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人均收入的调查报告

2023-08-18 15:49:25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没有你说的这个地方的。。这是另外一个地方的,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现阶段“三农”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十分关注的热点,其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十五”期间,国家相继出台了减免农牧业税、特产税,实行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广大农牧民尤其是种粮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根据海北州委、州政府《关于开展农牧民收入等情况调查的通知》精神, 门源县统计局于3月份利用近20天时间对全县12个乡镇典型村、典型户的收支及其结构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

(一)调查村。农区按照川水、浅山、脑山选定了村,其中:川水浩门镇小沙沟村、东川镇孔家庄村;浅山青石嘴镇下吊沟村、北山乡下金巴村、西滩乡纳隆村、阴田乡上阴田村;脑山麻莲乡瓜拉村、泉口镇西河坝村。牧区选定了发展区的仙米乡德欠村、珠固乡德宗村;示范区选定了皇城乡东滩村、苏吉滩乡药草梁村。

(二)调查户。在选定村的基础上按照家庭收入上、中、下分别选定了3户进行调查,共调查农牧户108户,其中农区72户。

二、调查数据及分析

从对典型的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数据来看,2007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其中,农户调查人均纯收入2709元,牧户调查人均纯收入5881元,按上、中、下等收入来看,农户人均收入为上等户3680元、中等户2799元、低收入户1582元,牧户人均收入上等户8820元、中等户6859元、低收入户2219元,具体收支分析如下:

(一)农户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1.5%,支出占总生产费用支出的38.8%。在调查中发现,传统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大,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如麻莲乡瓜拉村、西滩乡纳隆村种植业分别占总收入的51.8%和51%,人均纯收入仅为1864元和2074元,低与全县2380元平均水平。而东川镇孔家庄村对种植业结构做了优化调整,优良品种使用程度进一步加大,农作物抗灾能力提升,特色农业的引进种植收入明显提高。如特色蔬菜(甜脆豆)种植每亩比一般粮油作物多收入500-700元。人均收入达到2959元,分别比瓜拉村、纳隆村高出58.7%和42.7%。

(二)农区牧业社牧户和农区养殖户畜牧业收入出现反差。牧业社牧户和农区养殖户,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37.8%和88.2%。在调查中发现,我县畜牧业示范区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种养互补的种养结构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缩短了出栏周期,加上经营方式灵活,经济效益更加显著;发展区畜牧业靠天然草场放养为主,青饲草料多为购买,增加了养殖成本,经营方式较为原始,经济效益一般;农区牧业社牧户的畜牧业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普遍较低,如泉口镇西河坝村畜牧业收入比重仅占总收入的26%。主要原因是草场狭小,基础设施条件差,养殖规模小、商品率低;农区养殖户的畜牧业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相对较高,如北山乡下金巴村和浩门镇小沙沟村等村社依托县城奶制品加工企业的优势出售牛奶,收入较为理想,麻莲乡瓜拉村奶牛养殖初具规模,奶皮、酸奶加工出售提升了畜产品副加值。

(三)第二三产业是我县农牧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调查了解,仙米乡德欠村草原紧张,难以发展畜牧业,部分牧户将草场和牲畜出租或对外承包,从事二三产业。

(四)工资性收入成为全县纯收入的主要支撑点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亮点。农区人均纯收入3千元以上的村,如浩门镇小沙沟村和东川镇孔家庄村外出务工收入比重均占总收入的55%以上。调查发现,有组织,有目的地外出务工收入高而稳定,反之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如青石嘴镇下吊沟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力近一半,多为自找门路,自行外出,人均收入远不如有组织的收入高。

(五)财产转移收入调查数据和财政、农牧等部门提供的数据基本相同,主要以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草为主。

三、农牧民收入增长的特点

(一)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度增加。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县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从靠天、靠单一产业的传统观念逐渐向多种化、专业化观念转变,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随着我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加大,公路、小城镇建设等基本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广大农牧民务工的机会逐年增多,劳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县农牧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二)农牧业收入增幅明显。农牧业生产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根本保证。近几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加上气候变暖对我县农牧业生产非常有利,农牧业生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商品率大幅提升。同时,2007年农牧业产品价格持续稳中增长,农牧民家庭在价格上扬中获得较大利益。出售量增加和价格上扬,为农牧民收入增长提供了保证,使第一产业收入对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大大增加,人均收入达1677元,占纯收入的57.8%。

(三)转移性收入增加较快。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有力促进农牧民收入的增长。2004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使种粮农民得到实惠,加之实行多年的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免除农牧业税以及农村家庭子女上学“两免一补”和近两年开展的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性因素使农牧民收入中的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显现出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对促进农牧民增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四、当前门源县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

