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的发展近况如何?

2023-08-19 09:31:59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吉峰科技(300022)、星光农机(603789)、一拖股份(601038)、林海股份(600099)、中联重科(000157)等。

本文核心数据:农机市场景气指数、农业机械总动力、拖拉机产量、农机市场主营业务收入等。

行业概况

1、 定义

农业机械是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生产应用过程中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的总称。农业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等。广义的农业机械还包括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蚕桑、养蜂、食用菌类培植等农村副业机械。

2021年发部分新版《农业机械分类方法》将农业机械分为31个大类,具体分类如下:

2、产业链剖析:中游为产业链核心环节

中国农业机械行业产业链的上游为基础原材料供应商(钢铁、有色金属、橡胶等)和零部件制造商(发动机、传动部件、行走部件等)。钢铁和有色金属是制造农业机械产品的重要原材料。中国农业机械行业产业链的中游由农业机械制造商和农业机械流通商构成。中国农业机械行业产业链的下游为农业机械用户,包括农户、农机合作社等。

农业机械制造方面,代表性的企业有吉峰科技、星光农机、一拖股份、林海股份、中联重科等。

行业发展历程:智能化农机开始崭露头角

新中国建国70多年来,中国农业机械行业展大体经历了5个阶段。

1949至1980年为起步阶段。中国农机制造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这一阶段奠定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基础。1981至1995年为变革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生产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而大中农机发展缓慢。1996至2003年为市场引导阶段。这一阶段,农机产品开始进行结构调整,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开始恢复性增长,小型农机具的增幅放缓。2004年-2018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2019年以来,中国农机行业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农业机械产品结构面临新一轮的调整。

行业政策背景:

农业是我国立国的根本,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为了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我国政府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2019年以来重点政策汇总如下:

行业发展现状

1、2022年5月农机市场景气指数同比提升2.8%

中国农机流通协会自2016年1月开始发布的农机市场景气指数(AMI),是反映我国农机市场运行状况的定性指标。AMI以50%为临界值,指数值高于50%为景气区间,低于50%则为不景气区间。

2021年AMI指数自3月份达到高点后,一路震荡下降。2022年5月份最新农机市场景气指数(AMI)为52.5%,较2021年同期提升2.8%。

2、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上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2020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上升,2020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0.3亿千瓦,较2019年增长2.72%。初步统计202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约为10.71亿千瓦。

3、2019年以来中国拖拉机产量持续增长

拖拉机是农机中较为常见的产品,从中国拖拉机产量看,2017-2021年中国大中型拖拉机产量波动变化,2019年以来,大中型拖拉机产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21年产量为41.20万台,较2020年增长19.35%。

注:以上拖拉机是指14.7千瓦及以上的轮式和履带式拖拉机。用本厂自产的拖拉机装配的推土机,只计推土机产量,不计拖拉机产量。

4、2021年补贴购机用户数数量下降

2017-2021年补贴产品购机用户数量波动变化,其中2020年购机用户达到最新5年的巅峰为220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74万人。而2021年补贴农机产品购机人数下滑到103万人。

5、农机市场营收恢复增长

自2016年始,农机市场经历了数年发展低谷,在2019年开始好转,2020年行业主营收入达到2533.39亿元,同比增长7.81%,累计实现利润123.54亿元,同比大幅度增长23.76%。尽管2021年农机补贴用户数量下降,但是行业复苏趋势显现,初步估算2021年农机市场营收达到2787亿元。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四川、湖南和云南农机购置补贴销量排名前三

2021年农机购置补贴销售数量看,四川省农机补贴公示销量为20.4万台,农机销售数量在全部数量中占比达到13.08%,位居第一;湖南和云南分别以19.0万台和12.9万台位列第二和第三。

2、企业竞争:一拖股份农机业务营收遥遥领先

从中国代表性农机企业农机业务营收看,2021年营收规模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是一拖股份、中联重科以及吉峰科技,其中一拖股份2021年农机营收达到84.62亿元,中联重科以及吉峰科技农机营收也超过20亿元。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趋势预测:智慧农机、大型复合农机以及高效节能产品成为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智慧农业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智慧农机产品将在市场上发光发热。从细分市场看,大中型、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和应用将加快。在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下,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也将快速推进。

2、市场前景预测:到2027年市场规模预期将超过3500亿元

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预计比2020年提高4450万千瓦,增幅为4.22%。预期2026-2027年,农机行业仍将有以一定的增速持续发展,到2027年农业机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将达到3526亿元。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农用机械行业发展前景

