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

2023-08-20 19:43:44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1、耕地较少

1999年日本的耕地为487万公顷,都府县每家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不足1.2公顷,北海道每家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也仅为16.2公顷,和欧美的大规模经营相差甚远。

2、耕地利用效率高

谷物大量进行集约化生产。大米1年种植2季。蔬菜等采用塑料大棚和温室栽培。1998年每公顷谷物的产量达5,849公斤。

3、农业技术进步

通过保温育苗、品种改良、农药和化肥改良等技术,日本的农作物亩产量大幅上升,通过塑料大棚、温室技术,使日本的蔬菜1年四季均可耕种。今后日本还将进一步发展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开发新品种。

4、肥料和农药使用下降

1997年肥料年度(当年7月至次年6月)日本肥料使用量151万吨。最近为生产高质米,肥料使用下降。为培植无农药和少农药作物,农药的使用从1985年开始下降。

5、农业机械化

战后日本年轻劳动力不足,农业机械化以大米为中心迅速普及。目前日本大部分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大型化和高性能化不断发展。

6、地力下降

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全年耕种,日本耕地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养分不足,地力下降。

7、农户减少、农业人口老龄化

1999年日本农户324万户,比1950年的600万户减少了一半。在1999年农业就业人口中,65岁以上的约占50%,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

8、农户重新分类

近年,传统日本农户的子孙开始从事其他行业的情况不断增加,日本的农户被重新分类,主要分为专职农户和兼职农户。

9、借地耕种增加

农户为提高竞争力,纷纷增加耕地,但近来借地耕种的情况已超过买地耕种。

10、公司和团体参与农业生产

由于农户和农业劳动者力减少,农业法人不断增加,农户开始成立公司、组合、农协等团体,进行大规模生产,1999年农业团体达6,860个,这些团体主要从事养鸡、种稻、养牛、养猪等。另外,为大米生产和流通服务的团体达13,120个。

11、粮食自给率低

日本有自给生产能力的粮食和畜产品仅限于大米和鸡蛋。1998年度大米自给率为95%,鸡蛋自给率为96%。但是由于国外农产品价格低廉,日本从海外进口农产品增加,国内生产下降。1998年度水果自给率49%,肉类55%,鱼贝类66%,蔬菜84%,小麦9%,大豆3%。

12、粮食大量进口

1997年日本进口玉米世界第一。此外,大豆、小麦、砂糖、牛肉等也大量进口。世界农产品贸易额的1/10是日本进口的。

作物收获机械包括用于收取各种农作物或农产品的各种机械。不同农作物的收获方式和所用的机械都不相同。

谷物联合收获机

由收割台、输送装置、脱粒装置、分离装置、清选装置、粮箱和传动装置等组成。按作物的喂入方式有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两种。欧美各国都使用全喂入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图6),主要用于收获小麦和其他麦类作物,经部分改装和调整后也能用于收获玉米、豆类、水稻和向日葵等。作业时,收割台前端的往复式切割器在拨禾轮的配合下,将带穗禾秆割倒在收割台上,经收割台输送装置和中间输送装置送入脱粒装置,在通过脱粒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时受搓擦和打击作用而脱粒。大部分谷粒穿过凹板筛孔后进入清选装置,少量谷粒夹带在凹板上的脱出物中被抛送到分离装置,在链式分离装置的上下、前后往复抖动下谷粒被分离出来进入清选装置,茎稿等大杂物则被向后输送而抛出机外。进入清选装置的谷粒经风扇和筛子将细小的杂质清除,干净的谷粒被送入粮箱。粮箱装满后,启动卸粮输送器,将谷粒卸入运粮车内。70年代中、后期,在北美相继出现多种类型的轴流滚筒式全喂入谷物联合收获机,它将脱粒装置与分离装置结合为一体,从而免除庞大的链式分离装置,缩短整机长度。在中国南方和日本先后发展了以收获水稻为主的半喂入式谷物联合收获机。作业时,割下的水稻禾秆在夹持输送过程中仅穗头部分进入脱粒装置,脱粒后的秸秆比较完整,便于综合利用。混杂在谷粒中的碎秸量少,一般可不设单独的分离装置,因而与全喂入式相比,结构简单而功率消耗较小。

采棉机

它用旋转的带齿摘锭,将绽开棉桃中的带籽纤维抓带出来并靠气流送入棉箱。采棉机有两种主要类型:在美国使用水平摘锭式采棉机,其采摘率较高,但结构复杂、制造精度要求和成本高;在苏联大多使用垂直摘锭式采棉机,其结构较简单、成本较低,但采摘率较低、落地棉较多、对棉株损伤较大。机采籽棉的含杂率高,质量等级较手摘籽棉显著降低。机采籽棉需要配备成套的清棉设备,采摘的棉花在轧花前后进行反复清理后才能用作纺织原料。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