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导语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以下是 整理的农业技术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农业技术调研报告
为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全面落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按照xx市农业局要求,我于2月1日对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农业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奎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坚持以“抓产业,建基地、上龙头、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的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趋势凸显。
我们活用国家惠农政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同时,加快推进了农业种植业优势区域发展,现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东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杂粮混合种植的粮食生产优势板块,连续三年实施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田建设,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特色农业也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营、新安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以平安镇为主的绿色水稻种植;以溪河、白旗为主的肉鸡养殖;以法特、亮甲山为主的生猪养殖;以朝阳、舒郊、二道等为主的绿色蔬菜种植等等一批特色农业专业村、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控至现在,我市本着早认识、早部署、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早落实、早出成果七个方面,在行动上坚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服务到位、督导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农业科技攻关不动摇、坚持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动摇、坚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不动摇、坚持扎实农民科技培训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不动摇、坚持惠农政策农民致富不动摇。在工作上重点完成七项工作: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双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农村科技创新工程。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示范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奎年来,我市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立体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先玉“335”玉米良种推广,优质玉米地膜覆盖,玉米新品种种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农业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重点应用,农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特别是我市今年取得了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被国务院评为产粮大县。
二、当前xx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可挖掘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我市幅员辽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于水稻、玉米、小杂粮、药材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动
市委政府“xx”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全市17个乡镇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农业新技术运用与推广势头强劲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卡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2、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我老秘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卡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全县10万亩沟坝地,可谓旱涝保收,但种植单一,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3、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老秘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4、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被“转、并、撤”,乡级农技推广“网破线断”状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5、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6、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淡薄,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7、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延伸不长。
农产品加工领域,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完整产业链系统没有建立,产品流通领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统。
三、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
各级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协调全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制定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应该抓紧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市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农业科技发展投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围绕粮食、蔬菜、药材、食用菌、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基地标准、打牢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业招商,以招商为载体,紧盯大型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力争在引进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市,适时举行和参加名优产品展示展销会,做大做强产品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主打品牌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其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提高其辐射带动力。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盔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出台并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创建农产品产加销和信息化服务新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篇二农业技术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在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明生同志的带领下,组织农口部门领导和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同时考察学习了XX市XX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学XXX市XX区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情况
XX区白鹿原现代农业区位于XX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24万人,耕地总面积80000亩。规划区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适当集中,接二连三,关联互动”的规划思路和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与白鹿原文化,集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三区、两带”新格局,其中白鹿塬核心区形成“一心、三带、六园、九点”格局。
(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XX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农业部关于“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结合该区植被茂盛、特产丰富、自然风景秀丽、又靠近城市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加快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
