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饲料企业有哪些发展大方向

2023-08-22 00:37:29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中国饲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饲料总产量达2.18亿吨,这是自1991年成为饲料产量世界第二,2011年成为世界第一之后,连续稳居世界第一;也是自2012年以来一直在1.9亿吨徘徊之后,终于突破2亿吨大关。这表明我国工业饲料普及率进一步提高。由于这2.18亿吨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和浓缩饲料,因此,随着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进程的加快,工业饲料产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上述成绩的取得从表面上看有三方面:一是部分省市产量增加,如安徽省2015年饲料产量542万吨,比2014年的515.96万吨增长约5%;二是部分大型企业的产量增加幅度较大;三是肉鸡和蛋鸡饲料产量有较高增长。其根本原因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小型养殖户退出,大中型养殖场增加的速度加快,使得配合饲料应用更普及,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饲料应用减少。

2015年饲料行业的总体发展情况较好。豆粕、玉米、鱼粉等饲料原料价格较低,饲料企业数量进一步减少,小型企业萎缩、中型企业增长、大型企业放缓,总体上步入新常态,稳中向好。饲料产量虽然大幅度增加,但还存在限制性因素:饲料资源匮乏、蛋白类饲料依赖进口;原料杂且可利用营养素含量不明确,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添加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准确客观的评价,需要建立相应的共享数据库;饲养动物的确切营养需要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改进,需要建立动态数据库;环保、功能性饲料技术集成和共享有待加强。这些都需要行业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共同谋划和全力攻关。

2012、2013和2014年底全国获得饲料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数量分别为10858、10113和7061家,2015年进一步降到了6000

余家。其原因有:一是养殖的集约化发展,使得技术、质量、售后、品牌落后的小企业的淘汰速度进一步加快。二是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使我国猪肉、奶粉、鸡杂等动物产品的进口量增加,使得养殖成本高、效益低、风险高的部分企业逐渐退出。2015年约有500万养殖场退出市场,依赖小养殖场生存的小型饲料企业因此退出市场。三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直销、网销成为可能,靠量取胜、薄利多销,进一步挤占了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的小型饲料企业的生存空间。四是行业法规健全、监管力度加大,使得众多小型饲料企业不得不退出。“十三五”期间,我国饲料企业数量将可能进一步减少到3000家左右,并稳定在2000~3000家。

去库存”表现在饲料行业就是“去产能、优化产能”,通过政策使得饲料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如小饲料厂的退出;因为饲料企业历来就是最低成本配方盛行:“降成本”是难点,应在“最佳效益配方”上下功夫,使生产的畜产品“降成本”,涉及饲料原料和添加剂评价、动物营养需要等问题:“补短板”,饲料原料有效利用、饲料安全、动物健康、技术创新、企业和政府管理等的规范化。从供给侧改革角度讲,饲料行业的供给目标是养殖业,生产目标必须以养殖业的当前和未来发展需求为导向。

实际上,饲料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就进行了减产能、降成本这项工作。2015年淘汰了30%以上中小企业,产能得以增加,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以提升等。我国饲料工业发展正步入低速增长期,过剩产能、赢利困难等都困扰着饲料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要解决这一困难,要求我们饲料行业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

那么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我国饲料产业有哪些技术创新方向?

