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都市农业种养模式主要类型及分布
近年来,通过贯彻《杭州市都市农业实施意见》,各县(市、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引导、扶持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新的种养模式,传统优质高效模式有了新的内涵,优势作物和品种更趋集中,农业产业带更趋明显。
(一)以粮油为主的传统模式面积继续减少。以粮油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是面积大幅度减少。2004年,麦—稻、稻—稻、油—稻等传统模式应用面积70余万亩,比2000年的135万亩减少了近一半。二是传统模式有了新的内涵。如荞麦—鲜玉米,荞麦—单季稻、双季鲜食玉米、鲜花生—稻等模式为传统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全市春玉米—单季稻和春大豆—单季稻面积已达到15万亩,平均亩效益932元。给传统模式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而且还大大增加了农户收入。
(二)粮经结合型模式快速发展。2004年,粮经结合型模式应用面积51.5万亩,比2003年增加一倍以上。一是传统的粮经模式得到优化发展。稻—水生蔬菜、草莓—稻、西瓜—稻、马铃薯—鲜玉米—甘薯等传统粮经结合模式的作物品种不断优化,设施不断完善。大中棚等设施使反季节作物栽培面积不断上升,效益不断提高。如余杭区的稻—水生蔬菜面积超过1.3万亩,平均亩效益1835元;建德市草莓—稻面积1.5万亩,平均亩效益5350元,西瓜—稻面积3.1万亩,平均亩效益2259元。二是新的粮经模式迅速发展。双季鲜食大豆—大葱、鲜食大豆—日本萝卜、鲜食玉米—大葱、鲜食玉米—大白菜、单季稻—大蒜、单季稻—中药材、春鲜食大豆—秋鲜食玉米—蔬菜等模式,平均亩纯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高的达到5000元以上。又如富阳市的鲜食玉米—大葱面积超过1500亩,亩纯收入达5600元;临安市的单季稻—大蒜面积达1000亩,亩纯收入达5500元;桐庐的加工蕃薯—蔬菜面积8000亩,亩纯收入达1126元;建德市的西红花—单季稻面积3100亩,平均亩收益5080元。
(三)经作模式的规模和效益有所提高。2004年,经作型模式面积151万亩次,比2003年增加44%。一是区域特色传统高效经作模式规模提高。蔬菜、竹笋、花卉、苗木、蚕桑、水果等传统模式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市蔬菜面积153.2万亩,其中高山蔬菜3.4万亩,仅淳安县就达1.0万亩,比上年增加48%,亩纯收入达到3026元。竹笋面积约38万亩。二是新型高效经作模式不断涌现,苦瓜—小尖椒、草莓—西红柿(小尖椒)、草莓—苦瓜、西瓜—长瓜、胡瓜—长豇豆—四季豆(日本萝卜)、萝卜苗(多茬)—芹菜—早南瓜、苋菜—毛毛菜—芹菜(莴苣)等。这些模式不但应用面广,而且效益好,亩纯收入均在5000元以上,高的超过10000元,如建德的白玉苦瓜—小尖椒应用面积达1000亩,亩产值8600元,扣除亩成本1700元,亩纯收益达6900元;富阳市苋菜—毛毛菜—芹菜(莴苣),应用面积500亩,亩产值达17000元,扣除每亩成本2200元,亩纯收入达14800元;萧山区的胡瓜—长豇豆—四季豆(日本萝卜)模式,平均亩纯收入达到5599元。三是以当地的主导产品为主的模式进一步凸现,区域优势不断扩大。3.4万亩高山蔬菜中,四季豆和小尖椒面积达到2.1万亩。这些模式平均亩收益均在3000元以上。桐庐县的蜜梨面积已超过2.8万亩,其中已经投产的面积达到2.6万亩,平均每亩产出2100元,扣除成本980元,亩纯收入达到1120元;建德市的莲子面积已经达到1万亩;余杭市的甲鱼池生态养殖面积已达到1.7万亩,按照二年一个养殖周期,一个周期平均每亩纯收入达7125元;建德市充分利用优质水源,大力发展珍珠养殖, 2003年收获珍珠23850公斤,2004年又新增珍珠养殖面积685亩,进一步扩大了优势。
(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种养模式不断涌现。猪—沼—果(鱼)、鸡—鱼(珍珠)、果(桑、茶、竹)—放养鸡(鸭、羊)、生猪—蚯蚓—甲鱼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应用面积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仅规模场应用猪—沼—果模式饲养猪24400头。如建德市的鸡—鱼模式养鸡20万羽,平均每羽鸡效益15.6元;余杭区的生猪—蚯蚓—甲鱼模式年出栏生猪12000头,每头猪效益达180元。此外,“四园”放养鸡(鸭、羊)规模达到110万羽(头),套种蔬菜、中药材、粮食模式也不断发展。这些模式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二、都市农业种养模式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高效种养模式规模小、发展难度加大。