(一)基础设施较差,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农业方面,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受自然灾害的制约,粮油单产增长空间有限;牧业方面,2007年我县牲畜头数虽然创历史新高,但牲畜质量不高,总量超限,畜草矛盾突出,畜牧业经济效益提升难度较大。由此可见,单纯依赖现有农牧业资源带动农牧民长期大幅度增收难度很大。被调查的30%的农牧户,需要暖棚支持发展养殖业。如青石嘴镇下吊沟村养殖户在自建简易棚中育肥牛羊,规模小,缺少科学的饲料配制技术,牛羊育肥周期长,成本高,效益低。育肥牛羊不仅要科学搭配饲料,还要掌握市场供求信息,育肥牛羊价值实现最大化。因此,如何指导农牧民科学养畜、顺市售畜是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二)文化程度低,影响长期发展。调查中,劳动力95%以下为初中文化程度,懂得种养技术的人员更少。虽然我县近几年来加大了技能技术的培训力度,但培训时间短,实践机会少,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几乎为零,未能体现出相应的人力资源价值。外出务工人员因文化水平低,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受骗上当现象屡屡发生。

(三)思想观念落后,发展迟缓。在调查中了解到,珠固乡德宗村仍然固守传统的为养殖而养殖观念,排斥一些新的养殖方式和经营理念,未能将现有的资源转变成经济效益,畜草矛盾突出。

(四)看病难仍然是制约农牧民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调查中发现,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虽然在全县范围内已实施,部分医疗费用报销,但由于自负费用高,导致部分农牧户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看病难仍然是制约农牧民群众发展,尤其是贫困户难以脱贫的重要因素。

(五)村干部报酬低,缺乏积极性。调查中了解到,村干部报酬低影响着村级经济的发展,一些年富力强,有文化、有技术、有带头作用的能人不愿意当村干部,即使担任村干部也只是名誉干部,发挥不了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谋发展、求进步的作用。

五、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建议

(一)引导农牧民外出务工,提高劳务性收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下,近几年我县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输出工作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充分利用党中央有关农民工的政策,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抓好多层次、多渠道组织培训工作,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法律意识,扩大规模和档次,从而增加农牧民的劳务收入。 

(二)加快农村牧区产业化经营进度,提高农牧民的工资性收入。农牧业龙头企业是吸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是发展农村牧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场所。目前,门源县农牧民收入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差距在龙头企业上。结合我县实际,发展龙头企业首先要以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围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抓好特色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其次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的重点要放在油菜、肉、蛋、奶和土特产品的加工上,在精深加工过程中,要树立起精品、品牌理念,生产出无公害、低残留的绿色、安全食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知名度。同时,要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和保证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积极推动农村牧区小城镇建设,调整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要想农牧民富裕起来,首先要减少种养农牧民。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县农牧民的非农产业收入出现徘徊状态,主要原因是农村牧区小城镇发展十分滞后,限制了农村牧区二、三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快农村牧区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牧区非农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农村牧区人口向小城镇的转移速度,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加快农村牧区城市化进程。要降低农牧民进城的门槛,放宽户籍管理政策,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制,尤其要完善教育、就业、住房等关系到农牧民切身利益的制度。鼓励农牧民进城创业,加强对二、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促进农牧民家庭二、三产业发展,搞活农村牧区商品流通,活跃农村牧区市场,丰富农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四)继续保持第一产业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从目前情况看,我县农村牧区第一产业收入在总收入中具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全县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主要还是依赖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农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很粗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农牧业基础设施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改善,这对保持第一产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农牧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把农牧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确立以反哺农业为主导的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对农田水利建设、生态保护与建设、牲畜棚圈建设、农村牧区市场体系建设等的投入,以增强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市场风险。其次是要加大对农牧业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人畜饮水、电、路、通讯等方面的投入,为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要加大对农牧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农牧业增长方式由单一、靠天、数量的粗放经营,向多元、靠技术、求质量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加产出,优化结构,改善品质,达到提高收入的目的。

属于: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

湛江灯塔公园

前言:历史悠久的湛江是粤西地区最大的城市,因其靠海,在近代有一段被西方国家统治的往事。

1899年,湛江市区被法国“租借”,当时名字叫“广州湾”,对外贸易曾繁盛一时。1943年,广州湾为日军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回归,从此定名为“湛江”。

湛江地区旧称“广州湾”(Kwangchowan)。此名称形成于明清时期,有学者考证说是因坡头区的南三岛有“广州湾”村坊而得名,亦有学者认为是因高雷府属广州管辖,地图上在“广州”的中部而得名。

坡头区位于广东省西南,濒临南海,以驻地坡头镇命名,坡头因地处一山坡高处而得名。总面积424平方千米。总人口38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南调街道,邮编:524057。代码:440804。区号:0759。拼音:Potou Qu。

基本概况

湛江市坡头区下辖官渡、龙头、坡头、南三、乾塘、南调、麻斜等七个镇(街),总人口37.75万,总面积507平方公里,新城区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中国海洋石油西部公司总部设在城区内。

坡头区地处热带,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明显,长夏无冬,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出产的早熟荔枝、优质龙眼和乾塘莲藕、南三红世界萝卜小有名气。

坡头区东南西三面临海,港湾多,周围海域有湛江海湾、三合窝海峡、湛江银海湾、鉴江入海口和南三岛周围海域,鱼、虾、贝品种丰富,官渡石门蚝闻名遐迩。全区海岸线长达192公里,可供养殖的海滩涂和浅海10000多公顷。鱼、虾、蚝、蟹、珍珠、贻贝等养殖业蓬勃发展,养殖面积已超过10万亩。

