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县的经济

2023-08-20 05:16:38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神木县解放后,经过近40年的建设,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并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1947~1956年为恢复、改造阶段。神木县人民政府首先以两年时间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各项生产。到1949年,原国民党统治区的55座小煤窑、298户手工作坊、1000余名工人复工,占企业和职工总数的90%以上。1953年起,按照中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精神,本着“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神木县82.4%的手工业者走上集体化道路,成立10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8个生产合作小组,从而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一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本阶段最高峰——178.4万元,是1949年的2.6倍。

1957~1979年为曲折发展阶段。1958年,神木县按照“以钢为纲”的方针,投资630.35万元,上马炼铁、炼焦、炼油、水泥、化肥等43个项目,兴办“厂矿”3716个,动用劳力数万人。其中仅炼铁厂就办了102个,上劳力29616人。年终时定型的仅有7个,总产值298.6万元,不足年初计划1043.6万元的1/3。1959年的工业产值又比1958年下降19%。1961年“大跃进”降温,神木县调整工业结构。1963年,工业企业精简为29个,年产值降为102万元。1968年工业总产值仅有77.3万元,略高于1949年。神木县1950~1983年工业收入赤字125万元。铁厂连年亏损,年亏损额最高达50多万元,糖厂原料不足,贺地山焦厂产品质量不过关,相继停产。

1980~1986年为改革振兴阶段。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大趋势下、神木县通过政治思想上拨乱反正,端正了发展工业的主导思想,对工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关停并转了一批亏损企业,扶持发腱展劳动密集型的地毯业为的的轻工企业,提高地毯出口量,换取外汇。1982年神府地区发现大煤田。1986年神木县独立核算的工业余业达97个,另有个体工业户990户,从业人数7800人,工业总产值3219.3万元。同1949年相比,行业门类扩大1倍,生产单位增加2倍,从业人数增长6倍,工1业产值增长48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0%左右上升到31.52%。精煤、地毯、柳制品已进八国际市场;玻璃、生铁、铜制炊具、注塑布鞋畅销临近省区。

2010年,神木县煤炭产量达到1.6亿吨,诞生于神木的特色地标产业——兰炭,已建成23套60万吨以上大型环保节能兰炭生产线。累计完成项目投资455.5亿元。

2012年,神木县规上工业用电量87.3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9%。完成工业总产值1219.7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76.2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在全县统计的20种重点产品中,大多数产品的产量实现增长。工业经济运行效益不佳。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8%;产品销售率95.3%;实现利税415.3亿元,比上年下降0.6%;利润304.4亿元,比上年下降2%;企业亏损面43.4%,亏损额7亿元。 1949年神木县仅养大畜1万5千多头,平均两户1头;养羊5万多只,平均1户1只。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畜牧业,神木县畜牧业逐步恢复起来。1953年神木县共养大畜4万9千多头,养羊18万6千只,均是1949年的3倍多。后来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大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个人养畜,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逐步实行生产责任制,县、乡两级政府执行奖励繁殖、提高畜产品收购价格、划分给社员草山草地等政策,并积极提倡和支持畜牧业的科学研究,推广优良种畜。据统计,1986年神木县共养大畜5万多头,羊33万多只,猪5万多头。

2004年,神木县大畜存栏4.5万头,当年出栏7900头;羊子存栏62.5万只,当年出栏33.2万只;生猪存栏7.7万头,当年出栏8.8万头;家禽存栏62万只,当年出栏54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1.6万吨,水产品200吨,奶产品1.25万吨,羊绒11万公斤、羊毛1300吨。先后引进了布尔、萨福克、陶赛特、白绒山羊等优良羊子品种和利木赞、西门塔尔、红安格斯、黑白花、短角牛等优良肉牛、奶牛品种,推进了牛羊良种化进程。2004年,已建成奶牛、肉牛、肉羊养殖场44个,肉类加工项目三个,正在建设的农畜产品加工项目4个(酵素茵微生物综合加工、无毛绒肠衣加工、牛羊肉屠宰加工、民乐饲料加工),并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神木县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6%以上。

2012年,神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8.0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实现粮食总产量12.1万吨,比上年增长8.3%;油料总产量6760吨,比上年增长112.6%;蔬菜15395吨,比上年增长16.9%;园林水果34321吨,比上年增长4.3%。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20〕27号)(以下简称《意见》)。为便于更好理解《意见》精神,现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肉蛋奶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近年来,我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显著不断提高,在保障食物安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创新转变总体偏慢、是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体系建设不相适应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省政府办公厅组织省直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意见》。

二、主要内容

《意见》共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保障措施3个部分,合计14条。对我省畜牧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提出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总体思路。对畜禽种业、规模养殖、疫病防控、等发展重点,以及组织领导、政策扶持、机制体制等支撑保障提出政策措施的具体安排。

《意见》立足我省产业发展和畜牧兽医工作实际,全面落实落细国家部署,提出多项创新性举措,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走在前列,确立目标任务。坚持高标定位,扛牢大省责任,量化目标大幅高于全国,提出肉蛋奶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可满足1.5亿人需求。到2025年,全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0%、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我省分别为88%、85%。同时,明确提出到2030年,结构布局更加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二)聚焦产业链条,突出发展重点。围绕畜禽种业、饲料兽药、规模养殖、加工流通全链条各环节,提出针对性政策措施。畜禽种业,提出建设畜禽种质资源资源与保护中心,推动生猪、家禽等主要畜禽品种本土化选育,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饲料兽药,提出保障饲料用粮需要,引导饲料兽药企业优化组合、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规模养殖,提出稳步提高规模养殖比重,推广畜禽立体养殖,逐步实现主要畜禽品种养殖全程机械化。加工流通,提出建设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规范牛羊禽等屠宰管理,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

(三)聚焦质量效益,提升发展水平。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强化主体培育、疫病防控、绿色发展、质量安全、科技创新。提出,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平台经营新模式,构建产业发展一体化格局;全面推行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完善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平台,建设省人畜共患病流调监测中心;深化农牧循环,推进种养结合,支持种植主体施用粪肥,鼓励液体粪肥机械化施用;推进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加强“齐鲁畜牧”公用品牌和智慧供应链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配套。

三、保障措施

《意见》明确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乡村产业振兴实绩考核,强化财税、金融、保险、用地等政策扶持。持续巩固和深化机构改革成果,完善畜牧兽医工作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下放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审批,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