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机械化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研究基础薄弱、技术模式不明确、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技术系统不完整。
1、研究基础薄弱
农机化科研基础数据积累不够,土壤、作物(动物)和机器互作机理研究不足,现代农业生产和健康养殖新工艺设计理论缺乏,原创性重大突破少,难以满足我国地域多样性、作物多元化、农艺复杂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技术模式不明确
例如,在耕作方面,无论土壤类型、水田旱田和丘陵平原,现在全国大都采用旋耕,犁耕、深松和免耕等耕作方式没有优化组合,造成土壤耕层“浅实少”,有机质低且分布不均匀。
在种植方面,水稻插秧与直播、油菜移栽与直播、玉米种植平作与垄作等,不同地区宜采取何种种植方式,缺乏科学论证;在收获方面,油菜、马铃薯的分段收获与联合收获、甘蔗整秆收获与切断收获、牧草刈割与饲草青贮致密收获等技术路线不明确;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路径不明确等。
3、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
适宜不同区域机械化的高产优质品种、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模式和田间管理技术缺乏,机械化与规模化结合不紧密,饲草料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滞后,家庭农场种养一体化模式与技术亟待完善,设施园艺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低,影响产能的充分发挥。
4、技术系统不完整
缺乏对农业机械化的系统研究与技术集成,尚未形成完善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和标准化的机器配置系统,关键配套技术与机具不足。粮经饲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中省时、省力、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地和节能的机械和农业剩余物资源化利用等机械化技术之间衔接与配套不足,技术规范不健全,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适应。
卸下离合器固定螺母,扳动离合器拉杆,一般离合器会自己掉下来,不然就有抓力。拿下分离轴承,将镶嵌在轴承上的分离器拆下。
手扶拖拉机是一种小型拖拉机,流行于中国乡镇的一种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以柴油机为动力,其小巧灵活且动力强劲的特点使其很受农民的欢迎。
手扶拖拉机能行驶是靠内燃机的动力经传动系统,获得驱动扭矩的驱动轮再通过轮胎花纹和轮胎表面给地面小、向后的水平作用力(切线力),这个反作用力就是推动拖拉机向前行驶的驱动力(也称位推进力)。结构简单,功率较小,适于小块耕地。由驾驶员扶着扶手架控制操纵机构、牵引或驱动配套农具进行作业。
手扶拖拉机按动力大小分为2.2千瓦以下、2.2~4.5千瓦、5~13千瓦3个等级。按作业性能分驱动型、牵引型和驱动牵引兼用型。驱动型主要配套旋耕机作业,故又称动力耕耘机;牵引型主要配套牵引式农具作业;兼用型既可配套旋耕机作业,又可配套牵引农具作业或配上挂车进行运输作业。按行走装置分为轮式、履带式和耕耘式。轮式手扶拖拉机按行走轮数量又分为单轮和双轮两种。
为改善驾驶员的工作条件,中国生产的手扶拖拉机增加1~2个支承轮并安装座位,成为乘坐型拖拉机;耕耘式手扶拖拉机又称无轮式手扶拖拉机,其特点是没有驱动轮,而是在驱动轴上装设旋转耕耘部件,既对土壤进行耕作,又能向前行走。机械结构手扶拖拉机一般由机架、动力装置、传动系、行走装置、转向系、制动器及操纵机构等组成。
多采用卧式单缸柴油机,发动机的动力由三角皮带传给传动系,由离合器控制动力的转速。动力经链条传手扶拖拉机动箱传送到变速箱,中央传动、最终传动、转向机构和制动器都装在变速箱内。变速箱采用齿轮传动,变速档位随机型而异,一般为6+2档(即6个前进档,2个后退档),最少为3+1档,最多的可达12+6档。经变速后的动力,由中央传动及最终传动传给两侧驱动轮。转向机构采用牙嵌式离合器或铜球式离合器。
操纵机构安装在手扶架上,用以控制油门、变速、转向、制动和动力输出。动力通过齿轮由动力输出轴或由发动机直接输出。行走装置为适应水田作业需要,除轮胎外还配有多种铁制叶轮,此外还装有尾轮。尾轮有运输轮和耕耘轮两种,前者用来支承重量,协助转向;后者用来调节耕深。水田作业时可换用滑橇。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