(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2019年全区耕地面积18.7万亩,农业总产值21.75亿元。其中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0万亩,年产粮食5.2万吨;以樱桃、葡萄、猕猴桃及小杂果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9万亩,年产各类水果12万吨;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基地1.6万亩,年产蔬菜15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5%,形成21.5万亩林地;奶牛存栏量达1.3万头左右,年产奶类6万吨;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8个,认证无公害产品23个,“灞桥樱桃”、“灞桥葡萄”获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2019年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荣誉称号,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南果、北菜、沿河生态”的基本格局。
(三)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发展现代农业意识不断增强
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91元,是2019年的2.7倍,年均增长21.6%,增长在XX市排名第一。全区已培育国家和省径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9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121个,创建省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55个,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XX市统筹发展示范区”和“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
(四)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区重点发展了西安灞苑葡萄科技园、广茂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兆龙有限公司、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洪塬鑫养鸡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初具产业园区化、生产规范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的加工龙头企业和公司龙头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小区。目前,全区注册的农产品品牌有灞苑牌葡萄、白鹿塬、东李牌樱桃、新合牌蔬菜、东方牌乳品、兆龙牌牛肉、洪塬鑫牌鸡蛋等10余种,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果蔬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五)农业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XX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给(排)水工程、电力电讯和热力工程等方面,区政府先后投入数十亿资金,对其进行了整修和修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二、南康现代农业的现状
20**年10月,我市被省农业厅列为第一批省径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后,我市为实施好省径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充分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把我市打造成集“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科研实训”于一身,融“低碳示范、客家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一流的省径现代农业示范区,聘请了西南大学和中柑所的农业规划专家精心编制XX市芙蓉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财政拨付规划编制费80万元。力争把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三休闲农业旅游区。
我市立足本地实际,按照“三园五化”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循环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创业园,生态化种植、清洁化养殖、合作化推进、品牌化经营、标准化建设),创建了面积超过19.69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开发建设,推行“猪—沼—果”立体开发模式,做到“山顶带帽、山腰种果、山脚穿裙、山底养殖”,果园之间种植生物隔离带,水保措施同步跟进,力求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示范园区打造成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及产业特色,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出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一带、四区”的布局结构。即一带:章江滨水景观-休闲农业带四区:(一)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二)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区。(三)现代农业科教园区(农三所)。(四)绿色甜柚产业示范区)。
三、南康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增强科技研发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从我市园区来看,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靠“广种薄收”和政策扶持来维持的,从中反映出我市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尚未真正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园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经济、社会、生态“三合一”的综合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现。
2、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园区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受到业主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等影响,资金缺口较大。部分乡镇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和对策
1、统一认识,强化领导。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要对农业园区工作高度重视。专门制订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园区建设提供服务。
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运用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使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桥梁。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要把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订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引导发展上多下功夫。有选择的引进新品种,让园区在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推广上起到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要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3、多方筹措,增加投入。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整合涉农部门的力量、资金、项目资源,向园区建设重点倾斜。另一方面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各类社会资金。在搞好园区规划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引进业主,广泛吸引龙头企业进区开发建设,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承包开发。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4、激活机制,农民参与。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造就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氛围,使农民成为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完善耕地流转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制定有利于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鼓励政策,使农民变消极为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业园区建设。探索土地折价入股,通过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土地利润分配的办法,一方面使农民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另一方面使土地以新的形式转换成对农民生活的长期保障,既保证了农民切身利益,又促进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
