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动物养殖技术专业主要学特种动物解剖生理、特种动物遗传繁育、特种动物营养与饲料、养殖场规划设计及环境调控、养殖环境生物安全防控、特种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珍禽生态养殖、特种肉用动物生态养殖、毛皮动物生态养殖、药用动物生态养殖等课程,以下是相关介绍,供大家参考。
1、主要专业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特种动物解剖生理、特种动物遗传繁育、特种动物营养与饲料、养殖场规划设计及环境调控、养殖环境生物安全防控、特种动物保护法律法规。
专业核心课程:珍禽生态养殖、特种肉用动物生态养殖、毛皮动物生态养殖、药用动物生态养殖、爬行动物生态养殖、实验动物智能化养殖、养蜂与蜂产品加工。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特种动物解剖生理、动物遗传繁育、饲料营养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具备特种动物养殖环境智能调控、选种繁育、智能饲喂、养殖废弃物处理、智能养殖设备使用与维护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特种动物规范饲养、疾病防治、良种繁育,养殖设备操作与维保,养殖环境生物安全防控,特种动物产品采收与初加工、营销等 工作 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 就业方向
面向特种动物生态养殖、实验动物智能化养殖、经济昆虫养殖等岗位(群)。
特种养殖野猪是经过人工驯化改良后的一个野猪品种,基因稳定。公母猪可长期做种繁殖而基因不变,它不同于家猪,形似野猪,故取名为特种野猪,开发前景极为乐观。那么,对于野猪的配种接产技术大家了解多少呢?
特种野猪仔猪产下时身上有条纹,长大时猪毛呈黑色或褐红色、耳小、尾比家猪短,嘴较家猪长,毛密,蹄黑色,性较温驯;但公猪行动比家猪敏捷。同等体积比家猪重10%,瘦肉率比家猪高出53.5%。特种野猪日饲量仅为家猪的三分之一,合群性强、耐粗食、抗病能力比家猪强。年产仔2.25-2.5胎,每胎8-16只。
一、特种野猪配种技术
特种野猪年可产仔2-2.5胎,每胎8-13头,配种时间为出生后7-8月龄,体重60-70公斤为宜。由于特种野猪智商和灵敏度比一般家猪高,故无法采用爬垮台,假阴道或徒手采精法,只能用本交(自然交配)法,当母猪发情允许公猪爬跨后,即可配种。一般在发情并允许公猪爬跨后的12-24小时内配种均有效。配种掌握的火候还可以从外部看,母野猪能安定地接受公野猪爬跨或母野猪的阴户从鲜红变为紫暗,从肿胀变为稍皱缩或配种员用手按压母野猪后躯而母野猪站立不动,都是适宜的配种时间,次配上后间隔6-8小时在重复配一次,以提高受胎率。
配种前,应将母猪圈舍内的物件搬走,防止撞伤公猪腿脚或意外事故发生。同时,用3%高锰酸钾水将野母猪外阴部擦洗干净(防止其他母猪感染细小病毒),然后放进种公猪进行配种(配种过程约经半小时),配种后不让公母猪马上引水或滚浴,一小时后再让其饮水。如确认母猪以配种上,要对其全身擦双甲米溶液水2-3次,以杀死体表寄生虫,以防母猪到处擦痒而导致妊娠流产。
二、特种野猪接产技术
1、接产前应做的准备工作:
在特种野猪产前20天左右即对母野猪肌注大肠杆菌疫苗或临产前三天肌注长效抗菌素,临产前三天还要彻底清扫和冲洗圈舍,并用来苏儿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待水泥地面干后铺上垫草,安好电灯,饮水槽加足清水,备好产仔箱(或冬春季节备好保暖箱),碘酊,脱脂棉球,扎线和消毒过的剪刀的物品,并有专人值班看护,以防止母野猪突然产下仔猪而发生意外。
2、接产时应注意的事项:
当母猪妊娠114天左右,开始衔草,排尿频繁,排粪地点不规则,阴户红肿,呼吸频率加快,呼唤时母野猪不再站立等特征说明即将产仔。多数母野猪在垫草上侧卧努啧后将仔猪顺利产下。家猪产仔时是头部先出,而特种野猪则是后腿和臀部先出而产下。特种野猪一旦产完仔猪即站起,并开始泌奶。如一窝产得过多而母猪奶头不够,可以半数分批喂奶或给临近产仔的母野猪喂养,我们的几乎没有发现一只母野猪产后缺奶的。
母野猪每产下一只仔猪,接产人员即检起并用3%高锰酸钾溶液浸过的毛巾擦拭仔猪全身血污和嘴内的粘物,将脐带扎线后(在留4-5公分处)剪下,在剪口处涂上碘酊,并剪掉口腔两侧上下各两个犬牙,再将仔猪放进特制的仔猪箱内。20日龄后即对仔猪颈部一次性一头份肌注猪瘟疫苗,如本地有猪瘟病流行,应进行超前免疫,即产后即肌注一头份猪瘟疫苗,60日龄时再肌注猪用三连苗。仔猪一生下后即应给仔猪喂食初奶,先生的仔猪先喂奶,后生的仔猪后喂奶,这样既有利于仔猪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以可促进母猪加快产仔的速度。
当母野猪产完仔猪全部排出胎衣后,(如胎衣长时难以排除,可肌注缩宫素三支,半小时后即可排出),应将原垫草和血污清除干净,地面消毒并换上切短过的干净稻草,并用3%高锰酸钾水擦拭母猪奶头和两侧,同时对母猪颈部肌注320-400万单位青霉素,连注两天,每天两次,以防母猪高烧和子宫发炎。再将仔猪轻轻放入母猪圈舍内让其喂奶,好是次人工看护喂奶后再放入仔猪箱内,每隔四小时喂奶一次,连续4天,以防仔猪被母猪压死。此后应加强观察仔猪和母猪的排便颜色和精神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2014技术
