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有什么淡水生物?

2023-08-17 15:10:01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潮汕海岸线长325公里,蜿蜓曲折,形成了79个大小岛屿,岛岸线长196公里。沿海有可供海水养殖的滩土20多万亩。境内有大小河流31条,总长7397公里。有水库和山塘3047个,总库容21亿多立方米,还有河涌、池塘等。

——潮汕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水温较高,有利于海洋及淡水水域中水生生物的生长,水产资源丰富,已知海区有鱼类471种,暇蟹类17种,贝类30多种,藻类近20种,淡水水域中有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40多种。

甲鱼、桑田膏蟹、篾蟹、扇贝、大蚝、大澳珠蚶、赤砂蚶、薄壳、花蛤、红内、乌鱼、乌耳鳗、卢鳗、草鱼、松鱼、鳞鱼、鲶鱼、斑鱼、鲤姑、龙箭、土虱、土溜、鲨鱼、金龙鱼、黄雀鱼、巴浪鱼、鹿仔鱼、鞋底鱼、银鱼、龙虾、虾婆、虾姑、响螺、鲤鱼、澎菜。

--------------------------------------------------------------------------------

桑田膏蟹

甲壳类海产品。学名锯绿青蟹,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网,蝤蛑科。

桑田膏蟹(又称桑田赤蟹)产于潮阳市的河溪镇桑田乡。

青蟹全身有甲壳,眼有柄,足5对,前面1对长成钳状,叫“螯”,后4对为步足,第4对步足的前节和指节扁平,呈桨状。腹部分节,俗称“脐”,以圆脐或尖脐分雌雄。桑田人善于捕捞和养殖膏蟹。蟹池筑于榕江出海口附近,水温盐度适中,潮流畅通,水质优良,饵料丰富,适宜膏蟹的生长。将从海中捕到的青蟹,进行挑选分级,把已交配后卵巢渐趋发育成熟、体重约200克以上的雌蟹作苗种,投入蟹池养殖,经20天左右精心饲养管理,便长成膏蟹,这时蟹膏(卵巢)已扩大充满甲壳边缘,蟹背呈赤褐色,每只体重在500克左右,便可收获上市。

桑田膏蟹以膏红肉肥、味香清甜、富含蛋白质驰名。

--------------------------------------------------------------------------------

篾 蟹

淡水和咸淡水产蟹类。即溪蟹,旧称石蟹。甲壳网,十足目,溪蟹科。栖息溪流旁或溪中石块下。近似种类繁多,中国已发现的约有50多种。

潮汕常见品种为细齿溪蟹和锯齿溪蟹,个体较小,头胸甲背面稍隆起,额部后方有一对隆块,其前面有皱纹或颗粒,腿窝后方下凹,隆线清晰,前侧缘有小锯齿。潮阳市的海门港、澄海市的莱芜湾、饶平县的黄冈河口等咸淡水区常有发现。尤于暴雨过后为多,渔民在近海时有捕获。

篾蟹经盐渍,加入酱油、辣椒、蒜头和味精调味,便可食用,为潮汕人喜爱的佐膳佳品。但篾蟹是人类肺吸虫的中间宿主,为保障身体健康,食用时最好是煮熟再吃。

--------------------------------------------------------------------------------

扇 贝

海产双壳贝类。属瓣鳃网,扇贝科。因双壳表面有放射肋成扇状而得名。汕头沿海分布的常见品种为华贵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壳近圆形,左壳较凸,右壳较平,壳色有红、橙、紫等多色。壳表面有等粗的放射肋,肋上有小节;铰合线处有略呈三角形耳,前耳比后耳大。内韧带发达,足丝孔明显,具细栉齿。壳内面有与壳面相对应的肋和沟,铰合线平直。生长于低潮线附近至300米水深的海底,以足丝附着于水流通畅的岩石或珊瑚礁及石砾沙质海域。汕头底层拖网作业有捕获,但数量少。扇贝是国内外主要高档养殖品种,现国内作为养殖对象的种类有: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日本日月贝和从国外引进的海湾扇贝、虾夷扇贝等。

扇贝的闭壳肌发达,干制的闭壳肌称“干贝”,珍贵的海产品,经济价值高。其壳可作为贝雕工艺品。

--------------------------------------------------------------------------------

大 蚝

贝壳类海产品。又称水生,学名牡蛎,属板鳃网,牡蛎棵。种类繁多,中国已发现的约20种。

潮汕沿海养殖的品种有近江牡蛎、长牡蛎和褶牡蛎等3种。是高蛋白、多营养素的活海鲜,有

“海底牛奶”之雅称。养殖大蚝通常是:于每年立夏至小满和立秋季节前后,在海滩上均匀有序投

放一列列石头作为附着器,涨潮时蚝苗随水而来,附着于石头上而孳生;潮落潮涨,露而复浸,其

间须经常巡视,整理蚝石,清除敌害,至秋冬季节进行收获。

--------------------------------------------------------------------------------

大澳珠蚶

贝壳类海产品,学名泥蚶,属瓣鳃网、蚶科。肉供食用,味美可口。壳可作药用,有“消血块、化疾积”功效,也可烧制贝灰,或作陶瓷工业原料。潮汕泥蚶佳品除赤砂蚶外,便是大澳珠蚶。大澳人的祖先来自盛产泥蚶之乡的福建莆田,世代养蚶,经验丰富。所养泥蚶,粒小而圆,壳色红赤,肉味鲜美,自清代上海辟为商埠以来,大澳人岁岁运蚶赴沪出卖,食客、餐馆争购,被誉为珠粒,乃易名珠蚶。大澳珠蚶形美质优,在潮汕吃法比较讲究,用新瓦片置于小炭炉上烧焙,然后将蚶放于瓦片上,蚶受热略开口,取而吃之,饮酒嚼蚶津津有味。

大澳珠蚶每年春初产卵,随波漂到岸边,附着于烂泥滩中,大澳人适时在咸淡水交融的岸边刮泥,将蚶苗连泥铲起然后洗出蚶苗,放于小场护养,“冬至”前后,移放入中场,翌年冬季选取粒大的上市,小的移放大场,次年便成大蚶,其深匿、脱逸者成为巨蚶,内生蚶珠,为贵重药材。

--------------------------------------------------------------------------------

赤 砂 蚶

贝壳类水产品,学名泥蚶,属瓣鳃纲蚶科。两壳大小相等,坚厚呈卵圆形,壳面有瓦龙状放射肋,被褐色薄皮,壳内面白色。蚶肉含多量蛋白质和维生素B12,蚶血鲜红,肉的边沿有一金丝似的色线。

因产于潮阳市的河清镇岗背村的赤砂埔而得名。赤砂埔位于濠江中游西岸,其表层覆盖着赤色微砂,滩涂下面有白砂层,白砂层下有甘泉向上渗透,既有咸潮,又有淡水,所产泥蚶肉质鲜甜、嫩脆无咸味、为潮汕泥蚶之佳品,畅销毗邻省市及港澳、东南亚等地。

--------------------------------------------------------------------------------

薄 壳

薄壳,学名寻氏肌蛤。贝类海产品,因壳薄故名。

它生活于盐度较高的外湾或岛屿的滩涂中,喜群聚,常成片粘连在一起,用足丝(俗称锭)附着于泥沙中。成熟时雌性呈橙**,雄性呈乳白色。有野生和人工放养两种。潮汕首创养殖薄壳。其肉味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实,薄壳的全身都是宝。

薄壳米味道鲜美,是颇具潮汕特色的食品佐料,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

剔去肉的薄壳壳,既可烧成贝灰,用作建筑材料;也可磨粉加工成动物饲料添加剂,是高级的辅助饲料。

加工薄壳米用过的汤水,经过滤可制成蚝油。泥锭泥水则是富含钙质和高盐度的有机肥料。

据悉,由于薄壳米加工技术性高劳动强度大,目前优秀技术工已越来越难找。希望这一古老而奇特的加工技术得以改良和发扬,让薄壳米这一独特的潮汕美味香飘海内外!

