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企业新闻

2023-08-16 23:36:09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2001- 4强强联手天地宽--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合营合同签约与CNH事业在华发展

春光明媚的上海,朝气蓬勃的浦东新区,富丽堂皇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万众瞩目的合资项目,世人关注的CNH在华事业,如今,这一切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2001年4月9日,由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下属上海拖拉机内燃机公司与意大利菲亚特集团下属凯斯纽荷兰环球有限公司(CNH)双方共同投资组建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合营合同签约仪式在位于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明珠厅举行。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昂纳多·巴龙赛利,CNH首席执行官保罗·蒙弗利诺,CNH副总裁、农业商务发展总经理劳德·盖切,CNH中国事务总经理潘瑞,将任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卢西欧·卡托内,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上海拖拉机内燃机公司总经理李积荣以及上海市外资委、市经委、上汽集团、上拖内、哈尔滨纽荷兰北大荒拖拉机有限公司、凯斯机械(上海)有限公司、意大利菲亚特集团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出席了签约仪式。上拖内副总经理沈铨主持签约仪式。CNH首席执行官保罗·蒙弗利诺、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CNH副总裁、农业商务发展总经理劳德·盖切、上拖内总经理李积荣共同在合营合同上签了字,标志着迄今为止我国农机行业最大的合资项目花落上海。

2008- 3上海纽荷兰被评为“2007年上海市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

根据上海市质量协会,沪质协[2007]53号文件,上海纽荷兰被评为“2007年上海市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

2007- 52007年上海纽荷兰选入《2007年度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

上海纽荷兰公司的15个申报产品全部中选入《2007年度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

2008-5心系灾区、情系灾民-----上海纽荷兰全体员工与灾区人民心手相连

5月12日汶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强度最高的特大地震,震级达8级,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的灾情引起了党中央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牵动了亿万同胞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在上汽集团的统一部署下,迅速组织筹集捐款,短短两天筹集款项8万余元,向灾区人民表达了一片深情厚意。

为进一步支援灾区重建工作,公司研究后决定,向灾区追加援捐一台价值10万元的新款SNH50马力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带新驾驶棚和拖斗),用于受灾地区生产重建。据悉,上海市红十字会已经接受了捐助申请,捐助拖拉机将装运发往受灾地区。

对于今后的灾区重建工作,上海纽荷兰公司仍将保持密切的关注,在必要的情况下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上海纽荷兰公司全体员工将以灾区人民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精神为动力,努力工作、奋发向上,力争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社会事务作出更大的贡献。

另悉,公司开年伊始产销同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产品结构调整基本到位,已形成了从25-130马力全系列产品结构。公司各项业务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摘 要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关键词 精细农业;农业科技;创新

 “精细农业”技术是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技术,这一技术体系的早期研究与实践,在发达国家始于八十年代初期从事作物栽培、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管理的农学家在进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与植保专家系统应用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揭示的农田内小区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明显时空差异性,从而提出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变量投入,或称“处方农作”而发展起来的;在农业工程领域,自七十年代中期微电子技术迅速实用化而推动的农业机械装备的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监控技术,农田信息智能化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的发展,加上八十年代各发达国家对农业经营中必需兼顾农业生产力、资源、环境问题的广泛关切和有效利用农业投入、节约成本、提高农业利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减少环境后果的迫切需求,为“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海湾战争后GPS技术的民用化,使得它在许多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也推动了“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广泛实践。使得近20年来,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作物科学、农艺学、土壤学、植保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和智能化农业装备与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系统优化决策支持技术等,在GPS、GIS空间信息科技支持下组装集成起来,形成和完善了一个新的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和开展了试验实践。迄今支持“精细农业”示范应用的基本技术手段已逐步研究开发出来,在示范应用中预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千百年来的作物生产,都是以地区或田块为基础,在区域或田块的尺度上,把耕地看作是具有作物均匀生长条件的对象进行管理,如利用统一的耕作、播种、灌溉、施肥、喷药等农艺措施,满足于获得区域、农场或田块的平均产量的认识水平,很少顾及对农田的盲目投入及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后果。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也是在区域尺度上进行品种选择、土肥监测,通过地区试验积累的适于当地的栽培管理措施向农户推荐使用。实际上,即使在同一农田内,地表上、下影响作物生长条件和产量的明显时空分布差异性,包括农田内作物病、虫、草害总是先以斑块形式在小区发生,再逐步按时空变化蔓延的特性,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几世纪前,农民把土地划分为小田块来耕作经营,正是受到对作物生长环境和产量空间变异的感性知识的影响。我国农民几千年来在小块土地上经过劳动密集的投入和积累的丰富生产管理经验而形成的“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也可以在小块农田内达到很好的经济产量,只是没有现代科学方法的定量研究和现代工程手段的支持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力。本世纪初期,科学家就研究报告过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特性,如N、P、K、pH、SOM含量等在田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929年,Illinois大学C.M. Linsley和F.C.Bauer 发表文章劝告农户应绘制自己田区内的土壤酸度分布图和按小区需求使用石灰的建议。

 之后,一直都有关于农田土壤和收获量空间变异性研究的报导。多年的试验实践表明,田区内小区平均产量的最大差异可以超过100%。由于作物生产还受到气候变异的影响,经连续多年对同一田区积累的数据表明,同一小区年际间的产量差异性也可能是十分明显的。田区内产量上述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显示了农田资源利用存在的巨大潜力。现代农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定量获取这些影响作物生长因素及最终收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基于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分布式调控,达到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产量成为可能。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汪懋华,“精细农业”研究的发展与农业装备科技创新,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海,1998.11。

 [2]汪懋华,“精细农业”研究与工程科技创新,农业工程学报

 

 (作者单位:贵州省大方县羊场镇农业服务中心)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