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义务兵三大补助

2023-08-22 17:34:46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第一类:农村退伍军人养老补助。凡年满60周岁的退伍军人,每个月都可以领取养老补助。国家开设针对退伍军人的养老账户,退伍军人缴纳的养老保险年数,将从军年数计算在养老保险缴纳的年份,在领取时,依据当地年度养老金发放的相关标准。

第二类:农村退伍军人老年补贴。根据财政部的相关政策,将采取往年的标准发放补贴,按照规定,凡之后退伍的农村军人,按照实际服役年数,以10元为基础,每增加一年就在此基础上累加10元的方式,服役3年的,在年满60周岁以后,每个月都可以领取到30元的农村退伍军人晚年糊口补贴。据了解目前,确实对退伍军人开始进行登记,退伍军人带身份证、户口本和退伍证的复印件到社区进行登记就可以。

农村老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有那些?

农村老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具体情况如下:伤残人员(残疾军人、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民兵民工)残疾抚恤金标准、“三属”(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定期抚恤金标准、“三红”(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生活补助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提高10%;在乡老复员军人生活补助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每人每年提高1200元,烈士老年子女生活补助标准由现行每人每月390元提高至440元,以上提标经费由中央财政承担;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生活补助标准由现行每人每月500元提高至550元、

总结参战参试退役军人生活补助标准由现行每人每月550元提高至600元,农村籍老义务兵每服一年义务兵役每月增加补助5元,达到每月35元。以上提标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承担。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六十条义务兵退出现役,按照国家规定发给退役金,由安置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接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给经济补助。义务兵退出现役,安置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其免费参加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推荐就业。

张联棻:袁世凯小站练兵与北洋六镇

1948年6月,华野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出其不意地攻占了时为河南首府的开封,由此拉开了豫东会战的序幕。拿下开封以后,粟裕又指挥部队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战役,一举歼灭了国军中将司令区寿年的第七兵团及整编51师,并生擒了区寿年和51师师长沈澄年。

有意思的是,区寿年在被我军俘虏以后,他还略带嚣张地对俘虏他的解放军战士说道:“ 带我去见老朋友粟裕! ”然而,我军战士不认识他,见他被俘了还如此嚣张,一时气不过,便狠狠揍了他一顿。

不得不说,昔日高高在上的一位国军中将,却被我军一个小战士胖揍,这传出去多少有些喜感。

那么,区寿年与粟裕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在被我军俘虏后,他的结局又如何呢?

本期文章,带您了解。

区寿年,广东罗定人,1902年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世家中。虽然祖上有光,可区寿年却是实打实的农民出身,只受过几年私塾教育。

不过,出身平平的区寿年,却有一个好舅舅。他的这个舅舅就是大名鼎鼎的蔡廷锴。

蔡廷锴也是穷苦出生,但他从小就胸怀大志,特别崇拜《三国演义》中的赵子龙,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和赵子龙一样拯救江山社稷。

1910年,18岁的蔡廷锴瞒着家人偷偷跑出去参了军,几经辗转后,于1918年到了李耀汉的肇军当了排长。次年肇军解散,蔡廷锴被自己所在的护国军选为了人才培养,得以进入护国第二军陆军讲武堂学习。

通过培训,蔡廷锴毕业后进入了粤军,并当上了粤军第一师第三营第十一连连长。这时,区寿年也参军沾光,谋得了舅舅所在连队的一个文书职位。

对于自己这个外甥,蔡廷锴也是极尽关怀,不仅把他送去学习,还教他军事有关的经验。后来蔡廷锴在北伐中节节高升,区寿年的职位也跟着水涨船高,舅舅当营长,他就当连长;舅舅当了团长,他就顶上营长。

1927年7月,蔡廷锴的11军24师被交付给叶挺指挥。而一个月后,这支部队便被叶挺拉去参加了南昌起义。当时蔡廷锴是本不愿参加南昌起义的,可是形势所逼,老蒋也确实太不仗义,他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跟着叶挺参加起义。既然蔡廷锴下了决定,那么区寿年自然是唯命是从,也跟着舅舅留了下来。

当时区寿年经常跟着舅舅出入起义前敌委员会,而粟裕正好担任了前委会的警卫班长。一来二去,他与粟裕倒是熟络了起来,两人还曾在一个战壕里与敌人作过战,彼此多少有些交集。