--------------------------------------------------------------------------------

花 蛤

贝壳类海产品,又称花蚶,学名菲律宾蛤仔。

生活于近岸潮间带的泥沙底中,在温度5--35℃、比重1.01-1.028的海水中均能适应。每年10月至翌年7月为播苗季节,每亩播壳长0.5-0.7厘米的花蛤苗1500-2000公斤,养殖18个月左右,壳长可达4厘米以上,可行收获。一般亩产3吨,高达8吨。

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

斑 鱼

淡水产鱼类,学名乌鳢,鳢科。

体略呈圆筒形,头尖稍平扁,口大,牙尖利,背鳍和臀鳍均较长,腹鳍短小,胸鳍短圆,尾鳍圆形,体背侧灰棕色或深褐色并间有黑色斑纹,腹部淡白色。栖息于淡水水域的底层,性凶猛,肉食性,主食鱼虾。

对环境的适应力强,口腔内有辅助呼吸器,能直接呼吸空气,耐低氧。产卵期在5-7月。亲鱼将水草搅成环型的巢、产卵于其中,并加以守护,直至孵出再仔鱼仍形影不离。

生长快,肉味鲜美,少骨刺,营养丰富,为人们视作滋补佳品,经济价值较高。潮汕的山塘、水库、河涌、池塘均有分布。鲜活斑鱼可供出口。

--------------------------------------------------------------------------------

鲤 姑

淡水产鱼类,学名鲤鱼,鲤科。

体略侧扁,腹圆,背鳍前方背部稍隆起,嘴边有须2对,体青**,尾鳍下叶红色,鳞大。栖息于淡水中的

底层,杂食性,生长迅速,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耐寒耐高温、耐低氧。1龄性腺成熟,每年清明节前后产卵繁殖。

是山塘、水库、河涌、池塘养殖和稻田养鱼的主要品种。产量高,潮汕年产量约3000吨。一般体重达150克

便可食用。肉嫩、骨刺少,营养价值高。

--------------------------------------------------------------------------------

金 龙 鱼

海洋鱼类,俗称红瓜,学名大黄鱼,石首鱼科,黄鱼属。是中国四大海产之一。体长侧扁,略呈椭圆形,体背侧灰**,鳞中心灰褐色,侧线下方各鳞多具发达的发光腺体,呈金**,故有黄花鱼之称。成鱼一般体长40—50厘米。属温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厌强光,喜浊水,爱群栖,食性广。对音响非常敏感,能利用体内的鳔伸缩振动发出声音。渔民常借此寻找鱼群。南澳、汕头港外、广澳、海门、惠来对开近海均有产,每年9—11月为旺汛。

金龙鱼经济价值高,肉质细嫩,含蛋白质17.6%、脂肪0.8%,味鲜美。其鳔称为金龙胶仔,富含蛋白质、脂肪、骨胶质、钙、磷、铁等成分,是高级的海珍和滋补品。潮汕民间常用金龙胶仔炖猪肚,作为产妇补品。

--------------------------------------------------------------------------------

黄 雀 鱼

海洋鱼类,又称薄雀,学名黄鲫。鲱形目,鳀科,黄鲫属。体扁薄,背圆鳞,易脱落。背部青绿色,体侧

银白色,腹鳍白色,尖端**,其他各鳍呈金**。一般体长14—16厘米,最长达20厘米。为暖水性近海鱼类,

鱼群有明显昼沉夜浮的特性,上中下各水层均为栖息活动范围,以浮游生物为食。潮汕沿海均有产,是扫莲、

掺莲、小围网等浅海和近海作业的主要捕捞对象。有专门捕黄雀的黄雀莲作业。渔期为每年2—3月。

黄雀鱼体小肉薄,骨刺多,但味美,加工成“鱼饭”或用油煎均极可口。还可腌咸后晒干远销外地。

--------------------------------------------------------------------------------

巴 浪 鱼

海洋鱼类,鲈形目,体呈纺锤形,稍侧扁,被小圆鳞,侧线直线部位被棱鳞。背部蓝灰色,腹部银白色,成鱼一般体长20厘米,为暖水性海洋中上层鱼类。喜结群洄游于近海,有明显的产卵集群和索饵集群的习性,又有昼夜在水层中作垂直移动的特性。趋光性强,是灯光围网和机船拖网作业的主要捕捞对象。

成鱼于每年春汛中、后期(3—5月)分批产卵,孵化成活的幼鱼,于暑海(5—8月)成群洄游于海湾、岛屿、岩礁周围索饵觅食,为浅海作业的捕捞对象。

全年均可捕到,春汛旺发为3—5月,秋汛旺发为8—10月。是潮汕海洋捕捞的大宗产品,年捕捞量2万吨。巴浪鱼富含蛋白质,味道鲜美,将新鲜巴浪鱼洗净装如小竹筐,蒸成熟鱼,俗称“鱼饭”,是潮汕城乡百姓喜爱的佐膳佳品。

--------------------------------------------------------------------------------

鹿 仔 鱼

海洋鱼类,是学名绒纹单角鲀、丝鳍单角鲀、叉尾单角鲀、黄鳍马面鲀、绿鳍马面鲀等各种鱼的总称。为鳞鲀科、单角鲀亚科,单角鲀属和马面鲀属。暖水性海洋中下层鱼类。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全身被小鳞,第一背鳍成锥状粗棘,腹鳍退化成一短棘。5—60米水深海区均有分布,渔场广,汛期长,潮汕沿海几乎全年均可捕到,拖网作业以每年2—4月和9—10月为旺渔期;浅海作业则以6—8月为旺季。

常获品种有白皮鹿(绒纹单角鲀)、乌皮鹿(丝鳍单角鲀)、猪哥鹿(黄鳍马面鲀)。此外,还有鹿婆(独角鲀)、三脚鹿(三刺鲀)等。而以白皮鹿和猪哥鹿为大宗。

鹿仔鱼是高蛋白质低脂肪海洋经济鱼类,新鲜烹食,味道鲜美,骨较软,肉中干骨刺,也有晒干制成干品或淡干品远销外地。

--------------------------------------------------------------------------------

鞋 底 鱼

南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也称龙舌鱼,学名龙舌鱼,学名舌鳎。鲽形目,鳎科,舌鳎属。体侧扁,呈舌状,两眼

在左侧,口小,下位。背鳍、臀鳍与尾鳍相连,无胸鳍。体两侧均被小鳞。子鱼两眼对称,营浮游生活,变态后右

眼移至左侧,成鱼转为底栖生活,主食褐虾、端足类和多毛类等。

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域,种类繁多。潮汕沿海均有产,是底拖网及刺网作业常见的捕捞品种。经济价值较

高的宽体舌鳎,体长一般在24—31厘米,肉质细嫩,肉间无骨刺,含蛋白质 18.8%、脂肪13.3%,肉味鲜美,是出口创汇的海鲜之一。

--------------------------------------------------------------------------------

银 鱼

小型鱼类,海淡水均有产。鲱目、银鱼科、银鱼属。生活于淡水及沿岸近海上层水域,有从海洋溯河回游的习性。体细长,无鳞,半透明。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头扁平,眼大口大,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长,骨软。熟品洁白如银,故有银鱼之称。以小型甲壳类为食料。

潮汕沿海的内湾有产,但量极少,价昂。以澄海的韩江出海口处出产的赤尾银鱼为闻名。是定置网、地拉网等作业的捕捞对象。不须开膛理鱼,洗净即可烹调,全身均可食用。银鱼晒干,味香,是送礼佳品,旅外侨胞视为家乡特产,常带出国。

