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畜牧业可利用资源的限制 畜牧业可利用资源包括饲料资源、畜种资源、人力资源和气候资源等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饲料资源。饲料资源是进行畜牧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中国可利用的饲料资源正面临如下的限制: ①饲料粮紧缺和区域不平衡--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玉米产量不稳定,玉米生产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而南方玉米紧缺。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中国的粮食问题实际上是解决饲料粮紧缺的问题。 ②蛋白质饲料严格短缺--蛋白饲料不足,严重影响饲料转化效率的提高;近几年中国开始大量进口蛋白饲料,仅1997年进口豆粕量就达到500万吨。 ③饲料工业基础薄弱--饲料加工工业开工率低,全价配合饲料推广面仍偏低;某些技术含量高的饲料添加剂产品仍依赖进口;国外已进入工厂化生产的工业饲料,如单细胞蛋白饲料,在我国还没有进入开发阶段。 ④草原严重退化--草原的治理跟不上草原的沙化和退化,与要求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相差甚远。 2.养殖业生产水平低,科学技术储备不足 ①生产水平低下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畜牧业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五低一高”的问题:即畜禽个体生产能力低、饲料转化效率低、草地综合生产能力低、劳动生产效率低、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和动物蛋白供给水平低、畜禽死亡率高。 上述存在的“五低一高”问题,也正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 ②科学技术贮备不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我国畜牧业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技术进步对养殖业经济增长的作用高于整个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但是,对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仍很低,对能解决下个世纪养殖业发展目标以满足16亿人口对动物食品需求增长所需要的和具有突破性的科学技术贮备,却寥寥无几。此外,现在研究单项的养殖业技术的仍较多,而研究综合技术可供配套、组装、集成的并不多。养殖业研究--实验--开发--产业化的体系还没有形成。 3.畜牧业基础设施体系薄弱 80年度以来,中国的规模化养殖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家一户仍是我国养殖业的主体。无论是规模化养殖业,还是小农户养殖业,其技术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一定要以良好的发展养殖业所必须的基础设施体系作为支撑点。一般来说,畜牧业的基础实施体系应当包括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疫病防治体系,饲料生产与饲料工业体系,产品保鲜、加工与贮运体系,产品信息与流通体系,以及科研、教育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殖业的基础实施体系状况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各体系之间的发展程度也极不平衡。 4.宏观调控乏力,产品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 ①宏观调控乏力 这里必须明确,宏观调控是在市场条件下的政府行为。所谓政府对畜牧业的宏观调控,就是政府的养殖业管理部门以政策、法律及其配套法规为准则,采用投资、信贷、价格、税收、补贴等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对畜牧业资源配置、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整与监控,最终要达到协调好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各方面的利益。 目前,我国有关畜牧业的法规还很不健全,对畜牧业生产缺乏行之有效的保护手段。现行的畜牧业,特别是畜产品的产销管理体制分割,这种按照计划经济所设计的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主管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部,仍旧缺少或根本不掌握上述任何经济的和行政的调控手段。一旦出现养殖业生产或产品市场的波动,政府只能通过多部门之间的来回协调,采取一些短期的或非规范的调控动作,加上某种优先保护城市消费者的倾向,难以同时保护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往往还给中间经营者有可乘之机。 ②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信息容易失真 经过约20年的改革,畜产品的集市贸易和批发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但高效的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并未形成,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市场都还不具备及时提供真实市场信息的能力。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种类不全,实施简陋,交易行为不规范等原因,市场自我调节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流通环节的竞争机制也不可能充分展开,并有可能导致流通环节的费用过高。