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害有灰霉病和绵腐病
灰霉病
特征
该病主要危害花和果实。被害花和果实初期呈水渍状,后逐渐软化,患病部位表面长满灰绿色霉状物。最终导致花和果实腐烂。后期患病部有时还长出黑色菌核。
规律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孢菌。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越冬,借气流传播。病菌喜高湿低温条件,最适温度在18-23℃,相对湿度在90%以上,弱光,适宜发病。保护地栽培,冬春连阴天多,气温低,再加上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大,故发病较重。
防治
(1)加强田间管理。将病残体清理干净,保持田间卫生,防治病菌扩散,控制温度。
(2)浇水采用膜下暗灌或滴灌,夜间湿度应小于80%。当湿度大时,应采取措施降湿。
(3)生产后期要及时清理老叶,增加通风透光,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加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隔6—7天喷1次,连喷2—3次。
绵腐病
特征
主要表现为害果实,有时为害叶、茎及其他部位。果实发病初呈椭圆形、水浸状的暗绿色病斑。在空气干燥条件下,病斑稍凹陷,扩展不快,仅皮下果肉变腐,表面生白色霉层。高温多湿时,病斑迅速扩展,整个果实变褐、软腐,表面布满白色霉层,致使病瓜烂在田间。叶片受害,初生暗绿色、圆形成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湿度大时软腐似开水烫过一样。
规律
西葫芦绵腐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瓜果腐霉菌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遇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后在病残体上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侵害果实,最后在病组织里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主要分布在表土层内,雨后或湿度大,病菌迅速增多,土温低、湿度大利于发病。
防治
(1)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大雨后及时排水,结瓜后可将瓜垫起,防止潮湿染病。
(2)增加土壤中抗生菌,抑制病原菌生长,减轻受害。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20%农土斯1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西葫芦的常见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西葫芦菜果之一,主要病害有:
一,病毒病。得了病毒病的西葫芦,产量降低,采摘期缩短,果品质差。其主要表现在植株顶部叶片皱缩不展,叶片失绿 ,病叶窄小畸形,雌花发育不良,不能结果。
发病原因,高温干旱,蚜虫传播,风雨传播,农事过频,氮肥过重。
防治方法:1,防止蚜虫传毒。苗期开始防蚜,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10%烯啶虫胺水剂2500倍液,两用星期喷一次,特别注意迁飞的蚜虫。
2,发病初期喷洒5%菌毒清水剂2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等,10天喷一次;
2到3次可好。如能添加一下些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防治效果还要好一些。
3,合理施肥。注重磷钾肥的使用,切记氮肥用量不要过重。氮磷钾的比例3:2:4就可以了。
二,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蔓。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退绿变黄园斑点,过几天以后,叶b背面产生近似园形小粉斑,最终很快扩散,严重的全叶长满白色的粉状物,最后变黄枯萎。属真菌侵染。在西葫芦的生长中,一般发生在生长的中后期。忽视防治的话,产量减一半。防治方法:1,喷洒20%唑菌酯悬浮剂900倍液或10%已唑醇乳油3000到4000倍液等,每10天喷一次;
2到3次为好。
2,要减少此病的发生建议非瓜田轮作,合理密植,通风透光,注重氮磷钾肥的搭配施用。
1 、白粉病(真菌性病害)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主要是在下部叶片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逐渐扩展成较大的粉斑,发病严重的病斑可布满整个叶面。病斑逐渐褪色变黄,后期呈黄褐色坏死,病斑上的霉层变成褐色。发病严重时,茎、叶柄也可同时发病。
防治方法:23%氨基-嘧菌酯 悬浮剂 使用65-98克/亩进行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喷3次。
2、病毒病
在西葫各个时期均有发病。苗期受害,子叶变黄枯萎,真叶出现浓淡绿色相间的花叶。症状有三种:一、花叶型表现叶片呈现黄、绿相间花斑,叶面凹凸不平,新叶畸形,节间缩短; 二、蕨叶形表现出矮化症状,叶片皱缩、扭曲,新叶狭长,成鸡爪状或线状; 三 混合型即两种症状皆有。发病植株发育不良,难以坐瓜,或坐瓜小,瓜面有瘤状凸起,凹凸不平。
防治方法:使用 氯氟.吡虫啉 悬浮剂 4-6毫升/亩 进行喷雾。
3、细菌性角斑病
叶片上初生针尖大小透明或半透明褪绿小斑点,扩展后产生具黄色晕圈的黄褐色病斑,中央变褐或出现灰白色穿孔状,有露水或湿度大时溢有白色菌脓。茎和果实染病,初期出现水渍状褐色小斑点,易产生菌脓。
防治方法:20% 噻菌铜 悬浮剂 使用300-500倍液进行喷雾。
4、枯萎病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
(1)幼苗 子叶无光泽,暗绿色,变黄,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最后枯死。
