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牛耕的运用。
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于东方,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当时还开始用马耕田,商鞅为了重视农业,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汉人说的“古者”,当指战国和秦。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扩展资料:
铁犁牛耕的普及说明生产力有所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牛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标志着农耕社会达到新的高度。 畜力与铁器的结合,给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表明了农活技术含量的低下和简单。作为牛耕技术,算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有一定难度。
如今作为农耕时代的标志,牛耕技术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耕牛也已经被诸多的农业机械取而代之,不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整体机械化水平较低。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依法依规办事。要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农村人少,机械化是必由之路。要坚持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的补贴和优惠政策长期不变。
注意提高农机的科技创新能力,政府要主导,因为农业是基础,现在问题很多,这些年分田到户,每户几亩山或少量耕地,机械化在我国农机发展过程中停滞不前。现在应该加大科技投入,研究和创造大的,也制造小的机械如四轮。要珍惜高科技人才,找不到工作。如果没有人献身于农业机械的生产,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就不会发展和提高。
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技术宣传和使用培训。不仅年轻人要会用,老年人也要会用。改革相应的制度。农业机械的普及和使用是公益性事业。要组织好农机生产和推广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以稳定队伍,保证农机化发展为农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要规模化种植,没有规模化的机械化就没有效益。我们应该多办农场、林场。大量的机械化作业,首先是种植面积,要达到一定的量级。这个数量级,可能是2500亩。因为用一台耕、种、播、收、运的机器配套下来,至少要100万左右。如果一亩地按种粮的方法计算。一亩地的平均纯利润约为400元。如果你有2500亩地。那一年就是100万。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中途可能会因为天气下雨、虫害等原因影响生产,风险比较大。为了保证利润,减少损失,在此期间应投入农业保险,并考虑到机器的磨损。在这种情况下,种植面积应达到5000亩,才能达到合理水平。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