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以及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的决策,这是强农富农之本,这是实现现代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现代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现阶段提出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经历了30多年追求数量增长的温饱型农业,又经历了10多年优化布局提高品质的数量与质量并重两个阶段,如今进入到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带头作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功能的新阶段,这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是新农村及和谐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核心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农村二、三产业,把农业、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从而形成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富裕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第三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环节。现代农业是由现代种养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三大体系组成,农产品加工业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通过加工业的带动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效益链和就业链,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打通一、二、三产业,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第四是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重要手段。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占农业比重每增加0.1个百分点,就可带动230万人就业,农民人均增收193元;第五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700美元,饮食和生活需求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和个性化等新特点,要求农产品加工业与之适应,并起到引导与刺激消费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根据“十一五”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关规划,到2010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将达到60%,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二次以上加工的产品占其产量的比例)将达到40%以上。
与上述目标和任务相对应,规划还提出,到201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关键装备国产化率要达到60%以上,总体技术与装备水平达到21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且部分领域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十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装备研究与开发有了稳步提高,但农产品加工装备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目前世界农产品加工装备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实现上述目标,应将技术创新作为实现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跨越的重要手段。
优质绿色品牌大米深加工
项目简介:该项目是与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合作开发,经过几年实践,已形成适合生态优质水稻生产的集成配套技术,被承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定为A.AA级生态稻。以隆泉米业公司为龙头的公司加农户、带基地、联市场的龙型经济初具规模,该产品销往京、津、唐、石家庄、承德等大中型旅游城市,占领较大的消费市场,销售前景广阔。
项目优势:(1)资源优势:隆化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水质优良,生长出米质优,适口性强的生态绿色大米,年产优质稻谷1.3亿公斤,原料有保证。(2)品牌优势:近几年来与农业部注册的“爱比美”生态米标志使用权的隆泉牌生态米,已占领了京、津、唐、石家庄、上海等地。(3)技术优势:隆化的水稻生产从技术产量、质量均达到了领先水平。
项目负责:河北承德隆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21000吨/年玉米胚芽深加工
项目简介:该项目以庆安信同维酒精制造有限公司生产酒精的副产品玉米胚芽为原料,生产加工玉米色拉油。项目建成后,年可加工玉米胚芽21000吨,年产系列玉米胚芽油6500吨,副产品油脚640吨、饼粕13200吨。
玉米油是一种良好的食用油,玉米胚芽油金色透明,清香扑鼻,它可以保持蔬菜和食品的色泽、香味、又不失其营养价值。并且玉米油的脂肪酸中,不饱和酸占90%,几乎全是油酸和亚油酸,亚油酸占油脂总量的50%左右。亚油酸能减少血管中的胆固醇沉积,降低血压,增加人体肌肉和心脏、血管系统的机能,防止动脉硬化,减少心脏病的发病率。
项目负责:
项目进展:中期阶段。
意义:玉米油中含谷固醇和磷脂,营养价值高,经常食用可以延缓细胞衰老,对人防止衰老有功效。
果品加工及产业化技术
技术简介:(1)在充分吸收了国际先进葡萄酒生产技术后,选用天津汉沽产地玫瑰香葡萄品种、蓟县产区赤霞珠、美乐葡萄品种而生产出的具有天津地域特点及王朝典型风格的全汁葡萄酒,充分展示了地域特性,王朝品牌成为全国驰名商标。(2)该项目研究提出了酒用葡萄“微型节能冷库”保鲜技术体系,使保鲜期达4~5个月,具有简易、实用、造价低等特点。
