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农村养殖业发展的如火如荼,尤其是随着部分野味实现了人工养殖,弥补了市场空缺,更是让养殖业发展的更加火热。像笔者家乡这边,就有不少农户放弃了种植,搞起了特种养殖,如梅花鹿、孔雀等。野生动物实现人工养殖,不仅能对这些野生动物起到很好的保护动物,也能让人们食用起来更加的安全。
在我国南方山区,有种叫做“石蛙”的保护动物,由于其肉质十分鲜美,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一直以来被人们大量捕捉,造成其数量急剧下降,不得不保护起来,所以在近几年也成功的将其实现了人工养殖,市场上也只允许出售养殖的。
石蛙价值高,在市场上常年能卖到百元一斤,再加上它的养殖起步晚,具有很高的利润空间,但奇怪的是,很多农民却不敢养,这是咋回事呢?
石蛙学名棘胸蛙,在民间也俗称为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石乱等,是一种十分喜欢生活在溪流水或是山泉水流经的岩石缝中,和其他蛙类相比,石蛙对于水质的要求是十分的高了,这就决定了养殖石蛙的难度十分的大。因此石蛙不能像牛蛙、虎纹蛙那样随意养殖,必须选择在山区人少、环境好、有山泉水且冬暖夏凉的环境里养殖。
水源问题解决之后,接下来就要投入不菲的成本来建立养殖池,养殖池对于石蛙养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若是没做好的话,那么基本上是不用考虑养殖石蛙了。
蛙类生长阶段基本差不多,所以根据石蛙生长的不同阶段,分别要建立蝌蚪养殖池,幼蛙喂养池、成年蛙喂养池以及越冬池等。同时还要在这些养殖池中种植一些菖蒲、香蒲等之类的水草,将其环境打造成仿生态环境,使得石蛙能够更好的适应。
至于食物,那就非常广了,野生的石蛙主要以各种小昆虫以及小型水生物为食,如蚊蝇、蚯蚓、马陆、蜗牛、螺蚬、虾等,不过人工养殖的话,则主要以黄粉虫为食。因为石蛙不吃死物,为食其他活体昆虫成本又太高,而黄粉虫易养殖、生长快。
除了前期投资比较大之外,养殖石蛙还有一点让很多农民担心,那就是石蛙的养殖周期太长。不知道大家对牛蛙养殖是否了解,牛蛙从配对到长成成蛙,一般需要5个月的时间,这个时候的牛蛙就有半斤重了,这个重量下的牛蛙就可以出栏了。
而石蛙的话,从配对到到成蛙,平均时间是3年,并且石蛙个头不大,一般成年了也才长2两,如此长的生长周期,对于很多农民朋友来说,是十分有压力的。
可以想象一下,牛蛙价格虽然比石蛙便宜,但是一年就可以出栏售卖,甚至一年能出2次,而石蛙一投资养殖就是3年,且这3年只出钱没进钱,若是最后卖得好的话还好说,卖不好那就是血亏。
另外,根据养殖户的资料显示,石蛙一亩养殖场的种苗费用大概在8万元,再加上养殖池的建立,各种养殖证件的办理,数十万的成本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这就使得很多农民想养又不敢养,感叹称这是土豪才能养得起的项目。总得来说,养殖有风险,尤其是今年的野味风波,使得石蛙的养殖风险更是成倍的增加,所以入市需谨慎。
这些是百度百科上节选的资料,确切的实际情况还是自己去市场认真考察分析,找专家和行家取经为妙。风险的话肯定有,这类生物是新型产业,指不定有什么问题,潜力与蕴含价值无法详细体现,不过光从产品看还是很有发展价值。(以下的价格只是国际与从前的数据,具体价格还是多咨询几个不同的市场定夺。)
大麦虫近年从东南亚国家引进,是一种步甲科种类的幼虫。老熟幼虫最大体长6厘米左右,比一般的黄粉虫大3-4倍,产量是黄粉虫的5倍,营养价值更是远远超出幼体蟋蟀和黄粉虫。雌性成虫体形比雄性成虫个体明显偏大。由于它含有大量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相信不久就会替代黄粉虫进入大宾馆、大饭店把它经过精细加工,成为人们的盘中大餐,将更受大中城市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大麦虫的老熟幼虫最大体长达到6cm左右,其营养价值更是远远超出同类科目的其他昆虫。由于大麦虫个体大,社会养殖量少,早期主要是作为名贵金龙鱼、银龙鱼等高级观赏鱼类的专用饵料。随着生产养殖技术的成熟,社会养殖量逐渐加大,价格趋于平缓、稳定,尤其是营养丰富、容易消化、适口性好等优点,开始逐步向各类人工饲养爬行类宠物(壁虎、蜥蜴、龟等)推广应用。在海外的专业鱼场及高档宠物繁育场均将大麦虫作为一种重要的活体饵料,大麦虫逐步将发展成为与黄粉虫、蟋蟀、蝗虫、蚯蚓相当甚至取而代之的趋势。
大麦虫体形较大,体壁甲壳质所占比例较小,利于饲喂对象的消化,完全可以替代蟋蟀或与蟋蟀、蝗虫结合利用,尤其对于体形较大的捕食性动物、蜥蜴、两栖爬行类更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和饲料的成本的降低,大麦虫目前的饲养成本可以基本与黄粉虫相当(产量和黄粉虫差不多,人力成本略高),大麦虫不但是各种宠物和各种珍稀畜禽的绝佳饵料,蛹而且还可以作为高档菜肴供人们食用,目前生产处于起始阶段,同时大麦虫养殖与开发属于农业生产范畴,没有技术、贸易壁垒和政策限制,与其它产业相比,无疑有巨大竞争能力。