首先要了解我国饲料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一是动物生长发育的营养代谢调控机理、动物产品品质的生理决定机制以及关键营养素消化、吸收与代谢尚待深入研究;二是饲料资源短缺,现有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饲料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尤其对饲料药物依赖严重,缺乏切实、有效的抗生素替代技术方案;四是养殖业的环保压力日益加重,但环境友好型饲料配制技术尚不成熟,缺乏完整的饲料源性养殖业污染减排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我国饲料行业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在研究主要养殖动物关键营养素的需求量、消化吸收及代谢转化规律上,制定及更新我国主要养殖动物的饲养标准,建立高效、可靠的饲料生物学效价和安全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新一代养殖动物动态营养需要体系和饲料基础数据数字化平台;二是针对特定饲料原料,解析营养成分结构、效价及其相互关系,研究高纤维饲料资源的细胞破壁与碳链生物解码理论与技术,构建基于生物技术的饲料资源挖掘技术平台,研究饲料资源提质增效加工技术以及新饲料资源和地方特色饲料资源的配套应用技术;三是研制以饲用酶制剂、益生菌、抗菌肽、多糖、寡糖、天然饲料添加剂等抗生素替代品及其配套应用技术,构建生物饲料添加剂研发技术平台,同时研究饲料药物定量检测及确证技术,构建饲料药物安全控制技术体系,最终建立以“无抗”为目标的综合技术体系;四是研究基于动态营养模型的精准营养技术以及饲料加工对饲料产品品质的影响机制,开发生态环保饲料配制技术和高效智能化饲料加工以及实时动态控制技术,最终建立以“环保优质”为目标的综合技术体系。

2016年饲料业发展趋势。

我国饲料工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016年饲料工业的发展可能体现4个特点:

调结构,转方式以及发展互联网+.饲料工业发展将突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饲料工业的保障供给,最根本就是进行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饲料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饲料工业转型升级。

海南省饲料天津市饲料北京市饲料农业接种剂青贮饲料添加剂青贮饲料添加剂农业接种剂造纸饲料肉制品追求安全、风味、绿色。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结构调整,消费者对动物性产品安全性、风味、绿色,乃至有机程度的愈加关注,必然要求饲料工业进行转变,以适应养殖业的这一发展趋势。

重视破解资源约束。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科技创新,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饲料资源,大力推进粮改饲、农副产品资源饲料化利用等工作。

关注环境友好。通过科技创新等多种技术及手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实现绿色、低耗、环保饲料产业及养殖业的发展。

一 产业政策调整,中小企业大量退市

中小企业较多是行业进入成熟期之前的表现,近些年,随着行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中小企业的盈利空间正在受到全方位挤压,生存环境日趋严峻。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饲料加工企业12291家,同比减少1321家,下降幅度为9.7%;2010年企业数量为10843家,同比减少1448家,下降幅度为11.8%。

当前我国饲料行业正处于产业调整期,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推进现代饲料产业体系建设。按照“提高门槛、减少数量,转变方式、增加效益,加强监管、保证安全”的原则,将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环保饲料产品;鼓励饲料生产企业竞合,建立饲料行业诚信体系,推行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构建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饲料产业体系。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以及产业环境的变化,导致行业门槛提高,进而一批企业会被淘汰。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中小饲料企业倒闭潮将会更大,有专家预测:今后5年内,30%以上的饲料企业将主动或被动退出市场竞争。

二 生产成本高企,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我国饲料原料市场已经逐步与国际接轨,受自然灾害、资源减少和国际贸易等因素的影响,这两年饲料原料价格居高不下,直接推动饲料产品进入高成本时代,由于饲料行业下游是养殖业,成本的增加直接会拉升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而畜禽产品价格变动关系到广大民众的生活,因此,饲料价格的上涨

空间不可能有大的增长,否则会引起社会不稳定。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步入高劳动力成本时代,饲料行业的人工成本也逐年抬高。尤其是当下国内外通胀形式严峻,更助推了饲料企业的人力、原料、资金等一系列成本的全面上升。由于大多数规模化经营的一条龙企业为了减少生产成本,自己建饲料厂,受此影响,现在的饲料产品利润率与上世纪八九十

