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农业机械工程能考哪些公务员和事业编

2023-08-18 08:16:32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农机局和农业机械中心。职业一般都没有限制但需要符合公务员的招考条件,通常可以报考与机械工程相关专业即可,硕士农业机械工程能考农机局和机械中心。农业局有三种岗位编制,分别是公务员编、管理编、技术编(管理技术属于事业编制...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非洲的农业潜力到底有多大?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经济,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与世界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还十分漫长。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剩余数量高达1.7亿之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城市化滞后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第三产业发育滞后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逐步减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

还应看到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高度开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已有40%以上的农村强壮劳动力投入到了非农产业。而把农业生产留给了妇女、儿童及老人。据有关资料,我国的妇女承担着60%的农活,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趋于弱化。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联产承包之后,我国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我国农户约2亿个,除数量有限的国有农场和极少数农村实行规模经营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带动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将面临国际规模农业的竞争压力。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发展差距仍在扩大,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离开土地,到城镇谋生,造成了农村的荒芜和劳动力的短缺。

我国农村,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之上,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经营方式,广种薄收、超载过牧、乱砍滥伐现象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从而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从农业资源角度看,我国水土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水土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不断加剧,人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土资源被挤占的势头难以逆转,农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水土资源短缺。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草地、林地、水资源分别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14%和25%,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增加,下个世纪我国农业资源将迅速接近承载能力的上限。森林积蓄量、河川径流量我国人均为8.17和2424立方米,分别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7和1/4。根据生态经济学观点,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它与农业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越密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应该是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它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的肥土层,经济损失100亿元。

二是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

三是森林资源锐减。例如,因乱砍滥伐,海南热带雨林面积已由1956年的86.6万公顷减至目前的24.5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目前仅为7.2%。四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污染严重。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严峻,农业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

坚持土地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承包权,不仅是我国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倡农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切实保障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权益,根据区域实际,搞好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加强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农民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农民首先必须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本质上是把农民怎样从传统人变为现代人的过程,是包括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针对我国农民素质低下现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1)加强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引导农村教育与市场化接轨;(2)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把农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中国特色的农民文化,加速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文化功能对农民的嵌入,强化农民的文化能力,塑造农民的现代性,以适应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应用

着力建立一批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依靠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验区和示范区。大力加强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民自觉接受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并逐步形成科技推广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科技发展的调整重点有: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开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发展创汇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加强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与规范化

为实现土地大面积机械化规模经营,不改变现有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要求对土地等要素进行适当的整合,可以实验并逐步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的租赁、转让、买卖和入股联合等改革措施。现阶段我国应把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本着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走有选择性的、有步骤的农业机械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产生了一批“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区域特色。需要注意的是,在产业化模式的推广中,切实要加强其调查分析工作,研究其推广的可行性。

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催化剂,信息化具有按市场机制和市场需求决策农业、操作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才能有效地将市场———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农户联系起,满足农户、龙头企业的信息需求(生产技术信息、投入要素价格信息、产品价格信息、需求信息等),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高速有序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走城镇化道路,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农民在已有城镇就业迁徙到城镇定居;另一条是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为城镇,农民就地就近转业从事工商变为城镇居民。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镇人口比例提高18.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83个百分点。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主要是针对第二条途径来说的,即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上,使之成为功能完善、人口聚集、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区域逐步勾勒出一个城镇化体系。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前面已经谈到,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比较短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中心,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需要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优良的品种,建立适应区域特点的耕作制度,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定调农业现代化路径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全面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深刻分析“三农”发展新机遇、新挑战、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的战略要求。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从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看,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从稳定经济增长看,农稳天下安,有了现代农业的持续增产增效,就有了社会稳定的基础和改革创新的基础;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看,在农业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农业现代化是应对各种挑战、坚持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当前最紧迫的就是大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是由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基础与机遇决定的。

这些年,我国“三农”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积聚。一方面,农业水土资源偏紧、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现象更为突出,同时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失衡现象更为突出,“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的资源产业分布难题共同摆上了城市乡村;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地板”效应、主要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同类产品的价格“天花板”现象共同挤压,而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力还有待强化提高。

基础与机遇同样难得。今年,我国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继续增产、农民继续较快增收,这为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稳定保障;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实施,使农业生产保重点、保口粮的指向更加明确,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空间更大;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对食品消费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客观上为转方式、调结构带来了巨大动力;同时,目前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供应相对充足,也为我们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条件。

全面认识并准确把握这种机遇与挑战,对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至关重要。从我国的国情农情出发,当前农业发展转方式就是要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拼资源和物质投入转到依靠科技支撑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调结构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多寡条件,不断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

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创新。我国农业发展能取得现在的成就,靠的就是改革创新,当前,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新挑战,农村改革更要有新作为、新力度,现代农业发展更要有新境界、新气象。

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怎么走?——专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4日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主动适应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意义重大。新时期应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韩长赋: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更为迫切。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适应新常态,首先必须更加重视农业、稳定农业。农业农村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是调节劳动力就业波动的“蓄水池”,是扩大消费新的增长点。只有持续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巩固发展稳粮增收好形势,稳定农产品供给和价格,才能为适应新常态稳定市场信心、扩大回旋空间、增强应对底气。

适应新常态,必须着力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新常态下,农业发展面临的新老问题和矛盾将更加突出,只有内强素质、外迎挑战,加快转型、创新发展,才能突破制约,建立起更加稳固的农业基础。

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完成好稳定产量、保障供给的首要任务,又要兼顾好提高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既要适应国内发展环境,又要放眼国际竞争态势;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又要解决好农民问题。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目标,以改革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强化政策法治、设施装备、人才服务等支撑保障,建立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保护体系。(全文未完)

因为它标志着埃塞俄比亚松花豆可以正式出口到我国,所以此前埃塞俄比亚一直是我国进口芝麻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山东黄岛港埃塞俄比亚产一级白芝麻价格为每吨11600韩元,苏丹产白芝麻11300韩元/吨,均保持稳定。天津港埃塞俄比亚产质量好的一级白芝麻11700 ~ 11800元/吨,苏丹产白芝麻11200 ~ 11300元/吨,乌干达产白芝麻10700 ~ 10800元/吨,托高山芝麻10800元/吨,坦桑尼亚产白芝麻

熟悉世界粮食贸易的朋友应该知道,非洲没有想象中那么荒唐。一些国家在农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农业大国。近年来大豆种植产业快速增长,是新兴的大豆出口国。开放埃塞俄比亚大豆进口将加强中埃农产品贸易往来,丰富我国进口大豆货源市场,为满足国内产业需求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农业基础设施不足、肥料生产和使用不足、育种能力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下降、政府财政支农能力减弱等多种原因,非洲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在此背景下,中国向非洲大地伸出援助之手,中非农业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一直试图为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和贫困问题作出贡献。非洲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是世界最低的。南非、摩洛哥和突尼斯主导了非洲新拖拉机销售市场,占非洲大陆年总销售额的近一半。但是超过80%是不到100马力的两轮驱动轻便机器。非洲没有把发达的农业装备实力作为发展的基础,农业技术基础也相对薄弱,对农业的投资规模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非洲采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不合适的。以中国、巴西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大国,走上了适合非洲国家国情和农业现状、优先发展与当地农艺相结合的农业机械化、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的独特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粮农组织和非盟于2018年10月5日发表了新的框架文件3354 《可持续农业机械化:非洲框架》,帮助非洲国家制定农场可持续机械化战略,提高农业效率,减少体力劳动使用。因此,预计非洲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将成为中国农机出口的良好契机。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