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棚室机械化的思考和建议

2023-08-16 20:38:43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任务。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市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发展设施大棚是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实施专项推进,从而加快了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及产业化进程。

一、棚室农用机械生产的现状

我市现有农用机械分三大类:种植业、养殖业和运输业。棚室机械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整地机械化、播种机械化、自动滴灌、室温自动化控制、气体自动化配给、卷帘机械化、植保机械自动化和运输机械化等等。

目前全市棚室生产还处在手工作业的水平上,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农用机械用于棚室生产的数量很少,传统的人工种植、管理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且成本高、效益低。棚室机械化建设的开展能够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能够彰显大面积生产与机械化作业紧密结合的优越性。

二、发展棚室机械化的必要性

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应注重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是园田耕作机,可减轻菜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一台园田管理机可完成耕、耙、旋、整畦、喷灌、施肥、植保等多项作业。二是棚室卷帘机。一个lOOm的大棚采用卷帘机,卷放帘时间仅为lOmin。如果采用人工,一个人需2h才能完成,劳动强度大、作业时间长。采用机械卷帘可增加光照时间近2h,提高棚内温度1-2℃。三是应用微滴灌设施。即能达到节水又能控制棚内温、湿度。使作物处在良好的环境下生长。达到稳产、高产、高品质、高效益的目的。

棚室生产机械化必将大幅度提高我市菜田生产水平、生产效益。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1)棚室机械化应首先推广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的整地机械,因为这方面的机械已经成型,易于推广使用。(2)可以优先推广自动给水的滴灌设备,它可以节约用水,省时省力,蔬菜生产快,产量高经济效益好。(3)大力推广卷帘机械,它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总之,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水平,加快农村产业升级,推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思考和建议

调查表明,我市适合机械化整地作业的占棚室生产面积的60%左右。比较适合棚室机械化整地作业和卷帘机械作业推广。这项工作未能有效推广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户传统习惯认识及落后观念,认为这么多年也这样过去了,虽然累了些,但不用投资买机具,可以省钱了。二是宣传工作不到位,没有坚持不懈地培养典型。三是对已经购置的部分机具出现的具体问题没能及时帮助解决。基于对我市棚室生产现状的综合考虑,对我市棚室机械化建设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1.应加强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棚室机械化发展潜力巨大,效益可观,但也存在着一次性投入较大的问题,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所以需要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统一思想认识,要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措施来支持发展设施农业,促进棚室机械化建设,一是应继续出台有利于设施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继续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减化贷款手续,通过高新技术项目建设来促进带动我市设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应建设多元化经营机制。建立农民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招商引资建设较先进的设施农业基地,鼓励农民投入,从政策上鼓励他们,技术上帮助他们,加大政府投入和鼓励社会团体投资办设施农业,特别是提供股份制经营体制。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全市设施农业,通过吸引外资市内发展资金的不足,从而促进全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四是在设施农业建设投入中,列出专项资金补贴棚室作业机械补贴,促进棚室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科学规划,分层次发展

棚室机械化有一个利用率的问题,如整地机械,没有必要一户购置一台。对机械配置,应考虑到有下面几个因素:一是机械动力及配套机具的效率有关;二是和棚室集中的规模大小有关;三是和棚室种植的蔬菜倒茬时间有关。因此建议农户实行优化联产,或成立机耕队,几户联合,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考虑农民的经济水平和当地自然条件,要突出当地特色,切忌脱离实际,盲目发展。要通过提高种养业的基础技术的科技含量来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重视、各地农业部门积极行动,大力宣传、引导推广先进、适用的设施农业新技术,拓展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及时发布有关信息。促使设施装备进行完善和加强,提高技术水平,增加科技含量,这样就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有利于设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实行优化联产,加大宣传指导