技术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技术负责:天津科技大学。
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技术
技术简介:该技术为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确定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引进筛选出8个抗病品种,研制出两种无公害栽培新技术;筛选出多种生物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杀菌剂、杀虫剂,并成功配制了两种复配杀菌剂;筛选出两种生物有机肥;制定出8项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完成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种植5385亩;进行了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检测,产品符合要求。
技术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技术负责: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意义:该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成果达到省内领先水平,适宜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推广应用。
蜂产品深加工技术
技术简介:该项目以我国产蜂产品为原料,在对蜂胶物理性质和活性成分检测的基础上,优化出蜂胶提取工艺;利用乳化技术和食品制造技术,对蜂胶速溶粉、蜂胶无醇口服液、蜂胶胶囊粉工艺进行研究,得出了有应用价值的工艺参数,为蜂产品中试提供了依据。根据自由基生物医学的理论,研究了蜂胶的抗氧化作用和抗疲劳作用,发现蜂胶胶囊粉具有显著的抗疲劳作用。
该项目不仅开发了产品,而且对蜂产品的功能作用进行了研究,这对我国蜂产品深加工、蜂产品保健食品的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完成了蜂胶红枣速溶粉、蜂胶胶囊粉的小试工艺研究,得出了完整的工艺参数;完成了符合花粉片的工艺研究;完成了蜂胶胶囊粉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该项目在国内外首次将蜂胶和红枣进行了复配研究,产品集中了二者的优点,克服了蜂胶口感差的问题。
技术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技术负责人:西北大学。
意义:该项目研制的产品均经过了权威部门检测,符合食品质量要求,产品经过企业初步生产,在市场后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淡水鱼深加工技术及产业开发
技术简介:该技术以淡水鱼为原料,采用了独特的工艺路线和配方,研制出青鱼肉粒新产品。该产品在国内有类似食品,但是用海水鱼制成,用淡水鱼制取的此类产品目前在市场上尚未见到,其工艺方法亦不尽相同。
该技术采用先进的工艺方法加工制取了低盐风味青鱼干、鳊鱼干、草鱼干和鲈鱼干,并将这四种产品配制成新型的组合包装。由于盐分不高,口感又较传统咸干产品更为咸美鲜香,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口味上迎合了现代人对食品低盐分、味鲜美的需求,在国内市场有类似的单一产品销售,但基本都是用传统的腌制加工方式。
技术进展:初期阶段。
技术负责:江苏无锡市甘露水有限公司。
意义:该技术工艺方法先进,配方独特,在国内属首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出口速冻牛蒡加工新工艺
技术简介:山药是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山药中含有一种蛋白质占47.6%,多糖占52%的粘液质,其营养价值极高。
该技术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传统的农产品速冻加工领域一直延续用加热的方法来杀菌,纯化酶的活性,而加热的过程中粘液质遭到破坏,商品价值降低,产品不能被消费者接受。速冻山药粒产品表面积大极易氧化变色,本技术利用植物生理代谢物辅以增强剂来抑制酶的活性,代替加热的方法纯化酶的活性,生产环节利用真空技术,以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持产品不变色,粘液质不降解的目的。
该技术生产工艺流程是:原料→冷藏→挑选→清洗→浸泡杀菌→漂洗→去皮、切段→半成品护色→沥水→磨粒→抽真空→包装→速冻→装箱→冷藏。其中关键技术是:(1)护色液的筛选; (2)杀菌液的配制 ;(3)稳定其粘度生产方法。
主要技术的创造性及先进性:(1)利用机体自身代谢物辅以增强剂来抑制酶的活性,代替加热方法纯化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无热护色的目的。(2)配制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无色、无毒、无味,其杀菌作用极强,在常温下10分钟可以杀死,半成品中的一切微生物,杀菌效果达到国外先进标准,符合进口国对添加剂的限量。(3)半成品抽真空用于隔离空气防止氧化达到长期储藏不变色的目的。(4)采用最佳灭酶方式最佳杀菌液最佳护色剂配方制定出最佳工艺流程。产品达到国外先进标准。
技术进展:中期阶段。
技术负责:江苏徐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徐州天马敬安食品有限公司、沛县农林局。
净菜加工技术
技术简介:净菜加工是将采收的新鲜蔬菜进行挑选、洗涤、沥干、切分或不切分的过程。进入市场的净菜,整齐均匀、美观干净,可减少饮食业废弃物的排除,节约时间和精力。各种净菜搭配销售,可使消费者在同一包装内享受到多种蔬菜和水果的美味。 本项目根据不同果蔬的采后生物学特性,利用现代保鲜技术可使净菜最大程度地保持其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和外观品质。
主要指标和技术水平:(1)提供净菜加工的工艺和技术参数。(2)提供净菜保鲜技术和销售期货架管理技术。在冷藏货架上,可使甜玉米、芹菜、生菜、石刁柏、青豌豆、绿菜花等的保质期达5~7天;在常温货架上,可使茄子、黄瓜、甘蓝、牛蒡、番茄等亦达5~7天或更长。(3)提供部分切割菜的加工和保鲜技术。在冷藏货架上,可使芹菜段、土豆丝、黄瓜条、番茄片、莴笋片、胡萝卜、萝卜条或块、绿菜花、野生藜蒿等保质期达3~5天。
技术负责: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技术进展:已趋成熟阶段。