坡头区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滨海旅游业初具规模。南三岛旅游区面临浩渺的南海,碧海、蓝天、银沙、绿林构成迷人的热带海岛风光。“南三听涛”是湛江市八大旅游品牌之一。乾塘沙滩绵延几公里,洁白平缓,背依绿林,面临大海。官渡石门湾天造地设,入诗入画;十里长湾海面波光如练,岸上林深果香;石门双屿,自古闻名。

经济概况

坡头区位于湛江海湾东岸,下辖坡头、龙头、乾塘、官渡、南三5个镇和南调、麻斜2个街道办事处,人口38.38万人,面积562平方公里,新城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总部驻区内。坡头区建有5万吨级货运码头,中国海洋直升机场、中国民航新塘直升机场,广湛高速公路、325国道贯穿全境。连接湛江海湾东、西海岸的湛江海湾大桥将于2006年上半年竣工,海陆空交通运输方便。

坡头区三面临海,海岸线长200公里,旅游资源丰富,有大片可供开发利用的沙滩和可供养殖的浅海滩涂,鱼、虾、蚝、珍珠、贝类等养殖条件得天独厚。矿产资源蕴藏量大,品位高,易开采,地下蕴藏着大量优质的玻璃矿、高岭土、花岗岩矿等。

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15.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0%,第二产业增长28.6%,第三产业增长8.7%。

工业发展势头增强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深入实施“工业兴区,工业强区”发展战略,使工业经济出现快速增长势头。2004年,全区工业实现总产值13.88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31亿元,增长40.1%,增幅居全市第二。工业发展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官渡工业园吸引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外资及民营企业投资落户。目前,已引入(签约)项目42个,计划总投资额将超过10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5个,建成投产项目10个,初步形成了家电、农副产品加工、饲料、建材、机械制造、食品等产业。325国道工业开发带建设也取得新的进展,带内企业已达80多家,经济效益逐步显现。二是支柱产业拉动力不断增强。鸿智电器、湛江家电等骨干企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全区规模以上家电行业工业产值4.6亿元,增长36.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4%。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新增8家,总数达31家。三是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3亿元,增长14%,有效地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增长。四是名牌带动战略成效 明显。继续2003年“红牌”、“威力神”、“鸿智”被省评为著名商标,“HONG牌”电饭煲、热水器、“威力神”酒、“鸿智”电饭煲系列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资格后,去年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HONG牌”电饭煲荣获中国名牌产品,是全区乃至全市企业首次获此殊荣。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健发展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抓好水产、禽畜、蔬菜、水果、花卉等五大城郊型农业生产基地和十大农业示范点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8.03亿元,增长4.5%。水果总产量19540吨,增长4.2%;蔬菜总产量58598吨,增长0.9%;水产品总产量75523吨,增长6.8%;畜牧业肉类总产量13782吨,增长10.6%。完成更新造林532公顷,其中沿海防护林105公顷。

外向型经济持续增长全区外贸出口总额达2474万美元,增长32.8%。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合同利用外资153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4万美元。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增长23.1%。全年投入资金2302万元,完成小型水库加固达标工程6宗,建成除险加固堤围8.6公里;完成了第一期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6万人的饮水难问题。筹集资金800多万元,建起村级敬老院12所,解决82户五保户、435户特困户共2053人的住房难问题。全年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建成硬底化乡村道路125公里。

财政金融形势平稳好转2004年,全区财政总收入达17831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15万元,增长15.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247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3478 元,增长11.5%。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完成了《坡头区科技兴区计划》的实施工作。共实施项目50项,已完成或接近完成的项目达43项,计划总投资1150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8337万元,累计实现新增产值18600万元,共开发和推广新产品、新品种 、新技术100多个(项)。全区正在实施的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5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家。2004年,获得了广东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优秀县(市、区)”的称号。教育工作方面,努力化解教育债务矛盾,千方百计减轻学校债务负担,全年共偿还、核减教育债务1400多万元。积极争取上级、香港同胞以及社会各界支持,投入资金1700多万元 ,新建校舍24000多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全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69‰以内,计划生育率达85.6%,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40%。

行政区划

坡头区辖2个街道(南调、麻斜)、5个镇(坡头、龙头、乾塘、南三、官渡)。

历史沿革

2000年,坡头区辖2个街道、5个镇:南调街道、麻斜街道、坡头镇、南三镇、乾塘镇、官渡镇、龙头镇。总人口329405人,各街道(镇)人口: 南调街道 47843 麻斜街道 10345 南三镇 71881 坡头镇 59627 乾塘镇 36729 龙头镇 55607 官渡镇 47373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坡头区辖2个街道(南调 麻斜)、5个镇(坡头 龙头 乾塘 南三 官渡),59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坡头区辖2个街道(南调、麻斜)、5个镇(坡头、龙头、乾塘、南三、官渡)。

2018年8月16日,坡头区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20年6月,坡头区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广东片区)。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