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场粪便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2023-08-16 02:16:46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禽畜粪便主要成分是硫化氢、氨气、挥发性脂肪酸、三甲胺、粪臭素、硫醇类等,混杂在一起会产生难闻的气味,所以必须想要处理干净主要以下处理方案:

1.循环喷淋塔除臭设备:在生产发酵翻动的过程中因会时常散发臭气,所以在空气中无组织的废气就需要采用管道风机抽风的模式进行收集处理,通过与塔内载有生物除臭剂的循环水进行汽液交换,就可将有益菌菌种与恶臭物质进行分解从而达到除臭的目的且也降低了成本问题。

2.粪便原料发酵除臭:通过喷头将生物除臭剂均匀喷洒在粪便发酵的原料上,用自身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将恶臭物质进行分解和消化从而占为自身的营养物,最后将它分解为水和碳化和物,从而缩短腐烂的周期,抑制生长代谢,改变菌群环境使它改变成微酸性环境以达到持续、快速、高效的除臭效果。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在哪里

一、 基本情况

动物科学系承担动物科学重点本科专业的专业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其所属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两个博士、硕士学位点以及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招生点的研究生教学工作,并建有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现为重庆市畜牧学重点学科,专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设有“动物科学教学实验室”(校级建制实验室),由“动物遗传繁育实验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验室”、“养殖工程与环境控制实验室”和“牧草生产与草地工程实验室”四个院级实验室构成。实验室总使用面积1440平方米,拥有价值600万元的仪器设备。

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实验师2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数1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在读博士生4人。

承担的项目主要包括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农业部行业专项(课题)、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星火产业项目和重庆市科委等20余个项目。先后建成的科研平台和基地包括“重庆市高校牧草与草食家畜重点实验室(2000年)”、“重庆市高校草食动物工程中心(2007年)”、“重庆市草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黑山羊研究所”。具有比较完善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包括“动物养殖场”、“动物医院”等教学实习基地,与正大集团、天友乳业、恒都集团等数十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已经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建成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育成南方紫花苜蓿新品种“渝苜1号紫花苜蓿”(2009年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选育的大足黑山羊、酉州乌羊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2009年);“大足黑山羊资源保护与利用”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英文论文、国外英文杂志论文、国内一级学报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专著和工具书10多部。

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培养近3000名本专科毕业生和200名硕士生,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在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技术推广、设计与研发、教学科研等工作,其中不少人已成长为各级政府官员、企业家和专家学者。

二、 动物科学重点本科专业

本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将在人文和专业两方面协调发展;另外,在专业上不仅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是动物科技和饲料科技领域及其相关产业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在2013年本科专业评估中,专家评估意见为:该专业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基础较好,办学经验丰富;专业发展思路清晰,专业定位准确;师资队伍结构较合理,水平较高;实验实习等教学硬件条件可基本满足需要,管理较为规范,仪器设备利用率较高;教师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教学过程管理规范、严格,教学效果好,科研教学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具有鲜明的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规范;毕业生有良好社会评价,就业率、考研率较高,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高。总体评价为优秀。

本专业学生在专业上主要学习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受到与动物科技和饲料科技领域相关的试验、研究、调查、分析、评估、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具有开展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生产、饲料产品开发、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在与动物科技和饲料科技相关的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推广、产品设计与开发、营销与贸易、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学习的主要课程有: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畜牧业经济管理、牧草栽培与草地学、牧业机械与饲料加工工艺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研训练、产品与项目设计、社会实践等。

本专业标准学制4年,授予学位为农学学士。

三、硕士学位专业

主要培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两个专业的硕士生和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生,详情请见本院主页的研究生教育栏目。

四、博士学位专业

主要培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两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详情请见本院主页的研究生教育栏目。