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建国以后,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农业机械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和加工,正在向实现全程农业机械化的方向迈进,林业、畜牧业和养殖业机械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文革前

我国主要靠引进、吸收、仿制农机装备和国外援助,在国营农场搞农业机械化试点,依托大型农业机械,进行大规模农业机械作业。而广大农村生产力还很薄弱,主要是原始的手工农业,很少有农业机械的身影。

第二阶段:文革时期

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特别是毛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论断以后,农业机械化得到了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重视,县乡两级先后建立拖拉机站,柴油机、电动机、拖拉机、脱粒机、插秧机、粉碎机等农业机械也逐步走进农村。农村的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部分农业生产过程开始逐步由农业机械作业取代手工劳动。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的农业机械化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农业机械也逐步向大型化、高端型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如今,主要农作物生产过程正在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方向迈进,农机作业逐步向产前产后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延伸,覆盖的领域正在由农业领域,逐步向林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等领域扩展。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区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和自然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的差异也比较大。经济发展快、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快;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少,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部门数据分析,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面积不足三分之一,农机保有量占比却超过了一半以上;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耕地面积占四分之一,农机保有量却不足两成。东西部农机保有量占比的较大差异,反映了东西部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不平衡。

2、农业机械结构构成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农村是以农户承包经营为主。农户承包的农田数量有限,造成大块地小型化。粮食种植形成插花形态,一块地种植多种农作物,即使种植相同的农作物,也可能是几个农户分别所拥有。大型农业机械作业不能成块连片作业,提高了农机作业的成本,降低了农机作业的劳动生产率。农户自己购置的农业机械也主要是满足自用为主,基本都是小型农业机械,小型农业机械保有量很大,小型农业机械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农业机械结构构成不合理。

3、农业种植结构多变,农业机械化难以适应。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农业种植结构灵活多变,什么农作物值钱,农民就种什么,前几年的成片粮田现在可能变成成片的果园。然而,农业机械化却难以适应这样的快速变化。原有的农业机械快速被淘汰,新的农业机械却难以被农民接受,难以推广,或者难以找到适合农民需要的农业机械。过几年,有了农民需要的农业机械,可能许多农民又改种粮食了。后一种情况在一些果品种植区已经出现,许多年纪大的果农因为无力种植果品,已经开始砍伐果树,种植粮食作物,这种趋势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4、农业机械研发滞后,农业机械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机械研发投入少,研发科技力量分散,农业机械的研发主要还是依靠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自身。研发的农业机械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质优价廉的少,相当一部分的农业机械产品属于粗制滥造,部分特色农业机械的研发还是空白。农业机械研发与国外的交流还比较少,农业机械产品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5、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各级政府开始逐步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地位和作用,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然而,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相比,这些财政投入还很小。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工业返哺农业的程度还很低。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1、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达到共同富裕。促进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持续增加对东西部的财政投入,加大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投资,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效果已经开始显现。近几年来,中西部经济发展迅猛,GDP的增长率持续名列前茅,东西部经济差距逐步缩小。中西部对农业机械的投入也快速增加,中西部农机保有量快速增加。只要继续维持加大对中西部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中西部经济也会跟上来,达到东西部共同富裕,齐奔小康。

2、鼓励土地流转,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适度的农业规模经营,也是现阶段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我们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鼓励农民加快进行农村的土地流转,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农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农业的发展。土地可以流转到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村集体以雄厚的财力支持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流转到某一经济组织,由该经济组织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其他地方也应当鼓励农民加快土地流转,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或者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土地流转到其他经济组织,实行农业规模经营。目前,一些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趋势明显加快,这些地方农村的年轻人都在城里工作和生活。在家务农的人基本都是岁数上了年纪的人,在这些务农的人当中,中年人都是年轻的,数量也不多。许多人岁数大了,做不了农活,干脆就把土地撂荒了。现在已经出现撂荒的现象,以后撂荒的土地会越来越多。农民之间零星自发出现的土地流转,也是零费用的无偿土地流转。这些现象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应当合理引导、鼓励、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向有能力进行农业规模经营的其他经济组织集中。

实行农业规模经营以后,才能更好的对农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农业种植计划,购置大型性能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作业,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机械结构构成不合理的现象,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的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我们的农业生产走向现代农业生产的方向。