--------------------------------------------------------------------------------

龙 虾

甲壳类海产品,是海产名贵虾类中最大的一种。

最大达3—4公斤。属暖水性海洋虾类,喜栖息于5—10米深的浅海岩礁间,善在海底爬行,不善游泳,行动迟缓,白昼潜伏,夜间活动寻食,是礁盘刺网作业的捕捞品种之一。

有一定资源,产量不高。南澳、饶平、潮阳、惠来等地沿海时有捕获。常见品种为中国龙虾和波纹龙虾。体大肉多,含蛋白质16.4%、脂肪1.8%,还有与肌肉收缩有关的肌球蛋白、肌动球蛋白及甲胺。味道鲜美,历来是宴席的佳肴。

--------------------------------------------------------------------------------

虾 婆

甲壳类海产品,又称琵琶虾,学名多毛扇虾。甲壳网,十足目。头胸部平扁宽圆,侧缘有锯齿,腹部比较

短小、分节,尾成薄瓣状,形似琵琶而得名。运动器官不发达,只能缓慢地在海底爬行,利用腹部的曲伸动作,

能作短距离的游动。

通常生活于50—150米深的海底,仅分布于暖海区。

潮汕渔民利用机拖作业常有获,但资源少,产量低。肉质细嫩,味道不亚于龙虾,是宴席佳品,也是出口的海鲜之一。

--------------------------------------------------------------------------------

虾 姑

甲壳类海产品,又称螳螂虾,学名虾姑。节肢动物门、甲壳网、口足目,虾姑科。背腹略扁平,胸部有8对附肢,前5对为颚肢,齐向口边,用于抓捕食物,故称口足类。

眼有柄,背面有8条隆起线。生活于暖水近海沙泥底或岩礁间。白天潜伏,夜间爬行觅食。南海种类最多,已发现的有60多种,最大体长33厘米。潮汕沿海均有产。

为拖虾网、拖网以及刺网作业兼捕品种,产品不多。肉和成熟卵巢味美,可鲜炒和油炸。新鲜虾姑洗净,用盐和酱油腌渍,加上辣椒、蒜头等调味品,是潮汕有名的小食之一。

--------------------------------------------------------------------------------

响 螺

贝壳类海产品,学名长辛螺,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有螺层,各层肩角突起,前端管长而稍为弯曲,螺顶尖长,壳面为茶褐色。喜栖息于盐度较高的海底,每年7-8月产卵。

潮汕沿海机拖网作业时有捕获,但资源少,所获不多。其营养丰富,为宴席上较贵重的海味。可供出口。渔民常用其壳作吹号,声音宏亮,故有响螺之称。

--------------------------------------------------------------------------------

澎 菜

藻类海产品。学名紫菜,属原红藻网,红毛藻科。是广温性海藻。中国沿海从南到北都有分布,大多生长于向北、东或东北面风浪较大的外海岩礁上。藻体呈薄膜状,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味道鲜美。中国人很早就食用紫菜。按《本草纲目》记载,有“主治热气烦”,“凡瘿结积块之疾,宜常食紫菜……”。在防治高血压、甲状腺肿大、慢性咽喉炎、肺结核等都有一定疗效,经济价值很高。

澎菜是野生于南澎列岛和勒门列岛的紫菜,包括临海悬崖石壁和海中礁石上的圆紫菜、皱紫菜。因两列岛位于东海和南海的交界处,寒暖流交融,温度适宜,潮流畅通,水质优良,无污染,所产紫菜,呈褐黑色或褐绿色,菜片薄嫩而酥脆,味道鲜甜可口,被誉为澎菜。在生活史上分丝状体和叶状体两个阶段:4月初水温逐渐升高以后,叶状体边缘成熟的果孢子囊放散出果孢子,叶状体也逐渐腐烂。果孢子具有溶解碳酸钙的能力,遇有石灰质岩礁,便钻进去生长成丝状体,度过夏天。10月初,水温逐渐下降,丝状体产生壳孢子,放散出来附着于岩礁上,约40天时间生长成叶状体,便可多次采割。每年冬季,南澳渔民吊爬到临海面的岩礁上进行采割,洗净后做成直径约25厘米、厚0.6厘米左右的片状物,晒干而成商品紫菜。

壬午甲辰丁未壬寅 的八字 请给看一看

中世纪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封建经济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由于可以拥有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产品,因此,劳动积极性比奴隶高得多。中世纪时代铁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并且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国在16、17世纪,在江南一带城市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生产关系中滋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明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它的尽头。从那时候起,欧洲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兴起已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势头。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教”。儒家学说则主宰了中国的思想领域。这种文化现象虽然对封建社会的巩固一度有推动作用,而当资本主义兴起后,它就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障碍。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飞跃。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

----------------

1、定义:

中世纪( the middle age )一词最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于 15 世纪提出来的.他把西欧 5 ~ 15 世纪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纪,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 17 世纪末德国史学家凯列尔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到 18 世纪,中世纪一词被欧洲历史学家普遍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说,清末翻译西方世界史著作时采用过来。中世纪是适用于西欧的、特有的一个概念,应用于其它地区时我们常用世界中古史来取代。

2、起迄年代:

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认识也不同。国内过去传统上定上限为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限为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以革命夺权为标准划线,现多不用。现在教科书定为下限 15 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但上限仍为五世纪.

英国剑桥中世纪史对上限介绍了十二种说法,它以 284 年罗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为世界中世纪史开端,下限采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国灭亡为界.此说在西方较流行,象《欧洲中世纪简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划定时限时,下限都是 15 世纪,上限则 3 ~ 5 世纪不等。

3、分期:

中古时期各地差别太大,以西欧为标准:

5 ~ 10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封建化时期);

11 ~ 14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兴盛时期;

14 ~ 15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时期;

------------------

中世纪

"中世纪"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原因在于,历史上并不曾真正有过 一个叫作"中世纪"的朝代,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思想家或其它人 认为自己是"中世纪人",所谓的"中世纪"是后人创造的.

"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公元15—16世纪意大 利人文主义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他们认为, 在罗马帝国衰亡直至自己所处的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世纪",即"中 世纪".17世纪末,德国历史学家克利斯托弗 凯列尔在其所著《通史》中, 首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从18世纪末,"中世 纪"的概念便被西方学术界长期沿用下来.

"中世纪"没有绝对的时间界限.西方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世纪" 始于公元500年左右,终于1500年左右,前者的代表性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的 灭亡,后者的代表性事件则是新航路的开辟.其中,又以1000年,1350年 为界,分为中世纪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中国大多数历史学家都习惯 于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中世纪"的开端,而下限则争议颇多, 有的主张以公元16世纪尼德兰革命为断限,有的主张以新航路的发现为断 限,但更多的是把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下限.

典型的"中世纪"概念有着特定的地域界限和情感色彩.当西方文艺复 兴时代的启蒙思想家创造"中世纪"一词的时候,他们意念中所指的并不是 整个世界,也不是整个欧洲,而仅仅限于指天主教所统治的地区,即中欧和 西欧.从感情上说,他们对亚洲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和阿拉伯文 化及拜占庭文化是十分向往的,对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更是崇拜得五体投 地;而对公元6至16世纪间"蛮族"的入侵而造成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极为不

满,对教会垄断文化事业也大不以为然,遂将这段历史斥之为"野蛮","未 开化","专制",称这段时期为"黑暗时代".这些启蒙思想家在痛骂"中 世纪"西方黑暗的同时,又慨然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己任,从而形成"文 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随着"中世纪"一词使用日广,它逐渐演变为封建社会的代名词,用于 指封建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样,"中世纪"一词不 再专用于指西方,而成了可用来表述任何一个国家历史上处于封建社会这一 发展阶段上的历史的概念.按照这种用法,由于各国进入和结束封建社会的 时间先后不一,其"中世纪"也就无法一致,如中国较早进入封建社会,其 中世纪可上溯至春秋战国乃至更早的时代,其下限则可延伸至清末乃至民国 时代,而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及非洲,美洲广大地区进入封 建时代较晚,其"中世纪"分别开始于公元11—17世纪不等.时间上的这种 差异给同一时代各国历史的比较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更为重要的是,将具有特定涵义的"中世纪"这一概念拿来泛指世界各 国历史,在注意了经济上生产方式这一共同点的同时,却忽视了各国文化发 展的巨大差异."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总体上处于衰落的趋势,游牧民族的

入侵造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大破坏,使古典文化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整个西 方社会的文化水准也因此而大为下降,教会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 用者,尽管能够保存下来的十分有限.而"中世纪"其它地区的文化却是另

外一副景象:在近东地区,拜占庭帝国从一开始就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 自居,积极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拜占庭帝国衰弱后,悄然兴起的 俄罗斯继承了其文化遗产.在中东地区,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们按照伊斯兰

教教义的教导,向世界各先进国家广求知识,使阿拉伯文化迅速发展,达到 了相当高的水平.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虽因内部分裂和外敌入 侵而使其古代灿烂的文化受到相当破坏,但仍有一定的发展,而同样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古典文明非但未受到大的破坏,反而在不断吸收,

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将古典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

具有影响的文化之一.这些带有根本性的差异是"中世纪"一词很难反映出

来的.正因为如此,一些历史学家在研究西方以外的世界史尤其是文化教育

时,尽量避免使用"中世纪"一词,而用"中古史"等代替,迫不得已而用

之时,也多加以界定.

