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设新型温室蔬菜大棚

2023-08-16 01:29:15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怎样建设新型温室蔬菜大棚

一、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具有以下特点:

1、透光性能好,光照利用率高。

2、增温快,保温性能好。

3、使用易于操作和通风排湿,便于管理。

4、框架结构牢固,温室防风性能好,使用寿命长;

5、易于建设、投资较少。

 二、温室实现以上要求,建设时要注意做到:

1、日光温室选地:设计建设日光温室(棚)选址时,要注意选择那些地势高燥,大雨过后不积水,地下水埋深低于2米,排灌条件良好,土壤肥沃,土质松散,透气性好,土层较深,保肥保水性能良好,且背风向阳,交通方便的地块。

2、日光温室坐向:实践证明,日光温室应建成坐北朝南方向,并偏西(阴)5度为好。这样的方向,接受阳光时间长,光能利用率高。若因地形地势等原因,达不到以上要求,也应尽力调整,使之在偏西10度至偏东5度范围内。

 3、日光温室大小:日光温室,其东西长80-100米比较适宜,若长度短于50米,则温室体积偏小,保温性能降低,遇到严寒天气,室内易发生冷害或冻害。若长度超过100米,管理不方便。

4、日光温室的高度与南北跨度:温室的高度与南北跨度,应根据当地的纬度来定。因为高度与跨度决定着温室采光面的角度,采光面的角度又左右着阳光入射角的大小。要保证阳光有较大的入射率,其入射角应小于40度。因为太阳光的投射率与光线入射角关系密切。其入射角在0-40度范围内,随入射角的增大,光线的入射率下降,但是变化不明显,当入射角大于40度以后,随入射角的增大,其透光率明显甚至于急剧下降。

5、日光温室的前坡面形状:前坡面(采光面)的形状,目前经常采用为抛物线型,也叫半拱圆或半弧型。其温室的采光面呈拱形,结构坚固,抗压力强;二是坡面凸起,便于用压膜绳压膜;三是抛物线型,其采光面透光性能好,阳光利用率高,特别是上午9点以前,温室增温快;四是抛物线型,拉揭草帘便利,且下雪时采光面上积雪少,便于清扫采光面上的积雪。

6、日光温室后坡面角度:日光温室设有后坡面,可显著提高温室的保温效果。并能提高温室的高度,增大采光面角度,利于太阳光的射入,还能方便摆放与揭盖采光面的保温覆盖物(草苫、棉被等)。

为保障严寒时期温室的室内温度,设立后坡面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后坡面又能阻挡温室北边空中散射光的射入,恶化了温室后部的光照条件,造成温室后部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产品的产量与质量,都明显劣于前部作物。平衡利弊,并为便于摆放和揭盖保温覆盖物,应设立后坡面。但后坡面宽度不可过于宽大,其投影长度应维持在1米左右,以尽量减少遮光。后坡面的仰角应合理,在北纬40度左右地区,应维持在45度以上,以便于在最为严寒的季节,太阳光可以直射后坡面的内壁,利于提高温室温度和改善温室后部的光照条件。

7、日光温室采光面透明覆盖材料:要采用透光、无滴、防尘、保温性能良好,且具有抗拉力强、长寿的多功能复合膜。比较好的有聚乙烯长寿无滴膜、三层EVA膜、聚氯乙烯无滴膜等。

寿光市德鑫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坐落在有着“蔬菜之乡”美誉称号的山东寿光。北临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成立于2008年,总投资500万元,拥有员工226人。

本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温室工程科研设计、安装施工、蔬菜种植销售、技术指导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拥有技术专家50多名,各种施工设备60余台,以及200余人的专业施工队伍。无论是大棚建设初期的设计、施工,还是后期蔬菜种植技术的管理服务系统,都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公司正参与制定行业内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公司自成立以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生产流程,先后在山东寿光、淄博高青、泰安宁阳、陕西榆林、内蒙古赤峰、河北保定、东北哈尔滨、江苏邳州、安徽宿州、宁夏固阳、山西晋城、阳泉太原等省市地区建立基地30余处,凭借过硬的技术力...