只不过,南昌起义失败以后,蔡廷锴认为革命军前途渺茫,便在转移的过程中与中共分道扬镳了。之后他带着部队回到了粤军,还于1928年奉命调往海南岛,负责对琼崖红军进行“围剿”。

就这样,区寿年与粟裕经历了短暂的交集,随即便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但他绝不会料到,自己和舅舅看不起的这支队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超越他们,而自己也会沦为粟裕这位“老朋友”得阶下囚。

蔡廷锴与区寿年真正得到蒋介石的重视,还是在粤桂战争和中原大战以后。由于助蒋作战有功,蔡廷锴与蒋光鼐的两个师合编为了19路军,由蒋光鼐担任总指挥,蔡出任军长。几个月后,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十九路军,蔡廷锴再度晋升为副总指挥。

蔡廷锴擢升后,区寿年也受到蒋介石的提拔,担任了十九路军78师师长。1931年,蒋介石遣大军围攻中共中央苏区,十九路军也在其中,由蔡廷锴亲自率军进入江西。

十九路军先后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二、三次“围剿”,在红军的第三次反“围剿”中,重点包围进攻了十九路军,结果双方两败俱伤,蔡廷锴所部险些被红军包围。但蔡也是个实打实靠自己打出来的将军,危急时刻他临危不惧,亲自带领手枪营对红军发动突袭,最终打退了红军的进攻。

与红军的此次交战,让蔡廷锴心理很不是滋味,他不明白为什么国难当头,蒋委员长却还要坚持打自己人。听了舅舅的“牢骚”以后,区寿年大为认同,他还劝说蔡廷锴申请回沪,不要再与红军为敌。于是,第三次“围剿”结束以后,蔡廷锴就申请回到上海,结果很快就受到上级批准,回沪负责京沪沿线的警卫工作。

1931年11月,由于日军在鲸吞了我东北以后受到了国际 社会 的谴责,为了转移矛盾,狡猾的日军试图在上海这座大都市制造事端,以此来减轻他们在东北受到的舆论压力。而考虑到蒋政府的妥协性,日军直接向蒋介石发了通牒,要求驻守在上海的十九路军后退15公里,以方便日军“完成任务”。

就是这么一个有失国格的无理要求,蒋介石居然答应了,他让何应钦向十九路军传达了命令,要求其“限期贯彻”。但是,这个命令传到十九路军后,蔡廷锴和蒋光鼐却都果断拒绝了,他们反复申明: 上海是中国领土,十九路军是中国连队,有权保卫上海。如果日军胆敢来犯,我军决心迎头痛击

结果,怒不可遏的日军于1932年1月28日悍然对上海发起进攻,蒋光鼐和蔡廷锴当即组织十九路军抵抗。这次事件,史称“一二八事变”,又叫“淞沪抗战”,堪称是我国十四年抗战的起点之一。

在十九路军的所有部队中,以区寿年的78师打得最为坚决,在区寿年的有效指挥下,78师死守阵地长达33天,彻底打破了日军的计划。要知道,日军在发动事变时,曾放言要在四个小时内拿下区寿年的阵地,结果却被现实狠狠打了脸。

其实在淞沪抗战爆发之前,蔡廷锴就对自己这个外甥有过试探,他曾这样问道:“ 中央决定对日和谈退让,如果不听话就要换防,怎么办? ”结果,听到中央妥协后,区寿年想都没想就义愤填膺地说道:“ 如果真的要撤退,宁可不再做军人,回家种红薯好了!

如此看来,区寿年不失为一个有血性的汉子,他分得清命令和国家大义孰轻孰重,而这也是蔡廷锴所希望得到的结果。

最终在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抵抗以后,中日双方在国际联盟的调节下停战,双方于1932年5月签订了停战协议,但其中的条款却让人大跌眼镜。

根据日方要求,中国军队必须撤出上海,转到苏州、昆山一带驻防。这条条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国民政府承认日本在“一二八事变”中取得了胜利!

要知道,十九路军拼死抵抗一个多月,寸土不让,不仅打退了日军数次进攻,迫使日方四度换帅;更是消灭了上万日军,取得了“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巨大成就。可辛辛苦苦拼来的一点点荣誉,却要被一纸不平等合约剥夺,试问这谁能够同意?

