上被你遗落了的一切,终于,只能成为,星空下被多少人静静传诵着的,你的昔日,我的昨夜。

根据汉代刘向编纂的《说苑》所记载,《越人歌》其实是楚人翻译的越国舟子的唱辞。其背后的故事里还有一个故事:楚国的襄成君刚受爵位的那天,穿着华丽的衣裳,被随从们簇拥着来到河边。楚大夫庄辛刚好路过,他拜见完襄成君站起来,想和襄成君握一握手。握手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是一种非常不严肃的行为,所以襄成君听后十分生气,脸色大变。庄辛见了也有点不自在,他转身去洗了洗手,给襄成君讲了一个鄂君子的故事:从前有一位楚国的王子,名叫子皙,爵位是鄂君。鄂君也生得十分俊秀。有一次他穿了华丽的衣服,就在这片水面上泛舟游玩。为他划船的是个越国来的奴隶。突然这越人开始唱歌,歌声委婉动听,鄂君子很受感动,但就是听不懂他在唱些什么。于是鄂君子招来了一位翻译,让他将划船人的歌词翻译成楚国话。这就是后世闻名的《越人歌》,歌词如下: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子皙被这真诚的歌声所感动,按照楚人的礼节,双手扶了扶越人的双肩,又庄重地把一幅绣满美丽花纹的绸缎被面披在他身上。对于为何庄辛会对襄成君说这样的话,后世有人说是庄辛是想借《越人歌》,表达他对襄成君的爱慕之心,即两人有同性恋之嫌(又称龙阳癖),这到底是真是假,也难以辨识。根据上世纪80年代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壮族语言研究学者韦庆稳先生深入研究,认为这首《越人歌》是一首古老的壮族民歌(现今的壮族是与古越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的一个部族)。他从语言的角度去加以剖析发现,原歌的记音和壮语语音基本上是相同或相近的,而且构词很有壮语的特点。他把拟构的上古壮语按原歌记字顺序加以排列,作了词对词、句对句的直译:〔原记音《越人歌》〕昌州州湛。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壮语直译《越人歌》〕正中王府王子到达。王子会见赏识我小人感激感激,天哪知王子与我小人游玩。小人喉中感受。为了让读者看得明白,容易理解其意思,韦先生根据壮语直译的《越人歌》,又作了意译:舟游如此隆重。是王府中大人。王子接待又赏识,我只有感激。但不知何日能与您再来游,我内心感受您的厚意!按照以上专家的翻译,《越人歌》似乎又不是一首爱情的歌曲,而是一席感激之词。至少不是《夜宴》中所说的,一个越女爱上楚国王子的故事。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