尽管我市种养模式种类达到126种以上,但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型模式占大多数,而效益好的模式应用面积规模还不够大。如粮食—油菜等传统模式应用面积达55万亩,一年一熟的水田面积预计在45万亩左右。萧山区义桥镇的茄秧—叶菜—晚稻模式亩效益达到11020元,但面积只有132亩;临安高山花卉(百合)—蔬菜模式亩效益达17000元,但面积只有250亩。究其原因,这些效益很好的模式推广面积不大,既有农民的习惯因素,也有模式应用受地域限制的因素。如“四园”放养鸡(鸭、羊)等模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好,但地域性很强,总规模只有110万羽,只占当年全市家禽家畜出栏数的1.9%。
(二)综合集成配套技术应用程度偏低。总体上看,大多数种养模式技术配套集成率不高,影响了模式的推广和效益。如建德市1月份播种的大棚小西瓜,聘请温岭市种植师傅利用微滴灌技术,一年共采收五批西瓜,25亩西瓜净利润8万元。但建德农民自己种植同类小西瓜每年最多只能收到四批,而在温岭则可以收到七批,同样的品种和种植方法,差不多的气候条件,产量和效益相差很大。说明我市在这一模式上先进技术应用率不高,技术的集成配套应用还大有潜力。同样,许多套种和套养模式的增产和增效还有很大的潜力,如淳安县的高山小尖椒,同样的品种和自然环境,高效田块亩纯收入达到4000元,低的田块不到2000元。这也表明病、虫、草防治及肥、水管理技术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作物连作的制约。调查中发现,有些模式虽然效益很好,应用规模也较大,但由于同种作物的长时间种植而带来菌、病毒、虫等的严重危害,影响了模式的推广应用。其中,茄科和葫芦科的蔬菜品种连作障碍最为严重。如临安的高山蔬菜种植老区蕃茄和小尖椒等病虫危害特别严重,有的田块亩收入只有正常田块的1/4。建德为了克服草莓连作病虫害的影响,虽用药剂防治、夏季高温消毒等方法,但效果不明显,目前不少农户用氯化苦进行杀菌消毒,但每亩成本达600元以上,许多农户难以承受。
(四)土地流转机制不顺影响。具有区域优势产品的发展需要以数量、质量及市场知名度等产销要素为依托,否则只能局限于小规模的生产和营销。如稻—鸭共育模式,对稻区特别是低洼田有突出的增效作用,但必需具有一定的种养规模,如果土地无法集中到大户手中,这一模式就很难实施。此外,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等模式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土地流转机制不顺的制约。
(五)产业化程度不高影响模式发展。许多模式虽然效益很好,但多为一家一户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形式,产业化程度不高。如建德市的西红花—稻模式,每亩效益5000元以上,好的年份可达到8000元以上,但由于花丝销路单一,农户自己又无力加工,因此,虽发展了十余年,至今仍只有3100亩的种植规模。有些产业虽有了农业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的加工能力与农产品的生产量还有不小差距,农户和企业之间也基本上属松散型合作形式,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个别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润,压级压价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农户不履行订单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都市农业的发展。
(六)服务工作滞后。从领导上看,基层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工作中,对于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大、政绩不明显的农业工作重视和扶持力度不够。从技术上看,面对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千差万别的新产业,原有的农技人员因专业型人才多、综合型人才少,常规服务手段和技术素质已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各种植模式发展的需要。从农资供应看,从市场需求出发从事养殖和加工新、奇、特品种的农户大量增加,对各类特种饲料、特种肥药、特种设备的需求量小而面大,而农资经销部门又怕进货多销不掉而亏本,难以满足农户需求。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推动区域优势种养模式的发展。要在实地调查、摸清本地区现有优势种养模式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学者和种养业大户,对本地区产业模式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定位,明确重点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作出科学规划。规划应包括重点产业模式的项目、布局、建设内容及保护措施,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在确定园区建设、低产田改造等农业项目时,要向重点模式倾斜,安排资金对本地区重点发展模式予以支持,使之逐步巩固、完善和提高。
