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好水稻浅—湿—晒—浅—湿的灌溉技术?

2023-08-16 00:51:38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水稻浅—湿—晒—浅—湿灌溉技术是根据水稻移植到大田后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和要求,进行灌水和排水,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到节水增产之目的。概括地说,就是浅水栽插返青,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拔节孕穗后期及抽穗灌浆前期灌浅水,乳熟期湿润,黄熟期湿润落干。这种灌溉制度,技术简明,农民易于掌握,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但需水源条件好的地区应用。其技术要点是:

(1)浅水栽插返青,水层保持在3厘米以内栽插返青,栽后7天能自然落干或排干田水,晾田2~3天。

(2)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分蘖前期,为增强根系活力,促进分蘖早发,要保持田面湿润,协调水气供给。晾田后灌水,经常保持田间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够苗后,为了抑制无效分蘖,需进行晒田,对分蘖力强的品种(组合)或肥力高的田块,要提前至茎蘖数达到预计穗的80%~90%时开始晒田。一般采取轻晒田,第一次晒至田不陷脚,田边开鸡爪裂时灌跑马水再晒,反复多次。

(3)孕穗中后期及灌浆前期保持浅水层。这一时期约在抽穗前15天和抽穗后15天,是水稻需水最敏感的时期,要建立1~2厘米的浅水层,抽穗前后可适当落干,保持根系强健。

(4)乳熟期保持湿润,掌握3~5天灌一次跑马水。黄熟期由湿润到落干田水,以便收割。

水稻对灌溉水有什么要求?

稻具有喜水耐水特性,常采用淹灌方式,因此,渗漏损失水量大,灌水次数多,灌溉定额大。灌溉制度应以满足不同时期稻田淹灌水层的深度要求。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可以确定所需要的水量。

某时段内水稻灌水定额为: m=H+E-P-H0+C

式中m为时段内水稻灌水定额;H0、H分别为时段初和时段末的稻田水层深度;E为时段内田间耗水量(蒸发、蒸腾和渗漏量);P为时段内降雨量;C为时段内排水量。单位均为mm。

水稻灌溉制度,随着水稻品种和栽培季节的不同而异,多采用浅-深-浅的灌水方法,即分蘖和分蘖以前采用浅灌,分蘖后期到乳熟前采用深灌,乳熟以后浅灌,黄熟以后落干(有时也在分蘖末期落干晒田一次)。灌溉定额南方一般为300~360m3/亩,北方常在500m3/亩以上。

无论是取之于江河湖沼的水或水库水,还是利用地下水,作为灌溉用水都必须符合国家灌溉水标准。灌溉水不能含有镉、铬、铅、汞等重金属,也不能含有氰化物、杂环化合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的有机无机化合物。没经处理的城市污水也不能引入农田灌溉。如果引入上述含毒污水灌溉,一是直接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往往使水稻滞长、死苗、畸形、分蘖不正常,甚至贪青迟熟,有时不能抽穗结实;二是稻谷、稻草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人、畜无法利用。被污染的稻谷,会严重影响和降低其加工品质、卫生品质和食用品质。食之将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水稻灌溉水要确保没有受污染,污水必须除污达标后方能使用。

其次,沿海及内陆盐碱稻区,分蘖及分蘖期以前的灌溉水含盐量应控制在0.1%或0.1%以下。含盐超标则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

第三,泥沙含量要小。水中含有粒径0.001~0.005毫米的泥沙,常具肥分,应适当输入农田,但输入过多,则淤积田面,降低土壤的通透性。粒径在0.005~0.10毫米的泥沙,可允许少量输入田间,能减小土壤的黏性,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粒径大于0.10毫米的泥沙,容易淤积渠道,对农田有害,要防止引入渠道和农田。

第四,水稻根系生长温度应不低于20℃,对灌溉水温的要求也应不低于20℃。井水、泉水及水库底层水一般水温较低,必须通过延长输水渠道迂徊输水,以及经过晒水池和缓流池降低渠底比降等办法提高水温,方可引入稻田。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