但是,这个不平等条款,被国民政府接受了。而影响深远的“一二八事变”,以十九路军撤出上海而告终。

虽然撤出了上海,但蒋光鼐、蔡廷锴还是被人民牢牢记住了,从此在他们的简历上,多了“爱国将领”一行,这也是他们永恒的荣誉。至于区寿年,他的优异表现也得到了人们的赞许,后来他还被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以表彰他的英勇抵抗。

蒋政府之所以不惜以让步的方式尽快与日本达成和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要继续把十九路军放在“剿共”战场上。不得不说,他蒋某人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付起自己人来,倒是坚决不已。幻想一下,如若他能将这份毅力放在抗日上,那么我国初期的抗战事业,是否还会进行得如此艰难?我们不得而知。

总之,再次回到江西后,蔡廷锴算是彻底对蒋介石绝望了,他根本没有心思再与红军作战,所以一到苏区便接连吃了几场败仗。特别是区寿年的78师,在与彭德怀的红三军团遭遇后,直接被穷追猛打,损失了四个营后只得退守永安。

为了十九路军的前途,蔡廷锴在与蒋光鼐商议后决定与中共取得联系,签订停战协议。经过与红军的漫长斗争,区寿年早已意识到和红军作对只能是两败俱伤,因此蔡廷锴的决议一出,他立即就表示了强烈赞同。

在江西待了一阵子后,蔡廷锴觉得耗下去始终不是办法,于是,在与李济深、陈铭枢等著名反蒋人士协定后,蔡决定带领十九路军东进福建,建立一个与南京国民政府对立的新政府。

1933年11月20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正式在福州挂牌成立,史称“福建事变”。蔡廷锴当政的人民政府,不仅宣布废除与外国的不平等条约,更是公开宣布联共反蒋,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蒋介石得知以后,当即调重兵南下福建,准备一举消灭这个“反戈政府”。

蒋介石攻闽期间,区寿年的78师一直是十九路军的主力军,他从闽北一路退到福州,福州失守后,他又继续率部南下泉州寻找蔡廷锴。不过,等到了泉州时,蔡廷锴宣布下野的消息传来,他只好接受蒋军改编,福建事变宣告失败。

虽然福州人民政府昙花一现(仅存在两个月的时间),但却是国民党内部第一次打出了反蒋的旗帜,这让蒋介石忌惮不已。于是,收编十九路军后,他立即撤销了该军番号,并且撤销了排级以上的干部,彻底“消灭”了这支部队。

遭到遣散后,区寿年只好前往香港居住,不久后赴德国留学,专攻军事理论。

1936年,桂系为了扩大影响力,不惜大肆扩军,并且向海内外知名人士发出了邀请。得知消息后,一直在海外游历的蔡廷锴响应号召,回到广西重建了十九路军,而区寿年也在得到消息后从德国归来,担任了重建的78师师长。

他们重建十九路军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依附桂系继续反蒋。

只不过,没过多久,蒋桂两派便和解了,这时十九路军番号再次被撤销,区寿年的78师也变成了桂军第5路军176师。

“七七事变”爆发以后,区寿年奉命率军北上参加淞沪会战,凭借着此前抗击日军的经验,他在会战中表现优异,接连打了好几个漂亮仗。后来国军溃败,他此前的撤退经验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使得其得以带着部队完整地退守浙江。

在之后的抗战历程当中,区寿年相继在李宗仁麾下参加了徐州会战、在白崇禧麾下参加了武汉会战。1938年5月,战绩显赫的区寿年被授国军中将军衔,并于武汉失守前夕随21集团军退守大别山区,任大别山东南分区司令。

区寿年在这段时期的经历可以说是相当丰富的,通过不断的抗日斗争,他已然成为了抗日名将,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在1943年升任26集团军副司令以后,他开始无事可干,于是,他跑到恩施找到了被囚禁于此的老乡兼老首长叶挺,两人天天打麻将度日,过得也算安逸。

直到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图谋发动内战,区寿年才再一次忙碌起来。考虑到区寿年的带兵能力,蒋介石直接让他当了第6绥靖区的副司令员,专门负责黄泛区的驻防和“围剿”工作。

对于区寿年的部队,华野也是一直视为了香饽饽,在一次黄泛区大战中,粟裕差点儿就将其吃掉,可惜黄百韬援助及时,才让其逃过一劫。

1948年6月,国民党将第6绥靖区的部队改编为了第七兵团,由区寿年出任司令,依旧领中将军衔。而随着区寿年走上人生巅峰,他的末日,也一步步向他靠近。

区寿年接手第七兵团司令不久后,我军便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豫东战役。该战役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歼开封守军整编第66师;第二阶段消灭区寿年兵团和整编54师;第三阶段则是给予黄百韬兵团沉痛打击