(2)成株主蔓先出现暗绿色纵纹,发展为黄褐色纵裂,纵剖病茎维管束变为黄褐色。湿度大时病部表面有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有时病部溢出少量红褐色胶质物。发病植株一侧或基部叶片边缘变黄,随植株生长变黄的叶片不断增多,严重时遍及全株,致使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
1. 2% 嘧啶核苷类抗菌素 水剂 使用400倍液灌根。
5、菌核病
果实发病残花部先呈现水浸状腐烂,果实软化,后长出白色菌丝,菌丝散生黑色菌核。茎蔓发病初期初期呈水渍状,病部变褐,后也长出白色菌丝和褐色菌核,病部以上叶、茎蔓枯死。
防治方法:使用 36% 丙唑.多菌灵 悬浮剂 80-100毫升/亩 喷雾,发病初期喷洒2次,间隔5-7天。
6绵腐病(真菌性病害)
主要为害果实,病斑水浸状暗绿色;椭圆形,干燥时,病斑稍凹陷,仅皮下果肉变褐腐烂;高温高湿时,病斑扩展迅速,果实变褐,软腐,表面布满白色霉层。
防治方法:使用 王铜.甲霜灵 可湿性粉剂 100-125克/亩 进行喷雾,初见病斑时开始喷
灰霉病特征该病主要危害花和果实。被害花和果实初期呈水渍状,后逐渐软化,患病部位表面长满灰绿色霉状物。最终导致花和果实腐烂。后期患病部有时还长出黑色菌核。规律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孢菌。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越冬,借气流传播。病菌喜高湿低温条件,最适温度在18-23℃,相对湿度在90%以上,弱光,适宜发病。保护地栽培,冬春连阴天多,气温低,再加上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大,故发病较重。防治(1)加强田间管理。将病残体清理干净,保持田间卫生,防治病菌扩散,控制温度。
(2)浇水采用膜下暗灌或滴灌,夜间湿度应小于80%。当湿度大时,应采取措施降湿。
(3)生产后期要及时清理老叶,增加通风透光,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加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隔6—7天喷1次,连喷2—3次。绵腐病特征主要表现为害果实,有时为害叶、茎及其他部位。果实发病初呈椭圆形、水浸状的暗绿色病斑。在空气干燥条件下,病斑稍凹陷,扩展不快,仅皮下果肉变腐,表面生白色霉层。高温多湿时,病斑迅速扩展,整个果实变褐、软腐,表面布满白色霉层,致使病瓜烂在田间。叶片受害,初生暗绿色、圆形成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湿度大时软腐似开水烫过一样。规律西葫芦绵腐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瓜果腐霉菌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遇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后在病残体上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侵害果实,最后在病组织里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主要分布在表土层内,雨后或湿度大,病菌迅速增多,土温低、湿度大利于发病。防治(1)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大雨后及时排水,结瓜后可将瓜垫起,防止潮湿染病。
(2)增加土壤中抗生菌,抑制病原菌生长,减轻受害。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20%农土斯1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果实畸形成因水肥控制不当。西葫芦坐瓜初期水肥不足容易形成尖嘴瓜,中期不足容易形成细腰瓜,后期不足容易形成细长歪把瓜。但中期水肥过猛又容易形成大肚瓜;授粉不良,花粉分布不均,使授粉不足的部位呈凹陷状,形成畸形瓜;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光合效率,使制造的营养不足,抑制果实正常发育;西葫芦自身雌花缺憾或双性化形成果实,成为畸形瓜。矮生该类型的品种瓜蔓短、节间短,比较早熟。蔓长30~60厘米。第1雌花着生于第3~8节,以后每隔1~2节或每节出现雌花。主要品种有花叶西葫芦、站秧西葫芦、一窝猴西葫芦等。半蔓生该类型品种节间略长,蔓长在60~100厘米,主蔓第1雌花着生在第8~11节上,为中熟品种。该类型品种大部分为一些地方品种。如山西临沂的花皮西葫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最新育成的半蔓生裸仁西葫芦等。这类型西葫芦的栽培不多见。但随着西葫芦引蔓上架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半蔓生西葫芦类型在温室种植的比例会增大。蔓生该类型植株生长势强,节间长,主蔓可达150~400厘米以上,主蔓第1雌花一般出现在第10节以后,属晚熟品种。蔓生西葫芦抗病、耐热性强于矮生类型,但耐寒力弱。其结果部位分散,成熟期不集中,采收期较长,果肉质嫩,纤维少、品质佳,单果重2~2.5千克,总产量较高。适于夏季栽培。主要品种有笨西葫芦、扯秧西葫芦、山西交城的蔓生西葫芦等地方品种。西葫芦中还有珠瓜和搅瓜两个变种。珠瓜生长发育近似南瓜,植株生长势强,株型矮生、直立、开放。果实圆球形,果皮深绿光亮,带灰绿斑点。果实生长发育快,生长期短,花后5~7天单瓜重可达300克。一株同时可结3个商品瓜,每株坐果数和采果数都较多,连续结瓜性能好。栽培上需肥、需水量大。搅瓜是西葫芦的又一变种。我国山东、河北等地均有种植。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叶片小,缺刻深,果实椭圆形,单瓜重0.7~1千克。成熟瓜表皮深黄色、浅黄色,也有底色橙黄,间有深褐色纵条纹的。瓜肉较厚,浅黄色,瓜肉组织呈纤维状。多以老瓜供食,一般将整瓜煮或蒸熟后,横切开,瓜肉用筷子一搅即成粉丝状或海蜇皮状,凉拌即可食用,故称搅瓜。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