棚室机械化有一个利用率的问题,如整地机械,没有必要一户购置一台。对机械配置,应考虑到有下面几个因素:一是机械动力及配套机具的效率有关;二是和棚室集中的规模大小有关;三是和棚室种植的蔬菜倒茬时间有关。因此建议实行优化联产,或成立机耕队,几户联合,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跟踪指导要把工作做细、做实,宣传指导要到村、屯、地头和家中,要不厌其烦的宣传,把好机具的功能、投资后的效益、省力省工的好处详细介绍给农户,消除他们的顾虑,提高农户的认识。

4.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

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很大程度上影响设施装备作用的发挥。同时,人员素质的提高更能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所以,要利用各种形式与条件,想方设法提高人员的科技水平,如利用办培训班,如开现场会,举办技术讲座,去先进发达地区考察等形式,来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发挥设施农业的巨大优势与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全面发展。

摘要:概述了我国农业机械产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我国农机市场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历程;市场现状;需求特点农业机械产业是生产农业机械,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农村副业与渔业提供生产和加工装置的产业。它直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装备及生产手段,对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具有关键性作用。 1我国农业机械产业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基本国情是以农业扶持工业,当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70年代,由于实行计划分配,市场基本没有竞争,农机行业是炙手可热的行业;80年代末、90年代末,市场化把一大批农机企业和农机公司推向了市场的边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分配取消,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很多农机企业都随之陷入困境,农机市场开始衰落,农机厂家开始纷纷向其他行业转行。许多企业只有等待或改变,在转型过程中,一批企业成了转型的牺牲品,另一批企业却很幸运地存活下来。 自2002年起我国的年人均GDP已超过1 000美元,按照工业化程序的国际经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转变的全新发展时期,进入到全党全国整体推进全面小康的新阶段,国家财政有能力加大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2004年中央一号档案的贯彻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明确把农机补贴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各地农机补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依据,标志著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的崭新阶段,逐渐向以工补农阶段过渡。 2005年以后国民经济巨集观调控特别是支援农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实,其效应得到了进一步释放,国家支援“三农”的相关政策逐步落实,如购机补贴政策正在落实到位,将进一步促进农机化的发展,机械化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为了提高效益,一些农机户淘汰老机型,进行更新换代。农民收入增长是农机市场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由于粮、棉价格持续高位执行,种植户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农业税的减免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提高了农户对新型农机的购买能力。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机化水平的投入,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较大地 *** 了农机市场的需求,使农机化发展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和支援;在一些区域出现了对农民购买农机放宽银行贷款限制的政策,对整个农机市场的持续走强起到了推动作用,农机化工作步入健康发展快车道。 我国农机工业经过5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拖拉机、内燃机、耕作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排灌机械、运输机械、牧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半机械化农具、拖内配件等13个小行业,能生产16个大类、3 200多种产品的完整工业体系,农机工业整机产值在2005年突破了1 000亿元大关。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巨大变化,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机械主导产品有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联合收割机、农用水泵、配套农具等。 2我国农机市场的现状 2.1有效供给不足,产品适应性不强 面对市场的变化,少数农机企业开始运用差别营销策略和集中营销策略,实施名牌战略,占领有效细分后的目标市场,对农机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做一些初步研究。目前,市场上的农机供应存在或多或少的情况:低质低价农机多,新潮名称农机多,传统小农机多,杂牌农机多,高科技农机少,实用耐用农机少,正品名牌少,价效比高的农机少;农机市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现有产品不对路,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不是农民不愿购买某些农机产品,而是农民不喜欢某些产品。因此,供求脱节也是造成前几年农机市场的疲软原因之一。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对有关农机知识的了解,对假冒伪劣农机的识别水平低。与此同时,农村市场假货横行,部分农民因害怕上当受骗而放弃购买,也严重影响了名优农机产品在农村市场上的销售。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农民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抑制了农机市场的发展。 2.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实际购买力有限 农民收入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占很大比重,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和价格问题,使收入呈现不稳定状态。另外,受下岗职工二次就业、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等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农民收入增幅相对不大。而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各种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费用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5%的比例。另外,农民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增强,对消费持十分谨慎的态度。