二是区域特色鲜明。 徐州所辖市、县、区农业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在全省20项农业经济单项冠军中,徐州占有8席,铜山区获得设施农业面积第一县、食用菌产量第一县、奶牛存栏第一县,邳州市获得林业产业总产值第一县(市)、农产品出口第一县(市),丰县获得水果产量第一县,睢宁获得羊出栏第一县,沛县获得肉鸭出栏第一县称号。徐州市荣获全国银杏之乡、苹果之乡、三水梨之乡称号。

三是产业化形态显著。 全市建立高标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8个,培育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7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52家,2012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537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全市培育农民合作社7037家,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79.9%。全市累计认证“三品”2948个,获批中国名牌产品3个,江苏省名牌产品、农产品33个,认定全国著名商标10个,全省知名商标18个。

四是农业现代化进程快。 全年粮食平均单产达到863斤;设施农业比重达到19.5%,总量、增量、占比、效益均居江苏省第一;肉鸭养殖领跑全国,丰县种鸭存栏量全国第一,本次实地考察的维维农牧科技公司核心牧场是农业部挂牌的良种奶牛推广中心,品种、设施、管理、产量、效益均为国内一流水平;近年来实施国家和省农业科技项目700余个,培育小麦、玉米、甘薯等优新品种20余个,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近500万亩,比重达57%;农田托管专业化服务面积达60万亩,今年将向120万亩迈进。

徐州市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率先实践,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让人感触最深的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以大区域规划,带动大产业布局。 近些年来,徐州市先后制定出台《徐州市十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徐州市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徐州市农业提档升级行动方案》等多个指导性文件,一一贯之,明确提出“1+5”发展目标,即:全市重点设施农业,建立一大产业基地;重点培育五大产业体系,以故黄河沿岸为重点发展林果业,以沛县、丰县为重点发展肉鸭产业,以铜山为重点发展奶业产业,以邳州为重点发展大蒜产业,以贾汪、睢宁为重点发展食品菌产业,指导全市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县区产业发展特色化、优势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第二,以大工程支撑,带动大基地建设。 徐州市围绕“1+5”发展目标,持续实施“2020”工程,每年新建成20个5000-10000亩集中连片的设施蔬菜基地和20个大中型规模养殖场;于2017年至2012年实施了“十百千万”农业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于2011年实施了现代农业十大项目、四大增收工程;于2017年起实施农业二次跨越行动计划(2017-2017)。目前全市已建成17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故黄河沿岸150万亩水果生产基地、邳州160万亩大蒜基地、新沂、邳州60万亩花卉苗木基地、铜山5万头奶牛基地、丰、沛2亿羽肉鸭养殖基地、睢宁300万只肉羊养殖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大规模产业基地。

第三,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主导产业提档升级 。徐州市注重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每个主导产业都培育一批优势规模生产基地、一套科技推广体系,一套质量安全监管办法,一批合作组织,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一个或几个知名品牌。如丰沛肉鸭产业体系,建成2亿羽生产基地;引进雨润、南京中意、河南华英等肉鸭加工企业42家,形成年加工肉鸭3亿羽的生产能力;引进和培育大型种鸭养殖企业5个,丰县成为全国种鸭第一县;创建集种鸭养殖品牌、生态基地品牌、加工销售品牌于一体的“古沛龙飞鸭”系列品牌,形成了国内知名的鸭业品牌群,正在成为全国鸭产品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

第四,以推进农业设施化,带动高效农业规模化。 发展设施种植、规模养殖是徐州市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旋律,多年如一,持续实施,一一贯之。以设施化提高农业效益,带动农业投入,这次考察学习的三堡镇徐村被称为江苏省食用菌产业“第一村”,全村家家是大户,户户有菌菇,全村人均收入近2万元,90%以上来自食用菌产业,康华食用菌公司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水平居全国先进水平。徐州市亩效益6000元以上面积达50万亩,亩效益3500-6000元面积达到200万亩。以规模化推动产业集聚,区域集中,形成特色优势,每个主导产业都培育了一大批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建立山药、牛蒡、芦笋出口特菜规模专业化基地50万亩,建立出口白蒜专业化生产基地160万亩,形成蕃茄、辣椒、黄瓜、西芹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区域200万亩,全市建立千亩以上连片设施蔬菜生产专业村30余个。