(二)讲求实效,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要以种子工程为突破口,加快科学技术在都市农业种养模式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技术的综合集成配套。有针对性地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开发力度。对适用本地实际、能提高农产品规模、质量和效益的技术,要通过送科技下乡、开展技术培训和鼓励科技人员下田、下车间进行技术承包等方法加快应用和推广。尤其要重视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模式和标准化配套。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多种饲养方式并存。
鸡的饲养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地面平养、网上平养和立体笼养。就我市而言,团瓢庄、新店子、党峪、东旧寨、铁厂等几个乡镇农户饲养的农大三号鸡及本地柴鸡,多在山地或林果树下地实施地面平养,肉鸡则以地面平养和网上平养两种方式并存,而其它品种的蛋鸡90%以上采用立体笼养。
2、养殖形势有喜有忧。
(1)合同肉鸡养殖增长迅速。目前我市肉鸡养殖已形成了以长城科贸有限公司为龙头,通过“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组织生产。为鼓励资金周转较困难的农户从事肉鸡养殖,公司给予新建大棚养殖户每只鸡一元的奖励,并可赊欠大鸡料款。同时公司技术人员为养殖户提供的产前、产中、前后等各项服务及时周到,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养殖积极性。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养殖户由去年同期的28户增加至现在的60户,雏鸡放养数量由去年同期的每月7—8万只增加至现在的15—16万只,均增长了1倍多。
(2)蛋鸡养殖趋于稳定。由于近几年的蛋鸡市场持续低迷,加之禽流感疫情的影响,一些存栏在500只左右的小户及部分新户基本上都改了行,而中等以上的规模户从事养鸡的年限较长,资金积累较多,固定资产投入较大,通常他们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头脑,认识和掌握市场变化规律,形成了成熟的市场理念:“低谷打基础,高峰求效益”,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泰然处之,经得起市场风波的冲击和考验,在我们所调查的石门小渤海寨小区;西三里乡的张各庄小区;平安城的小丰台小区、果各庄小区;团瓢庄西寺小区及东陵西岫村的舒宝国、六合三村的张国金等养殖户时,他们对当前发展形式仍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持“不亏就是盈”的策略,适时补栏,因此养殖规模趋于稳定。
(3)山地(树下地)散养鸡养殖不容乐观。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除东旧寨镇北山养鸡场盈利外,其余农户基本上处于保本经营或处于微利经营状态,其原因在于:一是柴鸡蛋个体较小,产蛋量较普通鸡蛋低;二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鸡蛋销售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很难进入大中城市市场和超市,因此,鸡蛋销售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价格与大中超市柴鸡蛋价格相差悬殊,多数以普通鸡蛋或略高于普通鸡蛋的价格出售;三是淘汰鸡个体太小,销售价格偏低;四是品种混杂,不仅生长速度慢,而且产蛋量极低,往往入不敷出。
3、规模化程度低。
我市的养鸡业为小规模大群体生产方式,为低生产水平,85%的农户存栏量在1000—3000只之间,5000只以上的农户不足10%,多数是利用闲置房屋或在庭院村旁搭建简易鸡舍进行饲养,生产条件简陋,同时偏低的饲养量制约了科技成本的投入,综合防疫条件的落后为疫病流行提供了机会。具体表现在:一是所有的规模养殖户中,除约占5%左右的养殖户实施机械清粪外,其余农户都是进行人工操作,人均饲养量低;二是尽管人们在经历了禽流感的冲击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防疫意识与防疫手段,但在许多养殖场问题仍十分严重,有的虽在村外规划了小区,但多数是人鸡混居,甚至是鸡、鸭、鹅、猪混养。
