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壮族的那些习俗
1、回娘家-----消仇解怨、免灾去难
古时女儿回娘家是经常性的,但是什么时候能回,要看夫家是否空闲,如农忙时节、节日期间,女儿就要在夫家生活。而农历六月是农闲期间,为女儿回娘家提供了方便条件,民谚说“六月六,请姑姑”,因此,妇女回娘家是重要内容。此时,小孩也要跟随母亲去姥姥家,归来时,在前额上印有红记,作为辟邪求福的标记。河南妇女回娘家时,要包饺子、敬祖先。妇女要在祖坟旁边挖四个坑,每个坑中都放上饺子作为扫墓的供品。
2、晒书---防霉
古时候民间传说,九天玄女赐给宋江一部天书,让他替天行道,扶危济贫。正因为有农历六月六降天书的故事,又传说当天是龙晒鳞的日子,天晴日朗,当时又处于盛夏,多雨易霉,这种雨天对书籍的保存十分不利,因此只要遇到晴天就要将书籍拿出来曝晒。
3、晒衣---晒死隐藏的虫蚁
河南民间有句谚语:“六月六晒龙衣,龙衣晒不干,连阴带晴四十五天。”此时,从佛寺、道观乃至各家各户,都有晒衣服、器具、书籍的风俗。广西清晨各家宰鸡鸭宴饮后,全家动员将衣服、棉被、鞋子、首饰、箱笼等拿到晒坪上曝晒,用夏日的阳光晒死隐藏的虫蚁。晒一两小时后,要翻转再晒,然后搬回厅堂内凉一下,叠好后再放入箱笼。
在湖北西部也有传说六月六是茅冈土司覃后王反抗皇帝统治遇难、血染龙袍的日子。这家天天翻箱倒柜,将所有的衣服拿出来晾晒。有钱人家蒸饭、杀牛,取牛的肉、舌、肠、心等10处各一份(称“十全”)敬祀土王菩萨,然后邀请全村的乡亲一起开怀畅饮。
4、祭祀虫王神---驱虫
小暑时节,由于天气原因,六月间百虫滋生,尤其是蝗虫对农业有很大的威胁。古代人们一方面积极捕蝗,如利用火烧、以网捕捉、用土掩埋、众人围捕等方法,尽力消灭蝗虫;另一方面则祭祀青苗神、刘猛将军、蝗蝻太尉等虫王神。同时也利用各种巫术手段驱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还手举火把到田间地头来回奔跑,目的也是为了驱虫。
5、六月六求平安
在一年的四季中,盛夏和腊月是对老弱病残者最有威胁两个季节。这两个季节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因此在农历六月六要特别注意人畜安全。山东临朐地区在六月六祭山神,祈求“男人走路不害怕,女人走路不见邪气”。大象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动物,也用于杂技,农历六月六要为大象沐浴,在民间吉祥图案中也常以大象为吉利的象征。除洗象外,六月六也洗其他牲畜。广西壮族以六月六为牛魂节,此期间为牛洗澡,让牛休息、喂各种饲料。另一种求平安的方式是施用巫术。在大雨将至之际,如天气连阴不止,闺中儿女将剪好的纸人悬挂在门的左边,称扫晴娘。这是一种比拟巫术,企图利用扫晴娘把阴云驱散,以期迎来阳光充足的晴天。这种巫术在北方广为流传,如陇东地区称为扫天婆、扫天娃娃、驱云婆婆等。这些纸人皆为妇女形象,伸展两臂,两手各持一把扫帚或树枝,做驱云赶雨的姿势。
6、赶歌节
有些少数民族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天举行“赶歌节” 赶歌节是湖南、贵州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赶歌节历史悠久,传说种种。一种说法是湘黔边境的苗族人民,忍受不住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揭竿而起,在农历六月初六,与官兵展开浴血奋战,许多苗族同胞倒在血泊中。从此,六月初六这一天,苗族人民用歌声来缅怀英烈。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忠贞的爱情而兴起的。赛歌是赶歌节的主要内容。节日当天,小伙子们身穿民族盛装,吹奏着芦笙、唢呐、笛子等乐器奔向歌场。姑娘们穿着绣满名花、彩蝶、镶着宽大花边的衣裤,佩戴闪光耀眼的银饰,相伴来到歌场。以村寨为单位的集体对歌,各自找对手比赛,形式多样,一男对数女或一女对数男等,经过反复较量,最后产生深受大家爱戴的“歌王”。
7、花儿会---土族传统节日
“花儿”又称少年,是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民间的一种歌曲。回、土、东乡、撒拉、保安、裕固等族传统歌会在宁夏,几乎随处都听到“花儿”,但最有民俗特点的是每年农历4、5、6月间的“花儿会”。因演唱“花儿歌”为主要内容而得名。会期五天。相传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各地会期不一,六月初六莲花山(甘肃)及五峰山(青海)的花儿规模最大。会场上搭有歌台,歌手登台比赛,优胜歌手被披上红绸带作为奖赏。
“花儿会”期间,远近的百姓都登山对歌,多时人数常可上万。届时人们撑着伞,摇着扇,或拦路相对,或席地而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极具生活气息。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拦歌、对歌、游山、敬酒、告别等。 “花儿”最早的记载在明朝神宗万历年间,著名学者赵宗福先生撰写的《花儿通论》一书中,就引用明朝神宗万历年间游宦西北的山西诗人高洪的《古鄯行呤之二》“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的诗句,这个诗句是迄今发现最早描写“花儿”的,它形象地再现了古鄯(今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乡)的田园风情图。
