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渔农以为,放虾苗前实行肥水,是为了培育浮游生物给幼虾吃。开端投人为共同饲料后,对虾不再吃浮游生物,改吃共同饲料,水色和通明度并不重要,就不需要保持水色了,以至以为明澈的水是最好的水,这是大错特错了,因为越是明澈的水,说明水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少少,而水体中的消融氧、PH值、氨氮等均衡均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如藻类间接相干,试想假如没有藻类藻色,就没有光合影响,没有光合影响,就没有氧气,水体就会缺氧,水中的消融氧的最大滥觞就消逝,水就会缺氧,鱼吸收的氨氮还得经历藻类来吸取消化,水中Ph值还得经过藻类等浮游植物来调理。
更有甚者以为,水越清,水就越洁净,水质就越好,这更是大错特错。须知,肥水最重要影响之一,是增加氧气。水池经过肥水,改变了水色和通明度。而水色和通明度次如果由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目决议。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目越多,通明度就越低。浮游植物的影响,是能在阳光下,实行光合影响放出氧气。浮游植物越多,则放出的氧气就越多,并且是水体中氧气的最重要的滥觞之一。
据报道,浮游植物光合影响发生氧气的含量占水池溶氧量的91.3%-100%,是水池中氧气的次要滥觞。而大气的分散影响在水池溶氧中仅占5.3%-7.8%。因而,浮游植物是波动虾池生态环境的中心,是坚持水池生态均衡的主力军。
凡养过虾的人都晓得,气候好,不下雨,虾不简单病发。相反,如果阴雨天,出格暴雨、大暴雨或台风气候,虾最简单病发。虾病发缘由许多,最重要缘由之一在于以上气候来暂时,浮游植物光合影响削弱,供氧量增加。
有养殖户从实践中发明,通明度在10-15厘米时最好,这也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珍贵经历。在这类水池养殖的对虾、色彩艳丽通明,弹跳力强。而通明度在50厘米以上的水池,养殖的虾常常红须、红尾、弹跳力也不如前者。
有些渔农不认识以上调理水体通明度的重要性,常常错过调理水质的机遇,给对虾养殖带来丧失。山东一养殖户养殖一个10亩塘的南美白对虾,在放苗后十余天,水忽然变清,可清楚地看到幼虾在池底游动,渔农对此还很高兴,说虾苗生机好,成活率高。我们手艺职员立刻指出,应立刻施肥、改进水质、培育藻类,不然会惹起严重后果。但该渔农不以为然,还以为是恐吓他,不采取办法处置。预先第三天,笔者接到该渔农德律风,说有病发虾呈现,有虾停在池边。这是因为水中短少藻类,招致缺氧,惹起对虾发生应激反应的后果。预先虽然采取办法处置,但丧失仍是许多。
在养虾过程当中,最常呈现的不正常水色有两种:一是忽然变清看到池底;二是变浊水,呈乳白色。惹起缘由次如果气候渐变,或是缺氧,浮游植物少量灭亡;或是浮游动物暴性繁衍,少量摄食藻类而至。
处置办法以下:假如是水忽然变清,应实时排走10-20厘米老水,再加进10-20厘米水,弥补藻种,便利肥水。抽完水后,应立刻施无机肥料来速肥水,可同时增加益富源水产公用益生菌微生物制剂。假如是乳白色浊水,可采用以下办法处置:施用水珠立杀,杀死局部浮游动物,但用药浓度以对虾安全为条件;中止喂料2-3天,目标是让虾饥饿,抢食局部浮游动物;换水10-20厘米;立刻施肥,最好施用带有藻种的肥水剂。施肥时,应在好天上午实行,阴天,出格是雨天不要施肥。
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906万吨,同比增长5.4%。其中,水产养殖产量4305万吨,增长7%。
近10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水产养殖大幅增长,养、捕比例由2002年的63:37提高到2011年的72:28。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和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比重均达到70%,已成为水产品养殖第一大国。进入2013年,随着国内市场消费趋于理性,高端水产消费走弱,以及资源环境的约束,水产养殖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越来越迫切。
专家建议,在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良好态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突破强化水产品质量和减少污染排两个瓶颈。“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养殖户不再盲目追求产量,而是寻找产量与质量的结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示范处处长高勇说。在近期举行的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2012年度试验项目总结会上,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和水产养殖工作者都非常关注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排放的问题来应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提高产品质量,要从养殖方式和养殖技术的改进入手。”高勇说。为此,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正在推广合理放养、微孔增氧以及膨化饲料高效利用。他举例说,如果淡水水产养殖利用微孔增氧技术,相比传统的增氧技术,同等情况下可节约电费30%左右,如果采取微孔增氧、微生态制剂再加上膨化饲料几项技术综合起来,可以达到降低80%以上的排放量。此外,美国大豆出口协会联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与国内企业合作进行利用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蛋白源的养殖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从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缓解鱼粉供应紧张的状况来看,利用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是未来养殖业的趋势。”高勇说。
我国是开展水产养殖最早的国家,目前技术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我国水产养殖科技支撑能力还较弱,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孙有恒说,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挖掘渔业生产潜力,提高渔业生产能力,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适应人们对优质水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渔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水产养殖领域,特别要在遗传育种和饲料技术两个领域加强研发和技术推广及应用。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以散户养殖居多,水产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走规模化、现代化的道路。“中国水产养殖面临的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也是全世界水产养殖业面临的问题。从全球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趋紧的资源约束来看,规模化、效益化和标准化将是的水产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全球水产项目负责人迈克尔·克里默认为,水产业要走规模化、现代化的道路,养殖户要更重视饲料、苗种的统一供应,统一防疫,而且市场将更重视产品的可追溯性和品牌。使用高品质的饲料将大大降低水产养殖的污染。他建议中国的水产养殖户在市场、水质、饲料、鱼种和渔场管理五方面入手,提高质量和效益。
水产养殖企业人士认为,在我国真正实现水产养殖的规模化、现代化,还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加大政策的扶持。据了解,目前我国农业促进规模化的政策还没有完全覆盖到水产养殖行业。业内人士建议,促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应将良种补贴扩大到水产养殖领域,同时扩大农机具补贴在水产养殖中的补贴范围。(谭辛)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