年代相比明显下降,而且这种趋势并未减弱。随着养殖业规模化程度的大幅提升,饲料产品利润率的下降回归是个客观规律,这个过程将一直延续到产业的整合基本完成。

三 资本运作加速,社会资源更加集中

当前我国饲料企业生产规模稳步增加,企业的竞力显着增强,企业数量明显下降,社会资源逐步集中在大企业手中。2010年,全国共有年产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或企业集团30家,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42%,分别比2005年增加13家和17%。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化功能的增强,一些处于行业引领地位的企业纷纷寻求上市,饲料企业的资本运作也成为资本市场上值得关注的力量。从新希望、通威、中牧、正虹这些老牌的上市饲料企业,到近年的天康、天邦、正邦、大北农、海大、金新农、唐人神等新上市的饲料企业,再加上禾丰、双胞胎等将要上市的饲料企业,其数量处于畜牧行业领先地位。随着饲料行业成熟度的提升,其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特点逐渐显现并占据主导,饲料行业已进入资本时代。可以预期,随着行业的发展,会有更多的饲料企业谋求上市,企业的社会资源也将更加集中,这有利于行业整体升级。

四 养殖精细管理,专业化水平彰显企业竞争力

近年来,养殖规模化精细化趋势拐点的出现,为行业带来了加速整合的机会,饲料行业联合、重组、兼并步伐明显加快,伴随散户退出的规模化养殖进程,在目前还很分散的饲料行业内,竞争优势使优秀企业展现出持续成长的能力。

规模化养殖企业目前普遍采取更有效率、更加精细的多阶段饲喂方式,多阶段饲喂方式要求有专业化生产的饲料,这就对饲料企业在动物营养研究、配方技术、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技术服务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饲料企业一是不具备集中采购、规模化生产的低成本优势,二是不具备多阶段饲料

研发生产的相关技术能力,三是不能支持多阶段饲料销售要求的服务营销网络和团队建设需要,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它们将加速退出,这就给优秀企业留出充足的市场空间。在这一机会中,专业化生产水平较高、服务营销模式成熟、精细化渠道管理有力的企业集团,在稳定获取超越行业增长带来的回报的同时,将逐步实现净利润率水平的小幅提升。

五 饲料资源短缺,开发非常规饲料空间较大

我国是饲料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豆粕生产主要依靠进口大豆,对进口的依存度达75%左右,鱼粉进口依存度也在70%以上,饲用玉米用量已超过1.1亿吨,占国内玉米年产量的64%,玉米供应日趋紧张。从长远来看,随着养殖业和饲料工业持续发展,大宗饲料原料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波动更加频繁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玉米一豆粕型为主的日粮结构,在玉米、豆粕价格高企和饲料产品利润率下降的形势下,正受到市场的冲击。

今后,杂粮、杂粕型日粮将会更多的出现在市场上,目前饲料行业中普遍应用DDGS(玉米酒糟蛋白)、秸秆发酵养鹅、秸秆青贮养畜等,就是非常规饲料利用的典型案例。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秸秆饲用量将增加1000万吨,饲用秸秆利用率将达到50%,杂粕、糟渣、食品加工副产品等存量较大的非粮饲料资源优质化处理水平会明显提高。下一步国家将推动建设利用动物加工副产品生产优质蛋白的示范基地,利用食品工业糟渣废液经微生物发酵生产优质蛋白的示范基地等,这对于非常规饲料的开发利用是一大商机,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饲料资源短缺。

六 倡导节能减排,生产低碳环保饲料前景广阔

目前我国饲料生产中普遍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有的厂家为了达到特殊效果,往往采取不科学的饲料配制方法,如刻意提高蛋白质水平、钙磷水平等,由于畜禽不能完全消化和吸收利用,不仅不会起到有效作用,还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不利于节能减排。

新时期我国饲料工业发展将实现以下目标:低氮、低磷等环保型饲料产品研发与推广取得明显进展,饲料产品中矿物质、微量元素和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更加规范,饲料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稳步下降。为此,有关部门正在计划选择一批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建设蛋白质饲料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基地,结合氨基

酸平衡技术,开展低豆粕、低鱼粉、低氮饲料产品的生产和示范推广。由此可见,在全社会致力于推进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开发低磷低氮、低碳环保的新型饲料,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七 生产形式变化,散装饲料将会实现快速发展

