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使用简单农具的时代。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纪就已使用铜犁头进行牛耕。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拥有耕地、播种、收获、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铁、木制农具。公元前90年前后,赵国发明的三行耧,即三行条播机,其基本结构至今仍被应用。到 9世纪已形成结构相当完备的畜力铧式犁。在《齐民要术》(约540)、《耒耜经》(约880)、王祯《农书》(约1310)、《天工开物》(1637)等古籍中,对各个时期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和工具都有详细的记载。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使用铁犁铧。
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发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农业机械的年代。1831年,美国的C.H.麦考密克创制成功马拉收割机。1836年出现了第一台马拉的谷物联合收获机。1850~1855年间,先后制造并推广使用了谷物播种机、割草机和玉米播种机等。20世纪初,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开始逐步代替牲畜,作为牵引动力广泛用于各项田间作业,并用以驱动各种固定作业的农业机械。
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的H.G.弗格森创制成功拖拉机的农具悬挂系统,使拖拉机和农具二者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拖拉机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压系统操纵的农具悬挂系统也使农具的操纵和控制更为轻便、灵活。与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由牵引式逐步转向悬挂式和半悬挂式,使农机具的重量减轻、结构简化。40年代起,欧美各国的谷物联合收获机逐步由牵引式转向自走式。60年代,水果、蔬菜等收获机械得到发展。自70年代开始,电子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业机械作业过程的监测和控制,逐步向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方向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为发展新式畜力农具,如步犁、耘锄、播种机、收割机和水车等。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建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制造工业。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于1959年建成投产。1972年创制成功的船式拖拉机(机耕船),为中国南方水田特别是常年积水的沤田地区提供了多种用途的牵引动力。到1984年底,全国(除台湾省外)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85.4万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达到 329.8万台,农业用汽车达到35万辆,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达到615万台,农用水泵达到515.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 123.5万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 291.8万部,谷物联合收获机达到35861台,饲料粉碎机达到113.9万台,磨面机、碾米机、轧花机和榨油机共 388.1万台,农用动力总功率达1.95×10千瓦。1984年,机耕面积达5.2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39%。机电灌溉面积达3.76亿亩,占灌溉面积的56.4%。
美国的工业农业概况:
1、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著名产品为硅片。
2、美国农业的生产总量和出口量也很大,一些重要农产品的出口量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比例甚至大于其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美国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并重,其产值之比大致是半对半。
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最大的农业州,1993年的农业销售额达到198.5亿美元,其次是得克萨斯州和衣阿华州,销售额均超过100亿美元。
扩展资料:
东北部地区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全国的钢铁、机械、汽车、化工等传统工业大部分集中分布在这里。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
南部地区过去以农业为主。由于这里地价便宜,劳动力充足,环境污染较东北部小,美国工业逐渐由东北部向南部发展,形成美国新兴的石油、飞机、宇航、电子等工业基地。
太平洋沿岸的狭窄平原和谷地,是西部工业的集中地带,宇航、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工业发展较快。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著名产品为硅片。
百度百科-美国的工业分布
民以食为天,这句大部分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其实适用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农业生产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饭碗,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美国的大农场农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出了名的,采用的农场主经营模式,那么中国为啥没有这种大农场呢?其实因为美国大农场的这些突出之处,也有很多国家和企业纷纷效仿起这种模式来。
不过,这种模式到了其它国家却少有成功案例,在中国更是多次碰壁,不少选择这种模式的企业最后也都以失败而告终,看上去光鲜亮丽又高效率的大农场农业,为何在中国就行不通呢?其实从美国农业发展现状中可以看出,大农场农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好几个必要的条件,除了农场主对土地拥有绝对的私有权之外,大农场的高效率也主要依靠高新科技的应用,同时农民也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这几点与美国的农业发展并不冲突。
一方面美国农业的突出特点就是地广人稀,这给大规模农业和大农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美国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如今已经向自动化和智能农业的方向发展,再加上农场主和农民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大农场的管理和发展。而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人多地少的局面十分明显,在人均耕地面积本来就不多的情况,还有66%的耕地分布在高原和山地丘陵地区,受地形影响,农业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集中管理;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也远远不够,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机械化的成本比较高,普通的农民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大量的农业机械,另一方面,目前在农村种地的农民受教育水平也不算高,在操作农业机械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既然不能完全实现机械生产,大农场这条路很难走得通,那么到底什么农业模式才适合中国呢?事实上,相比美国的大农场模式,很多人认为反而是小型的家庭农场更适合中国,这是一种以家庭为主体,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共同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农业商品化的农业经营模式。这样的模式更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