意义: 净菜是普通消费者可以接受且喜爱的商品,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净菜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叶黄素加工生产工艺
工艺简介:叶黄素是从万寿菊中提取的一种天然色素,属于类胡萝卜素,可广泛运用于医药、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烟草、及禽类饲料中。美国作为食品补充剂收载于28版药典中。叶黄素化学名称:二羟基-d-胡萝卜素,分子式:C40H56O2,CAS:[127-40-2],溶解于正己烷、乙酸乙酯、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该工艺经研究发现,人类视网膜中含有高浓度的叶黄素,它能够延缓老年人因黄斑退化而引起的视力退化和失明症,以及因机体衰老引发的心血管硬化、冠心病和肿瘤等疾病。 1995年,美国FDA已将叶黄素列入食品补充剂名单,2002年的销售额达到6500万美元,欧洲市场销售额为3000万欧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
经过国内外市场调研发现,我国有丰富的万寿菊资源,已广泛开展了叶黄素提取加工,但国内叶黄素加工主要以叶黄素浸膏(10%)和叶黄素粗品(5%|10%)为主,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叶黄素纯品(含量>90%)主要用于医药保健品,售价高达1200美元/公斤。经过科研人员艰苦攻关,成功研究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万寿菊颗粒提取叶黄素的小试工艺,并进行了中试放大试验,产品质量指标达到USP28版标准。生产成本较低,生产工艺基本稳定,生产条件趋于成熟,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工艺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工艺负责:内蒙古赤峰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意义:该工艺的研制成功,为开发其他植物提取天然色素提供了可取的参考价值。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口径比例系数除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总产值比例系数。此外,还可以通过农业总产值来计算农产品加工值,即农业总产值等于农产品A的实际产量×农产品A的现行市场价格+农产品B的实际产量×农产品B的现行市场价格+……+农产品N的实际产量×农产品N的现行市场价格。
请注意,不同的计算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具体的计算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同时,如果需要使用农产品加工值数据进行科学研究或决策,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或机构以获取更准确和可靠的数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些根本性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基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农民收人有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正在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革和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有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农民的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改革的成功,为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农村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土地承包依然缺乏长期、完整.有法律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对农村乱收费和农民不合理负担的问题仍然缺少治本之策;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势单力薄,谈判地位低,信息不灵,在交替出现的“买难”和“卖难”中,难以承受市场风险和利益损失;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日益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正面临着市场竞争的考验;乡镇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市场压力;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城镇化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分割体制依然没有彻底冲破,等等.在本文中,我们着重对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
一、食品政策:从自给自足到适度进口
中国农业资源紧缺、人口众多,努力增加粮食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中国农业生产长期发展中面临的严峻问题是,粮食生产将难以满足需求的增长,粮食的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未来的粮食进口量将逐步上升.
在实现中国粮食中长期供求平衡的战略选择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思路主张必须把粮食自给作为目标.另一种思路主张,在国内农产品价格逐步达到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时候,尽可能地利用国际市场,利用相对廉价的进口粮,弥补近期内中国因无法大量增加农业投入而可能出现的粮食供给不足,同时节省下宝贵的资源用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实现农业人口的产业转移,不能片面地强调粮食的“自给自足”.
我们认为,从中长期看,保证粮食的供求平衡,既不能过份强调自给自足,也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而只能选择“立足自给,适度进口调剂”的战略.