清朝道光年间叶礼的《甘肃竹枝词》“男捻羊毛女种田,邀同姊妹手相牵;高声歌唱花儿曲,个个新花美少年。”则把当时农夫村女田野锄草漫花儿的情景表现得很生动。清朝龚景翰编的《循化志》中“打儿架山上、野花极繁,多不知名,惟牡丹芍药可指数。”中提到的牡丹就是今天青海省同仁县独产的黄牡丹,“打儿架”即临夏西部的达里加山。大诗人解缙也曾用“至今花乡似咸京”的语言描写临夏的花事。临洮大诗人吴镇的“枹罕花似小洛阳,金城得此讵寻常。但能醇酒千壶醉,安用雕栏八宝装,大帅雄风传北胜,美人国色在西方,竹间水际今又昔,岂独声华重步唐”及”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等诗文,道出了河州牡丹的超然风姿,也表明外乡人对河州牡丹的喜爱。清朝诗人吴镇更是赞道“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从以上诗词中可以看出,在明朝,农夫或妇女起初从田园独唱“花儿”开始,逐步形成了清朝男女对唱“花儿”,这种在野外单一的“花儿”对唱,自然又成为“花儿会”组合中最初的演唱形式。
章历村养鹅基地位于中国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章历村,距离市中心约3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该基地是商丘市龙湖集团投资兴建的现代化养殖场,占地面积约1000亩,是集鹅苗孵化、鹅肉生产、销售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性养殖基地。基地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拥有多个鹅舍、饲料加工车间、卫生处理车间等,实现了科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生产模式。该基地的鹅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青睐,已经成为商丘市重要的农业产业。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章历村养鹅基地的信息,建议您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进行查询。
为泼污前三十年,《老农民》不顾历史事实造谣(9例)
作者:文君羊
编剧不顾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 针。”),随意编造不切合实际情节,严重违背历史事实。
1、韩美丽带人砍果树。
自公社化后,各村都有护林人员,乱砍树木轻则挨批斗,重则拘留判刑。那时国家政策号召大力发展林果业,在山东农村,许多地方,公社或大队大多都有林业队,对果树进行栽植管理。
2、偷偷摸摸种黄烟。
文革时期,一直到90年代,山东是黄烟种植大省,昌潍地区又是山东主要种植区,除昌邑、高密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外,安丘、青州、临朐、昌乐、五莲、诸城等那时几乎各公社都有黄烟收购站,政府不但不禁止,而且有专门部门提供政策、技术支持。由于山东黄烟出口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文革时常有外国人来参观。
3、禁止农村集市、自由市场。
文革期间,山东农村集市遍布,从来没有禁止过,农民养的鸡、鸭、猪、羊种植的水果蔬菜自由在集市上买卖。要说没有,文革时集市上没有城管,工商、税务收费人员没有现在多。
4、割资本主义尾巴,禁止农民养鸡鸭。
文革时期,山东农村小型家畜、家禽小规模喂养没人禁止,鸡蛋等你可以拿到集市上卖,也可以卖给供销社,没人强迫。有的生产队集体有羊群、猪群,有专人放养。个人买了小羊羔,没时间放养,队里派专人集中放。
5、不准农民养猪、特别是养母猪
文革期间,山东政府号召、鼓励农民养猪。肥猪养大后要卖给食品站,国家给予养殖户平价粮食以猪饲料的形式进行奖励。猪粪作为肥料由生产队派人出圈,给养猪户这算工分。养母猪的除给予的饲料粮多外,猪粪折算的工分也高。剧中所说不准农民养猪,更不准养母猪一说,纯属胡说八道,无中生有,向文革泼污水。请问编剧:没有养母猪的,何来小猪仔?
6、不准生产队搞副业
文革时期,在山东,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社办企业(后改名为乡镇企业)、大队办企业(村办企业)、队办企业。这些企业是在分田到户时大多被拆分,遭到灭顶之灾。事实是无论是华西村还是大邱庄,村办企业都是在文革期间就搞起的。
7、不准个人做小买卖
在山东,公社化后,不但单干户存在,而且文革期间个体户(那时没有这个名称)从没消失过,也没人割它们的尾巴,手工艺人在我们村就有不少,他们只需每天向所在生产队上交比工值略高的钱买工分即可享受与本队社员一样的待遇。
8、农民无钱医病
在山东大部分地区,从70年代初,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尽管赤脚医生技术差,医疗设备简陋,但基本做到了小病不用出村、不用花钱。大病去医院,大队、生产队负担一部分医疗费。
9、农民没有自留地
在山东,文革期间农民大部分都有少量自留地,供农民种菜或少量庄稼。在我老家,农民也可以自己在荒坡河边开一点荒地自己种。当然在自留地问题上,山东各地未必一致。我不敢断言。
以上所说,是我所知,绝无编造,可实地调查。
请采纳~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