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里仁村
里仁村位于周浦镇西部、距镇中心约1.5公里,东靠横桥村、康桥镇果园村,西与闵行区浦江镇立民村相连,北临康桥镇梓潼村,南与沈西村接壤。全村总面积2.07平方公里。2010年底,里仁村有耕地10.8公顷,常年菜田8.63公顷,鱼塘1.8公顷。下辖14个村民小组,1026户,2464人;其中:农业人口48人,非农业人口2416人。里仁村村民姓氏以王、陈、谢、顾、童、施为多。1组宋家宅、陆家宅;2组王家宅(又名王家店)、陈家桥;3组陈家宅、童家宅;4组南谢家宅、陈家宅;5组顾家宅;6组北谢家宅;7组和14组褚家宅;8组顾泰和、杨家宅;9组顾家宅、高家宅;10组冯家宅、冯家祠堂、蔡家宅;11组丁家木桥;12组施家圈;13组张家刷布场。
里仁村的水陆交通便捷,境内东西向的区级河道有周浦塘,南北向的镇级河道有横桥港、永安港;陆路有长浜路、沪南公路、周康路、建韵路贯穿南北,东西向有年家浜路、横桥路、繁荣路;通到各村宅的水泥路连接家家户户。
2010年,里仁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333万元;全村有落户企业10家,实现工业产值2082万元,上缴税收192万元;村全年总收入172.34万元,可支配收入159.4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1953元。
建置沿革里仁村得名原是民国7年(1918年)创办的一所乡村初级小学的校名。据传,学校河西有一座老木桥,维修为松木桥。当时,里仁小学教师顾品鸥在桥头竖一块木牌,上面写有“里有仁风”四个大字,其含义是谓此地乡里颇有仁义道德之风。民国19年(1930年)设“乡”时,乡名即以里仁为名。解放初,该地称澧溪乡里仁村,沿用至今。
解放前,里仁村境域为南汇县长人乡十七保四图。解放初,属沈庄区澧溪乡,1957年,为澧溪乡第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及第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为周浦公社8营1连、2连、3连、4连。1959年6月,改为里仁大队,辖13个生产队。1982年,7队分为两个生产队,至此,里仁大队辖14个生产队。1984年,改为里仁村,隶属于周浦乡,辖14个村民小组。
1995年6月,原周浦乡、周浦镇建制撤销,建立周浦镇,里仁村隶属于周浦镇。2002年7月,原周浦镇、瓦屑镇建制撤销,建立新的周浦镇,里仁村隶属于新的周浦镇。
经济发展里仁村境域村民原以种植粮食、棉花、油菜为主,部分种植豆类、杂粮等作物。1958年后,扩种蔬菜面积15.60公顷,5队、6队、7队、12队、14队曾改为蔬菜队。20世纪80年代后,蔬菜种植面积减少,增加果树种植面积8公顷,开筑公路后果树停种。1981年,里仁大队粮食种植面积52.70公顷,亩产689公斤,总产544.60吨;棉花种植面积40公顷,亩产54.50公斤,皮棉总产32.60吨。90年代,棉花、油菜种植面积减少,发展养殖业,扩种蔬菜等经济作物。2001年,里仁村粮食种植面积25.40公顷,总产量206.10吨,平均亩产542公斤;实现种植业产值119.06万元,养殖业产值161.67万元。2010年,里仁村粮食种植面积2公顷,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8.63公顷;实现种植业产值151万元,养殖业产值100万元。
1970年起,里仁村(大队)先后办起碾米厂、棉花加工场、针织机械厂、水厂、五金厂、电线电缆厂等企业;村内还建有旅馆、饮食店等。2001年,里仁村实现工业产值867.87万元。
2010年,里仁村村域内有落户企业10家,实现工业产值2082万元,上缴税收192万元;村总收入172.34万元,可支配收入159.4万元。
2001年,里仁村村民年人均收入6500元;2005年,年人均收入8587元;2010年,年人均收入增至11953元。
社会事业解放前,里仁村境域办有普化小学;1953年转为公办,改名为里仁小学。1990年增加3个班级。1991年,并入周浦乡中心小学。
1964年,里仁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大队建立卫生室,配备2名医务人员。1968年开始,社员在大队卫生室看病医药费全免。1970年,社员每年交2元,医药费可全报。2000年起,村民参加南汇县大病保险。至2010年,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有977人,参保率100%。
1980年起,里仁大队实行老年社员养老补贴制度,务农社员年满65周岁,每人每月平均可享受15~20元补贴。1993年后,务农社员每年缴纳240元,达到退休年龄可享受退休待遇。
里仁村地处繁荣工业园区内,至2010年底,有8个村民小组被撤制,实施撤制后的端底分配工作,有1514人享受征地小城镇养老保险。
