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保三农服务点

2023-08-22 17:46:59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三农”保险是农业保险(农作物保险)、农村保险(农村范围的商业财产保险)和农民保险(农民人身保险)的总称。

三农保险:

指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使我国保险业更好的服务于“三农”,主要发展农业保险、县域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

·(跪求)陕西省渭南市变化文章?创卫的口号?

陕西公安厅副厅长,三农专家 陈里。爱民,亲民,接地气的官员。

一直关注农民工,还请农民工吃饭,关注三农问题。

管理学博士、硕导。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陕西省党校客座教授、陕西省法学会副会长。

主要关注民生、三农、社会管理创新等话题。

2012年5月30日,陈里在其个人实名认证微博上,公布了自己手机号码,表示“希望大家多支持监督”。

2012年10月2日,面对陕西华山在当夜突发舆情,陈里彻夜不眠,微博直播游客疏散。2012.12.10,陈里微博上演生死接力,2小时挽救轻生母子。陈里获人民网十大个人微博第一名。陈里建议为农民工做十件实事:为农民工制社保医疗“一卡通”。

2012中华儿女年度人物。

思想革命创造神奇—六大变化看今日渭南

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坚持从农业大市、工业小市、城镇弱市、财政穷市的基本市情出发,确立并深入推进“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优化环境为关键、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保证”的四项工作格局,提出并狠抓农民增收、子女入学、看病就医“三件大事”和贫困村及贫困户、下岗失业职工、失地农民、教师工资拖欠、残疾人“五本账”的落实,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50亿元,比2002年增加153亿元,增长了近一倍;财税总收入50亿元左右,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比2002年均翻了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51元,比2002年增加2107元,增长39.4%;农民人均纯收入2043元,比2002年增加465元,增长29.5%。4年来,渭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思想从小农经济的桎梏中获得解放

渭南是一个农业大市,农耕文化里的小农意识长期困扰着渭南的发展,使渭南难以摆脱传统的束缚。新一届的领导班子上任后,以大视野、大魄力塑造新渭南。连续四年来,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更新干部群众的观念。市委要求全市上下决不能低估计划经济体制惯性、小农经济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残余的影响,一定要把解放思想作为一项十分突出的、急迫的、长期的任务来抓,一定要有超越自我的境界和大胆创新的勇气,一定要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大格局中谋求渭南的跨越式发展。一定要真抓实干、多干少说、只干不说,把解放思想落实在抢抓机遇和具体工作上。通过招商引资,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渭南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尊重客商、善待企业家,爱护环境成为自觉意识和一种时尚。全市上下居安思危、开拓进取的意识愈来愈强,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氛围愈来愈浓。企业家的成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客商对渭南的投资环境满意率达到了80%以上。

全市崛起14个新型产业园区

几年来,渭南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主要抓手,把支持产业园区发展作为重要载体,把治理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调动和整合各种行政和社会资源,把项目建设变成全市上下的共同行动。四年多来,全市共引进各类招商引资项目700多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5亿元,年均增长21.9%,是建市以来投资最多的时期。三年多来,全市工业高速发展,规模扩大,骨干增多,效益提高,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为地方提供的财税收入增长了9倍,能源、化工、冶金、医药、建材等十大支柱性产业初步形成。在高新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全市新建起渭北产业园、澄城工业园、韩城龙门生态工业园、华山旅游产业园等14个产业园区,园区经济蓬勃兴起,已入驻企业437家,产值占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2002年翻了一番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6.6%提高到46%。全市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55%。

农民收入3年增加了450元

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渭南市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加强“三农”工作,农业结构调整出现新变化。以苹果、梨、枣和时令水果为主的果品面积发展到145万亩,以大棚瓜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到46万亩,果、菜、畜三大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0亿元左右,果汁加工能力达到21万吨,果品储藏能力达到51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加16万吨和36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绿色果品生产基地、果品冷藏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浓缩果汁加工基地。坚持以销促农、以销强农,扶持壮大涉农企业,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化解了农产品卖难,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坚持以点带面、注重示范,在全市重点抓了212个示范村,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连续四年开展了“市县乡万名干部包千村”帮扶活动,累计投入近3亿元,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突出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突破80万人,较2002年增加60万人,农民人均务工收入930多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一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一系列扶贫帮困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大大改善,农民收入从2004年开始扭转徘徊局面,到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3元,比2003年增加了450多元。另外,全市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力度,投资10多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500公里,解决了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基本消灭了“无电村”,有线电视乡镇覆盖率达到100%,网络延伸到95%的行政村。一句话:渭南农村的形势越来越好。

渭南的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

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发展。渭南的城市化水平这些年也得到不断提高,实现了渭南中心城市建设的历史性突破。他们坚持把高新区作为中心城市扩张的“龙头”,出台了加快高新区发展的《决定》,赋予高新区最好的体制、政策、用人机制和领导机制,使高新区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四年来,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00多亿元,是渭南有史以来投入最多的时期。投资10多亿元建成了“两桥两路”(关中环线渭河大桥、渭蒲公路渭河大桥、渭清路城区段、乐天大街中段),城区“经十纬七”和高新区“三纵三横”道路框架基本形成。特别是开展争创省级卫生城市以来,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却似沧海桑田,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似乎都发生了改变,变得干净、变得卫生、变得文明、变得洋气,变得连渭南人都生出了陌生感,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各县市的城镇建设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35%,比2002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群众利益受到空前重视

渭南市高度重视做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增加收入、子女教育、看病就医“三件大事”和贫困户、下岗失业职工、失地农民、教师工资陈欠、残疾人“五本账”工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6%,比2002年增加了9个百分点,高考上线人数从2002年的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5万多人;新组建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和渭南技术学院,全市各类职业学校达到277所,在校人数11.3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一半以上,就业率达95%以上,“渭南技工”成为全国品牌。9个县市区403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改造了154所乡镇卫生院,建成了12个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11个县市传染病区,对常见病、常用药实行最高限价,使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初步建立起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5.7万农村困难群众享受低保,4.5万名下岗职工享受基本生活保障,10万城市低保人口实现应保尽保,4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城市低保得到全面落实。

信访案件越来越少

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积极应对各种大事难事和突发事件的考验,接连打赢了抗洪救灾、灾后重建、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等几场硬仗。2003年和2005年,面对渭河历史最高水位的“03.8”和“05.10”特大洪灾,他们紧紧依靠和发动群众,充分发挥驻渭部队和武警官兵的作用,果断采取一系列措施,夺取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在抗洪救灾中积累的经验和激发的精神,已成为渭南宝贵的精神财富。建立健全了各级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包联区域、包案下访和后备干部到信访局挂职锻炼等制度,持续开展市县乡党政领导公开大接访和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妥善处置了一大批群众信访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全市信访案件总量、上访人数四年间下降40%以上。大力开展“平安渭南”创建活动,时刻紧抓安全生产不放松,保持了全市社会政治稳定。(王忠杰 卢萌组稿)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