我国饲料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很接近,也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明确,饲料产品的专业化配送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一些发达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专业化的散装配料车已经普遍应用,我国大陆地区虽然也有这种形式,但是主要用于肉鸡饲料的配送,很多是在大企业内部使

用,真正商业化经营的并不多。这种经营模式不仅能提高饲料加工、饲养管理的自动化水平,还可以节省包装成本、人力成本,缩短饲料贮存时间,一定程度上提高饲料利用率,同时带动设备制造企业发展。

据悉,今后国家会加大支持饲料行业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生产设备与工艺,降低加工损耗,提高加工效率,鼓励饲料生产企业推进“厂场对接”销售模式,推广配合饲料散装运输和储存技术,降低包装和销售中间环节费用,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是一个大的技术体系,尽管现在没有大量推开,但是研究领域正在做这方面的准备,从袋装饲料转变成罐装车运输,设计一些标准,从饲料厂的细节标准、运输车的标准_直到养殖场、饲料传送的设备标准,都有一整套的技术体系的构建问题,这也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八 重视食品安全,饲料产品被赋予新的内涵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多发,其中与饲料质量有关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如含有三聚氰胺的牛奶、鸡蛋、含有瘦肉精的猪肉等,这些食品安全问题都出在饲料生产与使用环节,再加上一些消费者误认为鸡肉中含有激素,更有不负责的媒体指出鸡肉中的激素源自于饲料中添加。以上种种错误认识,使得

饲料行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

新时期的饲料生产已经超越了畜牧业范筹,变成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今年5月1日开始,新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将实施,随着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新规的正式生效,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饲料企业在选用添加剂产品时会越来越理性和现实,在研发方向紧贴实际的

前提下,生产微生态制剂等抗生素替代品,减少甚至不使用抗生素以及一些公众敏感的添加剂,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将是饲料企业重点需要突破的方向,发展空间广阔。

九 经营方式转变,延伸产业链分散市场风险

专业化地把饲料产业做精、做细、做大、

做强是我们的传统,现在这一传统首先在肉鸡产业遇到挑战,全世界认同的趋势是,今后很难有单一的商业化肉鸡饲料生产者,必须实行从育种到孵化、饲料供应到防疫灭病、养殖到屠宰加工的一体化经营,才能分散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目前很多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

近些年,饲料行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呈现新格局,一批大型饲料企业向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成为养殖业产业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如新希望打造了猪禽养殖、饲料生产、食品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正邦、艾格菲等近年大举进入养猪领域,建设猪产业链,其它一些企业或是涉足畜禽养殖,或是涉足兽药、疫苗生产和食品加工领域。今后一段时期内,饲料行业经营方式转变将更为突出,因为只有延伸产业链才能更好的提高抗风险能力,预计延伸产业链将成为一线饲料企业下一步的主流选择。

十 买方市场到来,提供增值服务取胜行业终端

在卖方市场时期,只要是市场上缺少的饲料,无论质量如何,都可以销售出去,即使养殖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一定的损失,也不一定会想到是饲料质量原因,展会、产品推广会、订货会都成为企业推销产品的有效渠道。在饲料行业完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场转变的过程中,养殖终端的客户也越来越“挑剔”,这种“挑剔”其实是养殖终端成熟的表现之一,同时也能提升饲料企业的竞争力。

新时期的养殖场不仅要求饲料质量合格、价格低廉,还需要饲料企业提供有效的售后服务,甚至是全程保姆式服务。他们除了关注如何养好家禽外,还希望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市场信息,提升自己的生产经营水平。由于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饲料企业如果能在提供优质饲料产品的基础上,提供企业经营方面的分析和预测、投资与赢利分析、市场风险分析等有价值的信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增值服务,就会主动赢得用户的信任。因此,饲料企业必须做到销售与服务的有效结合,在把产品销售给养殖场的同时,也要打包售后服务,以实现及时、便利、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作者:佩子

(文章来源:中国禽业导刊,作者:农博网)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