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已形成建材、机械制造与加工、饲料、食品、电线电缆、和医疗制品六大主导产业。
2008年郊区生产总值实现20.64亿元,比2007年增长17.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6.04亿元、6.9亿元、7.7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8%、28.6%和16.1%。全口径国地税收入实现8,937万元,比2007年增长39.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933万元,比2007年增长40.1%;总财力实现36,242万元,比2007年增长25.4%。
2012年,郊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46.68亿元,同比增长20%;全口径国地税收入达到37474万元,同比增长30.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7755万元,同比增长41.1%;总财力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0.05亿元,同比增长28.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1亿元,比2011年增加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首破万元大关,同比增长19.3%。
2013年,郊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8亿元,同比增长2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6.5亿元,同比增长45.4%;财政总收入完成11.95亿元,同比增长18.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0958万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3063元,同比增长15.7%。
2014年,郊区公共财政总收入72672万元。其中,公共财政收入23650万元,增收2812万元,增长13.5%,占总收入的32.5%;上级补助收入40560万元,占总收入的55.8%;2013年结余收入8462万元,占总收入的11.6%。郊区公共财政总支出72672万元。其中,公共财政支出72302万元,比2013年预算数减支9981万元,减少12.1%;专项上解支出370万元。 郊区耕地分三大类:水田、旱田和菜田。总耕地面积为123.21万亩。郊区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市辖区农业区,是佳木斯市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
2013年,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达到18.46亿斤。投资2550万元沿哈肇路建设了13公里的高标准水田示范带。投资1400万元着力打造了万庆、临江、双兴3个水稻高标准育秧小区,水稻集中育秧小区和水稻智能催芽车间分别达到6个。在万庆村、垦农种业育秧小区、望江镇临江育秧小区、平安乡双兴村进行集中栽培食用菌。温室大棚总数达到4526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6个。生猪饲养量达到167万头、黄牛6.5万头、家禽1000万只。新建万头猪场2个,畜牧业产值实现18亿元。累计投资1847万元,完成了“节水增粮行动”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和哗啦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年度建设任务;总投资520万元的工农兵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落实购机补贴资金500余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48台套,新建500万元水田农机合作社1个。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2万亩,占家庭联产承包面积的31%。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6亿元。2013年完成扶贫产业化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18项,争取财政扶贫资金519万元。 2013年,郊区开复工产业项目73个,其中新开工42个、复工31个,总投资达到107亿元,完成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6.2亿元,比2012年增加11.2亿元。
2013年,郊区实现增加值25.2亿元,同比增长2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利税4.4亿元,同比增长27%。新增民营企业38户,总数达到589户。新培育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户,总数达到13户,新增千万元以上企业33户,总数达到169户。佳木斯江北工业园区已累计投入资金2.77亿元,实现了“六通一平”。 2012年,赫哲新村被国家民委授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敖其湾赫哲族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景区。全年接待省内外游客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8亿元。
2013年,围绕赫哲族旅游区,成功引进了投资1.1亿元的敖其湾龙源赫哲水寨项目。郊区完成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32.2亿元,比2012年增加10.2亿元。全年接待商务考察团26个、310人次、洽谈项目46个。围绕农业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8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个,5千万元以上项目30个。
朔城区窑子头乡:蔬菜大棚成富民产业
近年来,朔城区窑子头乡坚持因地制宜,按照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全力发展蔬菜大棚制种,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努力打造高标准建设、高质量产出、高规模引领的蔬菜产业园区。
在朔城区窑子头乡后寨村的天禄蔬菜种植大棚,记者看到果实已经挂满了枝头,村民正在对西红柿进行日常管护,到11月中旬,今年的第一批西红柿就可以投向市场。
周亮是后寨村第一批承包蔬菜大棚的农民,经营有黄瓜、西红柿、芹菜等5座大棚,7月底种下的西红柿,在近期已经陆续成熟,市场价格也非常理想。
村民 周亮:今年我种了两棚西红柿,现在长势也挺好,预计1棚产量两万多斤,现在的价格也比较稳定,每公斤能发3块钱到市场上,预计两棚西红柿能收入6万多块钱。
朔城区窑子头乡地处朔城区南端,是朔州市的南大门。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从2010年开始,全乡确定了以设施农业为核心的发展方向,并在后寨村率先建成了全区第一批现代蔬菜温室大棚,共有62座,除供应本地的大运蔬菜市场外,以及宁武、神池等周边地区。
朔城区窑子头乡副乡长 后寨村党支部书记 殷志明:我们的地理优势非常好,紧邻大运菜市场、阳方口,两地的蔬菜批发市场常来我们这里抢购,我们这里的蔬菜质量也好,我们的销量供不应求。
另外,因为运输方便,蔬菜新鲜,所以更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广阔。为此,朔城区窑子头乡继续壮大实施设施农业种植规模,于2019年在青圪塔村新建了56座的蔬菜温室大棚,占地面积140亩,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公司化运作,让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蔬菜大棚负责人 孔令露:我们公司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用、统一销售,一年销售量100多万斤。
目前,朔城区窑子头乡每年的大棚蔬菜总产量约300万斤,产值约400多万,平均每座大棚可为村民增收8000元左右,带动周边5个村200多人劳动就业,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朔城区窑子头乡乡长 王文举:目前,我们窑子头乡后寨村、金田园、青圪塔三处设施农业,都是合作社方式经营,公司化管理,产品都是通过国家绿色蔬菜认证,列为朔州市蔬菜基地。今年,我乡通过招商引资在裕民村开工建设占地280亩,集种植、储存、交易项目,力争打造朔城区绿色有机蔬菜基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