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美国农民收入是中国农民收入的近100倍

2023-08-22 03:36:03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你看看视频资料就知道了

而且你看看美国的地理地形,以平原为主。而中国地理地貌复杂,而且最要命的是有些农民在自己农田中间设坟,里面可能还有祖坟,你让一些现代化机器,如收割机怎么办?而且人口多,不像美国,一个人一台收割机可以收割相当大的面积,而中国具体到每个农民平均下来的土地其实不多,很难说让他们每家都买大型农业机器去种地吧?

况且中国农民相对比较穷,一台上百万的一套农业化机械设备个人怎么买,所以只能说靠一些公司出钱买然后再以租赁、合作等方式在农地上使用。

其实插秧机、收割机等亚洲用的农业设备一早就有,可惜价格比较贵,而且要相对应的配套才能用,比方说插秧机就要带指定规格的秧苗预先一扎扎捆好放进去插秧机里面才能让自动插秧机去插,这是一系列产业配合才行。。。

再者说还有一点就是法制上,制度上的不同,好像以前有个故事,说美国油条卖的很贵,是大陆油条的几倍乃至十倍的价格,后来有华人在美国以在中国普通的方式制作并且出售油条,结果被美国管理食品的部门控告并且罚款,原因是同一锅油不能重复使用,炸油到一定程度就必须整锅油倒掉用新的,据说这是油重复使用太长时间会危害健康。。。因此相信美国的农产品肯定消耗量比较大

而且国外的农民有时候也比较刚烈,好像美国大萧条时期,我们历史课本上也有画,美国即使农业丰收,但是面对农产品收购价格不高的时候,美国的奶农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贱卖。。

不过主要是美国大规模生产,农业化机械化程度太高,而且地势平坦。。。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法美国家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一是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是在成片集中的土地上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运用高效的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生产投入的前提下,降低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成本,提高产量,使农产品的价格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带动诸如运输、农机制造、维修服务、仓储烘干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大农业的发展局面。

当然,要发展规模化农业,需要有一个过程,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首要的就是土地集中的问题。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但是,国家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农民实行土地经营权向种田能手的合理流转,以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从土地分离出来的农民,可以发展二、三产业,从事养殖、加工、运输、劳务等。

而在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地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已成为现实。例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黑龙江垦区二道河农场,人均耕地90余亩,平坦连片,建场伊始就以现代化农场标准为建设目标,配备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农业劳力少而精,再加上先进的农业措施和管理,因而创造了可与发达国家农业相媲美的高劳动生产率。每个农业工人年均生产粮豆14.5万公斤,创产值12万多元。友谊农场等也是如此,农药和微肥喷洒实行飞机航化作业;各项农事活动由现代化大机群实施科学种田标准化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用于生产管理,应用CIMS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指导农业生产;主栽农作物水稻、大豆、小麦及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科学合理;因土施肥,选育良种,并辅以配套成网的水利工程和喷灌设备,确保了农业丰产丰收。基本上实现了“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二是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之中,生产工具正在逐步实觑机械化,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电力和燃油的投入越来越多,农作物的产量在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水体污染、土壤板结;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水体和农产品污染,害虫产生抗药性后再度猖獗;塑料薄膜的大小使用造成白色污染,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农作物减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养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着眼于人、动物、植物及土壤之间的有机联系,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自然相和谐的农业生产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生态农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而是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2)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使用生物肥、有机肥和长效肥;(3)利用作物秸秆还田保持土壤肥力;(4)利用作物秸秆发电、气化后形成再生能源、作为牲畜饲料等构成再循环经济;(5)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以保持水土;(6)控制牧场载畜量以保护生态环境;(7)不使用抗生素;(8)不使用转基因技术。

三是从自然式农业向设施化农业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差别很大,产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尽管我国目前的财力状况尚不能满足大规模的农业设施建设需要,但未来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是一个方向。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农业灌溉问题,东部及东北区域的中低产田改造和工程设施建设,沿江农业区域的涝区综合治理等,都是我国未来农业向设施化发展的重点。目前,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且土地资源缺乏的城市和地区已经建立了一些高科技含量、高投入的设施农业,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农业专家们经过精心设计,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在黑龙江垦区,为了解决早春气温寒冷的问题,采用塑料大棚进行水稻育秧,采用日光温室生产蔬菜、花卉苗木等。为了解决间断性干旱问题,许多农场早已配备了喷灌、滴灌机械设备等。

四是从机械化农业向“电脑自控化”管理方向发展。

大面积的农业机械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的工作效率,而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模块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的台阶。未来农业发展的最高形式,应是高度的自动化和精确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已为我们开辟了发展方向。

