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智能化塑料大棚落户京郊,智能大棚的优势体现在节约农业种植成本、能够实施电子化智能管理上。
一、节约农业种植成本相对于传统的蔬菜生产模式,智能化生产单元通过基质栽培和科学的营养液管理,提高了水肥利用率,达到亩节水25立方米、节肥10公斤的效果。
智能大棚采用信息网络集成采集系统,实现了对设施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控制,为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使植物保护剂用量减少35%。
另外,优化农艺栽培措施和节约用电的田管平台,大大减轻了田间劳动强度,劳动效率可提高25%以上。?
通过相关的成本核算,智能化塑料大棚按10年折旧一次,增加智能生产设备平均每年一亩地增加投资4700元,但产量能实现每年增产10%,同时还能节省人工成本和底肥投入,算下来,一亩地每年能节约收入1400元以上。
二、实施智能监控智能化塑料大棚顶部设有调节环境的风扇装置,植物根部设有智能滴灌管,棚顶四周还设有温度控制、环境监测等智能设备,再加上全覆盖摄像头,实现农作物生产除收获外的全过程电子化智能管理,借助这一技术,技术人员可远程监测控制多个大棚环境。
三、智能大棚的使用注意事项当智能大棚室外温度骤降时,可以在其走道上设置几个炉子,通过煤的燃烧来提高温室内的温度,但要做好防火工作,防止失火。
智能大棚简单的冷却方式是通风,但是当温度太高,依靠自然通风无法满足作物生长需要时,需要人工冷却。相应的,遮光室温可以降低4~6℃,将遮光板悬挂在与智能温室房顶相距约40厘米的地方,对温室冷却非常有效。
前景不错,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花卉种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世界塑料大棚和温室面积约36.576万公顷,而我国面积最大,我国塑料大棚和温室的建设面积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40多公顷发展到现在近15.67万公顷,占世界42.8%。设施农业同普通农业相比,产业化程度高,效益好,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强。我国现有大型温室面积约200公顷,其中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约有50多公顷,从荷兰、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国引进的约140公顷(包括1995年引进的温室)。在已确切统计的73公顷引进温室中,大多数为大型连栋温室,是近十几年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温室形式。其中大型的连栋塑料温室约占2/3以上,其余为玻璃温室。建设在南方的大型温室以生产花卉为主,北方的则以栽培蔬菜为主,少部分温室用于栽培苗木。
我国设施农业目前存在着诸如土地利用率低、盲目引进温室、设施结构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运营管理费用高、管理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及单位面积产量低等诸多问题。我国商品化温室普及率很低,高、中档次的商品化温室主要被一些机关团体、军队、农场和科研单位采用,很少被个体及一般农民采用,普通农户采用最多的是自建的简易拱棚,约占我国温室总量的60%以上。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