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采用以选育和利用抗病、丰产、优质良种为中心,防病栽培措施为基础,辅以适时施药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针对水稻品种易丧失抗瘟性的特点,用Tetep、Carren等抗病谱广、抗性稳定的品种作亲本杂交,培育新品种。我国在北方、华北、云贵高原和长江流域等稻区,已筛选出双抗77021、谷梅3号、南花11等抗谱广的品种。用远缘杂交方法,扩大品种遗传基础,或将更多的小种专化性抗病基因综合进丰产品种中,培育非小种专化性抗病品种。
针对病菌小种易变异的特点,在一个地区选用和推广小种专化性抗病品种时,应注意不同抗病基因品种的合理布局,不同抗病基因的品种搭配种植或轮换种植,或同时种植多个具有不问抗病基因的品种,防止品种抗源单一化,以稳定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在一个地区引进新的抗病品种时,必须经过引、试、繁三个阶段,最后选用有推广价值的品种进行繁殖与推广。
2.加强肥、水管理
科学管理肥、水,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做到施足钾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看天巧施肥。硅、镁肥混施,可促进硅酸的吸收,能较大幅度降低发病率。绿肥埋青量要适当,适量施用石灰可促进其腐烂,中和酸性。冷浸田应注意增施磷肥。
水肥管理必须密切配合。搞好农田基本建设,降低地下水位,合理排灌,以水调肥,促控结合,根据水稻黄黑变化规律,满足水稻各生育期对水的需求。一般在保水返青后,分蘖期浅水勤灌,促进分蘖,达到一定苗数后适度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使叶片迅速落黄,复水后应干干湿湿,既可控制田间小气候,又可使稻株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减少,碳水化合物增加,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吸收营养和硅酸盐,增强抗病性。
3.药剂防治
(1)种子消毒处理结合浸种催芽,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h,或用80%402抗菌剂8000倍液浸种,早、中籼稻浸2~3d,粳稻浸3~4d。
(2)喷药保护针对感病品种和易感生育阶段,结合田间病情和天气变化情况,适时施药防治。本田防治叶瘟,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情况下,首次施药不宜过迟。稻株上部三片病叶率为3%左右时及时施药。防治穗瘟,应在破口至始穗期施第1次药,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期施第2次药。每公顷每次可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75~450g或2%春雷霉素水剂350g、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500g、50%四氯苯酞可湿性粉剂2250g、40%异稻瘟净乳油1875~2250g,对水900kg喷雾。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