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常识
水产养殖户饲料使用中应避开的六个误区
在五月份的科技入户指导中,发现目前水产养殖户中普遍存在水产饲料的使用误区,今就相关问题指出错误认识,提出解决之道。
误区一 :部分养殖户认为饲料蛋白质越高越好。其不知投喂高蛋白饲料若不能完全利用,则残饵沉积于池底,导致细菌繁殖,引发疾病。而摄入体内的则会转化成脂肪堆积于各个器官,引起病变及器官衰退。
误区二:一味降低成本,不考虑营养均衡,不了解某些添加剂的作用。比如甜菜碱和氯化胆碱有很多养殖户不会添加,而它们对脂肪转化的意义重大。很多饲料加工厂并无专门的饲料配方员,单纯依照养殖户的要求生产,所以饲料问题尤为突出。
误区三:错误的用药习惯。一些养殖户习惯于在饲料中长期添加药物原粉如抗生素。这样做只会加重肝脏负担,破坏肠道内菌群平衡,加重抗药性。在走访中还发现,一些养殖户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可以随意添加。而这实际上无益甚至有害。
误区四:对疾病传染环节不了解,病死鱼打捞后做成鱼粉又添加至饲料中。
误区五:对活饵料等天然饵料的忽略。其实利用诱蚊灯一个晚上可以诱得几十斤昆虫入水,可操作性很强,这才是高营养低成本的饲料。
误区六:不能灵活掌握饲料蛋白质的含量变化。在春节水生动物刚摄食时,需提高饲料蛋白质含量;高温季节病害频发时,应适当降低;而入冬前,为保证养殖动物越冬,又要提高其含量;在天气变化较大或发病时也要适当降低蛋白质含量。
捕捞泥鳅方法有那些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生活于水底的淤泥中。由于其体形小,成鳅一般体长10-20厘米,加之身体光滑,一般很难捕捉。这里介绍几种泥鳅的捕捞方法,供读者参考。
1、挖捕:秋后水温逐渐降低,泥鳅畏寒纷纷钻入池底淤泥中,此时可逐渐放干池水,用铁锹等工具逐块翻泥捕捉。为了不使鳅体受伤,应尽量徒手捕捉,也可将含鳅的淤泥挖入铁筛中,再用清水冲击泥土而捕获。
2、网捕:分为罾网(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捕捞和张网捕捞两种。罾网捕捞是把网片铺设在注水口附近的鱼溜底部,然后注入新水,流水会诱集鱼群,可定时起网获鱼。或者把罾网沉入底部,再将泥鳅喜食的沉性鱼饵投在网中央,待鱼群聚集网中,把网拉起即可捕获。也可在排水口处张网,即夜间排水,泥鳅随排水落入网内被捕获。
3、灯火照捕:泥鳅喜欢上半夜睡眠,下半夜活动,所以,根据此习性,在上半夜捕捉泥鳅可用灯火照捕。此法适用于捕捉天然水体中的泥鳅。
4、笼捕:鳅笼用竹篾编成,笼长30厘米,直径9厘米左右,笼口装有能进不易出的倒须,另一端出鱼口直径约2厘米。捕鱼时,先在笼内装入泥鳅喜食的饵料团块,并堵住进鱼口,将笼沉入集鱼坑中,每隔0.5-1小时起笼取鱼1次,不要间隔时间太长,以防止笼内泥鳅过多窒息而死。
5、盆捕:将盆内放入煮熟的猪、羊骨头等,盆口蒙上一块白布,布中央开一个比泥鳅略粗的圆孔,将盆口朝下按入泥底,使盆口与池底相平,诱使泥鳅从小孔钻入摄食而被捕获。
6、冲捕:在靠近水口的地方设置鱼网,然后从进水口放水,用微流水刺激泥鳅,因其有逆水逃逸的特性,所以泥鳅在进水口附近集群,待一定时间后可将鱼网提起而将泥鳅捕获。
7、饵料诱捕:把炒香的米糠及其他泥鳅喜食的饵料放在网具内,泥鳅味觉敏锐,闻香后钻入网具内而被捕获,此法多适于在稻田等水体捕获。
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技术
发生鱼病的原因
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指下面三项:
自然条件因素引起
1水温的变化: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水温急剧升降,鱼体不易适应,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也有一定的要求,鱼苗下塘时要求池水温度不超过2℃,鱼种不超过4℃,温差过大就会引起鱼苗大量死亡。
2水质的变化: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动、水源、底质及气候的变化。如池中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分解旺盛时,一方面需要吸收水中大量氧气,同时还会放出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聚集一定数量后,水质便会变成不良,不利于鱼的生长,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高了发病率。而且鱼对水体pH值也有一个适应范围,以7——8.5为适宜,如果pH值低于4.5或高于9.5,就会引起鱼类发生不良或死亡。
草鱼野生环境下可以繁殖吗?
