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属于哪个省

2023-08-16 04:43:59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

韶关市博物馆

韶州公园

面 积: 682平方千米

人 口: 24.03万人

代 码: 440203

邮 编: 512026

驻 地: 新华街道惠民南路

拼 音: Wujiang Qu

区 号: 0751

车 牌: 粤F

武江区东以武江、北江为界,南与曲江区白土镇接壤,西与乳源瑶族自治县侯公渡镇毗邻,北与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相连。全区总面积682平方千米,总人口24.03万人(2006年)。

基本概况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地处粤北,因珠江水系北江上游武江流经境内得名,俗称“河西”。东以武江、北江为界,南与曲江区白土镇接壤,西与乳源瑶族自治县毗邻,为韶关市发展中的现代化新城区。全区总人口为 22.88万人。辖区总面积682平方公里。

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8.37亿元(不含龙归、重阳、江湾三镇,下同),其中工业总产值7.22亿元;农业总产值1.6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951元,增长3.4 %。全区有私营企业120家,注册资金1644万元;个体工商户2504户,注册资金4286万元。区财政收入90%来自民营经济。初步形成了以建筑房地产、机械制造、电子配件、玩具制造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要行业的经济格局。以城郊型农业为主,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辖区常用耕地面积71455亩。有无公害蔬菜基地、沙山万头养猪场、白芒优质鱼养殖基地、西联葡萄、草莓生产基地。2004年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07万元,同比增长30.09%,增收1800万元,区财政收入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区内金融机构齐备,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

武江区凭江临路,通讯发达。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323国道越境而过,交通便捷,南通广州,西通瑶山,北上京湘,东至梅汕。邻县有闻名遐迩的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全区城乡均已路通、电通、讯通。建筑房地产业成为主导产业,2004年创税3800万元。目前建成较大的商业住宅小区有南枫雅居、南枫花园、东枫花园二期、金泽园、江湾名庭、碧岛豪庭等。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普遍改善。

武江区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和各乡镇、街道文化站。城乡全面开通闭路电视。群众性文化团体健全、活跃,其中红星村采茶剧团长年活跃于城乡,成为韶关市一大亮点。政府科技投入每年增加,机关、企业基本上配备了电脑,重点部门初步实现了办公和报送信息网络化。全区47680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种医疗、保健设施完善。全区现有中学5所,小学51所,其中省一级小学1所,市一级小学3所,在校学生26046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设置了区体育中心,各类体育设施完善。

地理位置

武江区地处南岭山脉南麓的盆地之中,位于韶关市区武江、北江河的西面,俗称河西,东与浈江区隔河相望,南与曲江区接壤,西与乳源瑶族自治县毗邻,北与浈江区的犁市镇相邻。地理坐标东经113°06′00″~113°34′00″。北纬24°42′00″~24°48′00″。[1]

自然地理

地质:区境内的地质属于沉积岩石地区。以上古生界泥盆~石炭系岩层分布最广。岩浆侵入活动微弱,受粤北山字型地质构造的影响,区内褶皱和断裂极其发育,褶皱主要由古生段地层形成紧密式之间背斜核部,以北东向构造为主。

地貌:武江区地处南岭山脉南_的盆地之中。区境内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的黄茂堂山海拨+941米,大岗山海拨+406米,芙蓉山顶海拨+281米。最低武江床处海拨+85米。主要地貌类型为丘陵地带和冲积小平原。

气候:辖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中亚热带中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的暖湿气候。年平均气温20.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58小时,年太阳总辐射为111.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雨量为1537.4毫米,无霜冻期305天,年平均最高气温是25.4℃,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6.8℃,年积温平均为7436.0℃。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四季宜耕,春末夏初多雨,秋多干旱,能基本满足喜温作物和双季稻生长的需求,作物终年可生长。入汛期平均在每年的四月中旬。[3]

农业情况

200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22440吨,肉类总产量8990吨,蔬菜总产量134700吨。全区农业总产值23648万元,农业增加值91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77479万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7元。