2005年起,里仁村每年夏天开展给60岁以上老人送“清凉”活动;重阳佳节,给60岁以上老人发重阳糕和慰问金;春节,给80以上老人送上春节慰问金,对困难老人、患大重病人员、低保家庭给予救助,给烈军属家庭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体检一次,每两年为妇女普查一次。
从1998年开始,里仁村投资约650万元,用于路面硬化、主干道的优化建设和下水道排放工程;村内所有组、宅村都铺好水泥路;投资7.35万元,建造6所垃圾房,实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2006年,投资25.52万元,建造3所公厕。2008年,投资88.38万元,种绿、补绿,疏通河道、建河坡敲木桩、宅村内建花坛、墙面统一刷涂料、安装废物箱、果壳箱等。
里仁村还先后设立老年活动中心、卫生室、为农服务站,阅览室、乒乓球室、东方百姓影院、东方农村信息苑、多功能播放厅、篮球运动场、室外健身场地等活动中心;组建腰鼓队、健身队等文体队伍,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所获荣誉1997~2001,里仁村被评为南汇区(县)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2000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村;2001年,0里仁村支部委员会被评为南汇区“五好党支部”;2004年,0里仁村支部委员会被评为南汇区“五好党组织”;2006年,里仁村被评为南汇区生态示范村、南汇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村、上海市健康村;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整洁村;2010年,被评为南汇区文明村。
历任领导1957~2010年,0里仁村支部委员会书记先后为:王荣根、沈兰仙、王林初、褚金甫、王一平、陆宝清、胡永林、陆明荣、王龙根、冯明玉、张龙财;2004年8月,0里仁村总支委员会书记先后为:张凤君、谢锦石。
1958~2010年,里仁村(大队)村民委员会主任(大队长)先后为:王洪根、胡永林、王龙根、陆明荣、冯明玉、谢锦石。
革命烈士
谢炳根(1933-1953)
1953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炮兵22师207团指挥-士。1953年7月13日,在朝鲜战场上牺牲。
杨永璇(1901-1981)
出生于里仁村8组,后定居周浦镇中大街,是近代针灸名医。杨永旋17岁从师学医,受业于浦东唐家花园针灸名医王诵愚门下,3年学成返周浦镇,以针灸疯科悬壶应诊,先后在周浦镇、董家渡、三林塘等地设诊所。民国26年(1937年),迁居上海八仙桥设诊所,并定期为特约单位应诊,深为病家称颂。杨永璇富有钻研精神,对针灸疗法精益求精,并不断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经验。上海解放后,杨永璇历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副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等职,并被选为政协上海市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委员。曾著有《针灸治验录》、《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等著作。
杨依方(1924-)
上海著名杨氏针灸学术流派杨永璇的儿子,行医60余年,历任周浦医院中医科主任、南汇县中心医院副院长、南汇县中医医院第一任院长兼党支部书记、并于1995年首批被上海市卫生局授予“上海市名中医”称号。曾兼任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高级顾问,《上海针灸杂志》编委、顾问,南汇县医学会副理事长、南汇区退休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等职。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著有针灸学术专著《针灸治验录》和《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后者还获得1984年“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奖”。2002年,编撰出版《杨永璇针灸医案医话》等著作。曾于1960年获得“上海市群英会先进工作者”奖章。
老地名