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增强政府对养殖业的宏观调控 要实现政府对养殖业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长远来看,首要的是,必须完成对养殖业实行全方位归口统一管理的管理体制改革。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这种归口统一管理的重任必然落实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肩上。其次,要加强畜牧业法规建设。对现有各种行之有效的畜牧、兽医、水产、饲料与草原等法规,要坚持执行,并不断完善畜牧业法规和加强有关行业标准的制定。 从近期来看,要实现政府对养殖业有效的宏观调控,首先,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自上而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养殖业资源配置、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的信息与监测系统,并以此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其次,农业部应根据养殖业资源配置、产品生产与市场供需变化等动态信息和分析,及时提出宏观调控的措施和对策,对切实控制好养殖产品生产和消费总量的平衡与增长速度,以及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结构调整。 2.加速养殖业产供销一体化进程 农业部门除去要强化养殖业基础实施建设、建立与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养殖与饲料等行业协会的参与作用以外,还应当积极而稳妥发展各种形式的养殖与饲料产业集团,加速养殖业产供销一体化(即产业化)进程。产业化或产供销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抵御市场风险中,养殖业和饲料工业是一对亲密的孪生兄弟,更有可能结合到一起,组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集团。 所谓养殖业一体化是指养殖业经济再生产过程的诸环节,即产前、产中、产后,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骨干企业为龙头,千家万户为基础,以及合作制等中介组织为纽带,对某一区域的养殖业主导产业实行饲(料)养加、产供销、牧工商、牧科教紧密结合的一条龙生产经营体制。养殖业一体化具有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综合特征。 养殖业一体化的核心是形成养殖产品生产与经营一体化的体系。共同利益是实现一体化的基础,也是发展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所以一体化中各参与主体是否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是衡量某种经营是否实现了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只有有关各方以契约或合同的方式组成利益共同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保障制度,才能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养殖业生产的比较利益,实现养殖产业自我积累、自立发展和稳定持续增长,既保障社会有效供给,又增加农民收入。 3.培育养殖产品市场,改善流通环境 除继续稳定和发展城乡集贸市场外,在主产区建立一批活畜(包括种畜、仔畜)、水产养殖种苗的交易市场;在产销集中区分别建立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养殖产品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同时鼓励长途贩运等其它多种流通形式,以搞活养殖产品的流通。在改善批发市场基础实施的同时,要重视市场信息体系的建设,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 4.大力开发饲料资源,发展饲料工业,提高饲料资源利用率 针对我国饲料资源紧缺和饲料利用效率不高的状况,一方面要大力开发饲料资源;另一方面要加速饲料工业建设,推广对现有饲料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主要途径有: ①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饲料用粮生产基地。目前饲料用粮的数量已占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30%以上,今后还将日益扩大。为此,种植业生产结构要由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建立高产、优质的饲料粮(玉米、大麦)生产基地。 ②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努力扩大豆类种植面积,改进油料加工工艺以提高饼粕质量和饲用效果。推广脱除棉、菜籽有毒物质技术,提高棉、菜籽饼粕作饲料的利用率。推广果园--林木--牧草间作技术,种植优良豆科牧草。扩大食品工业和屠宰场废弃物作饲料的开发与利用,尿素类非蛋白氮饲料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单细胞蛋白饲料的开发与利用。 ③加速饲料工业的发展。饲料工业包括饲料原料工业、饲料加工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工业和饲料工业支撑体系。目前的重点应放在新型饲料添加剂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解决好规模化养殖业所需浓缩料和配合饲料,以及农户分散养殖所需预混料的供给问题。 ④充分利用农区秸秆资源。要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提倡秸秆过腹还田,发展牛羊反刍家畜,增加肉奶生产量。 