博士生导师:董国忠、玉永雄、赵永聚

五、专任教师

教授(研究员):黄勇富、董国忠、玉永雄、赵永聚、郭彦军、孙志洪

副教授:李周权、徐恢仲、宋代军、蒋曹德、吕景智、李明晖、赵中权

讲师:杨游、刘明秀、刘卢生、娜日苏、曾艳、俄光鑫、胡艳、张翥 动物医学(本科)

发展历史与概况: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最早可追溯到1923年私立华西协合大学,经过近百年办学,在数代兽医(动物医学)人艰苦不懈的努力下,秉承西南大学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基于综合,立于专业,归于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 1995年建立西南地区第一个兽医产科学硕士点,2005年获得兽医学(包括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2008年动物医学专业成为重庆市品牌专业,2010年西南大学动物医学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与特种动物经济饲养、动物科学合作,成功申报了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动物医学本科专业招生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每年30人,发展到目前的90-100人,已经为国家培养了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300余名研究生,他们遍布世界各地,主要从事兽医临床医疗、防疫检疫、教学科研、科技推广与开发、生产经营、行政管理、食品卫生检验等方面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业务培养目标:遵循现代教育教学及人才成长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本专业培养的动物医学科技人才,需具备兽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在进出境检验检疫、动物卫生安全执法等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兽药研发及相关领域从事兽医临床、防疫检疫、食品卫生质量安全监督、科技推广与开发、生产经营、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

学科基础:动物医学专业根据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了畜禽生殖与生长发育调控、重要动物疫病发病机制与调控、畜禽非传染性疾病、宠物疾病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建成了“重庆市高校牧草与草食家畜重点实验室(2000年)”、“重庆市高校草食动物工程中心(2007年)”。近五年共承担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农业部行业专项(课题)和重庆市科委等各类项目50余项,总经费2200余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申请专利5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1项,三等奖2项。

此外,动物医学教师立足社会,服务产业,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先后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开展动物疾病诊断、技术培训、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近五年,教师中10人入选国家“三区”科技特派员,常年参与养殖企业的畜禽疫病监测、疾病防治技术指导,先后培训各类兽医技术人员、养殖人员3000余人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才培养模式:自2005年西南大学成立以来,本专业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进行了“综合性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教学改革(相关成果获2013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提出了前期强化通识教育,后期突出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模式,并根据学生的意愿,提出了分模块教学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选择不同模块的同学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同时也鼓励所有的同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动物医学专业还加快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每年选拔8-12名英语基础较好、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到泰国孔敬大学、泰国皇家理工大学进行为期2-3个月的访问学习,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要课程: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学、兽医产科学、兽医公共卫生学、中兽医学。

修业年限:四年

师资队伍:专业教师队伍30人,,其中以国家973项目农业领导咨询组组长张家骅教授为代表的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讲师7人,实验人员4人,所有人员均具有硕士学位, 22人具有博士学位,占73.3%,具有海外连续工作学习一年以上经历的人员18人,占60.0%。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7人。

教授(7人,均有海外留学经历):张家骅(博导,留美博士)、李跃民(博导,留新硕士)、聂奎(博士,硕导,访法学者)、彭远义(博士,博导)、王鲜忠(博士,博导,访美学者)、金美兰(硕导,留日博士)、唐志如(博士,硕导,访德学者)

副教授(12人):刘力(留法硕士,硕导)、魏学良(硕士,硕导)、王豪举(博士在读,硕导)、吴建云(博士,硕导,访瑞学者)、王自力(博士,硕导)、李能章(博士,硕导,访美学者)、陈小川(硕导,留美博士)、黄兰香(留日博士)、丁红雷(博士,硕导,访美学者)、方仁东(硕导,留日博士)、肖雄(博士,硕导)、王剑(留泰博士)

讲师(7人):王炜(博士)、孙卫忠(博士)、江莎(中美联合培养博士)、李艳红(博士,访加学者)、杨玉姣(博士)、胡海霞(中美联合培养博士)、赵明彬(硕士)

实验人员(4人):向恒(高级实验师,博士,留加学者)、付庆(实验师,硕士)、李朝明(实验师,硕士)、崔雨婷(助理实验师、硕士)