4、鸡蛋销售缺乏主动权。
目前,我市鸡蛋产量已达4.5万吨,人均占有量58.5千克,比河北人均禽蛋占有量高出7.6千克,比全国人均禽蛋占有量高出41.5千克。除鸡蛋生产相对集中的平安成、石门、苏家洼、新店子、团瓢庄等地有北京、天津车进行鸡蛋外销外,绝大多数或自找市场或在本地销售,稍有风吹草动,鸡蛋就会造成积压,而我们自己尚无能力消化掉如此多的鸡蛋。除居民购买力有限外,最主要的是我市没有一家蛋品加工企业或鸡蛋销售组织。问题最为严重的是铁厂等地的柴鸡散养户,其生产的柴鸡蛋很少以其本身应有的价格出售。
二、应对措施
1、改善家禽养殖方式。
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合现代畜禽养殖的要求,必须走规模化、规范化饲养的道路,从传统落后的小规模分散饲养方式向现代科学的规模饲养方式转变势在必行。切实改变人鸡混居及鸡、鸭、鹅、猪混养的传统养殖方式,提倡合理密度的规模化饲养,现代化的生产装备、清洁卫生的饲养环境和先进科学的饲养管理。
2、立足现实,找准市场定位。
小规模的饲养户要把目标市场定位在就地消费上,适应农贸市场的特点,零散生产、零散销售,可以因陋就简,生产方式及生产安排灵活;中等以上规模养殖户则应把目标市场定位在补充大中城市的消费缺口上。对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场户,加大科技投资力度,实现养殖设施现代化、机械自动化、技术专业化、生产规模化、饲养环境生态化,同时开发富硒、富锌、富碘蛋以及多种中草药保健蛋;经济基础稍差的户,加强新技术的试验和推广,在提高单产水平,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并试图探索出一条“分散生产、集中销售”的新路子,提高市场竞争力。
3、培育龙头企业,壮大基地,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畜牧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够对畜牧业发展产生强大的牵动力,我市肉鸡养殖之所以迅猛增长,与龙头企业带动不无关系,因此,做大做强我市蛋鸡产业必须通过政策导向、资金扶持、信贷优惠、招商引资和社会融资等多种方式建立一个高起点、规模大,有良好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禽蛋加工企业或大型禽蛋批发市场,也可在现有畜牧龙头企业中进行体制创新,成立“捣蛋”经销组织,搞好与周边大中城市的市场对接。
在现有养鸡基础上,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集中度的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内专业村、专业小区、专业户等不同层次水平的经营模式共同发展,引导农民逐步走上专业化生产。
要采取有效手段组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通过服务机制、契约机制以及股份合作机制等方式,加快龙头与基地的利益对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关系。
4、加强对养鸡业的政策保护。
结合我市养鸡生产的实际,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养鸡业的政策保护。一是实行以工补农的发展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体系,保护和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并通过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分析预测市场,搞好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按国外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二是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增加对畜牧业的科研投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强新技术的试验和推广工作,加快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三是搞好相关政策和规划的普及,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四是建立政策性的畜禽业保险制度,增加对畜禽业保险的投入,降低养殖风险,维护养殖户的利益。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