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腹锦鸡属鸟纲、稚科,野外生活在隐蔽的树林、灌丛、草丛中。近些年来,由于栖息环境被破坏和人为过度猎捕,使野生的红腹锦鸡数量越来越少;人工饲养正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形成规模,饲养数量有限。相反,市场上对红腹锦鸡及其生态标本的需求量较大。所以,人工饲养红腹锦鸡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引起特种养殖行家的高度重视并进入饲养初期阶段。我相信,未来几年,饲养红腹锦鸡一定会撑起养殖业的一片蓝天,掀起一次饲养红腹锦鸡的风暴。为此,人工驯化红腹锦鸡就成了养殖前期的关键性问题。为了促进这次饲养风暴的尽早到来,给养殖业和饲养户带来更大的效益,这里将红腹锦鸡的人工驯化方法介绍如下:成年红腹锦鸡的人工驯化红腹锦鸡的人工驯化一般是直接从野外捕获成年红腹锦鸡进行驯化。由于红腹锦鸡长期生活在比较隐蔽、安静的自然环境中,且生性机警,易受惊,圈养会精神紧张,撞扑笼网,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不能正常采食和繁殖。所以,人工饲养红腹锦鸡要根据其生活习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驯化,以期达到饲养繁殖的目的。适应环境。将从野外捕获的红腹锦鸡放置在安静、宽敞的笼舍内,舍室内要尽量保持环境幽静。室外活动场所可设置一些障碍,以防止其逃飞。有条件的还可以模拟其野生环境,种植一些低矮的植物或作物。
适应饲养人员。饲养人员其服装要固定,不穿颜色艳丽的奇装异服。每天通过投食,供水,清扫舍室等日常管理活动,接近红腹锦鸡,直到红腹锦鸡见到饲养人员不再惊恐逃逸,逐渐增加光照强度,使之逐步适应人工饲养环境。注意,增加光照强度一定要逐渐提高,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引起红腹锦鸡再度应激。
饲养管理。保证食物新鲜,营养丰富,适口全价,颗粒大小适度。刚开始饲喂最好直接投喂作物籽实,以后逐渐过渡到配合颗粒饲料。红腹锦鸡在野外经常捕食昆虫。所以,驯化初期最好每天投喂一些黄粉虫等昆虫。
红腹锦鸡幼雏的驯化用野外收集或养殖场生产的红腹锦鸡蛋,经过人工孵化所产的幼雏,出壳后就要进行有计划的驯化。混饲。红腹锦鸡幼雏出壳后,最好混入同批少量家鸡进行饲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消除红腹锦鸡幼雏的惊恐;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红腹锦鸡的仿随性这一特性,使其跟随家鸡一起啄食、饮水,有助于提高驯化速度、效果,缩短驯化时间。
适应环境。在红腹锦鸡幼雏喂食、给水前,要给以光照、音响等饲养环境信息,使其逐步地尽快适应并形成条件反射,增强其群集活动的习性,使之一出壳就适应、习惯人工饲养的环境条件,与饲养人员建立起一定亲密、依存关系,以便于以后的饲养管理。
尽量减少应激。饲养人员应固定服装,不穿颜色鲜艳的奇装异服;非饲养人员不得进入饲养舍室;防止奇异的音响刺激;防止猫、狗进入舍室惊吓侵扰;尽量减少一切抓鸡活动;保持环境的相对安静。
红腹锦鸡的驯化结论从成年红腹锦鸡和红腹锦鸡幼雏驯化情况的对比效果分析,红腹锦鸡幼雏较成年红腹锦鸡成鸡易接受人工驯化,且驯化程度高,效果好。但是,成年红腹锦鸡经过一定时期的驯化后,能提供一定数量的种蛋;而红腹锦鸡幼雏则需要较长的饲养时间才能产蛋。所以,驯化成年红腹锦鸡是养殖红腹锦鸡的基础,养殖红腹锦鸡必须抓好红腹锦鸡的驯化这一关键环节
长约10厘米,成年体重0.8~1公斤,娇小个子的宠物豚鼠“鼠不可貌相”,蕴藏着“大市场”:一只种豚净利润多则150元,少则100元……尽管身处牛年,作为全国黑色豚鼠、宠物豚鼠发源地的“掌门人”——我县养殖户潘晓华生活依旧悠哉游哉,每天炒炒股,接接订单,饭后再“巡视”下他的黑里格特养殖园。然后,一年至少十几万元的净利润轻松入账。