学生科研和就业状况:截止到2015年,近五年来,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共获国家、学校和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基金项目近80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2010年在全国高校首届“生泰尔”杯兽医技能大赛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取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SCI封面论文“杀虫剂啶虫脒影响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研究”获第十二届“挑战杯”重庆赛区特等奖、全国决赛三等奖。

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广,适应力强,既有在生物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如2013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获得者邹全明教授(84届兽医专业)、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干细胞研究室主任李天晴研究员(99届兽医专业)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又有众多扎根基础,为企业和单位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普通劳动者,毕业生真正做到了顶天立地。近五年,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超过98%,在全校居于前列,毕业生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通过率达92%(全国平均通过率为12%左右)。近三年考研录取率占毕业生总数35%以上,其中80余名学生先后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录取,20余名学生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海外著名高校录取。

近年来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代表:

1.任文凯:2010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曾主持国家大学创新基金,201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究攻读硕士学位,在读期间以优异的成绩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成为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硕士研究生。

2.张姣姣:2011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先后主持国家大学创新基金、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研究生创新基金,两次获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首届西南大学研究生标兵,先后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决赛三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累积创新银奖,成为西南大学两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奖励第一人,2014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到韩国攻读博士学位。

3.王怡:2011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三次获国家奖学金,首届西南大学学生标兵,曾代表学校参加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优秀大学生励志成才”报告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5年受对方全额资助到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

4.王灿:2011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连续三次获国家奖学金,曾经主持国家大学创新基金,2011年免试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5.邹红梅:2014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连续四年全年级学习成绩第一名,各科成绩平均成绩90分以上,三获国家奖学金,西南大学学生标兵,曾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基金, 2014年被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免试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6.单林:2014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二次国家奖学金,2014年经过层层筛选,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免试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7.陈瑶:2015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二次国家奖学金,2015年被北京大学免试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8.马倩:2015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2015年被北京大学免试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9.句英娇:2015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一次国家奖学金,2015年被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所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10.谷千冲:2015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一次国家奖学金,2015年被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所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水产养殖学属于水产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水产养殖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水产从业人口1500万,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从1990年起一直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水产品国际贸易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水产大国,水产品是我国目前出口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最大宗的农产品,位居我国出口农产品第一位。由于水产动物饲料转化率高于陆生动物,可以有效减少粮食消耗,水产业在解决欠发达地区人民的蛋白质供应、经济发展,改进发达地区人民的膳食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水产业也是解决目前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这一尖锐矛盾的有效途径。我国海洋和内陆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都离不开水产科学的技术和人才的支撑。因此,水产学科有着巨大的产业支撑以及产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在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全部水产品总产量的70%。由于有着强大的产业支撑,水产养殖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有着光明的前景。

历史沿革: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系(北碚主校区),先后曾用水产系、水产科学系、水产学院、水产与水文学院等名称。

历任行政负责人先后为:谢大敬、肖理仁、伍一军、叶元土、姚维志、李英文、郑曙明;

党总支负责人先后为:崔增海、魏昭林、李英文、周厚彬。

1985年成立西南农业大学水产系(北碚),成立淡水渔业本科专业,是当时我国西部地区最早批准成立的淡水渔业本科专业。2002年,成立水产学院,2003年与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水产系(现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合署为西南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后一度更名为水产与水文学院),2005年7月西南农大与西南师大合并后,更名为西南大学水产学院,2006年5月在学校学科院系调整中,水产学院的原西南农大水产学院(北碚主校区部分)又与荣昌校区水产系分开建制,其中北碚主校区原水产学院主体部分与原动物科技学院合并成立新的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并成立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系(主要招收水产养殖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水产养殖学重点本科生,即一本学生);另一部分,即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部分(即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水产系)调整后归制为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主要招收水产养殖学与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 。