种种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机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2.3市场资讯不充分 市场资讯不灵,一是影响农民的生产,由于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因此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使收入减少[1-2]。二是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不少地区农民反映,由于不太了解农机市场资讯,常常不知道买什么农机好,怎么买,如何用。条件好的农村也只是依靠电视了解一些市场资讯,消费观念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一些农民有了钱也不知道如何投资。 2.4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村商品组织体系上,形成了国有商业供销系统和农村集体、个体商业并存竞争的局面。在目前个体私人流通企业已成为农机流通经营的主体,个体经销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实力不强,经营分散,服务意识淡薄,则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机市场发育不健全,仍属于初级市场,市场秩序和管理比较混乱,并且农机的行业垄断、地域封锁,地方对外省优质产品进入市场层层设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 2.5售后服务不及时 由于农机市场利润薄、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差、通讯设施落后,造成了农机企业在售后服务、维修方面的被动。农机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增加了农民消费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机械的心理负担。而且由于有些企业认为农民对服务意识的要求不强烈,而有意怠慢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上主要是巨集观现状的分析,单个企业无法根本改变它,但必须研究它,正视它,并从各方面去适应它。 3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3.1潜力巨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耕地面积1亿hm2;相对农业发达国家来说,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如南方水稻的机收比例到 2005 年才达到 20%。据中国消费者协会 2004 年调查预测,在农机市场中仅水稻和玉米收割机今后几年将增长8~10倍。随着农村产业化程序的加快,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将成为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消费热点。 3.2分散性 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的分散,我国农村分布广、居住散,难以形成城市那样的人口和需求集中;另一方面是购买力的分散,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户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同时,广大居民消费的范围也比城市居民广,也造成了购买力的分散。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决定了企业在营销网路的构建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要大大的加强[3]。 3.3差异性 差异性是农村市场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地区间购买力水平的差异,富裕地区、发展地区与贫困地区,在需求的质和量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二是地区间消费环境的差异,除了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外,更主要表现在我国平原、山区、丘陵、高原、草地、沙漠、江、河、湖、海,造成不同地形的地区即便对同一农机产品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三是同一地区内不同农户之间的购买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加大,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与尚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对农机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农村市场不能等量齐观。这要求农机企业在开拓市场时,首先要选准目标市场,同时在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幻想以一种产品“包打天下”是不现实的。 3.4层次性 农村市场的层次性,一是指我国沿海、中部与西部地区消费的梯度性,即产品消费基本具有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步辐射的趋势,农机产品的消费也有这种特性。二是农民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在重要商品需求方面,农民选购的次序大致为:首先是生产需要,如化肥、农药、种子、农用薄膜、农用机具等;其次是建房需要,如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然后才考虑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农民消费观念、心理的差别,有的地区农民重物质需要,轻文化、服务需要,重积累、轻消费,有的地区则不同。 3.5示范性 农村居民具有浓厚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同时农村居住特点使得邻里、亲朋之间经常走户串门,资讯非常开放,且口头传播是资讯传播的主要方式。某家买了好农机,很快就能为其他家所知道,并能带动一大批,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营销角度看,利用这种示范性是很好的策略。 3.6功能性 我国农机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4]。如要求农业机械的实用性、耐用性远胜于鲜艳美观、个性展示。这种功能性特点对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价廉。在保障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价格越低越好;基本功能相同的产品,农民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价低产品。二是实用。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并适应农村的消费环境,而对产品形式要求不高。三是简便。要求产品实现其基本功能,而勿需过多的奢侈功能。以联合收割机为例,基本只要能收割干净就可,而对其他附加功能则大可省略。简便的另一个要求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学易修,操作修理越复杂的农机产品在农村越不受欢迎。 4参考文献 [1] 傅东兴,陈斌.目前我国农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3***:4-5. [2] 李雄川.我国农机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J].农机市场,2003***5***:23-25. [3] 赵亚玲.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特点分析[J].科技资讯,2010***3***:383,341. [4] 张显辉,王国义.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特点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6***:196.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