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漠里有什么药材?

2023-08-15 20:48:26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锁阳:它的主要产地为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生长于干燥多沙地带,。入药部位为全草,春季采集佳。其味甘、性温,入肝、肾、大肠经。锁阳具有补肾润肠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阳痿,尿血,血枯便秘,腰膝痿弱等病症。

沙棘:为蒙古族、藏族习惯用药材,也喜生长在沙漠地区。药用部位为沙棘的成熟果实。沙棘味甘、酸、涩,性温。可入脾、胃、肺、心经。具有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散瘀之功效。因其可入肺经藏医、蒙医将其作为治疗咳嗽痰多的常用药。

麻黄:沙漠也是麻黄的生境之一,其药用部位为干燥草质茎。其味辛、微苦,性温。可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蜜制麻黄可润肺止咳。

肉苁蓉:其主要适于生长于沙漠环境。其味甘、咸,性温。可入肾、大肠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之功效。可用于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等病症的治疗。其甘温之性可助阳,质润滋养,咸可入身补肾阳,益精血,但其作用从容缓和,欲速则不达。

沙蒿:为超旱生沙生植物,有别名沙漠嘎。其味辛,性温。具有祛痰,平喘,解表之功效。可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可将沙蒿制成蜜丸(每丸含沙蒿干粉一钱),每天二次,每次一丸,可用于慢性气管炎,哮喘的治疗。

芨芨草:沙漠也为芨芨草的生境之一,其入药部位为茎基部及花、根状茎。其味甘、淡,性平。具有利尿清热之功效。其茎可利尿清热。其花可以止血。

百本是什么药材啊?

 广西用全草入药,主治菌痢,腹泻,腹痛,感冒。? 现代研究,红根草还具有抗肿瘤的功效。那么广西种植什么药材好呢?下面我带你看看种植的植物。仅供学习参考。

广西种植的好药材

 根据广西的地理环境及资源分布的情况,广西适合种植以下中药材,供药农参考:

 广西东北适合种植罗汉果、厚朴、黄柏、银杏、了刁竹、威灵仙、白前、不出林、红根草和红豆杉等;

 广西东部适合种植天花粉、葛根、山药、茯苓、水半夏、肉桂、灵香草、甜茶、绞股蓝、佛手、香橼、蔓荆子等;

 广西中部主要适合种植山栀子、水栀子、山银花、山绿茶、八角、广金钱草、青天葵、山豆根、地枫皮等药材;

 广西西北部适合种植大风艾、石斛、薏苡、桂仲、草果、吴茱萸、川柬子、黄精、龙胆草、通草、山豆根、木蝴蝶等药材;

 广西东南主要适合肉桂、八角、巴戟天、砂仁、安息香、鸡骨草、益智、高良姜、草豆蔻、莪术、姜黄、郁金、珍珠、海马、鸦胆子等药材;

 广西西南主要适合发展田七、龙血竭、八角、草果、砂仁、木蝴蝶、木棉花、千年健、山豆根、地枫皮、苦丁茶、黄精、大果山楂、蛤蚧等药材

红根草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

 红根草中的红根草含醌对白血病P388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1?g/ml 时抑制率可达92.7%.红根草对醌对白血病P388细胞也有明显的细胞毒性,根部的红根草内酯体外亦有抗淋巴白血病P388和鼻咽癌KB细胞的作用,ED50分别为2.80?g/ml 和1.68?g/ml。[1]

 抗菌作用

 红根草含醌100-1000?g/ml 对革兰阳性菌、枯草村菌、金**葡萄球菌有明显拮抗作用。

 其它作用

 红根草水煎剂0.4g在体外抗凝试验中表现出完全性抗凝血作用。

 红根草水溶性部位注射液以相当于30g(生药)/kg剂量给小鼠腹腔注射,给药后1.5h、3h,均见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极显著提高。药物以3mg(生药)/ml 浓度给离体豚鼠心脏灌流,显著增加冠脉流量。

