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

2023-08-16 02:57:21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参考:

提高养殖业标准化水平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作者:广西玉林市水产畜牧局局长 陈梓新 01-25 23:48:43

2002年,根据自治区水产畜牧局的安排,我市的博白县、容县作为全区首批养殖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掀开了全市养殖业标准化生产项目实施的序幕,目标任务为年出栏无公害肉猪30万头、肉鸡120万羽。“万事开头难”,为做好这项全新工作,我们一方面向各级党委、政府汇报,争取领导重视支持和部门的配合,一方面聘请自治区专家组授课培训、现场指导。首先成立市县两级项目领导小组,由水产畜牧局领导担任项目负责人,通过定任务、定职责,分片包干落实责任,确保任务的完成。其次选派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培训学习,提高无公害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第三我们选择133家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管理规范、条件比较好的养殖企业作为示范基地,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抓好起步是推动工作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们除抓好自治区示范项目外,选择了玉林市参皇养殖有限公司、玉林市巨东种养有限公司、陆川县良种猪场、陆川县富康农牧有限公司、玉林市万源种鸡场、玉林市种畜场等6个重点龙头企业作为市级示范点,扩大了标准化生产示范工作面,促进了后续工作的开展。2003年,我市有5个县被自治区水产畜牧局

列为全区养殖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目标任务为年出栏无公害肉猪110万头、肉鸡2500万羽。2004年,有6个县被列为全区养殖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目标任务为年出栏无公害肉猪230万头、肉鸡2900万羽。我市养殖业标准化生产工作一年跃上一个台阶,连续3年取得了迅速发展。2005年,我市有3个县被列为全区养殖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至此,全市7个县(市)区都先后成为全区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养殖业标准化生产工作得到了大发展。由于我市标准化生产基础好,领导重视,工作踏实,得到了自治区水产畜牧局的大力支持,三年多来,我们共建设了146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带动项目示范户11480户,占全区的三分之一,生产无公害肉猪370万头,肉鸡5520万羽,有43个养殖企业通过自治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占全区的四分之一,有5个企业通过了无公害标准化产品认证。全市养殖业标准化生产工作三年三大步:起步较快,发展迅速,效果良好。

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宣传“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宣传产品质量安全与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培训推广标准化生产知识和技术,一方面使养殖企业和农户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积极参与标准化生产工作,认真按照标准生产;另一方面广大群众的产品质量意识也得到增强,在消费购买时强化了质量安全,从而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实现了“从栏舍到餐桌”全过程共同把关的新格局。

企业生产规模得到了发展壮大。我市的养殖企业特别是重点龙头企业,在开展标准化生产过程中一马当先、带头示范,不但带动了全市标准化生产工作的发展,而且自身也从标准化生产中受益匪浅,扩张了企业规模。如玉林参皇养殖有限公司在2003年被认定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后,在已有广东开平分公司的基础上,开辟了全州分公司推广“参皇鸡”养殖,又在云南省玉溪市成立了分公司,短短两年就发展了三个分公司,此外还准备发展生猪养殖,企业规模、销售市场、养殖范围逐步扩大,企业在2002年被评为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基础上,于2004年实现了升级,荣获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再有玉林市巨东种养有限公司作为全区第一批无公害畜禽标准化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拓展无公害肉鸡、肉猪、蛋鸡养殖,与此同时,巨东公司紧抓市场机遇,加速发展生猪养殖,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年出栏生猪6万头;桂林分公司、藤县分公司的建设发展扩张势头十分迅猛。还有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容县周义养殖有限公司、广西鸿光农牧有限公司等企业,不满足于已有种鸡场、孵化场、肉鸡场的现状,各租赁山地300多亩、2000多亩扩大发展霞烟鸡、三黄鸡养殖……标准化生产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给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促进了养殖业健康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推动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使畜禽成活率和产品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价格上升,产品畅销,生产发展,项目区的产值利税增加,促进了农民增收。博白县组织58个规模猪场和10个规模鸡场实施示范项目,生猪新增出栏6.73万头,肉鸡新增出栏10.26万羽,生猪死亡率由3.67%下降到2.65%,鸡死亡率由9.23%下降至6.5%,项目新增纯收入1316万元;容县2004年出栏肉鸡1462.75万羽,增长16.78%;出栏肉猪41.5万头,增长17.7%,标准化生产年增加产值8760万元,增加利税1356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51元;北流市凉亭禽业有限公司积极带动开展肉鸡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了1000多个养鸡户实施标准化生产,年出栏无公害肉鸡450万羽,养鸡户人均纯收入达3708元。

提高了养殖企业的效益,提升了全市养殖业经济地位。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养殖企业管理进一步规范,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参皇公司的“参皇鸡”2004年获得广西优质名牌产品称号,巨东公司的“茴香鸡”“巨东鸡”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后,产品销售十分旺盛,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产值超亿元的养殖企业6个,利润超千万元的企业4个。标准化生产推动了全市养殖业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养殖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全市养殖业产值由2001年的47.49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52.92亿元、2003年的63.23亿元、2004年的83.8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35.44%上升到2002年的39.31%、2003年的50.11%、2004年的53.1%,养殖业已名符其实地成为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养殖业在我市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国家对发展新型农业和畜牧业的补贴政策?具体有什么文件和政策?