有人评价潘晓华是“新型农民”,“一个依靠科技致富的‘超前’农民。”早在二十几年前,潘晓华就已经和当地有关部门合作,大力发展“用科技说话、用信息致富”的事业了。
信息“杂志”的“主编”
农民方国庆首次读到油印本的《养殖业信息与动态》是在1985年,书里丰富的农业知识对他有“醍醐灌顶”的作用,书的“主编”潘晓华在他心里就是博学的代名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是信息极度匮乏、流通不畅的年代。高考落榜的潘晓华没有再选择高复,他自小喜欢养殖动物,又有不错的文化底子,平时注重报纸阅读和科技信息知识的积累。1985年,他和当地有关部门合作成立浙江武义桃溪养殖业信息服务部,自掏腰包编印《信息与动态》杂志。杂志属于赠阅,不定期刊印,“主编”潘晓华却通过“卖”信息赚取了人生里的第一笔财富。
“主编”不是好当的,需要不断积累科技知识、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仅在1982年至1984年的2年时间里,潘晓华就出了十几趟远门,不停前往各地参加各种各样的科技培训班。最远的一次去了北京,参加了中国农科院组织的“种植与养殖”技术培训班。
经过培训班的学习,“主编”潘晓华不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还亲自动手选择蛋鸡作为自己搞养殖的第一个项目。“找了两个合伙人,自己又向银行贷了四五千块钱当本金”。一年后,潘晓华口袋里的钱不仅还了贷款,还有了一千多元的盈余。
此后,潘晓华陆陆续续养过蛋鸡、蚯蚓、獭兔、蜈蚣、黄鳝等20多种动物。“跟在别人后头走,捡别人吃剩的东西”潘晓华发觉永远慢人家一步的养殖方法,很难发家致富。“看到他人养殖某种动物效益好,就一窝蜂儿跟着养殖。”往往导致跟风的养殖户不仅分不到果子吃,
还有可能因为产品价格大幅下降而血本无归。
潘晓华立志做那个吃“头口水”的人,最先从事某种养殖的人能通过“先发制人”和扩大规模、薄利多销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他琢磨着自己在养殖业上的新出路,“必须找一种适合致富的新型养殖物种。”
1989年,与一位朋友聊天胡侃的过程中,潘晓华意外找到了自己致富的目标。这位朋友在大学里做实验的时候,把没有用过的豚鼠拿来吃,发现味道非常不错。潘晓华说,豚鼠因为繁殖快、抗病能力强,一直被国内大学用来做动物实验。一番聊天,让“众里寻商机千百度”的潘晓华从豚鼠食用领域的空白里瞧出了商机无限。潘晓华说:“当时,国内流行吃黑色食品,觉得黑色食品比较补。他打算通过自己的培育,把实验室里花色的豚鼠培育成黑色豚鼠,然后进行出售。
确定了自己的创业目标后,潘晓华开始了漫长的育种过程,他分别从浙江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东暨南大学实验动物所引进不同品系的豚鼠,“把黑色较多的豚鼠挑选在一起,再进行一代一代的繁殖与挑选,最后培养出纯黑色的豚鼠。”通过数年的努力,潘晓华于1992年成功培养出黑色豚鼠。一时间,成为国内餐饮市场的“金饽饽”:一只出栏价150元的豚鼠,经过酒店加工烹调,即售价300元∕盘。在“万元户”都还十分稀罕的九十年代初期,潘晓华通过流行于高端餐饮市场的黑色豚鼠,成功赚取豚鼠养殖的“第一桶金”。
“转型”培育宠物豚
2003年前后,已把黑色豚鼠养殖事业经营得红红火火的潘晓华,敏锐地捕捉到宠物市场所蕴藏的巨大消费需求。此时,他积极“与时俱进”,谋求“转型”,把养殖重心放到宠物豚鼠上。潘晓华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逐年越高,养宠物的人也随之“水涨船高”越来越多。这次,潘晓华选择国外一种宠物豚鼠“逆毛豚”开始。
逆毛豚的体积很小、脸蛋漂亮、毛发柔顺、易通人性、饲养简单、适应性强、抗病能力高……早在几年前,就曾听闻其名的潘晓华又通过各种渠道,调查国内宠物市场现状,详细了解逆毛豚的具体养殖特点,进行数据化比较、科学分析,直到自认充分做足准备、下足功夫后,才开始着手引进逆毛豚养殖。在他的眼里,当时国内宠物市场品种较单调,以猫、狗等普通宠物居多,且体形偏大,不适宜于居住空间有限的城市居民;相比之下,体形娇小、养殖方便的宠物豚鼠拥有明显优势,“市场潜力非常大”。
