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减至24个。除新建武昌油料研究所外,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划归第八机械工业部,另有10个研究所下放地方,包括大豆所、花生所、薯类所、沼气所、养猪所、黄牛所、水牛所、家禽所、柞蚕所和养羊所。
1961~196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有25个科研机构。其中,1961年新建了重庆柑桔研究所。
196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有27个科研机构。即新建了广州水稻生态研究室、南京小麦品种资源研究室。196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为29个。即新建了内蒙古草原研究所、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室。
196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发展到33个。即新建了院部仪器厂、院农场西昌试验站、河西走廊试验站、富裕牧场。同时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划归八机部。
1966~196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有33个科研机构。 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林水三院各自恢复原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恢复,有28个科研机构。即:原子能所、养猪所、情报所、生物所、品种资源所、作物所、蔬菜所、气象室、土肥所、植保所、畜牧所、养蜂所、甜菜所、哈尔滨兽医所、果树所、烟草所、蚕业所、血研室、遗产室、茶叶所、麻类所、油料所、柑橘所、棉花所、灌溉所、兰州兽医所、北京农机化所、草原所。
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增至32个。包括新建兰州畜牧所、郑州果树分所、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生院;恢复了中兽医所、农经所;院图书馆独立建制,同时,撤销养猪所,划出了北京农机化所、生物所。
1980~198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为33个,包括1980年新建的生防研究室。
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又收回特产研究所,科研机构为34个。同年,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室升格为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所。
1983年,新建中国水稻研究所,机构增至35个,直至1984年。
1985年,新建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科研机构为36个。
1986年,科研机构为37个,新建了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1987年,情报所、院图书馆、农业科技出版社3个单位合并组建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科研机构减少2个,为35个。同年,蔬菜研究所更名为蔬菜花卉研究所。
1988~1989年,科研机构仍为35个。其中1988年养蜂所更名为蜜蜂研究所;
1989年上海血研所更名为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
1990年,依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文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从文献中心分出独立建制,全院科研机构为36个。 199l~199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一直为37个。其中,1991年新建了饲料研究所,1992年院批准设立了农业宏观研究室,1993年院批准成立了廊坊中试基地,这两个单位因故未统计在全院37个独立科研机构数内。 1996年,因中兽医所与兰州畜牧所合并组成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科研机构为36个。
1997年,农业部将其直属的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成都沼气研究所、天津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3个单位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达到39个。1998年科研机构数仍为39个。
1999年,遗产室划转给南京农业大学管理,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遗产室”的牌子。同年,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改名为生物技术研究所。全院科研机构数为38个。
2000年,柑桔研究所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以西南农业大学管理为主,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的牌子。全院科研机构数为37个。
2001年,农业气象所与生物防治研究所合并,组建“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所”,蚕业所并入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牌子。同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生态研究所”的牌子。全院科研机构共35个。
2002年,土肥所与区划所合并成立农业资源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在原子能所的基础上成立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新成立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同年,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科学研究所”的牌子,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的牌子。全院科研机构共35个。
2003~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数在改革中稳定在33个。其中2003年,品资所与作物所合并成立作物科学研究所;甜菜所并入黑龙江大学,以黑龙江大学管理为主,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的牌子。2005年,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和上海兽医研究所分别加挂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北京分中心、哈尔滨分中心、兰州分中心、上海分中心的牌子。中国农业科学院从1957年建院至2007年的50年间,科研机构大体经历了三起两落。
从1957~195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从17个发展到34个;1960年精简下放,科研机构减少为24个。
1962年10月,中国***八届十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农业和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决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逐步恢复,到1965年又发展到33个。1966年“文革”开始后,科研工作受到极大干扰,特别是1970年,在当时所谓依靠“七亿五”错误指导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农业科学院除原子能研究所的设备因无法搬迁而得以保留外,农业经济研究所被撤销,其余31个研究所均被下放北京市及京外十余个省市。全院7500多名职工只留下约600人,并被组成十多个“五七’科技服务队,分派到大寨大队等红旗点蹲点。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合并,更名为中国农林科学院。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轨道上来,农、林、水三院各自恢复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机构很快得到恢复与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稳定在35个,90年代末达到39个以上。2002年,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改革方案,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部分研究所进行了转企、转为农业事业单位,或并入大学的试点,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根据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重组或新建了一些研究所,截至2006年底,科研机构数稳定在33个。
黄占旺,男,196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1984年7月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现任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食品科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食品工业协会咨询专家组成员。从事食品微生物与发酵技术方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参加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获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三等奖1项,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获南昌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赣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奖1项;参编教材、著作4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农业工程学报》、《中国粮油学报》、《中国食品学报》、《食品科学》和《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刘木华,男,1969年6月生,教授。2001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2004年10月江苏大学博士后出站。长期从事农畜产品质量的光学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对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光谱检测技术都有深入的研究。主持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3项。作为排名第2位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完成2项科技成果鉴定,在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10余篇。申请13项专利,获批4项。作为主要成员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机械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涂建平,男,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曾担任教学秘书、院分团委书记。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工作中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曾获4项省级荣誉,11项校级荣誉,主持和参与各类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
刘仁鑫,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7月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2001年6月获江西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厅级科研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EI收录5篇。
张庐陵,男,1964年3月生,博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江西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1986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毕业,毕业后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对生物质及复合材料、材料热行为、非线性科学及数学形态学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在技术推广和产学研工作方面成绩突出。获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教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省委农工部、省财政厅、省人事厅颁发的“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省部级)三等奖一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实用新型专利七项;主持参加国家级项目3项,主持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项,省农业厅项目1项;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7篇。
王凯华正处调研员
王凯华,女,1957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管理学学士
1981年12月于江西农业大学农机系工作
2001年6月任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2002年4月任江西农业大学工会副主席、主席
2006年1月任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
2012年3月任江西农业大学正处级调研员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