坚持粮食自给自足是不必要的,也是行不通的.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呈递减现象,由此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不断攀升,目前,中国粮食的市场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的价格.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实现粮食自给,就必然要求:大量使用耕地;大量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以挖掘粮食的资源潜力和技术潜力;不断提高粮食价格;对国外廉价粮食的进口通过采取关税和非关税的措施进行限制,等等.这些措施,或者是难以行得通,或者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例如,过分强调粮食自给,土地和资本两项要素的机会成本将会很高,这不但影响农民增加收入,也会损害非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不但会成为国内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而且会推动工业劳动成本的提高,影响整个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在经济日益国际化、贸易日益自由化的条件下,过份限制国外粮食进口,会遇到贸易伙伴的反对和报复,同样要付出代价.
适度进口粮食,调剂品种余缺,弥补产需缺口,增加储备,对于提高中国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无疑是有益的.今后,国际粮食市场的供给能力,仍是可以进一步提高的.但考虑到大量进口粮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粮食安全、粮食进口能力以及粮食大量进口对国内生产的影响,今后在扩大粮食进口上,又应当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中国粮食的中长期供求平衡,必须立足于国内,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大米及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中国的油料、糖、奶业自然条件好,原料充足,但由于加工技术落后,目前植物油、食糖和奶制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中国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和水产品、畜产品,由于资源成本低,目前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上述农产品出口水平却还比较低.如中国的水果类产品,目前的年出口量仅占其总产量的1%左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品质差、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等环节还非常落后.此外,对这些产品的国内支持还不够.
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今后农业发展的目标应是在继续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农民收入政策:从价格支持政策转向结构调整政策
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民收人预期不好,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因此,实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必须使农民收入能稳定增长.9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在农产品供给全面好转的形势下,农民收入的增长处于缓慢状态.
目前农业收入仍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工农业之间的交易条件仍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农业是一个观风险产业,同时又受到恩格尔法则的制约,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在农产品市场化的改革中,政府制定农产品保护价格政策,对减少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保护农民收人是至关重要的.
有关研究表明,政府对农业的价格保护程度,与经济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价格保护程度越高.从中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和财政实力看,像目前发达国家那样大量补贴农业是不可能的.现在,应逐步减少对城镇居民和城市国有企业各种补贴,大幅度削减农民的各种负担.从长远看,实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一种趋势,实行高保护政策的国家必将大幅度削减农业的价格补贴,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而且,即使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农业人口份额降低到了较低的程度,也不可能直接采用价格手段对农业进行高保护.
增加农民收入,单靠政府的价格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方面的潜力也会越来越有限.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结构,构建高效农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应当承认,过去农业结构的调整仍然是初步的、低层次的、阶段性的.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目前中国水果的优质果率只占水果总产品的30%,约有20%的劣质果适口性差,部分蔬菜.茶叶中农药残留量超标,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水平低,难以保证储藏质量和商品质量.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在结构调整中,地区之间重复投入,常常一哄而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了过度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果品、蔬菜产地市场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经暴露了在品种、布局方面的趋同性.
抓住农产品总量平衡的有利时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就成为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决不能再走简单的数量、比例变动的老路子,必须注重调整的质量.这次结构调整,主要是向生产的深度进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
根据中国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产品供求的现状,构建高效农业体系,应在继续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加快林业和畜牧水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与此同时,在大农业内部,提高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之间的多层次综合利用水平,努力实现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牧渔结合,更加集约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既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又会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水平,甚至可变废为宝,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多样化需求.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l,而中国只有0.79:1.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90%,而中国只占25%.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一般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中国还不到1/3.从上述差距中,可以看出中国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还有很大的空间.农产品的包装、储藏、分级水平低,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经营的经济效益.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应把加强产后系统开发、特别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利于其高产优质高效的实现.
三、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导致农产品“买难”和“卖难”交替出现,这既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常常得不到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民的利益也经常受到损害.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农业产业化在实践中是一种内容相当丰富的现象,虽然在理论上对其内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但多数意见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中介组织的带动,一头连给农户,一头连接市场,既保持了家庭承包制的稳定,同时又通过延长产业链,发挥一体化组织的协调功能,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商品生产,在一个产品、一个产业、一个区域内形成了产品规模、产业规模和区域规模,实现了规模经营.这种形式,有利于克服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使分散的农民家庭经营与大市场之间找到了一种有效的连接方式;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有利于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在中国广大农村的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是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这种类型一般以“公司十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二是中介组织带动型.主要是以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协会)、供销合作社等为中介,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这类组织一般以合作经济组织十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但也有一些是“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三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主要是以专业市场为纽带,带动主导产业,连结广大农户.四是其它类型,如各农业研究和推广部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在生产、加工和销售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从实践看,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它组织的利益连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买断”关系,即农户与企业之间除了纯粹的市场交换关系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经济联系,企业仅是一次性收购农户的原料,双方不签定经济合同,价格随行就市.在这种买断型的利益关系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企业与农民的关系很不稳定.严格说来,如果企业与农户之间仅仅停留在这种“买断”型关系上,还不能说是实现了农业一体化经营.