五是生产组织与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加入WTO以后,我国未来农业的生产组织与服务,将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进行对接,成立相应的农协会等专业服务组织,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及时疏通渠道,使各种农作物产量达到最高,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加工增值达到最大,销售价格和经济效益达到最高,使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在论及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时,人们总不忘提及它的农业革命、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税收政策等等方面,这当然是正确的。不过还有一点必须补充进去,那就是市场的扩大。正由于市场上商品需求量的扩大,才直接成为增加生产的导因,才产生出强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追求,从而引发了机器的发明。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包括凯伊、哈格里夫斯、阿克莱特、克隆普顿、卡特莱特以及瓦特等人的发明等等,这里就不去叙述了。需要略加说明的是,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工业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美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可说是得天独厚之处。这当然要首推它的“西进运动”。美国独立后,通过吞并、廉价购买等等手段,不断向西扩张领土。到19世纪中叶,已成为东起太平洋,西濒大西洋,北接加拿大,南连墨西哥的领土辽阔的大国。仅半个多世纪,领域便增加了7倍半。西部领土的矿产、水利和森林资源都很丰富,而且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还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口。这就为它的工业化和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广袤的西部土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东部人,他们争先恐后地蜂涌着向西部涌来。先是到密西西比河以东的近西部,而后是中西部,最后来到远西部,包括荒凉的俄勒冈地区。人们在西部刈除野草,扫平灌木丛,开垦了大片农田。1848年在亚美利加河流域发现金矿后,淘金热又引得大批人流奔向了加利福尼亚。这一切就是“西进运动”。在这一过程中,祖居西部的印第安人遭到驱逐和屠杀,被赶到了荒野山区的“居留地”。可是,大量人流涌入西部,也使这片广阔的天地得到了开发。美国农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在不长的时间里,美国经济的专业化布局便形成起来。东北部是传统的工业区,西部是辽阔的农业区,而且依自然环境的不同,出现了“小麦王国”、“牧牛王国”、“棉花王国”和葡萄园区。这种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支配下自然形成的区域经济专业化,是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点,也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工业化的北部,棉花、甘蔗的重要产地南部,产粮为主的西部,都需要互补,需要加强商品交流。各地区之间的贸易额成倍增长,甚至成10倍地增长。美国工业革命所拥有的国内市场条件,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另外,随着内战中北方的胜利,战后重建南方的过程也使南方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投资场所。

美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个大的难题,就是劳动力的严重缺乏。19世纪初年,美国人口只有700万左右。到19世纪中叶,国土面积如此庞大,人烟更显得稀少。年轻的美国以开放的气势,大量吸收外来移民,才使这个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仅19世纪后半期,移居美国的人口就有2700万之多。美利坚合众国居民的主体,就是由外来移民构成的。直至今日,每年移居美国的人口,仍然数以万计。在世界历史上,移民的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持续的时间之久,产生的影响之深,大约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的先例。值得注意的是,在移民中占大多数的是欧洲人,其中又以英国所占比例最大。这里有相当多的人是有生产技术的,还包括一部分高级知识分子。进入西部的移民,基本上都要靠创业、开发的精神去站稳脚根。西进运动和大量吸收外来移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培育和提高了美利坚民族的进取精神和开朗性格。

美国工业革命便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进行的。美国在独立后的一段日子里,政治上虽已取得主权国家的地位,但在经济上却还一时无法摆脱对英国的依附。因此,工业革命也是它争得经济独立的出路。在促进工业革命方面,联邦政府的政策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它建立国家银行,发行纸币,吸收游资,贷款给工业界;实行关税保护;鼓励科技进步,实施专利法,等等。政府的支持,是美国工业革命又一个有利条件。

与英国一样,美国的工业革命也开始于棉纺织业。还在18世纪末,美国人便仿造了珍妮纺纱机。不久又发明了轧棉机,将清理原棉的效率提高近百倍。19世纪初又从英国引进织布技术。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迅速发展为棉纺织业中心。随后,服装、制革、玻璃、毛纺等行业也实现了使用机器生产。

南北战争后,工业革命有了飞速进展,尤其是重工业发展更快。采矿、冶金、石油开采和提炼等行业,都以10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之中,有两个巨大的国内刺激因素。一是开发西部造成的对农业机械的急切需要。二是为沟通东西部交通而掀起的铁路建设高潮。这两大因素既是工业革命的强劲的推动力量,其本身又成为工业革命的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

广袤的西部土地,一望无垠。西进运动使美国的耕地面积急剧增多,达到8亿多英亩,相当于英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尽管有大量移民,但是劳动力仍然十分缺乏。《宅地法》实行后分配出去的宅地,平均一份为1000英亩以上,一个家庭怎能管理得了?唯一的出路便是机械化。这就使农业机械的发明和生产成为当务之急;从而大大推动了工业革命,也推动了冶铁、炼钢业的发展。19世纪中后期,美国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极为迅速,相当普遍地使用了耕田、播种、施肥、收割、打谷、包装等等主要靠畜力牵动的农业机器。