水产专业成立以来,为我国水产事业培养了约2000多名毕业生,他们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西部各地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技术推广、研发、教学科研等工作,其中不少人已经成长为各级政府官员、企业家等。

西南大学水产养殖学科人才培养格局完整,拥有重点本科、硕士点,西部唯一的水产养殖博士点,该博士点为全国高校水产养殖学七个博士学位点之一。西南大学水产学科为十二五“重庆市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专业为“重庆市级特色专业”。依托三峡库区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教育部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学科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已经发展成为招收重点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结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见研究生栏目)。拥有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养殖教学科研实验室约1800平方米,配备有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价值约500万元, 拥有1200平方米,价值300多万的现代化鱼类繁育与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30教负一楼)。本学科以长江上游渔业资源保护和水产生物技术研究为龙头,带动水产增养殖以及营养与饲料研究方向,以环境友好的生态渔业和无公害水产养殖为目标,学科特色突出,区位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承担国家973、国家支撑计划、省部级及其它各类项目40余项。淡水池塘80:20养殖与新技术2002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草鱼人工饲料配方的优化2003 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倒刺鲃内塘驯养繁育技术与苗种基地建设、嘉陵江几种名优鱼产业化养殖技术集成及产业体系建设分别获2006、2010 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编写专著、统编教材8部。

师资队伍: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系拥有实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有教职工21人,专职教师17人(校外学缘占87%),有研究生导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4人;实验人员3人,其中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2人。博士7人、硕士8人,在读硕士1人(见水产科学系教职工名单)。教师队伍中,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重庆市水产学会副理事长2名,教育部淡水鱼类的生殖与发育创新团队骨干成员2名。

人才培养: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水产科学专业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水产及相关生命科学领域的进展与动向,能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存在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生产企业等的教学、研发和管理等工作中起到骨干作用的水产领域高层次人才。水产科学系已培养硕士生49名,在校本科生约240人,毕业生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5%以上,在学校名列前茅,由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沿海地区水产及相关饲料、渔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成长,还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历年考研录取率达30%以上,每年均有学生考上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海洋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其它“985” “211”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每年有数名优秀学生获奖学金资助赴欧美大学留学。

西南大学水产养殖学科已经形成4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

(1)鱼类遗传发育与资源增殖方向

本方向主要进行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及基因资源的保护、发掘与利用研究。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三峡库区鱼类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与跟踪监测、长江上游名优鱼类的遗传多样性与种质鉴定、原种保存;优良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基因转化系统的建立与生物工程育种;模式生物斑马鱼分子发育生物学研究以及经济鱼类生长发育调控等研究。对白鲟、中华倒刺鲃、岩原鲤、黄颡鱼等名优鱼类以及模式生物斑马鱼进行了基础和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在国际上率先确定控制脊椎动物生长发育IGF信号通路IGFBP-3的发育功能;重点阐明了几种经济鱼类的遗传结构,还对重要的养殖鱼类的消化生理进行了重点研究。 完成省(部)、市等科研课题10余项,目前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课题5项。在包括国际著名学术刊物《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IF>6.0),《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Biotechnology Letters》,《动物学报》,《海洋与湖沼》等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同行专家评价本方向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本方向在全国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2)水产增养殖与病害防治

本方向主要从事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无公害水产养殖、天然水域生态渔业、设施渔业、水产集约化养殖、水产动物繁育、养殖新品种的引进与开发、水产饵料生物培养以及养殖环境调控等。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水产动物病原诊断、无公害鱼药(含中草药) 的开发及药理药效学,水产动物病害的免疫防治及机理等研究。本方向对中华倒刺鲃、岩原鲤等长江上游多种名优鱼类野生种群进行了移养驯化、人工繁育、成鱼养殖等应用技术的开发性研究;对内陆地区池塘养鱼、稻田养鱼的原理和技术上进行了研究,率先对江河网箱养鱼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鱼类危害较大的细菌性传染病,筛选出具有抗菌效果的中药方剂,鱼类的口服疫苗的也正在研究之中。承担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淡水池塘80:20养殖与新技术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1项。本方向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区域特色。