海洋与渔业
| 60
2014年2月刊 总238期
2.幼龟池。目前幼龟养殖多采用加温饲养的方式。建造幼龟池以方便温棚架设和饲养管理为原则,面积不宜太大,约30~50平方米,池呈长方形,水泥砖石结构,也由水池和陆地(水泥平台)组成池壁高1米左右,池内蓄水深度可根据所养龟的个体大小而定:龟体重达到200g左右时,最大水深可为1米左右;龟体较小时,最大水深宜在0.5米左右。池底铺一层10厘米厚的细砂,水泥平台供龟栖息、晒背。紧靠水泥平台处用水泥板或木板设置饲料台,面积视放养龟的密度而定。幼龟池的进排水系统要配套,进出水管要安装调节阀门,能随意排放冷、热水以调节水温。出水口要装栏栅,防止幼龟逃走。一般加温饲养时,保持水温在28~30℃之间,使幼龟常年在水温稳定的饲养池内快速生长。
3.成龟池。成龟可采用龟鱼混养方式进行养殖,大多利用一般的养鱼池,但须在堤上加50厘米高的防逃墙,池内设固定食台专供龟取食,池的四周坡度不能太大,要方便龟的上下、晒背休息和下池取食。
4.亲龟池。亲龟池一般为泥质池塘,要求水面开阔、向阳避风,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池周围不宜有高大建筑,但要有一定高度的围墙与外界隔离以防逃、防敌害等。亲龟池一般由水池和旱地(内设产卵场)二部分组成,面积比约7∶3,水深0.5~1m,水池三边最好为陡坡,使龟不能上下;另一边为缓坡,水池与旱地以300斜坡相接,方便亲龟爬去掘洞产卵。龟池四周应多栽种树木花草,尽量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亲龟繁殖。
亲龟的参考放养密度:3只/m(或每亩养殖水面,放养亲龟600kg)。
2
在我国的养殖历史悠久,养殖技术相对成熟。尤其在其它水产品养殖效益相对下滑的情况下,作为特种养殖品种,进行乌龟的养殖,也是调整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途径。
养殖乌龟时,可以采取温棚或加热等方式控温,使养殖水温接近或保持在乌龟的最佳生长温度内,加上合理的养殖密度、水体环境的调控以及病害的综合防治等成熟技术,可大大缩短乌龟的生长周期,提高养殖效益。
1.稚、幼龟的饲养
稚龟出壳时的体重一般在4g左右。开始时,一般在室内饲养,尽量保持水温不超过35℃,换水时温差不超过3℃。饲养稚龟的初始放养密度约为100只/m,以后随着个体增大要及时减少密度。管理要点:定时、定位、定量投喂营养全面的适口新鲜饲料。水温25℃以上时,每天投喂的饲料量可从龟体重的5%开始,分上午6时和傍晚18时2次投喂,以后随龟的吃食情况及环境温度等因素适当调整投喂量。投喂饲料后要及时更换新鲜水,平时保持水质清新。此外,要及时对不同大小的龟分规格饲养并保持环境安静。
2.成龟和亲龟的饲养
池塘养殖乌龟时,可单养,也可与鱼混养。池塘的水深一般要1米以上,池水的透明度达到30厘米左右。单养时放养密度可控制在2~3斤/ m 2,即50克左右的龟种放20~30只/ m 2,100克左右的龟放10~15只/ m 2。龟鱼混养时,小龟可多放,大龟可少放。如50克左右的龟种可放10~15只/ m 2,100克左右的可放5~7只/ m 。可适当放养鲢、鳙鱼及底层鱼类如鲫、鲤鱼等。
控温(水温多在28~30℃)养殖时,放养密度可适当加大,但要调控好水体环境,并做好病害的综合防治等工作,同时坚持定时、定位、定量投喂营养全
2
2
面的适口新鲜饲料,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培育亲龟时,适宜在室外环境中饲养,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钙等物质;如果以配合饲料为主,则适当搭配鱼虾、蔬果等鲜活饲料。当冬季气温低于10℃时,亲龟容易冻伤,应适当采取保温措施。
3.其它日常工作
重点是要保证龟饲料的质量,还要管理好水质。
人工养殖时,由于龟的密度较大、养殖空间狭小、水温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水质一般较易恶化,直接影响到龟生长发育,甚至受病菌侵袭患病或死亡。水质管理重点是在每次投喂的前后都要及时换水,每周用4ppm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次。
此外,要保持食台的清洁,避免龟带残余饵料到水池,加快水质变坏。在每次换水时,要特别注意水的温差不宜超过3℃,否则容易引起龟不适甚至患病。如饲养亲龟,在亲龟的繁殖季节还须定期检查产卵场地的清洁及湿度、松硬度,以适应亲龟产卵需要。
4.病害防治
进行科学的种质管理,包括:选用无病、无残的健康亲龟,龟苗培育时,严格对龟苗进行消毒。
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在饲养中,必须保证使用优质、无污染、而且能满足各年龄段乌龟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饲料。
同时,要精心观察龟的摄食等活动情况,及时对龟体、龟池及食具进行消毒,保持良好水质。在龟(尤其在稚幼龟阶段)的饲料中添加适当的维生素等物质,以增强龟体的抵抗力。发现异常龟及时隔离并积极治疗,严防老鼠、蛇、蚁等敌害生物对龟的侵袭。61 |
海洋
五、养殖技术
作为最为常见的龟类品种,乌龟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