3、农业机械研发体系需要重新整合,与国外的技术交流需要加强。通过重新合理整合农业机械的研发体系,充分发挥农机研发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增加农业机械装备研发的资金投入,加强与国外农业机械行业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的创新能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水平,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的高科技含量,缩小农业机械装备与国外的差距,生产适合农民需要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性能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

4、建立农业机械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改变现在农业机械化的落后局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通过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吸引社会各界资本投资农业机械化,形成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惠民政策”等各项扶持政策的力度,让农民能买得起、用得起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性能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

小农经济必将被历史淘汰,目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必将被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所取代。合理引导、鼓励、规范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关于农用机械行业发展前景

 国内农机装备现状:总量规模已较大,产品应用不平衡。2004年开始,农机促进法的出台和农机购置补贴的推行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农机工业的发展。至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83.68亿元,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63%。目前国内农机产业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方面农机应用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地域、产品种类、作业阶段等方面;另一方面还存在着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等问题。

 国内农机行业竞争格局分散,市场集中度有待提高。与国外相比,国内农机行业仍显分散,全球目前形成了五大农机巨头(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克拉斯、久保田),其收入规模均在30亿美元以上,前三家15年收入达619亿美元,与国内2319家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收入相当。随着我国农机向高端化、全过程化转变,技术落后、资金实力弱的小型企业将逐步退出。国家逐步提高农机购置补贴门槛,未来国内大型农机制造企业发展前景良好,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

 总量仍将增长、行业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关注植保无人机等细分潜力领域。《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设定了行业发展远期目标,到202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形成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行业领军企业;关键零部件自给率达到70%以上。整体上看,随着农业机械化率提升,农机行业总量仍将增长;而且,在一些细分领域会有更大的空间,农业植保无人机值得关注。当前国内农业植保无人机市场处于成长初期,未来针对无人机的补贴政策出台等因素促进渗透率逐步提高,我们测算植保无人机整机销售市场规模年均近50亿元。

农用机械行业结构分布不均衡

 我国农业机械行业总体发展向好,但各个领域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区机械化水平差异大、不同作业环节机械化水平差异大、不同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1.不同地区机械化水平差异大。我国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迥异,气候、地形、土壤都有各自的特点。农业生产活动从东北平原的一年一熟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各个地区农业基础的差异也决定了其农业机械化水平巨大的差异。

 2.不同作业环节机械化水平差异大。农业机械作业活动主要包括机耕、机播和机收三大环节。目前我国机耕水平明显高于机播和机收水平。根据《中国农机市场发展报告(2013-2014)》数据,2013 年我国机耕水平已达76.00%,机播水平为48.78%,机收水平为48.15%。

 3.不同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差异大。小麦、玉米、水稻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其中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最高,2013 年已达93.71%;其次为玉米,2013 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9.7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最低,为73.14%。

农用机械行业发展趋势

 (1) 机械化水平较低,行业提升空间巨大

 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的升级转型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逐步减少,人工成本呈稳步上升态势,再加上土地流转和土地集约经营的发展,农机行业未来提升空间巨大。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绝对数值仍较低。《中国农机市场发展报告(2013-2014)》数据统计显示,2013 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9.48%,较2012 年提高2.3 个百分点,玉米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率仅为51.57%,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仍待提高。进一步来看,机械化水平低的子行业成长空间更大,因为机械化水平较低的行业能获得国家更多的'支持,从而得到较快发展;本身市场空间大的子行业,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也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在粮食安全受高度关注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子行业也将迎来发展良机。

 (2) 更新换代频率较高,行业将会持续稳定发展

 随着农机补贴政策的持续实施和农业机械工业的强劲发展,我国各项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增。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由于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不同农业机械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以农业机械细分行业收获机械为例,根据《中国农机市场发展报告(2013-2014)》数据,2013 年全国谷物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已达113.43 万台,而玉米收获机2013 年全国保有量仅为28.68 万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机械化率较高的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新增需求逐渐减少。但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小麦收割机、玉米收获机在内的各种农业机械是农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具有使用时间集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特点,一般在使用5 年左右即需要更新。此外,由于农机更新换代有助于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动农机节能减排,减少农机事故隐患,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户对农机报废更新。2012 年农业部、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制定了《2012 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实施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试点范围内依法报废旧机并换购新机的农户可申请享受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补贴机具包括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

 因此,即使农机行业快速发展,达到较高农业机械化率,农机更新换代的需求仍然存在,农机行业将会进入持续稳定发展阶段。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