二是契约关系,即农户与企业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规范的经济合同,明确规定各方面应当享受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在这种形式下,农户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的紧密程度也有差别.多数企业一般都向农户供应良种、优良种畜、种禽和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并提供技术指导、培训,有些企业还以相对稳定的价格收购农民的产品,或参照市场价,制定保护价,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以保护价收购农民的产品.在这种方式下,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与“买断”型相比,更进了一步.但在许多情况下,农户不履约或企业拒收、压级压价等现象是经常发生的.
三是新型的合作关系,主要是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实行利润返还,入股分红,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从合作组织形成的方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1)供销社吸收农户入股,兴办专业合作社;(2)农民自发组建专业合作社;(3)一些协会吸收农民入股发展成合作社;(4)龙头企业吸收农户入股,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等.从合作组织内部的服务内容看,有些合作组织(主要是农民专业协会)主要还是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物资供应等服务,有的则实现了合作加工和销售.从合作组织内部的利益关系看,有些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还是以服务为纽带连结在一起,而有些合作组织(包括企业)则与农产形成了新型产权关系,对农户实行利润返还和按股分红.从总体上看,这种利益联接方式还不多,发展也比较缓慢,许多合作组织还不够规范,特别是多数合作组织经济实力还比较弱,这使得它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
农户与其他利益主体建立什么样的利益联接方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产品性质、企业实力、农户素质等.今后,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仍将以“公司+农户”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契约作为基本的利益联接方式.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龙头企业素质高、竞争力强,农产品及加工品才能立足市场、占领市场,农业产业化才能顺利进行.龙头企业在发展方向上,要高起点,坚持以质取胜,以效益取胜.龙头企业要处理好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龙头企业不是单纯的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它要为农民提供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配套服务,这样才能使农民的生产符合市场的要求.龙头企业要努力做到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努力与农民结成共损共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就地转移到跨地区有序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缓解.
解决规模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必须采取“多渠道分流,多种形式转移”的战略,依靠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全方位开拓就业门路,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机会.为了防止大量农村人口过度涌入城市,诱发“城市病”,应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使农业有效地发挥过剩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同时,应积极开拓国际劳务输出市场.但这两条渠道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今后,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出路的根本途径,在于非农化和城镇化.乡镇企业今后在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仍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能否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关键取决于乡镇企业能否继续保持较高的吸纳劳动力能力.现在乡镇企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的环境下,乡镇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行业都与城市企业展开竞争,在经济发展进人结构调整时期,大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乡镇企业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束,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保证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和就业容量不断提高的关键.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城乡布局看,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大中城市,形成了农村生产原料,城市加工的格局.这种格局割断了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有机联系,不仅造成农产品原料损耗大,加工成本高,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这一局面有了一定改观.1997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城乡比为1:0.89,食品工业还是城市占主导地位,城乡比为1:0.60.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农产品的深加工大都在城市.从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1997年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比为66:24:10,也就是说,农产品加工业主要还是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近2/3),而内地的比重则很小,尤其是西部地区只占1/10.乡镇企业要抓住机遇,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中西部既是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方,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中国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而且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压力.
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要求而言,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现阶段的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之上,在某些传统行业中,由于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相似性,进入过剩、低水平过度竞争的局面也早已形成.如在乡镇第三产业的传统交通运输业中,运力的发展多集中于短途客运和内河运输业之上,运力增长相对于运力需求和道路过剩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农村发展亟需的(新兴)第三产业行业(如科技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如农村金融业,不仅业务范围窄,信用手段落后,而且极不规范,难以满足促进农村资金流动的需要.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一是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二是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三是要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
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应是今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从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根据国际经验,90年代和下个世纪的头20年,将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可以说,近年来数千万“农民工”的大流动,不过是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大流动的序曲.
