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夜鹭雄雌同形同色,成鸟体长约40厘米至65厘米,头、枕部略带金属光泽的深蓝灰色,上体部分和双翅为暗灰色,下体略带乳**的白色。头顶上有两到三根细长的白色蓑羽。虹膜是血红色,喙黑色足**。亚成鸟体长跟成鸟一样,上体灰褐色,翅膀上有星星点点分布的白色斑点。
夜鹭集群繁殖,在树上营巢,常结成数百只鸟的大群霸占一片树林营巢,其间经常会有小白鹭、牛背鹭等混群,夜鹭营巢密度极大,甚至一棵树乃至一个枝桠上就聚集了三四个巢,夜鹭巢系由树枝搭建,内部垫以柔软材料。
每巢产卵3-8枚由双亲共同抚育,每年6月-7月间可见幼鸟随亲鸟离巢活动。
在中国大陆,夜鹭为常见鸟类。近年来中国大陆各大城市均有夜鹭数量增加的报告,在一些地方甚至泛滥成灾,因此有些地方政府采取毁巢破卵的方式控制夜鹭的数量。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夜鹭数量的增加,其背后是否隐藏着其他环境因素改变的讯号尚须进一步的研究。
分布地域
夜鹭是分布非常广泛的一种鸟类,分布遍及欧亚大陆、非洲,整个美洲大陆及东南亚等地。
在中国大陆全境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在中国东北地区、华北、甘肃、四川、华中、长江流域等省区繁殖,为夏候鸟,在长江以南省份为留鸟。夜鹭在台湾为常见的留鸟,由于性喜食鱼,鱼类养殖业者视其为害鸟。
黄嘴白鹭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黄嘴白鹭(学名:Egretta eulophotes)是鹳形目鹭科的鸟类,中型涉禽。全长约体长46~65厘米,体重320~650克。身体纤瘦而修长,嘴、颈、脚均很长。体羽白色,雌雄羽色相似。虹膜淡**,腿黑色。为候鸟,栖息于海岸峭壁树丛、潮间带、盐田以及内陆的树林、河岸、稻田,以鱼、虾和蛙等为食,有结群营巢、修建旧巢和与池鹭、夜鹭、牛背鹭混群共域繁殖的习性。过去分布广泛,现已稀少,繁殖于辽东半岛、山东及江苏的沿海岛屿。目前已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我国亦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二类保护动物。
中国古代《毛诗·周颂》中就用"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来形容它的飞翔时的气势不凡。每年4月和11月进行春秋两季的迁徙活动。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边、盐田或水田地中边走边啄食,它的长嘴、长颈和长腿对于捕食水中的动物显得非常方便。捕食的时候,它轻轻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一刻不停地望着水里活动的小动物,然后突然地用长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将食物准确地啄到嘴里。有时也常伫立于水边,伺机捕食过往的鱼类。
形态特征:
黄嘴白鹭也叫白老、唐白鹭等,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为46~65厘米,体重320~650克,雌鸟略小。它的姿态十分优雅,身体纤瘦而修长,嘴、颈、脚均很长,身体轻盈,有利于飞翔。
它披着一身乳白色的羽毛,一尘不染,显得高傲而文雅。但羽色在夏季和冬季也有很大的变化,夏季嘴为橙**,脚为黑色,趾为**,眼先为蓝色;枕部着生有多枚细长白羽组成的矛状长形冠羽,最长的2枚长达10多厘米,像一对细柔的辫子,迎风飘扬,美丽动人。
背部、肩部和前颈的下部着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状的长饰羽,形若蓑衣,所以被称为"蓑羽",向后延伸超出尾羽端部,前颈基部的蓑羽则垂至下胸,就像丝线一样。在胸部、腰侧和大腿的基部,还生有一种特殊的羽毛,成为粉,能不停地生长,先端不断地破碎为粉粒状,就像滑石粉一样可以将黏附在体羽上的鱼类黏液等污物清除掉,起着清洁羽毛的作用。
冬季嘴变为暗褐色,下嘴的基部呈**,眼先为黄绿色,脚也是黄绿色,背部、肩部和前颈的蓑状饰羽也统统消失了。
生活习性:
黄嘴白鹭栖息于沿海岛屿、海岸、海湾、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带。单独、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的情况都能见到,偶尔也有数十只在一起的大群。
白天多飞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盐田和水稻田中活动和觅食,晚上则飞到近岸的山林里休息。常一脚站立于水中,另一脚曲缩于腹下,头缩至背上呈驼背状,长时间呆立不动,行走时步履轻盈、稳健,显得从容不迫。飞行时头往回收缩至肩背处,颈向下曲成袋状,两脚向后伸直,远远突出于短短的尾羽后面,两个宽大的翅膀缓慢地鼓动飞翔,动作显得从容不迫,十分优美。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