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激烈的竞争,我国农业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国外国内两种资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尽可能地选择错位竞争战略,克服我国农业成本价格竞争劣势。
二是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在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转型升级、渔业养殖布局结构调整、拓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渠道、种植业布局结构调整的同时,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
三是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
四是要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是基础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难题,都需要财政的有力支持。
五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科学地利用农业稀缺资源和有效地配置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另外,要拓宽流通渠道,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
农业领域的供给侧问题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第一,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避免土地掠夺式经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使他们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者离开农业、农村;为农民工到城镇就业提供新的资金来源,从而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动力。
第二,农业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动,能够减轻国内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压力,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次结构调整的主体是近年来新型经营主体,即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是商品农产品供给的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而结构调整的任务也隐含着进一步促进这些主体的发展,提高其发展的质量,这也是结构调整的内涵之一——农业生产的主体结构,即通过主体结构的改变推动供给结构的改变。
第三,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根据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要确保稻谷、小麦等口粮的生产,既要保耕地,又要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给包括粮食最低保护价格的改革以及现有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近年来,粮食领域出现了“三量齐增”的现象,即产量增、进口量增、储存量增,这是由于最低保护价政策和收储政策相互交织而导致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没有正确运用这两个政策工具的结果。因此,让粮食价格回归市场和让粮食储备回归市场是这次改革的中心任务。
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处理好抓生产与保生态的关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调结构与稳粮食的关系,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
处理好稳产量与强产能的关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保障有效供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
把去库存、补短板有机结合起来,依靠科技进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深化农业农村领域的关键性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新空间。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农业科技跟发达国家差距巨大,这将刺激我国农业科技快速发展。同时,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投资,也可以弥补我国投资的不足。而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成为家电、汽车等商品的巨大潜在消费市场。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积极稳妥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有助于缓解因收储价格高于市场出清价格所形成的储备粮高库存压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加快土地流通。
有助于增加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加快实现精准扶贫工作提出的目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义:
就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