如此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以及自发流动不可避免的盲目性,致使流入地区的一定时期劳动力吸纳能力受到挑战,城市基础和交通运输面临巨大的压力,城市的住房、环境管理、卫生医疗设施、治安管理和人口生有控制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虽然引发了一些问题,但不能因此而普遍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除了像少数特大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流人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外,大多数城市应向农民打开城门,鼓励农民企业家进城投资办厂,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近年来,在沿海一些大、中城市,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迅速增长,不仅城市就业问题已迎刃而解,而且还吸收了大批外来劳动力.这说明,现有大、中城市在解除了旧体制的束缚之后,经济若能蓬勃发展,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允许一部分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并努力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农民,由常年性外出打工,转变成稳定性移民,应当成为今后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改革以来,虽然市场机制在劳动力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大,但迄今尚未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城市人口对城市就业机会相当程度上的垄断.长期保持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不用农民的就业竞争去抑制城市劳动费用的上涨,不仅农业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而且城市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劳动效率也难以提高.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为此,在就业制度上,应建立“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市场化就业制度.建立新的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就是要建立对人口实行开放式管理的户口制度,即任何人无论是从乡村迁移到城市,还是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或从一个农村区域迁移到另一个农村区域,以及从城市迁移到乡村,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要求(如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居住时间达到一定年限等),就应该依法获得合法的居住身份,并依法享受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可先在小城镇实行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取得局部突破的基础上,再循序展开.目前,在小城镇,非农业户口已没有多少特权,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
五、土地政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虽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这一制度仍有大量的后续工作要做,特别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仍是农村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目前,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土地所有权继续归农民集体所有,农户则以承包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这样一种独特的制度安排,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但由于较好地解决了人民公社制度下普遍存在的集体成员“搭便车”问题,从而带来了生产率的巨大提高.由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在缺乏成熟的理论准备与系统的政策设计的情况下进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不规范是难以避免的.近年来为了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政府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并试图使这些政策在法律上得到具体化,但农地产权制度仍不够完善.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的最主要的缺陷是农民土地权利的稳定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大多数地区,根据人口的变化,周期性地进行土地的调整是司空见惯的事.这种调整严重地损害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而政府关于将土地承包期在原先耕地使用权15年的基础上再顺延30年的政策;也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
农民土地权利不稳定,还表现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仍不够充分,例如,在现行制度下农民缺乏抵押上地使用权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在现实中缺乏充分行使自己土地权利的能力.虽然政府要求农户和集体之间要签定书面的土地承包合同,但在现实中,随意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目前遇到的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是30年承包期内是否调整土地.一种观点主张应明确规定30年承包期内不调地.另一种意见是,在承包期内,应允许进行有限制的小调整.近年来的经验表明,采用行政手段,周期性地调整土地,以缓解人地矛盾,固然可以满足部分农民的愿望,但副作用很大,不利于鼓励农民改良土地.考虑到落实30年的承包期本身阻力就较大,如果在30年的承包期内再完全不允许调整土地,执行起来就会更困难.因此,比较可行的选择是,针对承包期内土地的调整制定更为严格的限制条件.新的《土地管理法》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大的改进,如规定:在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内对个别承包者土地的调整,必须经村民会议1/3以上成员或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但这还不够,还应规定更为严格的限制.特别是对把土地承包给集体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经营,要有更为严格的限制条件,如规定任何调整首先应得到现在的承包户的同意.这方面存在着基层干部滥用权力的现象,强行出租集体土地,强行收回农民承包地的现象是时有发生的.在很多国家的土地法律中,无论是对私地的出租,还是对公地的出租,都有“续相权”的规定.在荷兰,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令也规定,烟农的土地租期至少为12年,并可续租.在澳大利亚,大约85%的农地(主要是草场和林地)属于“公地”(crownland).这些公地大都采用长久租用制,也都有续租的法律规定.例如,草场的租用期一般是99年,到期后都可续租.中国自来代就有了永佃制.明清时期永佃制在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区已经很盛行了.永佃制的特征是“一田两主”,即把土地的田底权与田面权分离开来,地主拥有田底权.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