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差异,也是为了照顾文化发展自身的

完整性,本书的"中世纪"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时间界定.在欧洲,我们叙

述的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350年的历史;在中国,我们叙述的是隋唐宋元间

的历史(公元581—1363年);在日本,我们叙述的是自公元646年大化革

新至公元16世纪室町幕府统治结束时期的历史;在印度,我们叙述的是自笈

多王朝以至德里苏凡国家时期的历史(约公元220—1526年);在阿拉伯,

则基本上是公元6至14世纪的历史.

欧洲中世纪生活习俗

生活习俗主要是指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它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水平、文化传统、自然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欧洲中世纪,尤其是公元5 世纪,战争十分频繁。古代文化被摧毁,古代繁荣富足的城市生活不见了,新的欧洲居民不再建设剧场、浴池、道路,古代艺术消亡。古代文学、文字只有少数人能懂。欧洲通行着英国人、德国人说的日耳曼语,法国人、意大利人说的罗曼斯语,古代语言文字消灭了。在战火中,在斧砍、刀劈、剑刺的战争中蛮族人带着他们的生活习俗来到欧洲。这是一个陌生的欧洲。

5—10 世纪的欧洲人,还保留许多野蛮的生活习俗。在英国传教的圣徒卡尼法斯(675—754)抱怨说:“英国人完全无视婚姻关系,他们不要合法妻子,象马或驴一样过着放荡和*乱的生活”。(《狂欢史》79 页美.帕高.帕特里奇著)“公元610 年爱尔兰的阿尔斯特女王率领她的宫廷命妇来见库楚雷恩,女王和她的命妇们上身赤裸,并将裙子撩起,以便下身显露。这一举动是表示对库楚雷恩的极大敬意。”

中世纪初期,战争频繁,新兴的王国不断地征战扩充领土。那个时代法兰克人曾认为打仗掠夺是最光荣的事业,劳动种田是无能的表现。从5 世纪到8 世纪他们还未能停下来改善自己的文明程度,8 世纪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欧洲的新统治者接受古代文明的过程十分缓慢。其中意大利、法国由于罗马的传统影响大,文明程度也稍高。

11—15 世纪欧洲习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时教会起了重要的作用。教会教化人们脱离野蛮的习俗,倡导纯洁的生活。要求神职人员坚持独身主义。把生活中的纵欲倾向当成罪恶,宣扬禁欲主义,宣扬鄙视金钱,反对奢华的观念,宣扬所有的欢乐都是罪恶的观念。教会不仅通过教士进行宣传,还通过国家政权和教权进行惩戒。这个时期残暴好战的野蛮之风已不是主流,而禁欲之风盛行。教会反对服饰之美,甚至反对个人的清洁卫生,清教徒反对唱歌跳舞,反对狂欢节,反对愚人节。“在他们那儿,我们可以看见大量的对跳舞的指控材料和禁令”(帕特里奇《狂欢史》92 页)。教会的作法已超出纯净人们道德的范畴,实际上是打着教会和国家维护道德的旗号,反对人们正当生活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个时期禁欲与反禁欲的明争暗斗长期进行着。这些直接影响着中世纪欧洲的生活习俗、娱乐习俗。

(1)服饰习俗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服饰习俗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色,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统治时期,基督教对欧洲服饰影响巨大。由于基督教教义鄙视钱财,反对豪华,“中世纪下层民众的服装以简洁朴素为尚,妇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宝捐给教会,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素淡”(《古今中外服装珍闻趣事》)。

中世纪宗教统治下欧洲服装的颜色、式样都很单调,颜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样以拖地长袍为主。古罗马豪华的拖加袍被废弃了。

中世纪初期,欧洲人服装简朴,平民贵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纪男式服装有内衣外衣,衣式颇似我国古代的袍,但较紧身。裤长可将脚套进,裆短,裤带系于脐下。脚穿长筒或短筒袜,有时脚到腿都裹上布条。贵族及上层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长方形或圆形斗篷,斗篷固定于一肩,或系于胸前;劳动者上衣较短。法国查理大帝“只披法兰克人之衣服——用带束紧之麻布裤,用带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53 页)。冬天穿水獭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贵族腰间有宽大饰带,

用以束紧衣服和佩戴宝剑,平民不准佩剑;衣料以麻布,毛织物为主。东方丝绸价格昂贵,以等量黄金计价,只有少数贵族能穿。《罗兰之歌》(法)、《亚瑟王之死》(英)有所记述。服装的等级差别主要表现在衣服质地和产地不同,贵族穿细麻布,穿意大利产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贵重毛皮;

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织物。

女式服装为长至脚踝的紧身长衣,两袖长而窄,外面穿一件宽松长袍,袖短于长衣。长衣领口较宽大,领口衣袖衣缝可有各种装饰镶边。斗篷从头顶披下来。

10 世纪男服变得更为贴身合体。英国男子的紧身衣上半贴身合体,下半象长至膝部的衣裙,宽松而舒展。紧身衣为套头式。紧身衣外披一件斗篷,并用一个大饰针别在胸前。这时女式服装变得宽大,衣袖加肥加长,头发蒙在披巾里边,身体被斗篷蒙起来。她们的内衣很长,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盖。圆口衣袖,衣服装饰华丽,很受拜占庭的影响。她们的头发用一块面纱蒙起,其端点重于背后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纪宽松的衣服变得瘦窄,使身体曲线得以突出。并于身后系带,衣袖逐渐宽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纪出现了圆饼式头饰,它可以遮阳保护眼睛隔热,主要为十字军所戴。上衣流行前开襟式,将前襟分成两片。女式衣服为系带紧身衣,上衣紧贴身体,下面是宽大的衣裙,两部分之间用线缝起,两袖宽松拖长,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后缝合,与以前使用

一块大布不同。

13 世纪男女服装趋于一致,男服还有紧身衣及各式各样的外衣,圆饼头饰,帽式装饰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长筒袜、靴鞋。男子戴一顶中亚式小帽。这时护身外衣流行,适合旅行穿用,这种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边有缝,手臂可以伸出来活动。另外这时期流行封闭式马甲式外衣,上身如马甲,下面可长至膝下,这种无袖长衫,肩部向两侧延伸加长,就成帽式装饰衣袖了。13 世纪劳动者的长衫长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脚下有无跟鞋,裤子于脚跟处有一圆洞,以便穿脱。夏天穿宽敞麻裤,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无袖套头衣。妇女穿长袍,中间有缝,可便于劳动,收获时裙子口袋可装农作物。当时禁止农民穿好料子及颜色华丽的衣服。

