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谷粒在植物学上称为颖果,习惯上称为种子,从外到内依次包括颖壳、果皮、种皮、糊粉层、胚乳和胚几个部分。
水稻种子外面为颖(稻壳)所包围。颖又分为内颖和外颖,外颖较大,内颖较小,两者的缘部互相勾合,是糙米的保护结构,有些品种在外颖上还着生或长或短的芒,芒的有无、长短和色泽也因品种而异,是鉴定水稻品种的依据之一。
谷粒剥掉颖壳后就是糙米,糙米可分为果种皮、胚乳和胚三个部分,其中果种皮的表面为果皮,系子房壁发育而来,果皮里面是由子房珠被发育而成的一层极薄的种皮,其内部为胚乳组织。
胚乳外层为糊粉层。糙米重量的98%是胚乳,胚乳含有丰富的淀粉和少量的蛋白质、脂肪等,是人类食用的主要部分,也是水稻种子发芽和秧苗生长初期的营养来源。
胚的体积约占谷粒的3%,当胚受到损伤,稻种便不能萌发。胚主要由盾片、胚芽、胚轴和胚根四部分组成,是发育成幼苗的雏体。种子发芽时,胚根向下生长发育成种子根,胚芽向上生长发育成秧苗的地上部分。
颖壳、果种皮、糊粉层和胚,在加工大米时,尤其是加工精米时将全部被碾去。
水稻要想高产优质,首先要有肥料供应做保证,施肥是养分供应的主要来源渠道。因此,科学地施肥是种植者必须掌握的技能。科学施肥首先要掌握水稻的需肥特性,按照它生长发育不同阶段,采取科学的施肥方法,即可最大化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施肥量,又可做到不同肥料搭配施用,互相促进吸收利用,提高水稻产量。
一、水稻的需肥特性在水稻所吸收的矿质营养元素中,吸收量多而土壤供给量又常常不足的主要是氮、磷、钾三要素。水稻养分吸收量,因产量水平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每亩稻谷和稻草(谷草比例为1:1)从土壤中吸收纯氮5.8-12.5千克,磷4-6.5千克,钾10.5-16.5千克。水稻形成100千克籽粒,吸收纯氮在1.50—1.90千克,高产田略低些,低产田高些;吸收纯磷0.82—1.02千克,吸收纯钾1.83—3.82千克。但随产量升高100千克籽粒,氮、磷、钾纯养分吸收量分别为2千克、0.9千克、3千克,氮、磷吸收量与常规稻基本一致,而钾吸收量较常规稻高0.9千克。上述吸肥比例也因品种类型、栽培地区、栽培季节、土壤性质、施肥水平以及产量高低而异,故只能作为计算施肥量的参考。
二、水稻各生育期需肥规律1、水稻不同时期对养分的吸收。水稻自返青至孕穗期,各种元素吸收总量增加较快。自孕穗期以后,各种元素增加的幅度有所不同。对氮素来说,至孕穗期已吸收生长全过程总量的80%,其中磷为60%,钾为82%。
2、植株吸收氮量有分蘖期和孕穗期两个高峰。吸收磷量在分蘖至拔节期是高峰(约占总量的50%),抽穗期吸收量也较高。钾的吸收量集中在分蘖至孕穗期。自抽穗期以后,氮、磷、钾的吸收量都已微弱,所以在灌浆期所需养分,大部分是抽穗期以前植株体内所贮藏的。
三、施肥方法根据水稻需肥特性和规律,施用底肥和追肥这2种肥,才能满足水稻生长发育,达到增产增收。具体施肥方法介绍如下。
另一方面,结合耕作整地施底肥,能使土肥充分融合,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一个深厚、松软、肥沃的土壤环境。近年来生产实践表明,在水稻底肥中除施用农肥和化肥外,加施微生物菌肥,即可减少化肥施用量,还可有效分解土壤中的氮磷营养,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对水稻稻瘟病有抑制和预防作用,降低田间发病率。
另一方面,结合耕作整地施底肥,能使土肥充分融合,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一个深厚、松软、肥沃的土壤环境。近年来生产实践表明,在水稻底肥中除施用农肥和化肥外,加施微生物菌肥,即可减少化肥施用量,还可有效分解土壤中的氮磷营养,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对水稻稻瘟病有抑制和预防作用,降低田间发病率。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