第五,以机制创新,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把工作创新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全市114个镇全部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实现了土地流转管理全覆盖,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61万亩,占比达30%。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坚持推进“三大合作”(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分合作、社区股分合作),全市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037家,入社农户比重达79.9%。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村镇银行3家、小额贷款公司27家,资金互助合作社122家,全面推行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企业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田托管服务,实行订单式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统一服务模式,全市已经实施农田托管服务近60万亩,今年年底可望增加到120万亩。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确立了徐州农业“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工作目标,对全市114个镇实施差别化管理,分类考核,兑现奖惩。

二、徐州现代农业学习考察的体会与启示

徐州和淮北地相近,水相连,农业自然资源大体相同,徐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路径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第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观念引领,敢争一流。 思想的高度决定着发展的空间,敢争一流方能竞争一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农业的观念来谋篇布局,立足淮北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人文传统,超前谋划,高起点定位,错位发展,形成鲜明特色。必须构建现代农业制度来组织现代农业各要素,培育壮大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善于利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确立和壮大主导产业。

第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特色,构筑优势。 现代农业发展动力之源在于市场,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之途在于培育特色产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首要在于做大规模,唯有规模才能形成市场、影响市场,才能有效聚集和吸引科技、人才、信息等要素,才能做响品牌,延长链条,形成产业体系,继而使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农业不同于工业,组织松散,培育一个特色产业需要数年之功,必须不断积聚优势要素,持续用力推动。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构建平台,聚集要素 。与国情略同,我市现代农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选择优势区域,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率先探索,在提升农业装备水平,聚集科技、人才、信息要素,推动产业链条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方面率先实践,是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积极创新,激发活力。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尤其需要创新,以创新经营机制,破解农业生产经营过于分散、生产与市场难以对接的制约;以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建立更加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服务体系;以科技创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金融创新,破解农业发展融资难题。

第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干事创业,勇于担当。 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这其中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因循守旧,安于守成,显然难有作为,必将错过宝贵的发展机遇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激励士气,大胆创新,宽容失败,敢于担当,建立适应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考核机制,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事业发展的力量。

三、对标徐州我市农业的差距与潜力

徐州市国土面积是我市的4.3倍,耕地面积是我市的4.3倍,农村人口是我市的5.2倍,人均耕地面积略少于我市,农业发展条件相似。对标徐州,更有利于我们发现差距,奋起追赶。

一是在农民收入上有差距,促进农业增效的潜力大。2012 年徐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762元,比我市多3476元,约是我市的1.5倍;农业增加值434亿元,是我市的8.4倍,亩均增加值4937元,是我市近2倍。我市在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收益率上潜力很大。

二是在结构调整上有差距,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潜力大。 徐州市出口白蒜、食用菌等五项为全国单打冠军,8个单项产业为全省之冠,设施农业比重是我市的'2.7倍,铜山区奶牛存栏量是我市的15倍,沛县肉鸭饲养量是我市家禽饲养量的2倍多,山药、牛蒡、芦笋特菜种植面积是我市蔬菜播种面积的1.5倍。我市段园葡萄、塔山石榴、隋堤沿线西瓜、日光温室蔬菜等方面有基础、有特色、有区域优势,做大做强潜力很大。

三是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上有差距,园区平台建设潜力大。 徐州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是我市6.2倍;农民合作组织数量是我市的7.7倍;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达到29.7%,比我市高出11个百分点;农业专业化服务率先发展;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目前正规划建设7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上潜力较大。

四是在目标定位上有差距,争创一流的潜力大。 徐州市把农业发展目标定位于“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底气足,目标高,气魄大。我市农业区域狭小,规模总量不大,在全省农业中份额比重不高,但在生猪养殖、日光温室蔬菜、石榴种植等若干单项产业发展上争创全省第一、乃至全国领先,则有基础、有潜力、有希望。

