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的生活习性如下:
眼镜蛇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或竹林中、山坡坟堆、山脚水旁、溪水鱼塘边、稻田、公路和住宅附近的地方。
食性很广,能吃蛇类、鱼类和蛙类,也食鸟及鸟蛋、蜥蜴等小动物。
夏季暴雨后常爬进住宅觅食鼠类,由此造成的伤害较多。昼行性蛇类,主要在白天外出活动。该蛇对高温耐受性较强,喜晒太阳,常发现它在35~38、5℃的阳光下长时间不避开,但对低温的忍耐性较差,冬天低于9℃容易造成死亡。
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野外捕获的最佳温度在26~35℃。卵生,5~6月交配,6~8月产卵,每次产卵7~19枚,孵化期50天左右。
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东南及沿海地区。
目前,适合于人工养殖的品种还不是太多,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利用价值较高的种类又可以细分为无毒蛇、毒蛇、后毒牙蛇类(微毒蛇类)。
1、无毒蛇:乌梢蛇、赤峰锦蛇、棕黑锦蛇、黒眉锦蛇、王锦蛇、滑鼠蛇、黄脊游蛇、草游蛇、蟒蛇等。
2、毒蛇:眼镜蛇、银环蛇、蝮蛇等。
3、后毒牙蛇类:赤练蛇、虎斑游蛇、双斑锦蛇、红点锦蛇、白点锦蛇等。
注:虽然五步蛇、蝰蛇(八步)、眼镜王蛇的走势很好,卖价很高,但走向市场的还是以野外捕捉或收购为主,人工养殖的少而又少,据笔者所知,国内目前尚没有人工养殖可供示范的场家,建议欲涉足五步蛇和眼镜王蛇的蛇类爱好者慎之又慎,切忌盲目上马,以免造成不应用的经济损失。
眼镜王蛇别称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毒性极强。
眼镜王蛇为大型蛇类,最大全长记录中国3806毫米、中国之外5580毫米,眶前鳞1枚,眶后鳞3枚,背鳞平滑无棱,具金属光泽,斜行排列,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或双行。具前沟牙,其后有3枚小牙。生活时体背面黑褐色,颈背具一“?”形的黄白色斑纹,无眼镜状斑,躯干和尾部背面有窄的白色镶黑边的横纹条。下颌土**,体腹面灰褐色,具有黑色线状斑纹。幼蛇斑纹与成体有差异,主要是吻背和眼前有黄白色横纹,身体黑色,有35条以上的浅**或白色横纹。重一般为6kg,寿命在20年左右。
眼镜王蛇喜欢独居,白天出来捕食,夜间隐匿在岩缝或树洞内歇息。像其他眼镜蛇一样,在受到危险时会抬起身体的前三分之一,然后它会张开嘴,露出毒牙,一面盯着对手,一面留意着四周的环境。一旦眼镜王蛇认为自己处境危险,就会毫不犹豫地发动攻击。主要捕食蛇类和蜥蜴,也吃鸟类、鸟卵和鼠类。
眼镜王蛇的食物通常是其他蛇类,体内有抗毒的血清,所以当其他毒蛇对眼镜王蛇施咬时,眼镜王蛇通常会安然无恙。食物包括体积适合的蟒蛇,其他种类的毒蛇与无毒蛇,像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鼠蛇等,而当食物不充足时甚至连其他同类也会吃,因此眼镜王蛇又被称之为“蛇类煞星”。
眼镜王蛇是一种智商很高的蛇类,捕猎其他的蛇,而且能分辨对方是否有毒。在捕食无毒蛇时,眼镜王蛇并不轻易使用毒液,会随便咬上一口不放,任凭猎物挣扎反抗,直到死后再慢慢吞食。在捕食毒蛇时则不会轻举妄动,而是不断挑衅,当对方终被激怒向它发起进攻时,会机警地躲闪,最后猎物身心疲惫、无心恋战时,看准机会,一口咬住猎物头颈并释放毒液将其杀死。
眼镜王蛇行动敏捷,头部可灵活转动,不但可向前后左右方向攻击,还可以垂直窜起来攻击头顶上方的物体。咬住东西后常不会轻易撒口,毒液中干毒约100毫克,而平均致死量为12毫克,被咬者会在数分钟内引发肿胀、反胃、腹痛、呼吸麻痹,出现言语障碍,昏迷等症状,人在被咬后的半小时内如没有及时的药物治疗必定死亡。
眼镜王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特种经济动物,其皮、肉、血、胆、蛇毒等各具不同的药用价值。特别是蛇毒是国际市场极为短缺的动物性药材,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液体黄金”,其价格比黄金贵几十倍,供不应求。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