红根草的栽培技术

 栽培:日照充足通风良好,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土质深厚壤土为佳,有利生长。种子直播,每穴3-5粒,发芽一周后或获株高达5-10cm时须疏苗。间距20-30cm。成株后可再次疏剪,增加距离,生长的较旺盛。不同品种的鼠尾草需要的光强度不尽相同,在栽培前需多加确认及了解。

 繁殖方法: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

 ①种子繁殖

 可在春季和初秋播种。播种前为提高出苗率以及早出苗,可先将种子用50℃温水浸泡,待温度下降到30℃时,用清水冲洗几遍后,放于25~30℃恒温下催芽或用清水浸泡24小时后播种。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由于鼠尾草种子小,宜浅播。播后要覆盖薄土,并要经常洒水,以保持土壤湿润。

 ②扦插繁殖

 在5~6月,选枝顶端不太嫩的顶梢,长5~8厘米,在茎节下位剪断,摘去基部2~3片叶,按行株距5厘米?5厘米,插入苗床中,深2.5~3厘米。插后浇水,并覆盖塑料膜保湿,20~30天发出新根后按行株距(45~50)厘米?(25~30)厘米的密度定植。

那么所谓的百本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虽然对于百本如果大家还有些陌生,那么对于中药中的黄耆、黄芪或是俗语所称的小人参,也许有些朋友就不陌生了。长今口中的百本,就是黄耆。

相传,这是一位面黄的老医者发现的药草,所以便命名为黄耆。而本草纲目中却有另外一种解释;“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直接将黄耆命名为补药之王。

药 名:黄芪

拼 音:HUANGQI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

功 效:补气升阳,补气摄血,补气行滞,去瘀散结,益气固表,补气益阴,利水消肿,温里散寒,托脓生肌,强体质,延年益寿。

主 治: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性味归经:甘,微温。①《本经》: “味甘,微温。”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③ 《药性论》: “白水赤皮者,微寒。”④《医学启源》: “气温,味甘,平。”

入肺、脾经。①《汤液本草》: “入手少阳、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②《本草蒙筌》: “入手少阳,手足大阴。”③《本草经疏》: “手阳阴、太阴经。”④《本草新编》: “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 1~2两);入丸、散,或熬膏。

用药忌宜: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①《本草经集注》:“恶龟甲。”②《药对》:“茯苓为之使。”③《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④《医学入门》:“苍黑气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⑤《本草经疏》:“胸膈气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忌之。”

别 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锦(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①黄耆:又名:膜荚黄耆、东北黄耆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生芪、北芪、北黄芪、生西芪、生黄芪、生北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筛出晾凉入药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商品名:北黄芪:又名北芪、东北黄芪、卜奎芪、关卜奎芪、关芪、黑皮芪。大部分为植物膜荚黄芪的根,小部分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质优。因产地不同又分为宁古塔芪、红兰芪、黑石滩芪、正口芪等名称。

北口芪 :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黄芪。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属北黄芪。旧时多经独石口进关集散,故得此名。

绵黄芪:又名绵芪、棉芪、西绵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黄芪、箭芪。包括大岚芪、浑源芪、武川芪、壮芪、西黄芪等。指产于山西绵山等地者。大部分为内蒙古黄芪的根,小部分为膜荚黄芪的根。质佳。因其根长,形似箭杆,故有箭芪和箭黄芪之称。

西黄芪:又名西芪。指产于山西浑源、阳交、山阴、天填等地者。质佳。为通用正品。

库黄芪:又名库伦黄芪、库伦芪、库芪。指产于内蒙古库伦一带者。属北黄芪。

红芪:又名晋芪、岩黄芪。为豆科植物岩黄芪Hedysav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主产于甘肃。多为野生。为黄芪副品。按加工方法又可分为冲正芪、正炮台芪、副炮台芪等。

均以根条粗长、皱纹少、粉性足、坚实绵韧、味甘、无空心及黑心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黄耆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内蒙黄耆分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金翼黄耆分布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多花黄耆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塘谷耳黄耆分布甘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药材主产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采挖。除净泥土,切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后分别打捆。或晒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晒干。