武江区按照“注重实效、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形成规模、提高档次”的城郊型农业发展思路,加强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规划和引导,摒弃了过去那些没有特色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从而使到规模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西联、芙蓉已成了以种植葡萄、草莓、百香果、台湾青枣为主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西河镇已建成了韶关市区最大的山蕉甜玉米生产基地,黄朗片已形成了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龙归镇建成了3000亩的淮山基地。重阳镇建成了2000亩的西瓜基地,3000亩的蚕桑基地[7]。

经济概况

武江区自1984年建区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是韶关市“菜蓝子工程”的重点基地之一,承担着城市60%以上的农产鲜活商品供应。目前已拥有外资企业23家,股份合作、内资企业68家,乡镇企业1600余家。

近五年社会总产值平均递增28%;1998年农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889元。两个乡镇进入亿元镇行列,西河镇红星村委员会组建了粤北第一家农村企业集团全区农村在全面实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追求更大的富裕。

武江区的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交通便利,通讯发达,能源充裕,设施完备。韶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设正在西移。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已开发和待开发的城区连片成珠,必将形成粤北地区的又一投资热点。

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8.37亿元(不含龙归、重阳、江湾三镇,下同),其中工业总产值7.22亿元;农业总产值1.6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951元,增长3.4%。

全区有私营企业120家,注册资金1644万元;个体工商户2504户,注册资金4286万元。区财政收入90%来自民营经济。初步形成了以建筑房地产、机械制造、电子配件、玩具制造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要行业的经济格局。

以城郊型农业为主,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辖区常用耕地面积71455亩。有无公害蔬菜基地、沙山万头养猪场、白芒优质鱼养殖基地、西联葡萄、草莓生产基地。

2004年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07万元,同比增长30.09%,增收1800万元,区财政收入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区内金融机构齐备,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

行政区划

武江区辖2个街道、5个镇:新华街道、惠民街道、西联镇、西河镇、龙归镇、江湾镇、重阳镇。共有28个居委会、51个行政村。区人民政府驻惠民南路。

民族宗教

据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定居武江境内的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高山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傣族、黎族、佤族、畲族、水族、纳西族、土族、仫佬族、羌族、锡伯族、鄂温克族、京族等28个民族。比1991年增加11个民族,增加民族种类的原因是机械变动和自然变动。28个民族当中,其中汉族为190238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9.26%,27个小数民族为141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74%;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相比,汉族人口增加48072人,所占比重下降0.25个百分点;各小数民族人口增加719人,所占比重增长0.25个百分点。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主要有座落在西河芙蓉山上的蓉山古刹,及境内的居士林等佛教活动场所,区内有佛教信徒100多人。道教在建国后,道士已远离区内或还修从韦其他职业。但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俗家道士(师爷)又重操旧业,为一些农民主持丧葬仪式,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一些新建的土地庙、伯公庙。至2004年,本区有基督教徒约100人,区内已无礼拜堂,礼拜活动均在韶关市基督教礼拜堂举行。[4]

人口语言

人口:辖区总面积68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16万人,农业人口7.47万人。人口呈相对集中的团状分布,各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为居民密集点。全区人口分布大势:城镇人口密集,交通要道两侧人口较多,农村人口大多居住在平原、河谷、盆地与丘陵地带,分布较散。较为集中的是惠民街和新华街,两街管辖的人口已占全区总人口的80%以上。方言:本区方言复杂,有客家话,虱婆声、白话、连滩话、船民话,瑶族勉语方言。此外,还有约2万人使用外地方言。这些人口分布在城区及厂矿之中,均为建国前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全国各地来本区谋生、工作的外省、县籍居民和干部职工。外地方言人口主要来自湖南、江西、广西、湖北、海南、四川、重庆、山东、河南、浙江、安徽、吉林、黑龙江、江苏、上海等省及清远、惠州、潮州等本省各市、县。客家话分布在龙归、江湾等镇大部分和西联、西河、重阳等镇的部分地区,农村讲客家话的人数约4.46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60.62%。虱婆声主要分布在重阳、西联、西河等镇大部分地区和龙归镇厚坪村,多数居住在武江、北江河沿岸,虱婆声人口约2.55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数的34.66%。白话主要分布在城区和西河镇塘湾、下坑、广明龙、什石园等村,约12万人,占全区人口51.60%,其中在农村约2100人,占全区农业人口2.85%。连滩话主要分布在西河镇什石园下坝村、黄_中坝村,人口约460人。船民话,主要分布在西河镇什石园村,人口约360人。瑶族分布在江湾镇瑶族村,讲瑶族勉话人口555人。[5]