在解放军进行第一阶段战役的时候,区寿年原本就应该驰援开封的,可是他害怕解放军要围点打援,因此迟迟不敢出兵。结果,孤立无援的66师被我军吞掉,而驻守在睢县和杞县的区寿年兵团紧接着成为了我军的目标。

6月30日,解放军在河南龙王店一带对区寿年兵团实现了分割包围,这时区寿年才反应过来解放军的目标所指。由于错过了正面组织对抗的最佳时机,突围成了第七兵团的最好方式,加之解放军的包围圈尚未完全形成,此时突围尚有一线生机。

可是,区寿年自恃身边还有万余精锐,他觉得固守比突围胜算要高,因此说什么也不肯突围。结果,英勇的解放军活生生将其设置的“铁桶防线”撕开来,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星期就突破了第七兵团的阵地。自知回天乏力后,区寿年便想带着沈澄年驾驶坦克逃跑,却被我军重重围困后被迫开门投降。

区寿年知道华野的指挥官是粟裕,想到自己之前与他的交集,便想着与他见上一面。于是,走出坦克以后,他故作潇洒地对俘虏他的解放军战士说道:“ 带我去见老朋友粟裕! ”还试想着自己报出与粟裕的关系后能得到点优待。

然而,我们的战士本就看不惯国民党军队,加之面前这个俘虏还那么嚣张,这可把小战士气坏了。怒火上来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对着区寿年便是一顿拳脚招呼,打得老区满脸懵逼。

好在有其他战士意识到区寿年不简单,赶紧将他送到了华野指挥部,请粟副司令员斟酌处理。粟裕倒是一眼就认出了这位老伙计,看到其窘态后,他不仅暗暗好笑,赶紧尽地主之谊请老区吃一顿赔罪。

几句寒暄后,粟裕便试探性地问区寿年,对战局有什么看法?对此区寿年倒也不含糊,一番慷慨分析后,又对粟裕说道:“ 见好就收,莫要贪心!

区寿年也的确是个人物,他看出自己的几万人根本就满足不了粟裕的胃口,但国军主力又岂如自己的杂牌一样,因此他才对粟裕如此劝告。不过,粟裕哪里听得进去,他只是笑着摇摇头,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

但让区寿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被俘后,华野却接二连三地取得了胜利。从豫东战役,到济南战役,再到淮海战役,一切在他看来不可思议的仗,却都被解放军打赢了。而这也让区寿年意识到,粟裕的能力绝不是自己能想象的,解放军的实力,也绝不是自己所了解的。

也正是因为见证了解放军的一场场胜利,区寿年开始对中共心悦诚服。而后在被我军俘虏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积极接受我军的改造,并于1950年成功出狱。

不得不说,区寿年仅仅两年就得以出狱,实在令人有些意外。

一般而言,像区寿年这样的国军高级将领,再怎么也应该被关到1959年首次特赦(如杜聿明、王耀武等人)。可为何唯独他只被关了两年呢?

首先,他在狱中的积极表现自然是一方面。再者,区寿年并非出自蒋介石的嫡系,加之他没有对红军和解放军造成给太多威胁,这都为他减刑不少。另外,他的抗日名将身份也得以将功赎罪。最后,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有个好舅舅。

我们在上文就提到过,区寿年在军界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飞速的发展,离不开蔡廷锴的提携。而他的这位舅舅在其被俘入狱后,再一次拉了他一把。

反蒋运动失败以后,蔡廷锴就一直在海外揭示蒋政府的丑陋面目,之后他更是在香港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因此,蔡廷锴先生一直都是我党的统战目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更是出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因此,看在蔡廷锴先生的份上,中央才会削减区寿年的刑期,使得其几乎成为了第一个被我党特赦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而获得特赦以后,区寿年便回到了广州,之后一直担任政协委员等职,为广州的民主建设提供了不少建议。

最终,区寿年与1957在广州不幸病逝,享年55岁。

纵观区寿年的一生,他可谓是蔡廷锴的忠实追随者,他将自己的半生岁月都放在了与舅舅一起追寻真理上,虽然犯过不少错误,可终归功大于过,值得人民的敬仰。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区寿年或许并不能排上号,可他还是尽自己所能在 历史 上书写,并且用尽全力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这不得不令人敬佩。