(3)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向

本方向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的营养机理和饲料配制研究。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水产动物营养生理、营养需求与代谢、营养与品质、营养与免疫、营养与环境以及重要经济水产动物人工全价配合饲料的配方和加工。系统开展了草鱼的营养需要和饲料配方研究,对长江上游多种名优鱼类(岩原鲤、长吻鮠、中华倒刺鲃、黄颡鱼等)和中华绒鳌蟹等的营养需求作了基础研究,承担课题6项,发表论文40余篇。草鱼人工饲料配方的优化成果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本方向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4)渔业资源与环境方向

本方向主要以长江上游水域生态和渔业资源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内容包括: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资源变动规律, 渔业生产对天然水域环境质量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和机理,受损水体的生态修复,渔业环境质量评价。在水域富营养化的生态防治、水污染的生物学评价、长江上游渔业资源的变化规律、水工建筑对鱼类资源的影响评价、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机理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承担项目12项,发表论文20余篇。本方向具有明显的地区研究特色。

1.水产养殖学重点本科专业

为水产养殖专业为“重庆市级特色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甲壳类、藻类的人工育苗、育种和成体的集约化养殖等生产环节的技术关键;具备内陆水域、浅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化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了解水产科学、水产生物技术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有关水产资源保护、环境保护 、水产养殖、捕捞和渔政、水产品贸易等方面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 、水产养殖开发、管理等能力。

主要课程:鱼类学、鱼类生理学、鱼类生态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类贝类增养殖学、水生生物学、水产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养殖水化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一、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在哪里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地址在山东省潍坊市胜利东街88号,该校是公办畜牧兽医类普通高等学校,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山东省示范高职院校。

二、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介绍

办学历史悠久。学院是山东省唯一的国办畜牧兽医类普通高等学校,1955年建校,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山东省示范高职院校、第一批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校。

全国最大的畜牧兽医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座落在美丽的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市中心,与市委、市政府毗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占地2800亩,分两个校区和两个独立设置的教学实训区,校园环境幽雅,人文环境得天独厚。面向全国30个省份招生,现有在校生12000余人,留学生42人,畜牧兽医类在校生数量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的畜牧兽医人才培养基地。

64年来,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继承发扬、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秉承“厚德敏行、允智允能”校训和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为现代农牧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服务,建设国内领先创业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深化教育改革,教学、科研、服务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建设创业型大学。近年来,学院坚持“一二三四五”内涵发展思路,实施以普通高职教育为主体,以继续教育、校办产业为两翼带动全局的发展战略,夯实师资队伍、招生就业、校企合作三个基础,推进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教学质量、文化育人、百县千企万户四大工程,强化党建、思政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人事分配、资金管理五项保障,努力创建办学理念先进、育人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办学特色鲜明的优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十三五”时期,学院确立了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和国内领先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档次,提升现代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提升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提升现代大学治理水平。

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副教授120多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高。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生殖学专家刘以训任学院名誉院长。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60多位专家、学者任客座教授。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有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教学名师1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鸢都学者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高职院校教学名师8人,全省教育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山东省高端会计人才、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潍坊市先进工作者等30多人。近3年荣获国家、省市级奖励202人次。北京大北农集团设立“奖教金”。

专业特色鲜明。设有动物科技系、动物医学系、宠物科技系、食品与药品科技系、经济贸易系、农牧工程与智能化系、基础教学部等六系一部。开设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动物防疫与检疫、畜牧工程技术、宠物养护与驯导、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宠物临床诊疗技术、饲料与动物营养、水产养殖技术、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加工技术、药品生物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动物药学、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会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经济信息管理、互联网金融等专业。专业设置科学,行业特色鲜明。4个专业举办“3+2”专本科贯通培养班。