资源物产

气候资源:武江区处于中国以四川盆地西部为中心的太阳辐射低值区的东南边缘。区境内气候资源较为丰富。太阳辐射量大,阳光充足,一年中太阳照射地面角度大,辐射量也较均匀,全年总日照时数平均值在185小时,一年内6~11月日照时数较多,2~4月最少。日照时数长,带来太阳辐射量大,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11.5千卡/_2,平均每天每平方厘米的太阳辐射量约305卡,每年的1~3月阴雨季节太阳辐射量仅为7.14卡/_2,平均每天每平方厘米为79卡。

热量资源:辖区内热量资源丰富而集中,累年无霜期较长,具有四季宜耕的热量条件。年平均温度为20.3℃,每年的1月份最冷,历年平均温度为6.3℃,极端最低温度为负1.2℃。7月份最热,历年平均温度为34.3℃,极端最高温度为38.4℃。11月份气温显著下降,全年无霜期平均为305天,全区日平均温度在25℃有355天,总积温为7366.2℃,温度稳定通过10℃有290天,总积温为6647.5℃。

水份资源:辖区内雨量充沛,雨热同季。但各月雨量分布不均。由于纬度较低,日照强,季风交替的影响形成多雨,全区历年平均降雨量为1537.4毫米,春夏雨量较多,秋冬雨量最少。3~8月雨量占全年雨量的75%,9月~次年的2月仅占全年雨量的25%。

土地资源:武江地区土资源的分布,按自然形态划分为石灰岩土区和河流冲积土土区。石炭岩土区主分布在西河镇以北的重阳、西联镇以西的龙归、江湾等地区。河流冲积土土区主要分布在武江河、北江河、南水河(流入龙归地段)沿岸一带。按种植习惯及地理位置可划为沿河冲积土区,主产蔬菜水产品的以西河、西联两镇为主,主产水稻、花生、果等经济作物的以龙归、重阳、江湾等地区为多。由于长期的人工耕作而改变了土质,成为水稻土、菜园土等土壤类型。区境内土地面积以荒山荒地面积为多。是我区农、林、牧业、生产用地的主要后备资源。我区的荒山荒地类型,按照地貌特征,土壤组合利用特点可分为宜农荒地、宜林荒山、宜牧荒山荒地和难利用的荒山。

水资源:辖区内地形复杂,丘陵、平原交错,山峦叠起,山间多封闭洼地、暗河、溶洞较多。属亚热带、中热带季风性气候,高温、多雨,水资源较为丰沛。河川径流主要以降雨形式产生,属雨洪补给型的地区。据韶关市水文站提供资料显示,我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37.4毫米,径流量为59.42亿立方米,丰水年(10%)的总径流量为91.53亿立方米,平水年(50%)为56.44亿立方米,枯水年(90%)为31.53亿立方米,最枯水年(95%)为26.74亿立方米。区内建有中小型水库及塘坝工程101宗。蓄水总库容量为2639万m3;其中,中型水库(沐溪水库)1宗,库容量1086万m3;小一型水库2宗,库空量495万m3;小二型水库25宗,总库容量2405万m3;塘坝工程73宗,总库容量为237万m3。

矿产资源:辖区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2004年前已发现的矿产主要有煤矿、铁矿、铅锌矿、锡矿、钨矿、金矿、银矿、石灰石、高岭土、莹石矿等20多种。

动物资源:辖区内西北部远郊山丘密林有较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近郊河涌水网有较丰富的鱼类资源。但是,随着韶关城区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和周边环境污染的影响,动物资源已越来越少。

2004年,全区主要动物资源有:

(一)哺乳类动物 山猪、豪猪、黄_、狐狸、果子狸,玟琳狸、穿山甲、野兔、芒鼠、赤腹松鼠、红颊长吻松鼠、陷纹花松鼠、黄胸鼠、黄毛鼠、杜鼠、小家鼠、褐家鼠、田鼠、水鹿、梅花鹿、蝙蝠等。

(二)鸟类动物 竹鸡、鹌鹑、鹧鸪、麻鹇、班鸠、喜鹊、鹩哥、乌鸦、画眉、红嘴相思鸟、白头翁、黄鹂、麻雀、大雁、大杜鹃、中杜鹃、四声杜鹃、八声杜鹃、红翅杜鹃、绿嘴地鹃、黄雀、燕子、啄木鸟、猫头鹰、白喉斑秧鸡、栗侯斑秧鸟、普通秧鸟、蓝胸秧鸟、白胸苦恶鸟、普遍翠鸟、白胸翡鸟、班头大翠鸟、戴胜、全翅雀、黄雀_、黄胸_、黄喉_等。

(三)爬行类动物 盲蛇、蟒蛇、过村蛇、钝尾两头蛇、铅色水蛇、赤链蛇、斑锦蛇、白花锦蛇、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百步蛇、青竹蛇、小头蛇、消鼠蛇(水律)、蝰蛇、晰蜴、壁虎、巨晰、蹼趾壁虎、黄斑晰虎(盐蛇仔)、平胸龟(鹰嘴龟、大头龟、长尾龟)、三线闭壳龟(金钱龟、红边龟、金头龟)、地龟、黄喉水龟、乌龟、四眼龟(石龟)、草龟、牛屎龟、中华蟹(水鱼、甲鱼、团鱼、园鱼)等。

(四)鱼类 草鱼、青鱼、赤眼鳟、翘嘴红_、大眼红_、团头鲂、三角鲂、长青鳊、鲮鱼、鲤鱼、黄尾鲴、倒刺_、_鱼、南方白甲鱼、桂华鲮、卷口鱼、长体薄鳅、沙鳅、泥鳅、鳗鲡、胡子鲶、鲶鱼、黄鳝、大眼鳜、石鳜、班鳜、班鳢、月鳢、南鳢、链鱼等。

(五)其他水生动物 据韶关市志记载辖区江河、水库中已知的浮游动物有120多种,水生昆虫类20多种,底栖类动物40多种,甲壳类5种。

植物资源2004年,全区森林面积为779914.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613647亩,约占61.4%。主要分布在全区5个镇的低山丘陵区,以龙归、江湾两镇森林面积为多,约占全区森林面积的78%。林木年生长量7.7万立方米,年消耗量4.3万立方米,活力木总蓄积量为225.2万立米。全区森林资源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增长。辖区内自然植被主要有季风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草丛等群落群植物品种,主要有松树,马尾松、杉树、桉树、木荷、台湾相思、樟树、山茶树、竹、苦楝树等品种。在珍稀古树方面,据区林业部门1997年和2002年两次对全区范围的古树进行普查,核定百年以上的古树共55株,其中属国家一级古树1株,估测树龄为550年,树种为小叶榕,位于西河镇什石园村;属国家二级的古树17株;属国家三级古树37株,区内古树主要树种有樟树、雅榕(小叶榕树)枫香树、朴树等四种。[6]

历史沿革

武江区因珠江水系北江上游武江流经境内得名,又因地处韶城之西而俗称“河西”。汉代即在此设立武关镇,辖管湘粤上下水运关税,为晋朝至唐朝时期郡(州)治、县所在地。1984年9月建区。

2000年,武江区辖2个街道、2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91655人,其中:新华街道 83628人、惠民街道 79114人、西联镇 17271人、西河镇 11642人。

2002年,武江区辖2个街道(新华 惠民)、2个镇(西联 西河),22个村委会、38个居委会。

2004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0号)调整韶关市部分行政区划:将原曲江县的重阳镇、龙归镇、江湾镇划归武江区管辖。调整前,武江区面积137平方千米,人口17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江区辖2个街道(新华、惠民)、5个镇(西联、西河、江湾、龙归、重阳)。