顾泰和里仁村8组顾家宅的习惯称呼,在周浦镇西部新沪南公路周浦塘桥西侧。民国初期,有顾氏开米行于周浦镇北市小云台街,店号为顾泰和,后因其后辈吸毒等家财败落,店铺转让他人,全家迁回顾家老宅。后人以店名称顾宅为顾泰和。
草鞋码头位于周浦镇西,是里仁村3组东半部的传统称呼。草鞋码头东至卫家宅,西至童家路,约有30多户人家。解放前,这里的农民大都温饱艰难,为了度日,农闲时此地农民就用稻草编织草鞋,供自己穿着,晴雨皆宜,还把多余的草鞋拿到集市去兜售,时间一长整个3组的童家宅、陈家宅农民就以编织草鞋为副业,他们除销到周浦镇外,还销至北蔡、三林、杨思等地。他们编织的草鞋质量好而且经济又实惠,所以很受顾客欢迎。“草鞋码头”由此得名。(adsbygoogle=window.adsbygoogle||[]).push({});
里仁村附近有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科技馆、上海之巅观光厅、上海世纪公园等旅游景点,有周浦羊肉、彭镇青扁豆、大白兔奶糖、三林崩瓜、浦东鸡等特产。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沈西村
沈西村于2002年11月由原沈西村、梅林村合并组成,位于周浦镇的西南部。沈西村东邻周浦咸塘港南段,南与航头镇沈庄村交界,西接闵行区浦江镇,北和里仁村接壤。全村总面积3.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2公顷,粮田13.83公顷,常年菜田83.69公顷,鱼塘5.6公顷。下辖23个村民小组,1678户,4048人;其中农业户490户,农业人口1220人,劳动力2568人。沈西村交通便捷,沪南公路南北向穿越全境;境内有河道16条,总长32.5公里;区级河道:沈庄塘,东西向,村境段长6.5公里;镇级河道:永安港,南北向,境内长4公里;村级河道:梅林港,东西向,境内长3.5公里;横桥港,南北向,境内长1.5公里,其他各村民小组支河长17公里。
2010年,沈西村实现农业产值2348.2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163.2万元,养殖业产值185万元;有落户企业14家,实现工业产值2403万元,上缴税收143.67万元;村总收入277.89万元,可支配收入247.6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0743元。
建制沿革原沈西村位于周浦镇区西南,在沈庄街西北而得名;东靠沪南公路,南与原下沙镇沈庄村交界,西接原梅林村,北和原里仁村接壤。土地改革时,原沈西村境域为沈庄区沈庄乡3村。农业生产合作化时,为澧西乡第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成立后,为周浦公社8营8连、9连、10连。1959年,改为沈西大队;1984年,改为沈西村,隶属于周浦乡。2001年,原沈西村有759户、1568人,区域面积为2.03平方公里,耕地(包括自留地)72.49公顷;辖有13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2条小街。赵家荡(1组),冯家宅(2、3组),赵家宅、陆家宅(4组),赵家宅、丁家宅、潘家宅、陆家宅(5组),俞家宅、朱家宅(6组),西园宅(7、12组),朱家宅(8组),赵家宅、范家宅(9组),汪家宅、朱家圈(10组),朱家宅、施家圈(11组),冯家宅(13组),沈庄北街、典当街(7、12组)。
原梅林村位于周浦镇区西南,原名梅园,在沈庄西,有诗人朱凤洲的住宅,宅旁梅树成林,故得名;该村东接原沈西村,南靠闵行区革新村,西与闵行区镇北村为邻,北与闵行区联星村接壤;土地改革时,原梅林村境域为沈庄区沈庄乡1村、2村。1957年农业合作化时,为中心乡澧西第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1队至17队。1959年人民公社成立后,为周浦公社8营11连、12连、13连,后改为周浦公社梅园大队;因与下沙公社梅园大队重名,1981年更名为梅林大队;1984年,改为梅林村,隶属于周浦乡。原梅林村有10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朱家宅(1组),俞家宅(1、2组),汪家宅(2组),徐家宅(3组),东谈家宅(4组),华家宅(5组),许家宅、荷花浜宅(6组),顾家宅(6、7组),施家宅(8组),张家宅、谈家宅(9组),冯家宅(10组);2001年,原梅林村有550户,总人口1401人,区域面积为1.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94.33公顷。1995年6月,原周浦镇和周浦乡的建制撤销,建立新的周浦镇,原沈西村、梅林村隶属于周浦镇。2002年7月,原周浦镇、瓦屑镇建制撤销,建立新周浦镇,原沈西村、梅林村隶属于新的周浦镇。2002年11月,原沈西村、梅林村合并,建立新的沈西村。两村合并后,原沈西村的1-13组为沈西村1-13组,原梅林村的1-10组为沈西村14-23组。