交通业也是如此。先是大力修筑公路,富尔顿发明汽船后,内河航运业大发展起来,开挖运河形成热潮。但是,随着西部的开发,修筑横贯东西的铁路却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成为重中之重。国会为此专门通过决议,鼓励私营公司投资修路,国家予以补贴。这样,很快便出现了修筑铁路的狂潮。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便筑起了中央太平洋——联合太平洋铁路、圣塔菲铁路、北太平洋铁路、南太平洋铁路和大北方铁路等5条横贯东西的干线,使美国铁路总长度超过了全欧洲铁路长度的总和。修铁路、制造机车、客车、货车,自然为钢铁业特别是钢轨轧制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铁路建设也是包括车站修建、枕木供应、车厢设备、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招聘与培训等等众多项目的综合性事业,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工业革命。

铁路交通还为商业流通、货物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具有专业化经济特点的各个区域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美国在不大长的时问里就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是不足为奇的。

法国直至19世纪中叶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很早,还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就已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在全欧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为全欧最大采煤企业之一的昂赞矿业公司,都配备有蒸汽机、汽锤、马拉铁路等先进设备。个别的纺织厂使用了珍妮纺纱机。但是,随着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1792年起又进行了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随后又有连年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再加上内部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宁,这种战连祸结的情景,使得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停下步来。虽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时有所动作,但毕竟是极为滞缓,难成气候。拿破仑帝国垮台之后,工业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国政府于1825年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国工业界有机会较多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迈出了工业革命复兴的步伐。然而,当时是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投资环境颇为不利。1824年即位的国王查理十世更是倒行逆施,妄图全面恢复封建制度,工业革命愈发举步惟艰。

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王朝,建起资产阶级的奥尔良王朝(七月王朝),情况才有明显好转。七月王朝以大革命的继承者自居,工业革命的环境由此而大为改善,于是开始起飞。到40年代末,蒸汽机数量从625台增加到5212台,而且平均马力由16降到12.5。蒸汽机马力的降低说明,蒸汽机已开始小型化,使用得更普遍了。以往蒸汽机主要是用于采矿时从矿坑中抽水,需要大马力。这时已可安装到轻纺工业中作为动力装置。法国的纺纱机已有了11.6万台。当然,如与英国相比,法国工业的机械化程度仍然是很低的。当时英国的蒸汽机已有两万余台。不过,由于原来的传统和基础,再加上铁矿资源的丰富,法国的冶金业发展很快,30年时问里生铁产量增长3倍。先天不足的是,法国煤矿资源贫乏,而且质量较差。作为工业发展重要标志的铁路,修筑速度相当缓慢。整体看来,法国工业中仍然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使用机器的大工业为数不是很多,工业革命尚有很长的路要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两点最为重要:第一,大革命以来政治局势长期动荡不宁,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虽然安定了一些,但是复辟王朝是靠反法联军刺刀的保护重建统治的,前景如何难以测知。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不愿甘冒风险去投资工业,宁肯将资金投放到信贷业务上,甚至贷出国外,坐食利息。第二,自16世纪以来,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就是金融资产阶级。这个阶级以包债、放国债而起家发财,几个世纪来形成了传统。在他们看来,以食利而致富,既得利快又少担风险,还可利用手中的资金影响操纵有价证券市场。因此,他们更热衷于放债和股市交易,而不愿大量直接投资于工业。七月王朝正是由金融资产阶级操纵的政权,自然以金融贵族的意志为转移去施政,这就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这种矛盾在开始之时还不明显,到工业资产阶级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之后,就日益尖锐起来了。这说明,法国工业革命真正起飞后不久,又因统治者的政策而受阻。

1848年爆发的二月革命,就是由于这个矛盾引起的,目的是推翻金融贵族的统治,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可是,二月革命后共和派政权并未能使全国政局稳定下来,反而陷入了连续不断的动荡之中,不能不影响工业革命的进程。由此看来,法国工业革命尽管起步很早,但是进进退退、走走停停,多次受阻,以至资金不足,投资心理难以形成,半个多世纪下来,仍然水平不高。这正是它的突出特点。

工业革命的最大转机,是在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之后。由拿破仑三世统治的第二帝国以强力的手段稳定了形势,又以种种顺应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诸如鼓励建立大公司,降低工业税,疏浚运河,大力兴建铁路,签订有利的对外商约,实行商标法以促进商业,方便资金流通与周转,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等。政局平稳,政策适当,使工业革命急剧发展起来。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煤产量增长2倍,生铁将近2倍,钢将近3倍,钢轨近5倍。全国蒸汽机的总动力,由6.7万马力增至33.6万马力。工业总产值增长2倍,外贸额增长3倍,都明显超过了19世纪的平均发展速度。在农业上,化肥、脱粒机、收割机、刈草机的使用也日趋普通起来。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人口首次开始低于城市人口。第二帝国时期被称作“农业黄金时代”。到60年代后期,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表明法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巳经完成。

应该注意到,在法国,金融业仍然是最发达的行业。同时,在工业中小生产还占优势。根据1872年的统计,法国全国每个企业雇佣的工人数量平均只有2.9人,就是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巴黎,也不过是4人。可见使用机器生产的大企业为数还是很少的,法国的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大企业虽少,但是能量很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