武江民俗

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岁时节令。群众婚姻礼仪形式多样化。本区殡葬改革制度自1990年始在全区城镇和近郊全面推行,至2004年,全区城乡基本实行火葬。群众服饰习俗以汉族服饰、瑶族服饰、宗教服饰为主;饮食上有日常饮食、节日饮食、礼仪饮食、宗教饮食等习俗;在住宅上主要有农村的姓族大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单家独院式楼房、围楼、船民居室和城镇居民框架式楼房等居住习俗。[2]

2016年2月,武江区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浈江区境工业起源较早,明朝前,区境已有较发达的手工业,冶铜、陶瓷、炼铁工业具有一定规模。到清代,区境逐步形成小规模的织布、造纸、竹木加工、粮食加工等手工作坊。民国时期,区境农机、化工、食品加工、服装及生活用品加工等手工业开始大量兴起,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韶关作为战时省会城市,大批沦陷区工业迁入区境。1945年广东省政府撤离韶关后,区境工业急剧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区境工业逐步得到恢复。1951年始,韶关市对私营工业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截至1955年,区境先后发展成立五金农具、木器家具、竹器、米面、缝纫、豆腐加工等作坊式工业生产合作社有8家(其中:南区4家、北区2家、东郊2家),约有职工330人;1956年,企业公私合营后,区境有综合性工业企业4家、手工业6家,约有职工280人。

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区境掀起“大炼钢铁运动”,曾兴办有多家炼钢厂,到1961年,国家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大部分劣质厂被撤销。1966年始,区境迁入或兴办部分工业企业。

到1975年10月,区境有街道办工业企业33家,其中浈江区18家、北江区15家。

1975年11月浈江、北江两区建置时,韶关市将区境街道办企业划归区管,行业大多是缝纫、竹木加工、五金铁器、食品加工、陶器、印刷、农机修配等小型作坊式集体企业,生产主要以加工业为主,企业总有职工100余人。

1976~1980年,浈江区单车修理组有职工3人,在路边搭棚设2个点进行自行车维修,主要资产是几把扳手、胶钳等工具;北江区冶炼厂初始只有6名职工,利用牛棚做工场,以废旧有色金属、灰渣、废水为原料,从事有色金属回收,主要资产只有几把铁锹和几个木盆。

1981年,区境下放农村的知识青年回城,浈江、北江两区政府及各街道办事处为解决回城知青就业问题,先后兴办缝纫、化工、皮塑、食品加工、农机修配等多家工业企业。到1984年,浈江区有工业企业26家,职工600余人,工业产值395万元;北江区有工业企业32家,职工800余人,工业总产值750万元。

1985~1990年,区属工业开始技术改造,企业规模和产值均稳步上升。

1991~2003年,区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浈江、北江两区政府逐步调整工业结构,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区工业企业仍有较好发展。截至2003年,浈江区有工业企业225家(含小型个体企业,下同),工业产值26772万元,分别为1985年的7.04倍和41.16倍;北江区有工业企业192家,工业产值56567万元,分别为1985年的4.49倍和43.08倍。

2004年6月北江区区属工业划归浈江区后,全区有区属工业企业485家,从业人数11万余人,工业产值112419万元。

浈江区积极破解土地、资金、环境、人力等要素瓶颈,2014年为工业企业供地902亩,协调贷款12亿元。新增比亚迪、创力机械、新伟金属、港龙生物等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58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8家,新增3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7.8亿元,同比增长5.6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2亿元,同比增长6.8%。园区经济加速增长,油泵油嘴厂、磊信机械等10家企业建成投产,容声电器、广化科技等5个项目开工建设,产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6亿元,工业增加值4.5亿元,同比增长14.8%。积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重点实施韶铸大型铸钢件生产工艺、中机重工海洋钻井平台等技改项目,组织赛力乐开展高新企业复评申报工作,全区工业技改投入2.72亿元,同比增长232%。同时积极扶持中机重工等新型节能环保企业发展,着重抓好全区节能降耗工作。 1984年,浈江区种植蔬菜面积5263亩、产值约358万元,种植水稻面积19100亩、产值约658万元;北江区种植蔬菜面积1940亩、产值约281万元,种植水稻面积4825亩、产值约93万元。