北洋军是我国最早的新式陆军,同时也是以后袁世凯赖以窃国称帝和北洋军阀夺取政权、进行内战的资本,关系我国近代 历史 ,非常重要。我早年曾在北洋军服务,了解一些北洋军的情况,但很不全面,现将我和姜文熙老先生 (字体仁,上海人,马厂练兵时曾任军医总办) 共同回忆的北洋军最初建立时的情况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袁世凯的出身

在叙述北洋军建立的 历史 前,首先介绍一下当时主持建军人袁世凯的出身简历。

袁世凯是河南省项城县人。他叔祖袁甲三 (字午桥,河南人,晚清重臣,因镇压太平军、捻军有功而得到清廷嘉奖) ,是前清的漕运总督;伯父袁宝绪,是前清的天津海关道。他父亲袁宝庆,是前清的江南道员。袁世凯以世家子弟应试陈州,考列了前十名,不幸被主试官摈出。袁世凯气愤已极,另找门路,向亲戚刘延年凑集路费,投奔到天津他伯父袁宝绪那里,并通过他伯父的关系,谒见了直隶总督李鸿章 (字渐甫、子黻,安徽人,晚清重臣,淮军及北洋水师创始人与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 。李鸿章看他一表人才,大加赏识,正想重用他,认为他的功名前途将远远超过袁保绪之上。袁保绪以袁世凯年纪很轻,又刚从家里出来,恐怕误事,不让李鸿章派他事情,袁世凯在天津文不能成,又想就武,因此去到朝鲜,找他世交前辈驻朝鲜军事总统吴长庆 (字筱轩,安徽人,淮军将领) 。吴长庆以袁世凯青年有为,劝他入幕,随名流张謇 (字季直,江苏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和周家禄 (字彦升,江苏人,清末优贡,中国近代诗人,文史学家) 从业学习,袁世凯就留下入幕了。

袁世凯想到自己没有科名,前途希望很小,就求助于他伯父的好友周馥 (字玉山,安徽人,淮军重要成员,洋务运动后期实际上的操盘手) ,由周馥出钱替他捐个同知的官衔,在吴长庆那里担任了营务处 (负责军营行政) 的职位,随吴长庆驻在朝鲜。

袁世凯在朝鲜奉令领兵查衔,遇到违犯军纪的官兵,毫不留情,按军法执行,因此,他很得吴长庆的信任。

朝鲜东学党之乱起 (由东学道领袖全琫准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驻朝鲜商务委员陈某遇险,由一人持枪护送出来,此人即唐绍仪。袁世凯与唐绍仪 (字少川,广东人,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相识后,互相爱慕,两人感情极为融洽,结为盟友,彼此帮助,共求上进。后来袁世凯接任驻朝鲜商务委员,以唐绍仪任帮办。

甲午年间,中日战争爆发,袁世凯电请李鸿章派兵入朝鲜,由唐绍仪代理驻朝鲜的商务委员。袁世凯亲回京师,面报军情。

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退居北京贤良寺,袁世凯也没有回朝鲜去,而是在北京闲住下来,因为听说日本人有害他的消息。

袁世凯虽在北京闲住,但并不甘寂寞,他经常外出活动,接近名流,曾拜那是权要庆亲王奕劻 (晚清宗室重臣,铁帽子王) 为师,又经翰林张孝谦的介绍,得识康有为 (字广厦,广东人,晚清改良派代表人物)

袁世凯在北京活动的结果,弄到了一个浙江温处道的官职,他正要走马上任时,忽被直隶总督王文韶 (字夔石,浙江人,晚清重臣) 留下。因此,袁世凯没有到浙江就任,而是在小站主持练兵,所练之兵便是北洋军的前身——新建陆军。

小站练兵

袁世凯奉令在小站练兵后,即在小站新农镇(原为旧淮军周武壮部屯田之地)成立新建陆军总部。

总部下设有:

其营制分左右两翼,左、右翼长两人。左翼步兵二营、炮兵一营;右翼步兵三营、骑兵一营,共七营。每营统带一人,帮带一人。步、骑每营四队,炮三队,每队队官一人;又工程一营,管带一人、帮带一人,每队队官一人。