5.优化养殖产品结构,按照资源优势实施养殖业的区域开发 从全国范围来讲,根据畜产品供需的状况,近期我国畜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两稳定”、“两加快”和“两突出”,即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牛羊和肉鸡生产,突出发展奶类和优质细羊毛生产。 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或大中城市郊区,都应按照当地养殖业资源(包括气候、生态、饲料、技术、人力、资金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选择优先发展的养殖项目,实施区域产业群体开发,以有利于养殖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千万不要跟着社会上的一时风行的“特种养殖热”后面赶热闹。 6.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1世纪我国养殖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为先导,重视对畜牧业科学技术的集成,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畜牧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畜产品的供给能力,满足21世纪16亿人口对动物食品需求的增长。 ②以“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为主攻方向,建立起多学科参加的研究--实验--开发--产业化相结合的科研体系。 ③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区域化、集约化的畜牧业生产体系。 ④提高畜禽鱼品种选育技术,在引进优良畜禽种质的同时,重视对已有畜禽鱼品种的选育提高,充分发挥国内优良种质的优势。 ⑤开发和引进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健全疫病防治及兽药与生物药品生产体系,减少畜禽死亡率,提高产品质量
孔雀和驼鸟养殖大都是炒作,销路不行;属于观赏动物,没什么利润。
鸵鸟和孔雀养殖都属于特种禽类养殖,因为成本高额是酒店餐馆高消费高收入人群尝食用的,要有固定的市场需求才能赚钱反之就会滞销。还有另一种,就是乡村旅游观光,孔雀观赏性比较大,很多小孩和女生都比较喜欢。观光主要看宣传规模大后可以和村上市上合作推广做成当地特色,城里人一般收入的人来玩尝鲜也是其中一种需求,这个是可以做大和得到当地支持的。这两种就是常见的销路方式。创业都是有风险的,首先就是要去参观学习科普然后再自己摸索。
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先说养鸵鸟的投资,养鸵鸟的成本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与家禽的养殖方式大致相同。生长期为10/12个月,12个月以后的体重大约是100公斤左右。因为各地的饲料费用价格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600/800元之间。
一只鸵鸟一年的饲养费用包括鸵鸟苗300/600元,疫苗费400元,饲料费500元加上其他成本和设备大约在1200/1700元左右。
鸵鸟的出肉率为百分之四十五,每公斤的价格在七十到八十元左右。成年鸵鸟可出肉三十公斤,产值三千一百五十元左右。
鸵鸟皮每张的售价因等级不同大约在800/1500元之间。平均按1000元计算。
合计一只鸵鸟一年的收入是6650元,减去成本1700元。利润是4950元。
养鸵鸟的优势是:适应性强,成本低,生长快,寿命长,市场前景好。
目前孔雀的养殖企业不多,规模也有限。
孔雀分绿孔雀和蓝孔雀两种。绿孔雀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蓝孔雀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从印度引进到我国。是集食用,观赏和保健为一体的非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
蓝孔雀一般饲养7/8个月可达3/4公斤,销售的纯利润是150元左右。
养孔雀投资最大的就是孔雀苗,刚刚孵化出来的孔雀种苗价格在100元左右,两个月大的要400元以上。一年左右的要上千元一只。而一般普通的孔雀苗只要60/70元左右。
养殖孔雀一定要深入了解,多专研。在养殖前找好各方面的销售渠道。
我是品味人生,喜欢我的朋友请关注
在农村搞特种养殖一定要评估一下销路和技术上的问题。
我们首先不去考虑成本多少就拿销路来说吧,鸵鸟和孔雀肉的价格普通老百姓一般都是消费不起如果你的销售渠道是城市一些高档酒店那么你的一系列的证件必须要齐全,就证件上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孔雀的观赏价值可能要比食肉价值高一点如果你在农村开发生态农业观光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单纯的养殖个人觉得销路还不如土鸡来的快。
不管做什么养殖都需要场地,鸵鸟的场地不仅要宽敞还需要大,孔雀还需要做好天网。还有就是技术上,对于养殖技术这块如果你没有过硬的话那也是一个硬伤啊!
所以投资有风险养殖需慎重
可以跟农家乐相结合,采摘园,观赏园,相结合起来,这样应该效益不错,单纯的养殖,毕竟不是大路食材!
养殖这一行你要看市场,如果老百姓餐桌上每天大快朵颐的吃鸵鸟、孔雀,那就可以放心养,目前这两种东西我没吃过。
经济价值有好几个因素:1稀缺性2必须性3特殊性等。养殖鸵鸟,属于特种养殖,不管是出售鸵鸟蛋还是骑鸵鸟这样的娱乐项,收入都是可观的。现在很多的小一些的景区或农家乐类的旅游项目,都可以引进鸵鸟观赏这样的销售,和租借或代售等合作。孔雀也是一样。价值有其物种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也有开发周边形成的。这在于运作和经营,而不是单独什么就可以完全决定的
养殖有风险,家有千万,带毛不算!鸵鸟和孔雀算是小众养殖,养殖之前必须要考虑资金,技术,销路等问题,要不很难搞成功
风险肯定有的
这个东西真的很难讲,因为观赏性比较大,当肉食品卖可能很多人会接受不了,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