1985年,浈江、北江两区重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逐年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并把部分水田或旱地改种其他经济作物或挖塘养鱼。截至1995年,浈江区种植蔬菜面积达11590亩,比1984年增长1.2倍,水稻种植减少至8276亩,比1984年减少130个百分点;北江区种植蔬菜面积3000亩,比1984年增长54.64%,水稻播种减至1750亩,比1984年减少175.7个百分点。

1996年,浈江、北江两区农户挖荒山增加菜地,减少水稻播种面积,增加蔬菜种植和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引进种养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一条龙生产加工模式,灵活地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期间,浈江区提出“1154”工程规划,即实现1万亩水产养殖面积,饲养100万只“三鸟”,建成5000亩高标准蔬菜基地,农村人均年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区政府在水产和禽畜养殖方面,积极鼓励当地农民投资和外地游资,把种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巩固扶持原有“养鸭场”、“豆腐村”、“豆芽村”,扩大专业村生产规模;重点扶持种植户发展蔬菜、粉葛、淮山等经济作物种植,形成连片1500亩“蔬菜村”、“粉葛村”、“淮山村”。北江区以湾头“三雄种苗公司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开发蔬菜生产基地320亩,在养殖方面重点抓品种结构调整,大力推广瘦肉型三元杂交猪饲养,优化水产品种养殖结构。

截至2003年,浈江区种植蔬菜面积1.75亩,水稻播种面积5861亩,生猪饲养5.66万头,“三鸟”饲养54.20万只,鱼塘面积9570亩;北江区种植蔬菜面积4300亩,水稻播种面积880亩,生猪饲养2.87万头,“三鸟”饲养71.41万只,鱼塘面积4000亩。

2004年6月新增十里亭、犁市、花坪三镇后,浈江区种植蔬菜面积6.01万亩,水稻播种面积4.45万亩,生猪饲养12.84万头,“三鸟”饲养298.22万只,鱼塘面积1.62万亩。

2014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9.6亿元,增长3.8%。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乳香元农业示范园、明弘生态园、冯氏生态园三大基地初具规模,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农村住房保险和水稻种植保险参保任务,发放种粮补贴133.5万元,发放农机补贴44万元。村庄整治、乡村清洁美、名村示范村建设成效明显,建成名村1个、示范村1个;投入资金25万元,新建农村垃圾收集、清运设施200个。扎实开展“绿化广东大行动”,完成乡村绿化美化村庄10个,造林面积1.5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0.24%。建成1.38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完成大富河综合治理和7宗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防洪抗旱能力明显提高。投资546万元,完成15.6公里农村公路硬底化和县道、乡道保养,城乡道路通行能力进一步提升。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进展顺利,投入帮扶资金1637万元,45个帮扶项目有效推进,启动“广覆盖,管长远”可持续扶贫机制建设,为扶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韶关市区、乐昌市区和仁化县城则普遍使用粤方言(广州话),普通话在市区、县城及工矿区也普遍使用。

新中国成立前,区境以其地处南北交通咽喉,又为南北商贸重镇,由此形成方言杂聚,各处分布的“南腔北调”格局。主要的方言,仍以三大民系流行的汉语方言为主。其中,主要包括粤方言、客方言,以及韶州本城方言等。在境内农村地区,以流行客家方言为主;在境内城区,以流行粤语方言(白话)为主,本城方言次之。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新移民不断迁入境内,以粤方言、客家方言为主导的区辖境内,逐步融入赣方言、湘方言及闽方言,标准的汉语普通话亦在境内流行。形成城区以粤方言为主,客家方言遍布城乡,兼有韶州本城土语、赣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等族群方言分布。 孙中山北伐大本营旧址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后,为打倒军阀割据,谋求全国统一,于1922年和1924年,曾先后两次亲临韶关督师北伐。

孙中山北伐誓师广场旧址

1922年5月6日~6月1日和1924年9月12日~11月4日,孙中山先生两次亲临韶关督师北伐,先后在韶关南教场(今中山公园),举行北伐誓师大会和举行“双十”纪念活动,检阅北伐军,接见苏联“窝罗夫士忌”号巡洋舰的官兵,还参加了在此召开的“韶州各界赞助北伐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北伐原因》的长篇演说。