四、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加快促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借鉴徐州经验,立足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拉升标杆,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再定位再思考。 目前已进入“十二五”发展的中期,结合国家推动“四化同步”的新战略,我市农业发展的新变化,全市美好乡村建设的新要求,有必要对我市“十二五”以来农业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回顾,把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置于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和全省农业发展全局再思考、再定位,及时调整,拉升标杆,进一步突出主攻方向,明确工作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构筑特色优势。立足我市实际,可以在小麦和玉米两大粮食高产创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标准化养殖、石榴产业发展、食品工业发展等五大产业发展上率先突破,勇争全省第一;在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等单项工作上重点突破,争创全省一流。

2 、优化布局,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优势产品,打造特色优势产业板块,坚持南粮、北菜、东山经果林的框架布局。粮食产业突出实施小麦和玉米两大高产创建活动,努力把大豆面积压缩到80万亩以下,玉米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在隋堤以南打造60万亩吨粮田;蔬菜产业重点推动棚室升级改造,突出发展日光温室,通过5-10年的努力,打造10万亩日光温室产业带;东部沿山地带突出发展石榴产业,着力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打造20万亩优质石榴生产基地;养殖业突出发展生猪产业,以万头良种猪场为带动,以3000-5000头规模猪场为骨干,以500-1000头规模养殖大户为主体,以隋堤以南为重点发展区域,将濉溪打造为生猪生产大县,把隋堤以南打造为猪粮产业区;大力发展肉牛、山羊草食动物养殖,这是养殖业中的朝阳产业,努力用5-10年将草食动物养殖在畜牧业中的比重提高20%以上。

3 、汇聚要素,打造富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和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应不同产业发展需要,分类培育加工型龙头、储藏运销型龙头、合作组织型龙头、专业市场型龙头,每个产业培育一个龙头企业集群,依托龙头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围绕主导产业,凝聚科技力量,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依托龙头企业和规模经营主体,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推动农机、农机结合,强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推广应用。围绕主导产业,培育知名品牌,制定适应本地特点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一批标准化生产规模基地,创建一批绿色食品品牌,每个产业甚至争创1-2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各具特色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服务体系。

4 、创新机制,培育富有竞争优势的新型经营主体。 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规范土地流转,积极推进互换、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机制,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对于龙头企业,重在提高其市场开拓能力,完善与农户、与基地的联接机制;对于农民合作组织,重在提高其规范管理水平和服务带动能力;对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重在扩张数量,充分利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快提升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把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建设主体。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积极探索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新型经营主体密切对接,提供优质服务的新模式,形成一主多元、运转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便利充分的信贷支持。

5 、园区引领,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继续强化凤凰山、百善、宝迪、口子等四大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能力,坚持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引导相类、衔接配套的龙头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支持百善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粮食产业为主导,以作物和生猪良种繁育为特色,以百善食品工业园区和铁路物流园区为带动,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辐射带动南部粮食主产区,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古饶以猪-沼-菜为特色,打造绿色食品基地,创建高标准菜篮子基地形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争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渠沟现代农业示范区与中农大深度合作,打造科技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高岳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努力把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为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先进技术的示范区、现代农业装备的展示区。

6 、政策推动,持续用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实施“四化同步”战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重点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上,制定完善生产性建设用地、用电、信贷、保险、税收等扶持政策,根据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产业支持政策,集中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林业、农业等项目资金,优先投向优势产区,支持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城市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入优势产业发展。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积极编制一批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支持。

7 、人力支撑,凝聚力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着力培育农业企业家、农民创业带头人、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管理人才四支人才队伍。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作为人才蓄养的主阵地,支持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吸纳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职业农民、技能农民,大量培育专业生产经营大户,重点培育一批农民创业带头人;充分利用与中农大、安农大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吸引高档次科技创新型人才参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整合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业技术推广力量,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培育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绩效考核机制,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热情;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对县区、乡镇农业发展准确定位,分类考核,建立完善市、县区、乡镇一体的农业发展考核办法,形成强大的工作推动力。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