草鱼为四大家鱼的一种,属于鲤科鱼类的一种,因地域不同草鱼也有很多别称如:鲩鱼、白鲩、草根子等,自然环境下主要以吃食各种嫩的草类为主,有时也会吃一些有机碎碿。
在 水产养殖中,草鱼的苗种几乎都是人工繁殖的苗,之所以养殖中的苗种都是用人工苗,一个原因是我们每年的用量特别大,野生苗根本供不过来,也没有这么整齐的规格来供,另一个原因就是采用人工繁殖可更加方便苗种的运输。但这并不代表草鱼野生环境下可以繁殖,野生环境下草鱼是可以自己繁殖的,我们来看一下草鱼在野生环境下繁殖时需要哪些条件:
以上仅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可供您参考,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谢谢!
这些鱼本来就是在野外水域自然繁殖的,人工繁殖鱼苗是近几十年的事。为此讲点亲身经历。
我生活在江西,年轻时常见一邦邦的人挑着特殊的挑子,里面的水里是从长江捕捞的鱼苗,乘车到南昌,再乘飞机(安二)运往赣南,分发给养殖户养殖。为减少鱼苗运输中缺氧死亡,增加水中溶氧,他们挑着时不停地抖动担子,让水面不停波动;乘车(机)时用工具不停轻轻搅动水,不让水静止。
1960年代我参加农业生产检查组到赣南,在南康县唐江镇,镇领导汇报工作中非常高兴地告诉我们,他们研究突破了鱼苗人工繁殖关。过去跑长江去捞取鱼苗长途运输到赣南,费工费力成活率低,现在自己选留养好种鱼,到了时节(四-五月份)自己人工繁殖,成活率高,今后再也不用去长江捕捞了。
汇报后带我们现场参观,我也大开眼界,哦,鱼苗是这样繁殖的!
(我非此专业,具体操作就不写了)
当然可以繁殖了
但野河草鱼少,鲤鱼偏多点
因为一年到头野钓,很少钓到混子
最主要原因是电麻的太厉害,电工太多
我国自然界野生草鱼繁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性成熟,成鱼需4至6年,从南往北逐渐推辞;第二,水温必须合适,起码保持在20℃以上;第三,需流水刺激,一般在江河水位上涨,水流加快条件下产卵排精。
现在由于电鱼去根水生动物,地笼绝户网捕鱼,已经严重破坏草鱼的产卵环境,导致野生草鱼相当少。
草鱼一般喜栖居于江河、湖泊等水域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具河湖洄游习性,性成熟个体在江河流水中产卵,产卵后的亲鱼和幼鱼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中,通常在被水淹没的浅滩草地和泛水区域以及干支流附属水体摄食育肥。冬季则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草鱼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性贪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草鱼和其它几种家鱼的生殖情况相类似,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静水中产卵。产卵地点一般选择在江河干流的河流汇合处、河曲一侧的深槽水域、两岸突然紧缩的江段为适宜的产卵场所。生殖季节和鲢相近,较青鱼和鳙稍早。
生殖期为4-7月,比较集中在5月间。一般江水上涨来得早且猛,水温又能稳定在18℃左右时,草鱼产卵即具规模。草鱼的生殖习性和其他家鱼相似,达到成熟年龄的草鱼卵巢,在整个冬季(12月至2月)以Ⅲ期发育期阶段越冬;在3-4月份水温上升到15℃左右,卵巢中的Ⅲ期卵母细胞很快发育到Ⅳ期,并开始生殖洄游,在溯游过程中完成由Ⅳ期到Ⅴ期的发育,在它溯游的行程中如遇到适宜于产卵的水文条件刺激时,即行产卵。通常产卵是在水层中进行,鱼体不浮露水面,习称“闷产”;但遇到良好的生殖生态条件时,如水位陡涨并伴有雷暴雨,这时雌、雄鱼在水的上层追逐,出现仰腹颤抖的“浮排”现象。卵受精后,因卵膜吸水膨胀,卵径可达5毫米上下,顺水漂流,在20℃左右发育最佳,大约30-40小时孵出鱼苗。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