广东省农民协会北江办事处旧址

位于市区下后街当年的“四邑同乡会”宏仁善堂内(今建国路小学)。原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平房,1925年曲江县农会在这里办公,并在此召开了曲江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曲江县农民协会在此成立后,办公居左侧两房;1926年1月,广东省农民协会北江办事处在此成立后居右侧一房。同年,中共北江地方委员会亦设在此。1960年12月26日,北江农民协会办事处旧址公布为韶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扩建学校,办事处旧址房子被拆除,唯宏仁善堂石匾额尚存。

北江农军学校旧址

位于市区弓箭街都司衙门(今为建国路50~60号,市粮食局所在地),是大革命时期中共北江地方委员会,根据粤北农民运动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办的。于1926年10月至1927年4月共举办两期,学员200多人。是一所专门培养农运武装军事干部的学校。北江农军学校主任,初期由蔡如平担任,后由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北江地委成员朱云卿担任。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北江农军学校毕业的两期学生,随北江农军北上武汉,继而部分人员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流沙战役失利后,部分人员陆续返回粤北参加当地武装斗争,还有部分人员参加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75年5月7日,北江农军学校旧址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韶连政治干部讲习所旧址

位于市区风度路60号,原为豫章会馆,今为商业门店。1926年11月至1927年4月,以驻韶湘军第二军教导师师长陈嘉祐的名义,在此举办南韶连政治干部讲习所。讲习所由中共北江地委领导,聘任教导师副官刘小山(中共党员)为校主任,中共北江地委、广东省农会北江办事处、省农会特派员、省妇运会等干部到所讲课。当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党代表的李富春曾来讲过几次课,支持办学。学员大都是吸收下层进步知识分子参加。至1927年4月讲习所结束,共培训200多名干部学员,充实了北江各县农运政治干部队伍力量。

朱德部驻犁市旧址

1927年12月中旬,朱德率南昌起义军余部辗转来到当时的曲江县犁铺头(今浈江区犁市镇),以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范石生部140团的名义将团部设在犁市街西李达材的当铺内。朱德化名王楷,住在当铺的楼上。该当铺高11米,墙厚0.5米,室宽21.8米,上下两层建筑面积共1075平方米,由青砖砌筑。朱德在此期间,参加了北江地区的革命活动,帮助支持了曲江县清水塘农民运动和仁化县董塘等地的农民武装暴动。该旧址今为浈江区犁市公安派出所办公所在地。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旧址

位于峰前街韶州师范学校(原为相江书院)。军官教导团驻扎在该校礼堂,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面积约500平方米。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与蒋介石合作反共后,10月初,军官教导团在叶剑英率领下,由武汉南下抵达韶关,后全团南下广州,参加了12月11日的广州起义,成为广州暴动的主要武装力量。

抗敌演剧宣传第七队旧址

位于浈江区东河坝墨江会馆(今为启明小学)。1941~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第七演剧宣传队(当时全国组织有十个演剧宣传队)在韶关和北江各地演出过《船夫曲》、《黄河颂》、《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天国春秋》、《祖国在召唤》等10多个抗日宣传剧目。队长吴狄舟,副队长徐洗尘。该队与第七战区政治大队同驻一地。

中共粤北省委旧址

中共粤北省委旧址,位于五里亭(今牛奶场内),为砖木结构平房院落,面积约200平方米。1940年冬,中共广东省委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在始兴沈所红围召开省执委扩大会议,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将原中共广东省委划分为粤北省委和粤南省委,粤北省委书记为张文彬,粤南省委书记为梁广。1941年春,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成立,张文彬调为副书记,李大林接任中共粤北省委书记,并迁省委于五里亭牛头冲民房。1942年5月26日,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长郭潜被捕叛变,第二天即带领国民党特务在五里亭省委机关抓捕了省委书记李大林、组织部长饶卫华以及当时在乐昌的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等,制造了反共的“粤北省委事件”。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