14、15 世纪后,欧洲服装开始有了变化。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往来,东方文明的影响,欧洲服饰发生了许多变化,贵族男女追逐时尚,贵族妇女争奇斗妍,男子不拘礼节;贵族与平民的服装有了更明显的不同;衣服式样变化,衣料品种增多。《巨人传》载中世纪衣料有绸缎、丝毛混纺、呢绒、大马士革呢、条呢、金线缎、各种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装、短装、衬衫、短披,女人有连衫长裙、晚礼服等。饰物有念珠、指环、链条、宝石、钻石、翡翠、珍珠、玛瑙等。服装力求摆脱古老习俗,追求时兴。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和纽扣装饰。

14 世纪男士的夹衣流行,夹衣两层,十分贴身,衣袖设计合理,可以自由活动手臂,便于全身活动。夹衣上有十几个扣子,夹衣衬里有细带可将瘦腿裤上端与之相连接;紧身外衣穿在夹衣之外,高领外衣兴起于14 世纪末;衣领将两耳覆盖,颈后衣领盖过后脑,下部裙衣拖至地面;这时期的斗篷用一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观为圆弧形,又长又宽。妇女服装主要是带袖紧外衣和无袖长衫。由一块布作成,领口宽,衣领偏低,这就是14 世纪欧洲妇女流行的袒领衫,领口有圆形、角形、方形,领口开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无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带提得很高。男女服装都讲究装饰。男裤与鞋连成一体,脚掌以皮革为底,脚下还穿无底长靴,靴上带有马刺。紧身男裤是两条裤管分开穿着,前后有长外衣遮挡。后来上衣越来越短变成夹克式外衣,15 世纪外衣更短,成为不能遮羞的服饰。妇女的袒领晚礼服与男人的短外衣服装遭到神父的反对。15 世纪宗教改革家杨.胡斯指出“由于女人穿着脖颈大开特开的服装,所以任何一个人都能直接看到她们闪烁光辉的肌肤直至裸露的半个乳房。”(《羞耻心的文化史》施莱贝尔著三联书店)

男人服饰的变化也被人认为是不文雅。1390 年在召开宗教会议的康斯坦茨地方市议会颁布了告示:“仅穿短上衣出入舞会或上街的人要格外留意,要将身体前后遮盖好,不要露出耻部。”(《羞耻心文化史》83 页)告示发出不久短裤加长,并且与类似袜子的脚部的装饰缝在一起,后来又出现了用结实布料缝制的股袋,用以遮住耻部。

英国议院对于平民、普通骑士,穿的衣服与贵族穿着相同不能容忍,对于服饰上的追求刺激也极力反对,爱德华四世时,英国下院提出了这样的文件:“不允许勋爵等级以下的任何骑士 .或任何普通人,使用并穿戴任何大礼服、夹克衫、大氅。但衣着必足以下长度:当他直立时,衣着能遮盖住其阴部和臀部。勋爵或任何更高一级的贵族,则不受此限制。”(布雷多克著《婚床》,三联书店)。

14 世纪时兴一种染色服装,上衣左边一种颜色,右边一种颜色,裤子左右腿各为一种颜色,全身上下左右分四部分分别染色。15 世纪初见习骑士的服装从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浅绿三色互相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红、黑、绿、紫几种颜色。裤、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裤子可以内侧为紫,外侧为黑。(引《世界风俗.衣住篇》)。

中世纪衣服上绣的花纹以家徽为最常见。家徽本来是十字军东征识别敌我的记号,后来成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记号。14 世纪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风,妇女衣上多绣大型家徽图案,已婚妇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别绣在衣服左右。

15 世纪妇女服装向男装靠近,宽松的长衣腰间系带,外衣用宽大彩带束腰,上挂有短剑,头戴男士小罩帽,脚穿尖头鞋。

中世纪妇女发式及帽式。12 世纪妇女习惯地把头发梳在后面,扎两个辫子顺两颊垂下。13—14 世纪妇女以方形白麻布包头,在头顶打结,或在耳际用发夹别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纪头巾式样很多,有的与现代修女头巾相似,一直围到颈部以下。年轻姑娘可以在节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许的。15世纪在哥特式尖顶建筑的影响下,产生了相似的审美观的服饰,V 字领、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圆锥形,内部用铁丝或浆糊使其成型,尖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着薄纱(用高级麻布作),帽有圆环固定,前沿还可加天鹅绒。帽子价格昂贵。帽子有一个角的也有两个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纪的鞋种类很多,有皮、长统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带、腕带用皮革、麻羊毛织品制作。农民常穿木鞋。贵族穿尖头鞋,有时鞋尖极长,鞋尖长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规定为六英寸,绅士十二英寸、贵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贫民不准穿。

中世纪男子留长发,骑士都披长发。

神父一直穿黑色长袍戴风帽;但发式有变化。8 世纪开始为修士剃发,其仪式为“削发式”,希腊或东欧的削发式样是把头发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称为“圣保罗式”,罗马削发式样是在头上剃掉圆圆一片,四周仍留发,称为“圣彼得式”。修士剃发是代表对上帝的谦恭及献身的标志。

14、15 世纪欧洲的统治阶级追逐奢华和享乐,无视宗教戒律,在服装方面表现尤为显著。“无论贵人、贵妇,皆如儿童之喜着新衣,喜戴首饰。此为善奢侈浪费之时代,男子穿尖头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圆锥帽。此时人用三千头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奥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细珠以绣一首诗歌于襟袖之上。”(《中古及近代文化史》)

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人们对于服饰的正当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轻狂的行为,禁欲和反禁欲的斗争也表现在服装方面。人们按照美的标准不断地推进着服装的前进,直至文艺复兴,服装发展才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

拜占庭从远东经波斯运来丝绸衣料,或以丝线原料加工成薄绸,制成衣服。男式服装有紧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锁服饰做为装饰,衣长过膝,衣袖长短不一。腰间系有腰带。长身斗篷为正式庆典服装,斗篷前后镶有美丽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块有褶的长形布块,固定于双肩。

女式服装有斗篷,还有披肩(王室皇后专用)长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变而来。女外衣短至臀部,长至脚踝。户外服装是长斗篷,从头部垂落覆盖全身。贵族妇女服镶嵌金银宝石、珍珠玛瑙,劳动妇女穿无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从查士丁尼皇后的画像看,其服装华贵无比,身穿一盖住脚面的长衣,衣制下摆很宽,似裙状,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紧。腰间系各种丝带,衣服上装饰各种宝石,胸前挂着各种珍珠宝石饰物,头戴帽,帽上饰着各种宝石,耳环垂下。其服装式样有的为欧式,其丝织面料与宝石饰物产于东方。

(2)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中世纪前期的欧洲,封建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村人口增加了,广大的土地、河流、森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欧洲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_ 据阿萨.勃里格斯的《英国社会史》说,公元600 年左右,萨克森人最常种植的谷物是大麦、燕麦和小麦,《瑞士》一书作者说:古代穷困的年代以燕麦、土豆类等食品为主食,喝牛奶但很少吃肉。《法兰克人史》谓:蛮族的饮料是用酒和蜜调和艾草作成的。作为欧洲饮食文化最突出的代表法国,在古代时烹调也是很原始的,法国高卢人最初的烹调就是烤制肉类,他们最喜欢吃的就是烤野猪。据说,他们用叉子把肉一块块地叉好,然后放在火上烤制、烤熟以后,加上蒜就可以吃了。这种作法很象我国新疆人的烤羊

肉串的方法。他们在烤吃猪肉时,还同时把烤野兔、烤鸡、烤鹅加在一起吃。饮食十分丰富。

高卢人在罗马帝国时代已走向文明,中世纪初,与法兰克人融合,建立法国,形成法兰西民族。以后法国的饮食文化和烹调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法国盛产小麦、水果和优质葡萄,两面临海,水产丰富,这些都为法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罗马高卢的饮食文化更为法国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法国到查理大帝时代,封建的庄园经济已经十分发展,吃的东西大为丰富。查理大帝约在公元800 年时发布了一道管理庄园的诏令。内容具体详实、面面俱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诏令是针对王室庄园而发的,除了其他意义外,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当时法国王室及各庄园的饮食概貌。当时饮食种类很多。从诏令上看,有:

饮料:葡萄酒、普通葡萄酒、莓果酒、熟酒、啤酒。

肉类:牛肉、小猪肉、羊肉、肥鸡、肥鹅、鱼肉。

奶类:牛奶、奶酪。

腌制类:火腿、腊肉、咸肉、咸鱼。

果品:苹果、梨、李子、山梨、栗子、扁桃、木瓜、榛子、无花果、樱

桃、葡萄、葡萄干。

蜜:蜜糖、自然蜜、蜜腊。

油:脂油、(猪油、牛油)、植物油。

调料:醋、芥末。

斋戒食品:蔬菜、鱼、干酪、植物油、蜂蜜、芥末、醋、黍米、稷、干

的和新鲜的青菜、萝卜和芜青、蜜腊。

面粉食品:面包。

所有这些食品都必须作到“颜色好看,品质优良,制备清洁”。当时的餐具是铜的、锡的、铁的和木制的杯碗。从以上餐具可知查理大帝时代没有使用叉子,是用手抓饭吃的。这时饮食的制作方法和饮食习惯已有很大改进。

①从单纯的烤制发展到多种烹调方法。

②能够制作腌制食物及腊肉、火腿。

③调料品种增多,菜肴滋味提高。

④有专门的厨房、面包房、酒作坊进行食品制作。

⑤制酒技术提高了。

⑥食品的质量、卫生、悦目都受到重视。

⑦葡萄酒啤酒为主要饮料。

欧洲人当时的主食是小麦制品,面包和通心面。瑞士的圣伽林修道院8纪以制作“巴尼斯鲁纳提亚”新月形面包而闻名。1217 年圣诞节维也纳市民曾向奥波尔德公爵献上高级面粉制的新月面包。

通心面,欧式面条,制作技术于12 世纪产生,13 世纪杰诺阿写了一本烹饪书,记载了面条的烹饪法,14 世纪拿波里有制造面条的工厂。10 世纪以后欧洲人开始饮用白兰地和威士忌。10 世纪酿造威士忌的技术从阿拉伯传入欧洲。11 世纪意大利有了制造白兰地的技术。苏格兰和爱尔兰已能从大麦芽酿造的酒中蒸馏出威士忌。

基督教的斋戒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的食俗,由于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日子要斋戒,欧洲人形成吃鱼习惯。天主教14 世纪把星期天定为禁肉日,人们就改吃鱼,鲱鱼、鳕鱼等销量大增。腌和熏的技术越来越好。12 世纪以后冬季鲱鱼的产量是鱼类中最高的、鲱鱼是储备起来的冬季食物。人们在春季收获前主要吃鱼及豆子。

欧洲食物中调料是其特色,中世纪烹调用的调料是香草或药草。当时欧洲每年11 月制作腌肉腌鱼,为了消除鱼、肉中的腥臭味,人们要用调料。放入肉中的香辛味调料有薄荷叶、月桂树叶、鼠尾草、麝香草等。14 世纪《巴黎的家长》一书说蛋羹所需的调料香草有“薄荷花和艾菊,再加入薄荷叶、山艾叶、马吉兰叶、茴香、香菜、甜菜加上堇菜、菠菜、莴苣、并且要掺入一些姜粉”。

欧洲食俗事例一,13 世纪初英国庄园主孟福特家留下一份流水帐,帐单上表明孟福特一家以面包为主食,还有大量的肉、家禽肉、鱼,还有珍贵的松鸡和梭鱼。稻米是稀有食物,锁在安全的地方。

命主姓名:某人 出生地:。

出生公历:2002年4月9日4时0分(北京时间),星期二。

出生农历:壬午年 二月 廿七日 寅时。

官 印 日元 官

乾造 壬 甲 丁 壬 (日空寅、卯)

午 辰 未 寅

藏干 己丁 乙戊癸 乙己丁 甲丙戊

食比 枭伤杀 枭食比 印劫伤

地势 临官 衰 冠带 死

纳音 杨柳木 佛灯火 天河水 金箔金

节气:清明:2002年4月5日7时18分,立夏:2002年5月6日0时37分。

起大运周岁:8岁 11个月 13天,每一交大运年 3月 22日起运(公历)。

排大运:

枭 劫 比 伤 食 财 才 官

大运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帝旺 临官 冠带 沐浴 长生 养 胎 绝

岁数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年份 2011 2021 2031 2041 2051 2061 2071 2081

排流年:

始于 辛卯 辛丑 辛亥 辛酉 辛未 辛巳 辛卯 辛丑

1 壬辰 壬寅 壬子 壬戌 壬申 壬午 壬辰 壬寅

2 癸巳 癸卯 癸丑 癸亥 癸酉 癸未 癸巳 癸卯

3 甲午 甲辰 甲寅 甲子 甲戌 甲申 甲午 甲辰

4 乙未 乙巳 乙卯 乙丑 乙亥 乙酉 乙未 乙巳

5 丙申 丙午 丙辰 丙寅 丙子 丙戌 丙申 丙午

6 丁酉 丁未 丁巳 丁卯 丁丑 丁亥 丁酉 丁未

7 戊戌 戊申 戊午 戊辰 戊寅 戊子 戊戌 戊申

8 己亥 己酉 己未 己巳 己卯 己丑 己亥 己酉

9 庚子 庚戌 庚申 庚午 庚辰 庚寅 庚子 庚戌

止于 2020 2030 2040 2050 2060 2070 2080 2090

※胎元:乙未(沙中金) 命宫:辛亥(钗钏金)

终身卦:(用年干起)

干支: 壬午年 甲辰月 丁未日 壬寅时

主变卦 水天需(坤宫-游魂) 之 地天泰(坤宫) [空亡:寅、卯]

青龙 ━ ━ 妻财子水 ━ ━ 子孙酉金 应

玄武 ━━━○兄弟戌土 ━ ━ 妻财亥水

白虎 ━ ━ 子孙申金 世 ━ ━ 兄弟丑土

腾蛇 ━━━ 兄弟辰土 ━━━ 兄弟辰土 世

勾陈 父母巳火 ━━━ 官鬼寅木 ━━━ 官鬼寅木

朱雀 ━━━ 妻财子水 应 ━━━ 妻财子水

吉神凶煞:

年柱 月德 天德 禄神

月柱 寡宿

日柱 阴阳差错

时柱 月德 天德 国印 亡神 童子 空亡 孤鸾

☆星座:白羊座。 生肖:马。 二十八宿:尾。

☆命主福元:兑宫,属西四命。

※提示:神煞是八字预测中的一个附加信息,是吉是凶,要看神煞的喜忌而定,不能单凭神煞的性情论判。在八字中,能起到反映事情类型、性质的作用。※

命局生克制化:

※五行个数(计入藏干): 3死水 4囚木 4休火 4旺土 0相金

五行个数(不计藏干): 2死水 2囚木 2休火 2旺土 0相金

五行力量:水37(12.0%) 木54(17.5%) 火121(39.3%) 土96(31.2%) 金0(0.0%)

己生助力量:175(56.8%) 克泄耗力量:133(43.2%)。 阴气:151(49.0%) 阳气:157(51.0%)。

※日主综合得分:78。 日元偏旺,喜用金,土(财星、食伤)。忌仇火,木(比劫、印枭)。

丁火生于辰月,土旺、金相、火休、木囚、水死。

调候用神:甲,木盛取庚,水众用戊。

※此命局未入正格。

比肩 3位休(095,30.8%),劫财 1位休(026,8.4%),合计力量(121,39.3%)

食神 2位旺(046,14.9%),伤官 2位旺(050,16.2%),合计力量(096,31.2%)

偏财 0位相(000,0.0%),正财 0位相(000,0.0%),合计力量(000,0.0%)

七杀 1位死(001,0.3%),正官 2位死(036,11.7%),合计力量(037,12.0%)

偏印 2位囚(009,2.9%),正印 2位囚(045,14.6%),合计力量(054,17.5%)