此外,另设有粮饷局、军械局、转运局、洋务局。

北洋六镇

袁世凯兼北洋大臣 (管理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 时,曾在北京设练兵处,编成六镇部队。因为天津条约规定在天津二十里以内驻兵不得超过三百人,所以只好在马厂练兵。他将旧军改编为巡警队和守路兵,并加以训练,以为维护天津市区及京榆铁路治安之用。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袁世凯由山东巡抚调升直隶总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袁世凯奏: “委武卫右军营务处候选道王英楷、王士珍等,分赴正定、大名、广平。赵州、深州、冀州各属,会同各该地方官按属均派精选壮丁六千人,分领训练,兵必合格,人必土著,按名注册,由地方官备案,以便稽考。” 成军后名曰“新练军”。五月又奏报北洋创练常备军情形,称:“现已挑选各属壮丁为常备兵。拟先创练常备军一镇,计步队十二营、炮队二营、马队四营、工程一营、辎重一营。俟饷项稍裕,再添练两镇四协,共一万九千一百二十人。”

此项常备军(即新练军)在保定东关外训练,分左右两翼,各设翼长一人。每翼步队六营,共十二营。又炮队二营、马队四营、工程一营、辎重一营。每营设营长一人。兹将各翼各营长官姓名列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袁世凯奏称:“现在省垣设军政司,其中区分三处,每处隶以各股,一曰兵备处,一曰参谋处,一曰教练处。军政司督办暂由臣兼摄。兵备处查有军机处记名留直补用道刘永庆,堪以委充总办。参谋处查有留直补用知府段祺瑞,堪委令总办。教练处查有分省补用知府冯国璋,堪以委令总办。其余亦皆人有专职,事有定程。”

以上三处总办,均系奏派。此外,又设有营务处、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

练兵处成立,北洋军政司改为督练公所,王士珍调督练公所总参议。光绪末年(1908年),王英楷、田文烈相继为总参谋。其后,各省均设督练公所(督练公所的参议尚有唐在礼、金榜平、袁克定等人,已记忆不全)。

北洋六镇系先后改编成立的,兹将成立经过及官长姓名烈下:

第一镇(近畿陆军),驻北京一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二月上谕:“现在八旗挑选兵丁,着先派三千人交袁世凯认真训练。”袁世凯奏请派内阁中学士铁良 (字宝臣,穆尔察氏,清末宗社党主要成员之一,曾与袁世凯争夺北洋军权) 为京旗练兵翼长,又奏请将此项旗兵命名为“京旗常备军”。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第一镇成立。

第二镇(直隶陆军,即新练军),驻直隶永平府暨附近山海关一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袁世凯奏:在正定各属,挑选土著壮丁八千人,分左右翼,各六营,又炮马队各三营,名新练军;左翼翼长王士珍,右翼翼长王英楷。是年五月,袁世凯奏:“按照新订营制饷章,创练常备军一镇,俟今秋明春,饷项稍裕,添练一镇,合一军,名为第二镇。”

第三镇(近畿陆军),驻保定府暨奉天锦州府一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调至奉天及长春、昌图一带,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开回北京。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一月,陆军部奏:“陆军第三镇系于光绪年间,当局外中立之时仓促成军,无暇招募土著,因于直隶省外,在山东、河南、安徽等省招募。”

第四镇,驻天津府附近之马厂、小站一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袁世凯奏:“现将留京各营,改编陆军第四镇,分驻南苑一带,此军系抽调各镇营编成(如马队一营从第三镇调来)。”

第五镇(近畿陆军),即武卫右军先锋队,驻山东济南府及潍县一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袁世凯奏:查山东省现有各营,先分别裁调二十营,仿照武卫前左各军营制,拟练成新兵二十营。奉上谕:“此项军队,着即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练兵处奏:查山东有武卫右军先锋队二十营,系臣袁世凯抚东时编练,拟将该军抽六七成,照新章编练成镇,编成后,名为第五镇。

第六镇(新建陆军、由武卫右军、南洋自强军组成),驻京师宿卫宫门,并分扎南苑和海滨一带,后移驻保定。辛亥革命,吴禄贞率第十二协至石家庄,其十一协则编为二十一混成协,由李纯率领赴汉口作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练兵处奏:京畿一带,曾调有武卫军分扎巡防,并有该军千人宿卫宫禁。拟将该军调集南苑屯扎,并以南洋自强军两千数百人照新章并编一镇。袁世凯奏:查江南自强军马步炮队共十一营,自调防畿辅,经练兵处于上年十二月间奏准该军二千数百人,又以武卫右军七千余人,改编北洋六镇,已于三十一年二月初一日编定,编成后,名为第六镇。

同类最新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