篇三农业技术调研报告
我们花庄村是俞垛镇的一个偏远村落,距离镇里大约12公里,我村地处三县市交界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2358人,非农业人口104人,耕地面积4000多亩,河沟面积3000亩以上,村集体收入18万元,三产总产值一亿元,人均纯收入6480元,村所在辖区私营企业6加,加油站,奶牛场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绒玩具、石油机械、锻仲、家俱制造、特种养殖为主导产业。就自己近期的调查来看,有许多的因数制约我村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我村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村的农业生产受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电灌溉率不高。
有这样有句话“要想富,造公路”,现在兴泰公路全线通车了,但是我们村的村级公路还很不发达,村西面跟南面的许多地方现在还是砖头路,有些地方甚至还有危桥,没有好的交通,就没有人来投资创业,农副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障碍。
我村的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
(四)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
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我村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我村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二、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繁济荣农村经,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必须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二)用现代装备带动农业。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条件会得到改善,我村已经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进行土地整改,修建乡村公路和桥梁,国家明年对经过我村的国家v级航道鲁汀河进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实施沃土工程,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前段时间我镇的秸秆还田现场会在我村召开,这不仅是对于我村前段时间秸秆禁烧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六通、六有、六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三)根据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兴农,这样才能强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镇注水养殖大村,应该发挥自己的产业特色,将养殖业做大做强,联合各养殖户进行规模化生产销售,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降低市场风险,创建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招商引资,今年我村已经引进了四个项目,其中有一项就是蘑菇大棚种植,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要扩大规模,创建食用菌生产基地,创建加工厂,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品牌化经营,包装出口,争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花庄村的农村经济一定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奔小康。
农业规划是全面的、长期的农业计划和部署,是根据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现有生产基础以及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和进一步利用改造的潜力与可能性,拟定具有一定年限、有科学根据的农业发展设想、轮廓指标、投资安排及主要实施措施等。农业规划属于指导性计划,具有综合性、战略性、长远性的特点。其内容主要包括:
①农业生产条件及生产潜力的分析评价和前景预测;
②农业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区域布局;
③农业部门结构、规模、速度及水平;
④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战略措施与步骤。
远景设计研究院谈到这类园区发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典型示范作用,探索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路子,发挥了为农业服务的整体服务功能。
“十二五”期间,在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林业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生态大县,促生态旅游,建核桃基地,助林农增收”的林业工作思路,以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重点,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县森林覆盖率由61.7%上升到63.55%,林业产业总产值由2.7亿元上升到6.7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从820元上升到2080元,为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完成的主要目标任务
1.核桃产业基地建设。县委、县政府为了进一步做强做大核桃产业,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新发展优质核桃3.1万亩,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0万亩的奋斗目标。5年来,结合新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累计调运核桃苗木160余万株,栽植核桃5.2万亩,全县核桃种植面积累计达10万亩;累计嫁接改良核桃3.55万亩。聘请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肖千文为县核桃产业发展首席专家,组织开展核桃优良品种的选育扩繁,建立“川早”核桃系列采穗基地700亩;巨型核桃和指核桃采穗圃200亩。“巨型核桃”和“指核桃”获得省级林木良种认定,并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县核桃良种基地”被命名为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制定核桃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片、核心示范片和有机果园建设标准及检查验收暂行办法,建成国家级有机核桃示范基地2141亩,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累计开展核桃栽植管理技术培训700余次,培训乡土嫁接人员200余名,培训林农近5万余人次,发放资料3万余份;累计培育以东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食之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天源核桃专业合作社、元堡山核桃专业合作社、利农干果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和专业组织达22家,有1家从事核桃加工,延伸了核桃产业链。
2.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有序推进。一是顺利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制发了《县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实施方案》和《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实施细则》等相关管理制度,暂行办法等,落实管护人员300余人,实行定岗、定人制度,明确责任,落实任务,签定天保管护人员管护责任书,严格考核和奖惩,确保全县306.36万亩天然林管护效果明显。二期工程实施以来,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资金1.14亿余元,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下降;森林蓄积量由万立方米增加到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任务2.9万余亩,其中:封山育林1.5万亩,森林抚育1.4万亩,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项检查验收要求。启动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全县有101.943万亩林地列入国家级重点公益林,自国家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以来,到2015年末,将累计获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7143余万元,林农每年户均从森林生态效益中获得的收益近1000元。二是全县10.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得到巩固。结合全县核桃、黄果柑和枇杷等农业产业发展,累计补植杉木、桤木、花椒、核桃、黄果柑和枇杷等苗木210余万株。完成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5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近五年来,国家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34亿元,惠及农户22034户,户均收益6000余元。实施新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410余万元,完成核桃产业基地建设造林1.86+万亩,实施丰产经营0.68+万亩,修建生产便道15.6+公里,累计开展技术培训3000余人次。