成功之路往往九曲回肠。由于我国当时还没有引进观赏类豚鼠,潘晓华的种源寻找和培育之路因此显得格外漫长困难。潘晓华说,食用豚鼠的毛色讲究纯色,“通常越纯越好”,宠物豚则刚好相反,追求花点好看,“颜色多多益善”。
2004年下半年,潘晓华终于成功选育出逆毛豚,并通过半年多的实践,顺利扩大种群,培育出全白、全黄、全黑、黄白相间的多花色逆毛绒豚,成功“转型”。
记者在现场看到,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黑里格特养殖园,种植黄竹草、黑麦草、玉米草的园地占了五分之四,“都是种起来给豚鼠吃的”。太阳底下,养殖园里唯一的工人正在给园地浇水施肥,潘晓华说,豚鼠养殖不仅有绿色无污染的优点,而且投入资金少、需要劳动时短、回报率高。作为全国宠物豚鼠发源地,黑里格特养殖园的知名度已通过多年的经营远播到五湖四海,北到黑龙江、西到新疆、南到广东都有潘晓华的稳定客户群。
受旅游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影响,宠物豚鼠养殖的市场前景也被业内专家一致看好。不过,始终秉承科学致富精神、喜欢开拓创新的潘晓华,早已在琢磨豚鼠养殖事业上的“下一站天后”了。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生信条的潘晓华,新目标瞄准大型肉食豚鼠的养殖,“养殖豚鼠还有很多商机好挖、许多文章好做呢”。(钱文燕)
相关链接
特种养殖业应注意的问题
一、 科学决策。涉足特种养殖业,要认真分析市场反馈信息,找准有发展前景的养殖 项目。求精、求快。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风险意识。要耐心细致,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正确衡量个人才干能否在特养业中发挥作用,慎重选择饲养场所,环境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养殖成功与否。还必须考虑品种的地域适应性,受到本地域限制的品种,切忌盲目发展。认真了解本地及周边地区特养业的情况,避免盲目跟风。
二、 掌握技术。特种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掌握技术。学会技术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参加与养殖项目有关的技术培训班,接受培训,获得技术。二是开始少量养殖,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摸索,在学习理论中提高。这样学到手的技术扎实可靠,成功率高。
三、 资金筹措要落到实处。选择特种养殖项目,在资金投入上不仅要计划周详,而且 要留有余地,更要把资金筹措 落到实处。特种养殖周期较长,往往后期投入比前期要大,因此后期资金要准备充足。
四、 搞好市场调查。了解本地市场是否有销路,供求关系如何,价格波动趋势。(如果 本地市场很小或根本没有市场,应坚决放弃。)还要了解周边地区市场情况,抓准流通渠道把握市场变化。最好能预先签订供同,一旦产品形成,不为销路发愁。
五、 要买好的品种。不要轻信广告宣传,谨防上当受骗;亦要防止引进劣品、次品。 要到科研单位或大专院校的养殖场所引种。如在外地引种,应要求对方进行检疫,以免带回病毒,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六、 设计好发展模式。发展特种养殖,不要期望一夜暴富。有些养殖户经不起高回报 率的诱惑,高价引种结果是上了炒种、倒种者的当,相信了高价回收的空头承诺。要根据自身各方面的条件,设计好发展模式;最好先以小到大逐步发展,渐渐形成规模。发展配套产品的深加工,有效地利用附产物,横向发展立体养殖,可以增加经济效益,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