※天干有壬丁年日*匿之合,丁壬日时*匿之合。地支有午未年日六合,午寅年时半三合火局。

※提示:这一步给出了整个八字最有价值的信息,用数量化表示,容易理解把握,论命者要有意识的综合利用这些数据,切记!※

三命通会论断:

◆丁日壬寅时生,以弃身从官格论,丁壬化木,木至寅上健旺,如果月通水气,大贵;月通木气,也贵显。如果生于丁未月,且行东方运,也是个好命。

◆丁未日壬寅时生,生于春季,有印绶助身,吉利。生于夏季,且行木火运,发福。生于秋季,富足。生于冬季,贵显。年月支是酉戌,官至三品。是亥卯寅戌,文章典雅华贵,卯年卯月,且行金水运,官至金紫。

※提示:单以日时论命显然有失偏颇,但给出的断语可以为分析八字起提醒的作用,经典名著自有它的深意。※

穷通宝鉴-调侯用神参考:

丁日辰月生(甲、庚)

(1)丁日辰月生者,于清明节之后,阳气渐盛。晚春戊土司令,可漏丁火之气而较弱,用甲木以制戊土,可助我身之日干,庚金亦可泄戊土之气势。即有甲、庚作为调候用神时,为富贵之命。若一位显而一位藏时,则不为上等之格,而仅有小成就而已。

(2)地支中申子辰成三合水局时,壬水显著,则笨重身轻,可害天年,而为短命之格,易招凶灾致死,此情形,若戊已显著而印制水旺,即为大器之材。戊己之制忌甲破.有甲者,亦为平常之格。

门)地支成木局,则与卯月同,先用庚金后取丁癸,丁可制庚,癸可泄金气。若无癸,行他乡有小成。

(4)戊己透出,破尽伤官而不相冲时,则土旺火盛.即行伤官食神身旺运时,则富贵至。

※提示:这里对命局生克关系有较好的论述,不失为找用神的一个点醒之笔,给出了实际命例,论命者可对照研究。※

十神定位论断:

★年干为正官,受祖荫力大,易少年得志且学业佳,若有二德临之,以己力成名,或生于富贵之家。年支为比肩,上有兄姐,或为养子,有独立分家之倾向。

★月干为正印,仁慈善良,聪明健康,一生少病安全,四干有正偏官生者,福厚之命。月支为伤官,手足缘薄,离弃不合,不敬父母。

★日支为食神,配偶肥胖,温和随和,衣禄宽足。

★时干为正官,子女敦厚正直,若为用神,子息贤孝,晚年得享。时支为正印,子女仁慈聪明,晚年享福。

☆正官坐比肩,大吉兆。性端庄谨严,有首领之器,可继承祖业。还复有继承他姓之象。若为女命,凡属良妇,得配贤婿,而成助夫齐家之功,稍有凌夫之嫌,丈夫有点花心。

☆正印坐伤官,大凶,名败利破,百事挫折,且与母亲意见相佐。

☆正官坐正印,大吉兆。名利亨通,可成就伟业,为名利富贵双收之象。

※提示:分宫论断,可反映出一些信息,但要综合用之,不可执一而断。※

八字重量:

4两0钱 年0.8两、月1.8两、日0.7两、时0.7两。

袁天罡断:此命推来似绵长,渐渐心中有主张,前面风霜多受过,后来必定享安康。此命为人性躁,心直口快,有才能,逢善不欺,逢恶不怕,事有始终,量能宽大,不能聚财,祖业破败,兄弟六亲不得力,自立家计出外方好,初限二十五六连年不遂,二十七八九有好运,犹如枯木逢春,中限四十九岁有灾,铁镜重磨,明月正圆,五十六七交大运,寿元七十七,卒于春光中。

※提示:这是一种神奇的断命法,依据的原理已无从查考,可大体看出一生的命运轮廓,可参考。※

命宫寓意:

★亥宫,天寿星,心慈明悟,克己助人。亥宫之人,情感极为浓厚,神经又属敏锐,故待人接物,一片热情,而事逾其分,则已超越于理智之外,反易引起误会,招致他人指责。其人本质,实为谦让为怀,倘能加以修养,务为沉着,则于世情通达多矣。至其生平无视个人财产,愿与亲友同处于恬逸之境,心休意美。如逢岁运不佳,生理方面,可能影响身体全部,或因感冒而成痛风症,或因血液有毒而化肿疮,以及关节炎,肢体麻痹等症。

★寅亥宫,木星之垣也,以木为主。其为人也,宜习法律,经济,医学等科,利于公共机构与慈善团体之活动,如在宗教,学校,医院,社会等事业。

※《三命通会》说:“神无庙无所归,人无室无所栖,命无宫无所主。”命宫宜生旺不宜衰,宜与年命相生相合,不宜刑冲克害。※

性格特征:(测个人性情、先天禀赋、相貌、喜好等)

★丁火日主,其个性是敦厚朴实,重信守义,但任性逞强,防止受骗,有时缺乏耐力,办事易半途而废。专劲不够。

★伤官心性。优点:领悟力强,理想高远,追求完美生活。有独裁倔强个性。自信甚强,斗志昂扬,学习能力强,易成英雄人物。伤官在命,若非多学多能,就是相貌清秀。在自由事业,精密技术、演艺事业方面,易获特殊成功,也可站在台前或从事口才之事业。缺点:领悟力与兴趣广泛,博而不精。易恃才而骄,不喜世俗礼法拘束,行为易致任性乖张。为达目的,甚或以私害公,伤人而不自知。如原局再财多,则会贪得无厌。好管闲事,易招人误会。男宜克制私欲,以免违反伦理法律,女宜注意修德,以防影响婚嫁。

★日干坐月支,衰:观察细致,思维多项,广杂不精;研究欲强,心胸旷达,不计较小人言行;但晚年遇事有些力不从心,性格稍微保守。

★阴阳二气平衡,性格刚柔相济,做事会分轻重缓急,公正之人。

★丙丁日生者,眼大须长,额窄,少年多患疮。

★日元属火,旺相,主有辞让端谨之风,恭敬谦和之义,威仪凛烈,淳扑尊崇。面貌上尖下阔,形体头小脚长,印堂窄而眉浓,鼻准露而耳小,精神闪烁,语言急速,性燥无毒,聪明有为。

★正印在月干或时干者,性慈悲仁厚正直,佛家之人,智慧甚高,乃大吉配置。

★寅申巳亥四时生,习惯侧身睡觉,脸长。

★用神有力,女命漂亮,男命英俊。

★正官佩印,五官端正。

★火旺性急雄辩。

★正官干合日主或于正印命局见,重信讲义,负责尽责。

★有食神无偏印者:一生无多大灾难。

★柱中合多者,虽疏也亲。

◆阴阳差错,外交冷落。

◆合多过于有情,志无远大。

★二德无破,男多忠孝,女多贤良。

※提示:个人性格除禀受天赋外,与后天环境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关系,包括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

职业财运:(测适合职业、财运等)

★四柱喜金,应以从事有关金的事业或职业为宜,如经营五金器材,工厂机械,汽车,交通,金融,电器,工程,矿业等。事业发展利中西,不利东南。

★四柱喜土,应以从事有关土的事业或职业为宜,如固定实业,矿业,农牧,中间人,介绍业,代书,律师,法官,管理,顾问,秘书,房地产,建筑,设计等。事业发展利中南,不利东北。

★财星为喜用神,大利求财,公私可求,从事商业经营可得财。

★偏财信息:天干不透。地支不藏。

★正财信息:天干不透。地支不藏。

★食伤为财之原神,今食伤健旺,财源宽广且较好,钱财不断。

★月支伤官,重名誉甚于财物,常常为了帮助朋友、亲人而耗财。中年后财运渐佳,也许会因配偶之内助而发财,故宜谨慎择偶。

★官印双清,宜学习政治,法律。

★水为正官,个性随和,同时也很有理性,有智谋,虽然适合在工商界发展,不过,如果能作出有关知性方面的工作的化,将会发挥其个性如自由也,工商,水产等。

★生年干或支正官,父若存可助其产业而益发达。

◆八字比劫或伤官为忌神,一生多遇小人。

※提示:职业和财运密切像关,有什么样的职业就有什么样的财运,偏财旺可从偏业、投机性行业得财,正财旺可从正业、传统行业得财。※

功名官运:(测官运、学业、名气、一生事业成就等)