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目标管理,做到了“组织领导到位、工作人员到位、工作经费到位、宣传发动到位、服务指导到位、政策兑现到位”,着力提高退耕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县退耕还林2万亩,退耕还林0.5万亩、退耕还林0.2万亩,退耕还林0.3万亩,均顺利通过国家、省复查验收,每年获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2670余万元。三是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迈上新台阶。近五年来,全县2个保护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达1700余万元。9月,在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建成中国首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同年10月,全球首只半野化人工繁育大熊猫“淘淘”在该基地成功放归自然。6月,启动大熊猫放归基地二期建设项目(项目于2014年6月底完成)。同年11月,人工繁育大熊猫“张想”在该基地成功放归自然,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被四川省林业厅命名为“小相岭大熊猫野外放归基地”;2014年1月,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野化培训的大熊猫“雪雪”在此成功放归自然。同年11月,县林业局牵头成功在县举办了“2014首届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县也被命名在“中国大熊猫放归之乡”。成立大熊猫放归专职监测队,抽调人员12名分3个监测小组,安装红外相机150部,通过无线电接收颈圈和红外线相机对放归的大熊猫进行24小时监测。9月25日,监测队用红外线首次拍摄到“泸欣”的野外活动的视频和照片,同年10月13日,大熊猫“淘淘”被监测队员们成功回捕并再次放归。启动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二期建设项目,投入资金万元。到2014年底,二期工程主体工程(科研站办公用房、生态监测点、固定样地样线、界桩界碑指示牌、巡护道路和防火道路、田湾保护站设备等)建设内容已全面完成。
3.城乡绿化美化进程加快。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建“山区精品阳光城”的要求,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工程、新农村建设和灾后重建,投入资金万元,完成美罗、迎政、蟹螺、宰羊、擦罗等集镇绿化,以及安顺4a景区、安顺新场村安宁湖、竹马工业园区、城北弘渡寺、挖角乡七里坝景区等的.绿化,累计栽植各类苗木30余万株,完成5万平米区域的绿化。103.4公里绿色通道和16个党政义务植树基地绿化效果明显。五年来,全县义务植树适龄公民完成义务植树200余万株;县被命名为省级绿化模范县。
4.完成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改革。我县的林改工作,自月日试点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以落实“四权”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前提,以林农广泛参与为基础,以方案制定为重点,以责任落实为措施,以林权证发放为落脚点,以生态得到保护、林业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目标抓主体改革;以机制创新、抓配套改革;围绕农民增收、抓产业发展。到末,全县林改主体改工作全面结束,142.14万亩集体林地已累计确定林地权属30093宗,确权面积136.98万亩,确权率达96.37%,累计颁发林权证13196本,颁证率达96.37%。累计落实林改经费357.60万元。7月代表雅安市接受了省级复查,综合评定为优秀。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表彰。在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改革工作。围绕林木采伐管理、林地林木流转、林权抵押贷款以及森林保险等,探索配套改革,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22家,对配套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十三五”林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5.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进一步加强。一是林地资源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加强。《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0年)》正式实施,为全县各类建设项目办理征占用林地和临时占用林地46宗,依法提供各类建设项目使用的林地面积为公顷(亩),共收缴森林植被恢复费多万元,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全县346万亩森林完成公益林投保299.2万亩,商品林投保46.8万亩。组织开展征占用林地清理工作,对全县行政区内以来各类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治。启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严格执行限额采伐、计划采伐、凭证采伐制度,制发了《县人工商品林采伐流程图》。二是严格监督管理木材经营、加工市场。加强木材运输管理,严格凭证运输。五年来,共办理木材运输出境5306.74m3。三是加强野生陆生动物驯养繁殖管理,依法维护养殖企业合法权益,促进我县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先后给11户办理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6户办理了经营利用许可证。养殖野猪500多头,七彩山鸡1000多只。为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积累了经验,为特种养殖业发展探索了新路子。四是坚持依法治林。五年来,查处各类涉林案件242起,其中:刑事案件35起,林业行政案件207起,有效地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保护了森林资源的安全,维护了林区社会稳定。五是森林防火工作成效明显。我局始终把森林防火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超常措施,真抓实干。全县各部门也积极配合,狠抓“思想认识、组织机构、防火宣传、火源管理、专兼职扑火队、靠前指挥、安全扑救”等方面的落实。坚持在“严”字上抓管理,在“火”字上堵漏洞,强化森林防火意识,组建了1支20人的县级专业扑火队和16支3200余人的乡镇扑火应急分队,实现了连续17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争取到国家141.6万元的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大大提高了我县的防扑火能力。六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我县的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综合治理、确保健康”的方针,认真开展工作。加强对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普查工作,每年对全县214.64万亩有林地加大监测预报,并在春秋两季进行重点普查,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决策。开展以纵坑切梢小蠹、松叶蜂为主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完成纵坑切梢小蠹防治1.3万亩。
6.争取国家、省、市林业建设资金成绩突出。近五年来,在持续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每年获国家天保工程建设资金2250余万元,退耕还林政策补助2670余万元的同时,还积极争取天保工程二期中央基建投资项目、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造林中央预算内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现代林业产业发展项目、林木良种补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省级财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省级财政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二期工程项目、大熊猫放归基地建设二期项目、山区无动力污水处理项目、珍稀濒危物种野外救护与人工繁育项目、国家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项目、森林植被恢复、森林公安转移支付等项目10多个,累计争取到位林业建设资金达3亿元左右,平均每年6000余万元,为林业建设正常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推动全县林业事业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十二五”期间,林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但制约着林业发展的许多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县森林资源虽有一定数量,但林分质量不高,生态压力大,林业底子薄,林业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差,严重制约着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压力越来越大,社会护林意识不浓,非法侵占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林业有害生物威胁大。三是林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正在实施的林业几大重点工程没有相应的科技投入项目。四是林业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缺乏支撑林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归纳起来,集中反映了县森林资源数量、质量、效益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经营水平、人才培养等在内的林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是县未来林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课题和努力方向,同时也是县林业建设的根本任务。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