经济发展原沈西村、梅林村均以种植粮、棉、油为主。1981年,沈西大队粮食种植面积55.9公顷,亩产741.5公顷,总产622吨;棉花种植面积48公顷,亩产皮棉55.8公斤,总产40.4吨;油菜种植面积17.5公顷,亩产251公斤,总产65.7吨。1986年开始,原沈西村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扩种经济作物,由外来农民租用土地种植蔬菜、蘑菇,饲养畜禽,发展养殖业生产。20世纪90年代后,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棉花、油料种植面积减少,后来由于工业园区开发,总耕地面积逐步减少;2001年,原沈西村粮食种植面积43.4公顷,总产量330.2吨,平均亩产507公斤;上市生猪3089头;是年,原沈西村实现种植业产值75万元,养殖业产值358万元。
1981年,梅林大队粮食种植面积48公顷,亩产734.5公斤,总产529吨;棉花种植面积41公顷,亩产皮棉64.2公斤,总产39.5吨;油菜种植面积15.3公顷,亩产238.7公斤,总产54.9吨。1986年开始,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扩种经济作物,由外来农民租用土地种植蔬菜、蘑菇,饲养畜禽,发展养殖业生产;2001年,原梅林村粮食种植面积79.5公顷,总产量607.8吨,平均亩产509公斤;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33公顷;有大小养猪专业户7户,上市肉猪2920头;有养鸡专业户4户,上市肉鸡7万羽;是年,原梅林村实现种植业产值134.46万元,养殖业产值614.6万元。
2010年,沈西村实现农业产值2348.2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163.2万元,养殖业产值185万元。
原沈西村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先后办起拉丝厂、五金用品厂、拉链厂等。1981年,实现工业产值67.9万元,利润11万元,上缴税收5.7万元。1991年,工业产值达980.1万元,创税利81.2万元,村域内工业企业主要有:上海万香日化有限公司、上海君亭制衣厂、上海顺豪拉链厂、周浦有色金属冶炼一分厂、上海春潮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华德铝业厂和繁荣置业标准厂房等。70年代开始,原梅林村区域开始创办工业,相继办起铜材厂、卫生洁具厂、防水材料厂、塑料厂、医用材料厂、轧钢厂、印刷厂、荧光粉厂和模具厂等。2001年,原梅林村实现工业产值582万元。
2002年7月两村合并后,沈西村境内工业企业主要有:上海万香日化有限公司、上海君亭制衣厂、上海顺豪拉链厂、上海春潮实业有限公司、上海益良模具厂、上海奕久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上海豪申印务有限公司等7家。
2010年,沈西村有落户企业14家,实现工业产值2403万元,上缴税收143.67万元;
2001年,原沈西村村民年人均收入5651元;原梅林村村民年人均收入5700元。2005年,沈西村村民年人均收入7767元;2010年,年人均收入达10743元。
社会事业民国35年(1946年),原沈西村境域办有沈西小学,原梅林村境域办有梅园小学;1951年,均转为公立小学。1970年,周浦公社设农业中学沈西分部(又称三中),有4个班级;1981年,农业中学沈西分部停办。1991年,沈西小学、梅林小学均并入周浦乡中心小学。2010年,沈西村有民办小学1所,校名“梅林工友小学”,解决外来人员的学龄儿童就学困难。
1984年,原沈西村、梅林村村民参加周浦乡合作医疗统筹,至2002年投保率达68%。1993年起,村民参加南汇县养老保险,至2010年投保率达100%,享受征地小城镇保险的有1211人。
至2001年,原沈西村、梅林村各设有村卫生室1所,两村有医务人员3人;有老年活动室,全村筑水泥路通到各组宅村;1985年,村民饮用自来水;1988年开始,发动村民拆除、搬迁露天粪坑,兴建无害化粪池;2000年,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各村民小组配备保洁员,每天早上由保洁员推车上门收集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2004年,沈西村文化活动中心建成,配套有卫生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老年活动室开设了乒乓室、健身室等供老年朋友娱乐健身。2009年,为方便村民开展文体活动,在文化活动中心内又建造室外篮球场1个。