莱城区大王庄镇针对地处山区、山场面积大、饲草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镇党委、政府把引导全镇群众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镇域经济的突破口,确立了“建设畜牧产业化生产基地,突破镇域经济发展瓶颈”的总体发展思路,深挖自身潜力,扩大养殖规模,做好林牧结合文章,促进了畜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富民强村兴镇的支柱产业。2007年1-11月份畜牧业总收入实现670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收1300多元。 大王庄镇素有畜禽养殖的传统,大多数农户仅局限于小家庭内的“单兵作战”,分散饲养、分散管理。这种“各自为营”式的养殖模式,一是不利于防疫和科技推广,规模小,管理差,效益低;二是饲养区与居住区混杂,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还增加了疫病传播的机会。对此该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最后决定从“便于防疫,节约建设成本”的原则出发,采取鼓励引导养殖大户“集中布点,依山而建”的方式建设较大规模的大棚养殖小区,每个大棚间隔都在10米以上,努力实现由过去的各自为营向规模化大棚养殖的新转变。规划的养殖小区主要是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经济效益很低的山岭薄地,既解决了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用地瓶颈问题,又实现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镇上专门派出畜牧养殖专家对各养殖大户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和细致服务,使各村养殖大户迅速掀起了兴建养殖大棚的高潮。全镇从选址、设计、引种、养殖、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已实现了抱团发展新格局,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多品”的畜禽产品区域布局。

养殖小区建成后,以肉鸭为例每个占地两亩的大棚每年平均出栏肉鸭1.2万只,按照每只肉鸭纯利2元计算,每个大棚年可获利2.4万元,仅此一项每亩地年收入就是1.2万元。该镇黄鹭湾村从2005年开始在山坡上规划并建设了占地200亩的养殖小区,入区养殖户已达23户,小区养殖点收入达到83万元,全村人均增收2300元以上。 大力发展青贮饲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但大幅降低了养殖成本,而且生产出的是绿色无公害优质食品。该镇把以玉米等植物秸杆为原料的青贮饲料进行全面推广,既有效地提高了饲料利用率,降低了饲养成本,又改善了肉奶的品质。大旺清真奶牛养殖场建立了520立方米的青贮池,较好地解决了奶牛能常年吃到新鲜饲料的问题。北杨家庄养殖户用树叶、杂草、玉米秸、地瓜秧、姜苗、蘑菇粉、萝卜等按不同的干鲜比例粉碎,混合发酵,当做猪的饲料,这样喂养的猪毛色好、瘦肉率高,成为纯绿色食品,市场供不应求。

做活林牧结合文章,实行生态养殖又是大王庄镇发展畜牧养殖业的一大特点。该镇发挥林场资源优势,创新思路,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林养牧、以牧促林、林牧互补“的现代生态林牧发展模式,加快了林牧结合步伐。富园养殖有限公司位于竹园子村东面的荒坡上,占地50亩,存栏基础母猪80头,栽植绿化、林果树木2万多株,计划用3年的时间,建成集畜牧养殖、林果生产、沼气利用为一体的生态环保型养殖小区。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定好位,演好所扮角色,引领群众实行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实现发家致富奔小康目标是政府转变服务职能根本所在。大王庄镇在推广畜牧养殖上不搞强迫性的行政命令,而是采取完善鼓励政策、搞好技术培训、典型示范带动、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实行订单养殖等办法来调动群众从事养殖业的积极性,使其成为群众的自发行动。该镇研究出台了《关于畜牧业发展的奖励扶持政策》,鼓励群众发展畜牧养殖,明文规定凡是达到规定要求的,各奖励养殖户现金1000元,并把此项作为村级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为规范养殖生产秩序,该镇按照“企业+合作社+养殖户”运作模式,做通企业与养殖户的工作,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成立了养猪、养鸭合作社,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提供仔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防疫管理、统一健全风险机制、统一组织销售,降低了社员的饲养成本,完善了生产销售网络,避免了不法商贩压级压价,维护了养殖户的利益。

搞好养殖技术培训工作,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养殖技术是繁荣畜牧养殖业的基础和重点。该镇区别养殖项目的不同,先后为养殖大户推荐订阅科技刊物320余份,并采取聘请专家现场授课、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让养殖大户切实掌握先进的养殖技术,增强经营管理能力,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据统计,去年1-11月份,全镇累计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养殖户达300多人。与此同时,该镇还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竭力为养殖大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技能指导,推广科学饲养方式,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产值和效益。香山奶牛繁育中心依托山东农业科学院和山农大的先进繁育技术,扩大养殖规模,引进了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聘请专家采用“X冻精”技术,以优选的奶牛母体实施人工授精,大大提高了繁育速度和质量,日产奶量比普通奶牛高4-5倍。现在这个中心奶牛存栏量达到60头,年产奶量达到500吨。