现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6个、中央财政支持品牌专业群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有畜牧兽医、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饲料与动物营养、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等8个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形成了以畜牧兽医为优势、以现代农业为特色、以经济贸易等为新增长点的专业结构。建有《动物微生物》《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病理》《动物药理与毒理》《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动物繁殖》《牛羊病防治》等2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2014年,两项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教学、实训条件完备、设施先进。拥有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语音室和全塑胶标准田径场等教学设施,图书馆馆藏图书近80万册;建有各专业学科实验实训室130多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2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3个,潍坊市重点实验室5个、潍坊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建有动物医院、动物疾病检测中心、饲料厂、GMP标准兽药厂、畜产食品加工实训工场和畜牧科技示范园等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达到了有专业就有校内实训基地的水平。与国内外500多家畜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业内龙头企业设立校外实训基地290余处。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山东省畜牧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山东省职教集团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

众多企业在学院设立了(台湾)派斯德、(北京)大北农、(山东)金牌、(山东)百德、(山东)金铸基、(南京)仕必得、新希望六和、“益生股份齐鲁牧业报社”、(法国)皇家、(山东)鲁港福友、鲁牧工商、(山东)天成、(广东)温氏等奖助学金。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教风严谨,学风端正,学生管理严格,校园文化厚重。坚持“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产教结合”,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突出抓好实践教学,“教、学、做”融于一体,学生职业素养、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职业资格获证率达100%。2009—2014年,在全国职业院校农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五连冠。

毕业就业供不应求。学院举办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双选会被省人社厅确定为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畜牧兽医类就业市场,是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畜牧兽医类毕业生就业市场。每年有五百多家用人单位云集学院招聘人才,提供就业岗位数是毕业生数量的5倍多,多年来毕业生就业一直保持供不应求良好态势。毕业生素以“理论扎实、技能娴熟、作风过硬”而倍受用人单位欢迎。

毕业生创业率居全国前列。倡导以创业促就业,努力建设创业型高职院校。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发挥创业明星校友的示范作用,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环境。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创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山东省创业大赛金奖、银奖等。毕业生创业率达10%,居全国前列,涌现出一大批资产数百万至数十亿元的企业家校友。先后评选表彰了数百名创业明星校友。

在遍布全国的毕业生中,众多校友已成为国家级、省市级龙头企业的****。全国“三八”红旗手、济宁绿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晓玲,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江苏益客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立余,“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功勋人物”、临朐县奶牛协会会长秦贞福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近年毕业生创业更是蔚然成风、蓬勃发展。3名毕业生荣获“首届全国高职教育毕业生百名就业创业之星”称号。8名毕业生荣登中国80后大学生创富榜,学院被评为创富榜富豪毕业院校前20强,是其中惟一的高职学院。

对外交流广泛。与韩国天安莲庵大学、英国沃立克郡农业学院、加拿大魁北克农业食品技术学院、法国阿尔福国立兽医学校、荷兰PTC、台湾大仁科技大学等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先后派出200余名教师到德国、美国、韩国等十几个国家访问学习,派出学生研修。

被誉为行业发展引擎。64年来,学院立足行业,面向市场,为国家培养畜牧兽医等专业人才近10万名。同时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实施“百县千企万户服务工程”,开展科技服务万里行等系列活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每年创造的社会效益数以亿计,为学院所在地潍坊市成为全国第一畜牧大市、为山东成为全国第一畜牧大省、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山东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林牧渔类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

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良好的育人机制、卓有成效的社会服务赢得了上级首肯和社会广泛赞誉。2014年,新华社刊发通讯《一所学校是如何成为一个行业发展引擎的》,对我院服务行业和经济社会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学院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职业教育能力建设计划”首批试点院校,多次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教兴鲁先进单位”,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宣教基地。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综合满意度50强高校、全国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高职专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高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明建设优秀单位、最受新农村信赖的学校、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省级文明单位、改革开放40周年山东最具品牌美誉度学校、山东内涵建设最具影响力高职品牌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