20世纪90年代开始,周浦智慧产业园(原周浦都市工业园区)征用沈西村土地,至2010年,全村涉及征地的村民小组13个,沈西村1组、2组、5组、6组、10组5个村民小组已进行撤制组集体资产处置,至年末,村民享受征地小城镇保险的有1211人。
2005年起,沈西村每年为困难老人冬季送温暖,夏季送清凉,重阳节对60岁以上老年人发重阳糕和30~100元不等的慰问金,并对高龄老人、独居老人予以定期补助,对亡故人员每人发慰问金300元;“白内障复明”工程惠及30多名白内障患者,并每年为老年人体检一次,每两年为育龄妇女普查一次。
所获荣誉1985年,原沈西村、梅林村均被评为南汇县文明单位;1991~1992年,原沈西村被评为南汇县文明单位;1994年,原沈西村被评为上海市农口系统文明单位;1995~1996年,原沈西村被评为上海市农口系统文明单位;2001年,原0沈西村支部委员会被评为上海市农口系统先进党支部;2005~2006年,沈西村被评为南汇区文明村;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2006年,被评为平安小区;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健康村;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整洁村;2009~2010年度,被评为浦东新区文明村;2010年,沈西村被评为上海市民主法制村。
1985年,沈西村村民俞顺其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历任领导1959~2002年,原0沈西村(大队)支部委员会书记先后为:赵庆贤、赵金宝、赵宏石、王秋生、周兰香、王水平、朱顺初、马金水、施永明、陈金生、胡永林、稽晨清;1959~2002年,原0梅林村(大队)支部委员会书记先后为:华根桥、赵金根、冯文江、王兴昌、华新宝、张鼎成、冯正华、施建刚、唐建军、王继斌、陆胜。2002~2010年,0沈西村总支(支部)委员会书记先后为:赵连兴、-泉。
1959~2002年,原沈西村(大队)村民委员会主任(大队长)先后为:朱梦根、俞水荣、周兰香、朱顺初、马金水、冯梅春、赵银根、赵连兴;1959~2002年,原梅林村(大队)村民委员会主任(大队长)先后为:赵金根、冯荣伯、王才良、徐永成、陆光复、施建刚、张荣兴、陆胜;2002~2010年,沈西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先后为:赵金根、范明弟。
革命烈士
严新军
严新军从小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帮助老人料理生活。15岁时有一次发现有人落水,他不顾个人安危便跳入水中救起学生。1988年,严新军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90年9月7日,福建省连江县遭受百年未遇的-,敖江水位高涨,土堤崩溃,岸堤决口,洪水包围了2000多人,部队赶到现场抢险。严新军挺身而出,顶风冒雨,在洪水中摸索前进,刚进入村头,听到房子内传出一名女孩的惊哭声,严新军和排长趟水过去,救起两名孩子,接着又帮助群众转移稻谷和家具。凌晨,他又饥又寒,而且水流湍急,战士田健被卷入洪水急流中,严新军发现后,他转身奋力一扑,抱起小田,将他托起交给战友,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卷入漩涡而牺牲。严新军生前所在的连队、营、团、军相继作出向严新军学习的决定,师党委追认他为0党员,集团军党委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0福建省委专门致函0南汇县委为其请功,0南汇县委在周浦澧溪影剧院举行“严新军烈士骨灰安放仪式”。烈士的骨灰安放在周浦烈士陵园。
人文历史
萧王庙位于沈西村11组,建于明代早期,清代同治年间重修。萧王庙在抗日战争中遭轰炸受损。解放后,由于无人整修而倒塌。
关帝庙位于沈西村7组,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后因一场大火被烧。
小庙位于沈西村4组,已被拆除。
老地名
梅园位于沈西村境内。此为诗人朱凤洲的梅园,宅旁梅树成林,是当时文人墨客邀朋会友、评文论著、吟诗作画的集聚场所之一。
(adsbygoogle=window.adsbygoogle||[]).push({});
沈西村附近有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科技馆、上海海洋水族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旅游景点,有周浦羊肉、彭镇青扁豆、大白兔奶糖、三林崩瓜、浦东鸡等特产。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