拉丁名:①黄耆Astragalus membranaeus (Fisch.)Bge.②内蒙黄耆Astragalus mongholicus Bge ③金翼黄耆Astra-galus chrysopterusBge.④多花黄耆Astragalus floridus Benth

炮制方法:黄耆: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根头和空心较大者,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及时切片,晒干。蜜炙黄耆:取黄耆片,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黄耆片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纲目》:“黄耆,今人但捶扁,以蜜水涂炙数次,以熟为度。亦有以盐汤润透,器盛,于汤瓶蒸熟切用者。”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①《别录》:“黄耆,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②陶弘景:“黄耆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自,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自,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色赤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③《本草图经》:“黄耆,今河东、陕西外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巳来,独茎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耆。然有数种,有白水耆,有赤水管,有木耆,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耆、木耆短而理横。”④《本草别说》:“黄耆,本出绵上为良,故名绵黄耆。今《图经》所绘宪水者,即绵上地相邻尔。若以谓柔韧如绵即谓之绵黄耆,然黄耆本皆柔韧,若伪者,但以干脆为别尔。” ⑤《纲目》:“黄耆,叶似槐叶而微尖小,又似蒺藜叶而微阔大,青白色,开黄紫花,大如槐花,结小尖角,长寸许,根长二、三尺,以紧实如箭簳者为良。嫩苗亦可渫淘茹食,其子收之,十月下种,如种菜法亦可。”⑥《得配本草》:“黄耆补虚,蜜炒;嘈杂病,乳炒;解毒,盐水炒;胃虚,米泔炒;暖胃、除泻痢,酒拌炒;泻心火、退虚热、托疮疡,生用。恐滞气,加桑白皮数分。”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根里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端较粗,下端较细,两端平坦,长20~70厘米,粗 1~3厘米。一般在顶端常带有较粗大的根头,并有茎基残留。表面灰**或淡棕褐色,全体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皮也横向,细长,略突起。质硬略韧,坚实有粉性,折断面纤维性甚强,呈毛状:皮部黄白色,有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较疏松;木质部淡**至棕**,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老根断面木质部有时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脱落而成空洞。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根条细小、质较松、粉性小及顶端空心大者质次。甘肃、河北、青海所产的小白耆 (又称小黄耆),为植物金翼黄耆的根;甘肃、青海所产的白大耆,为植物塘谷耳黄耆的根;四川所产的川耆,主要为塘谷耳黄耆及多花黄耆的根。此等商品外形与上述相近,但较细小,质量亦较差,产量也少。黄耆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一种红耆。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耆 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根,产量较大。药材呈长圆柱形,少分枝,上粗下细,长10~ 25~50厘米,粗6~10~20毫米。表面棕**或近于棕红色,有纵皱及少数支根痕;皮孔横向,栈**或暗**,略凸出;栓皮易剥落。质柔韧,断面纤维性且富粉质,皮部棕白色,形成层成棕色的环,木质部淡黄棕色,中心颜色较浅,有细致的类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产甘肃南部。此外, 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 Astragalus tibe-tanus Benth. Ex Bge.(西藏)、云南黄耆 A.yunnanensisFranch.(西藏、云南)、弯齿黄耆A. Comptodontus Franch.(云南)、阿克苏黄耆A.Aksuensis Bge.(新疆)等。

中药化学成分:黄耆含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质、数种氨基酸、苦味素、胆碱(Choline)、甜菜碱 (Betaine)、叶酸(65微克/100克干根),又分出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2’, 4’-Dihydroxy-5,6-dimethoxyisoflavane)和熊竹素(Kumatakenin)。内蒙黄耆脂质的皂化产物中分出亚油酸、亚麻酸;非皂化部分中有 β-谷甾醇(β-Sitosterol)。此外,朝鲜产黄耆,曾分离出一种似皂甙的结晶。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