为给养殖大户搭建好信息服务平台,该镇以村级远程教育网络为载体,及时把握市场行情和了解销售价格,把信息准确传达给养殖户,让养殖户在养什么,怎么养,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以什么样的价格买,以什么样的价格卖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大王庄镇还在订单养殖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全镇依托镇内和外地肉食加工公司,构建“以订单促规模、以规模促标准、以标准促发展”的模式,打造从孵化、养殖到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消除了广大养殖户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该镇以荣泰食品有限公司为中心成员的养鸭合作社,带动发展了全镇310户养鸭专业户,逐步形成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实现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政策

国家将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探索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和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工作。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2.生猪大县奖励政策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场)猪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和保险保费补助支出,生猪流通和加工方面的贷款贴息支出,生猪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3.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为推动家畜品种改良,提高家畜生产水平,带动养殖户增收,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2年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种每头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2013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4.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

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抓手。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2009年开始中央资金增加到5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新增1亿元支持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开展改扩建。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小区)水电路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等。2013年国家将继续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5.动物防疫补助政策

当前,我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主要包括: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反刍兽疫(限、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强制免疫疫苗由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进行政府招标采购,兽医部门逐级免费发放给养殖场(户);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养殖场(户)无须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对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补助经费用于对村级防疫员承担的为畜禽实施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的劳务补助,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7.8亿元补助经费。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2013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

6.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为推进全国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降低流通费用,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含收费的独立桥梁、隧道)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范围,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的公路收费站点,要开辟“绿色通道”专用道口,设置“绿色通道”专用标识标志,引导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快速通过。鲜活农产品品种范围:新鲜蔬菜包括11类66个品种、新鲜水果包括7类42个品种、鲜活水产品包括8个品种、活的畜禽包括3类11个品种、新鲜的肉蛋奶包括7个品种,以及马铃薯、甘薯(红薯、白薯、山药、芋头)、鲜玉米、鲜花生。“整车合法装载”认定标准,对《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范围内的不同鲜活农产品混装的车辆,认定为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对目录范围内的鲜活农产品与目录范围外的其他农产品混装,且混装的其他农产品不超过车辆核定载质量或车厢容积20%的车辆,比照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车辆执行,对超限超载幅度不超过5%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比照合法装载车辆执行。

7.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供给,促进牧民增收,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36亿元,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内容主要包括:实施禁牧补助,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中央财政按照每亩每年6元的测算标准对牧民给予补助,初步确定5年为一个补助周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未超载的牧民按照每亩每年1.5元的测算标准给予草畜平衡奖励;给予牧民生产性补贴,包括畜牧良种补贴、牧草良种补贴(每年每亩10元)和每户牧民每年500元的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012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增加到150亿元,实施范围扩大到山西、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等5省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的牧区半牧区县,全国13省(区)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政策实施范围内。2013年国家将继续在13个省(区)牧区半牧区县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8.“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政策

为支持“菜篮子”产品生产,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8亿元补助资金,支持2067个畜禽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其中生猪养殖场576个,蛋鸡养殖场477个,肉鸡养殖场227个,肉牛养殖场347个,肉羊养殖场440个。安排5亿元补助资金,支持800个蔬菜、140个水果、60个茶叶标准园创建,推进标准化生产。安排2亿元补贴资金,支持26个省共756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平均每个验收合格的示范场补助资金25万元。2013年将继续扩大创建规模,在支持新建标准园基础上,加强集中连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并在北方选择冬春蔬菜自给率低、人口多、产业基础好的城市,开展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工程。同时,中央财政对“菜篮子”工程畜牧水产类项目建设也将继续予以支持。

9.农村沼气建设政策

2013年,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优先在丘陵山区、老少边穷和集中供气无法覆盖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进一步强化服务网点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在农户集中居住、新农村建设等地区,建设村级沼气集中供气站。大中型沼气工程要打破沼气工程与养殖场(养殖小区)、发酵原料与畜禽粪便的“两个捆绑”,加大规模化沼气生产厂的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

10.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2013年中央提出要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一是增加农业保险品种。自2007年中央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以来,保费补贴品种持续增加,目前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的品种有玉米、水稻、小麦、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天然橡胶、森林、青稞、藏系羊、牦牛等,共计15个。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方,还增加保费补贴品种,由地方财政对特色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2013年,国家将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增加农业保险品种。二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对于种植业保险,中央财政对中西部省份补贴保费的40%,对东部沿海省份补贴保费的35%。2013年中央提出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三是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