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所饲养的鸭只数。
(1)肉用商品鸭的0~3周龄为育雏阶段密度大小关系到雏鸭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直接影响育雏效果。密度小,群体小,相互干扰小,舍内环境好,育雏效果好,雏鸭生长快,但鸭舍设备利用率相对较低。密度太大时,群体内相互拥挤,极易造成大的应激反应和伤残,以及采食生长不均等问题,因而雏鸭生长缓慢,发育不整齐,易感染疾病,死亡率升高。饲养密度应根据育雏舍构造、饲养设备、通风情况、管理水平以及当时的气候等条件来决定。如笼养和网养的密度应比地面平养的大,保温和通风等条件好的密度可大些,饲料营养水平特别是维生素类水平高时密度可大些。通常雏鸭群以400~1000只为宜,地面平养时,第1周龄每平方米20只左右,第2周龄14只左右,第3周龄以后不应多于10只;网面平养和地网结合饲养时密度可大些,最多可多养1/3。但是不管群体大小和密度如何,都要适时进行雏鸭强弱分群,弱雏单独饲养,精心护理,以减少残次成鸭数量。
(2)肉用商品鸭4~5周龄为中鸭阶段中鸭生长发育快,需注意其饲养密度的调整,使其适合肉中鸭的生长需要。如果密度过大,中鸭互相挤压,甚至相互啄毛,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所以需及时扩大饲养面积,减少密度。通常舍外饲养每平方米面积为3~4只,舍内地养为4~6只,网养为6~8只。中鸭性情好动,爱抢食,在大群饲养时,往往强者采食多,生长快,弱者采食少,生长慢,差异逐渐增大。应及时将弱鸭挑出另养,否则其采食饮水不能满足需要,易被挤压、践踏,以致肉鸭上市时残次鸭数量增多,影响到经济效益。鸭群不可太大,以500~1000只为宜,群体越小越好。
(3)肉用商品鸭6周龄至上市期为大鸭阶段大鸭个体大,生长发育和增重快,因此,密度应比中鸭小些,饲养面积和圈养范围适当扩大。建议舍外饲养每平方米为2~3只,舍内地面饲养为3~4只,网养为4~6只。若密度过大,鸭群会发生互相啄毛现象和生长增重缓慢。大鸭肥胖,不喜动,腿部负担重,所以鸭群应适当小些,以免互相挤压致残,建议大鸭群以400~700只为宜,群体越小越好。
4-10周龄,每平方米约10-12只;11-20周龄,每平方米约8-12只;冬季气温较低,每平方米可增加几只;夏季气温较高,每平方米可减少几只。
另外,针对鸭子的生长速度,来灵活调节鸭群的密度,鸭子生长快时,可适当减小饲养密度略,而鸭子生长慢时,可略微增加饲养密度。
总之,对于养鸭密度的大小,宜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饲养规模,以及鸭子本身的生长发育情况,加以灵活的调整与控制为好。
育雏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饲养鸭子的数量,因鸭的品种、周龄、季节、性别、通风条件和饲养方式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鸭育雏期的适宜饲养密度是以雏鸭活动互不影响,能够自由采食、自由引水、自由活动,并有充足的运动空间为原则。
北京鸭系列的肉鸭品种生长速度快,体形大,饲养密度较小;而蛋鸭品种体形小,饲养密度相对较大。
地面平养的大体形北京鸭的适宜饲养密度在第1~2周龄阶段为15~20只/米2,第3~4周龄为7~10只/米2,第5~6周龄为3~5只/米2。
育雏期蛋鸭进行地面平养时的适宜饲养密度在第1~2周龄阶段为25~30只/米2,第3~4周龄为15~20只/米2,第5~6周龄为10~12只/米2。密度过大,鸭舍内的空气相对污浊,地面潮湿,空气中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气浓度大,影响雏鸭的生长发育,并容易诱发鸭群发生大肠杆菌、浆膜炎等传染病,不利于鸭群健康。
密度过小,鸭舍建筑的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增加。网上平养和笼养育雏的饲养密度比地面平养高10%左右。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