大麦虫于2005年刚从国外引进试养,各地在生产养殖技术上,还在不断探索与研究之中,所以在我国尚未形成规模产量,而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尤其是近年来以金龙鱼、银龙鱼为代表的名贵大型捕食性观赏鱼的迅速发展,亟需大麦虫这类个体较大、营养较为全面的活体饵料进入市场。活体饵料种类的多元化和产量的提升,是促进各类特种养殖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政府及社会对特种养殖业都十分关注并投入巨大精力,发展的空间非常大,这对大麦虫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由于大麦虫生产养殖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在我国尚未形成规模产量,而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尤其是近年以金龙鱼、银龙鱼为代表的名贵大型捕食性观赏鱼的迅速发展,大麦虫是人工养殖最理想的饲料昆虫。大麦虫的幼虫含粗蛋白质51%,脂肪含量29%,还含有多种糖类、氨基酸、维生素、激素、酶及矿物质磷、铁、钾、钠、钙等。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它可作为高蛋白鲜活饲料。用于饲养蛙、鳖、蝎子、蜈蚣、蛇、优质鱼、观赏鸟、药用兽、珍贵毛皮动物和稀有畜禽等,以及一些肉食性名贵水产的需要,亟需大麦虫这类个体较大的活体饵料进入市场。活体饵料种类的多元化和产量的提升,是促进各类特种养殖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相信不久就会慢慢地取代目前黄粉虫养殖的大部分市场。目前,我国政府及社会对特种养殖业都十分关注并投入巨大精力,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首先大麦虫(超级面包虫)的起源问题,实际上大麦虫完全个新品种,也就是由黄粉虫和黑粉虫杂交出来的一个新品种,第二是大麦虫(超级面包虫)的个体大小的误区,一般正常的第一代黑粉虫和黄粉虫杂交出来的的大麦虫是3.5厘米左右(即是到化蛹前大麦虫幼虫的大小),那些所谓说能长到7厘米的是喂了一种女性避孕药,该避孕药的成分可以使大麦虫推迟生长周期从而达到7厘米,并且这种大麦虫(超级面包虫)变成成虫以后是无法产卵繁殖的。第三从经济角度上说因为大麦虫对青饲料的要求很高,和自相残杀的情况较为严重,导致生长成本较高。一般目前大麦虫的主要用途就是和4代以上黄粉虫杂交防止种虫退化,在就是其皮较薄更适合喂一些经济价值高的宠物,像龙鱼,蜥蜴等等。(个别养殖厂大量养殖大麦虫还是有经济价值的,但他如果大家都养的话就供大于求啦)第四,大麦虫的营养成分和黄粉虫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反而因为其水分含量较高导致有效物质较少。
大麦虫养殖效益分析
1、投资概算设备投资,以15平米房间为单位,可载40×60公分标准饲养盒500只,按每只饲养盒6元计算为3000元;3~6个饲养架600元;人工费300元;其他100元,总计4000元。500只饲养盒年可饲养足龄幼虫1500公斤。
2、经济效益 采用标准饲养盒,可保证每盒达到1公斤以上的虫产量。3公斤精、粗干饲料加5公斤青菜下脚料即可生产1公斤足龄幼虫。
按目前市价计算,每生产1公斤大麦虫所需成本如下:⑴精粗干饲料:3公斤×1.6=4.8元;⑵青菜下脚料:5公斤×0.2=1元;⑶人工费:按一个辅助劳力年产1500公斤、月薪按400元算,为3.2元。⑷水电等其他费用:0.1元。以上4项费用合计:9.1元,即成本价为9100元∕吨,扣除虫粪收入1000元∕吨,实际成本价为8100元∕吨,即每公斤为8.1元。
税利按目前市场行情估算: ⑴、国外大麦虫每条市价为15美分,按每公斤700条计算,价格为840元×1500公斤=1260000元,除以生产成本1500公斤×8.1元=12150元,即一个15平方米的饲养房,年可获利1247850元(此测算依据来自网络报道,只能作为参考。) ⑵、按国内每公斤最低价80元算,1500公斤×80元-生产成本12150元即年可获利107850元。
3、综合效益 大麦虫可开发的系列产品有:新型特种高蛋白饲料、虫油、食品、甲壳素、绿色保鲜剂、微生态制剂和高档有机肥(用下脚料)等,并可带动或促进其它特种养殖业的发展。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