◆年柱有官星,如能当官,往往年轻便为官。

★七杀信息:天干不透。地支 1藏,失时无力。暗藏入库。

★正官信息:天干 2透,失时无力。地支不藏。

◆正官透干,秉公办事,有责任心重名誉,利于从事公职。

◆官星干透支藏,如为命中之喜,可以为官贵。

★财为官之原神,今财星弱,高级职位难求。

★印绶通根,逢官则贵。

★官印生岁月,玉堂之职。

★官无刃而有印,不为警官必镇守边疆。

★有官有印无破,作廊庙之财(无冲破空亡)。

★官杀落空亡,在九流任虚闲之职。

★官印无刃无杀,官居高位而清。

◆财星无气,为官不久。

◆官弱财弱,不宜为官。

★月印生日无财气,乃黄榜招贤,文章显著,定登科甲。

★丁壬化木在寅时,文章盖世名天下(丁日壬寅时)。

★年逢官贵,术高立即成名。

◆有印无杀少威风。

※提示:财能生官,印能护官,两者对官运也是很重要的。有大灾大难者,格局生得好,好运临之,却能大富大贵。伤官有制,反变成扬名之星。※

婚姻择偶:(测婚姻、恋爱、看夫妻状况)

★命主与寅、戌年生者三合,与未年生者六合,也就是属相为虎、狗、羊的人婚配较为有利;与丑年生者相害,与子年生者相冲,和此二年生者婚配不利,也就是属相为牛的人较不利,与属鼠的人相冲,除此以外不必顾虑。

配偶方向选在自己住宅的南方或北方为佳。

★日支为食神配偶之人为人温和随和,诚实厚道,做事比较有耐性,喜欢享受,喜歌舞、酒色,若不加节制就会沉迷于酒色,好逸恶劳。

★日支对命主而言为喜主配偶多有帮助或关系密切。

★妻子身材极端,即夫妻身材不匹配型。男高大,则女矮小;男瘦则女胖。(如不应则妻有病灾)。

★日干支相生,夫妻和睦,相互之间多有助益。

★日支为辰戌丑未,主配偶平常。

★财星为喜用神,平身多得妻子的帮助,夫妻关系好。

★日支坐食神,且为八字喜用,并无强伤官克制,主妻身体肥大,心宽后道,贤惠持家。

◆财绝官囚,妻迟子晚。

◆天干合多,妻缘易变。

◆日坐食神,主妻身肥,自己瘦小。

◆四柱无财,僧道之命,难有妻子。

◆命犯童子煞且为忌神,婚姻多不顺,个别人有难言怪病。

◆孤鸾入命,夫哭妻,妻克夫。

★天干有合,异性缘佳,多早婚。

※提示:看婚姻除看个人八字外,还须合看双方八字,才能下最终判断,大致喜生和,不喜克害。※

祖业遗产:(测祖父辈、遗产、家境等)

★年干正官,月干正印,或正财,诞生为长子,主理家政。即非长子,终亦掌长子之权,享受祖荫。

◆日旺无依,离祖迁居(无依指无财或无生)。

※多从年、月上看祖业遗产,为喜用、财官、吉神则多得祖上遗荫,反之则靠自己白手起家。※

家庭子女:(测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家庭关系等)

◎头胎生男孩。

◎观子星落宫,应生二子,此以古法论断,现在应考虑计划生育的影响。

★兄弟姐妹中排行三、六、九,现代避孕技术先进,应当计入流产的胎儿。

★年临天月二德,父母心慈而祥,行善积德之人。

★年柱生日元,得父母之爱。

★身旺带印,兄弟姐妹必多。

◆生年干或支比肩,月干或支皆不见正官,月支又非印星,多为么弟或么妹。否则变为过房或养子命方安。

★年干正印而月干正官或年干正官而月干正印,本人多掌长子权。

★身旺财轻,兄弟姐妹多。

◆月带伤官为忌,兄弟姐妹有损。

◆财弱为用,比劫旺,兄弟姐妹反目。

★食神为用,主子女贤孝。

★伤官食神为用,主子女贤孝。

◆日主旺,食伤官杀落空亡,无子。

◆时干克日干,子不尊父命。

▲双胞胎者,阳日阳时生者,兄胜弟;阴日阴时,弟强兄;阳命后生者难养或先死,阴命先生者难养或先死。

※提示:年上父母,月上兄弟姐妹,时上子女,可分宫论判,也可以十神为准。※

体质健康:(测身体素质、易患疾病、肢体损伤等)

◆日主中和,平生身体不很健壮,偶尔有小病,但都没什么事。

◆你八字中金太弱或死绝,应多注意气虚,咳嗽,皮肤干燥,骨节疼痛,大肠泄痢便血,并常有呼吸不畅,常受感冒之患,如果严重的话,有得肺病的可能。

★木命春生,体健聪明。

◆金水枯伤,肾必虚。

※提示:八字阴阳五行平衡,人的身体就康健无病。过旺或过衰都容易诱发疾病,所主的五行往往是病根之所在。※

有利选择:(指导后天补救、改造命运、趋吉避凶的事项)

☆以出生地或居住地为中心,你的住屋、办公室、坐位、睡姿头部、就业、就学、求医等朝向西方、中央为吉利。

☆创业时机、出门远行等办事时间选在秋季、四季可事半功倍。

☆衣着、首饰、家具、装潢等宜采用白色、**。

☆门牌、车牌、电话号码、抽奖、楼层、房号等选择有数字7,8或有5,6比较幸运。

☆居住地宜选择:凉性区域及多金属,矿产之地居住,或者寒带适中之地及高山,平原之地居住。

☆饮食方面宜吃:凉性食物及肉食动物的肺大肠,或者中性食物记及肉食动物的肺胃等。

☆药物方面宜吃:凉性之药物,或者中性之药物。

☆朋友上选择亥、酉年生的人,因为他是你的天乙贵人,是能给你帮助的人,命主与寅、戌年生者三合,与未年生者六合,和这三年生的人相处较融洽。

※提示:完美无缺的八字是罕有的,找到八字的病处,采取一定的措施补救,可改善命运。主要是取八字喜用神,调整后天环境。※

★壬午年生:军中之马。为人勤俭,父母有刑伤,灾危可折,早年财物有紧,晚年旺相有余;女命,主兴家也,为贤良之妇。

●二月出生的人前年五月受胎,惊蛰节后出生。性格纯良温婉,对人从无恶语相加,但嫌六亲少缘,父母兄弟姊妹乏其助力,初限艰苦,处处靠自力更生,循步渐进,可望百尺竿头,蒸蒸日上,中年过后,家运事业皆见兴隆,凡事不宜急躁,尤戒贪婪,贪则失误,为色情而害家庭,宜要谨慎得荣幸。晚运一般 ,真假各半之命。

●廿七日,此日生人,为人奇巧有机谋,励精图治前景好,命运多波折,夫妻中和好,但恐难谐老,尤以女命之人,刑夫克子,谨作提防,男主离祖外出,中平之命也。

●寅时生人: (黎明三时至五时)白帝星入命,自创乾坤之数,少年辛苦,六亲相克,不守祖业,异乡发迹,十七败害,四十发福,大器晚成,受人钦仰,胆大妄进,威猛如虎,乃风强忠毅之命也,扶持如遇贵,金榜定题名。

适业: 政治、法律、医师、音乐家、美术家、艺人、流浪职业等,木、土事业吉,忌金类。

吉凶年: 二十六、二十九、三十三、四十九、六十六、七十八岁。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