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2023怎么养生补阳
对养生稍有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一句话:“冬吃萝卜夏吃姜。”盛夏三伏吃伏姜,其中的姜辣素有助消化、促进血液循环之效,还能发汗解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伏天怎么养生补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伏天怎么养生补阳
伏姜:散寒
所谓伏姜不是一个专门品种,它指的是用鲜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伏天太阳下晾晒后而得名。这种姜晒干后,备冬季吃或夏天直接吃。因吸伏天阳气,伏姜格外辛辣,散寒效果非常好,夏天做了吃,或到冬天可以泡伏姜汤吃。
鲜姜:健运脾阳
鲜姜又叫紫姜(仔姜、子姜),鲜姜水分多、纤维少,辛辣味淡薄,相对老姜(干姜)对脾胃刺激没那么大。直接用来吃健运脾胃。
干姜:补肾通阳
干姜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老姜,“姜还是老的辣”这句俗语大家都听过,足以证明它的补阳功效,干姜对难以通络的肾阳有很好的补益作用。选老姜的时候可以稍微尝一点,味道辛辣且吃上去有些纤维感的比较好,选大的为宜。
泡姜:温振心阳
这里的泡姜也不是特殊的品种,特指醋泡姜,用的也是鲜姜(仔姜),但要浸泡一周。中医上讲这鲜醋泡姜后有点红色(紫色),同心脏的红色是同一种类别的,因此泡姜对心脏特别好,可以温补、振奋心气。
不同种类的姜适合补什么
心阳虚:泡姜护心
夏季人特别容易出汗,但夏季对一些阳虚人群而言实际上很危险。因为如果汗出得多,伤的不仅仅是阴,一开始是“气阴两伤”,时间长了就是“阴阳两伤”了。有时候大汗以后,人会感觉非常疲乏劳累,其实就是伤了阳气的表现,而阳虚人群最怕的就是心阳虚,心阳虚容易导致心梗的发生。这时可以适当吃些泡姜护心。
温振心阳 醋泡姜
鲜姜切成片,放进干净的容器里,将醋倒入容器中,一定要没过姜片,密封于容器中,储存1周以上。每天午时(11点—13点)以前佐餐服用个半片。
禁忌:有胃溃疡的病人慎食。
配合:檀中、内关护心阳
要护心阳,膻中穴和内关穴,可以经常按揉,每次按揉5分钟以上。
脾阳虚:鲜姜健脾
夏季由于气候炎热,人们易食生冷,贪凉,往往会伤害到脾阳,导致脾阳虚。许多夏季常见的急性消化系统疾病,以及严重了转为慢性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往往都是由于脾阳长期失运而产生的。
这时可以适当吃些鲜姜健脾,或制砂仁鲜姜汤,可健运脾阳,暖胃又祛湿,没有特别的禁忌。砂仁味辛,性温,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的功能,用于湿浊中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
肾阳虚:干姜通阳
肾阳虚这个情况特别容易被忽视,但它有一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肾衰。如果提早就注意到一些小症状的严重性,在生活中巧用姜来进行调理,是可以补足肾阳,避免问题发生的。
人们可以用干姜加入一种粗颗粒的大盐,装入布包扎紧,加热成热敷包,贴敷穴位以达到补肾通阳的功效。盐是咸的,入肾。
肺阳虚:和阳宣肺
夏季可别小看了咳和喘的一些现象,痰多白色吸痰,咽喉还有发紧发痒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气不接续的情况。除开风热感冒(鼻塞黄涕)和风寒感冒(鼻塞清涕)感冒两种外邪引起的咳和喘,以及本身有器质性疾病的情况,多半都与肺阳虚脱离不了关系。
这个时候,可以使用捣姜来益肺和阳,所谓“和阳”就是调和肺气,捣姜需要配合的一味药物是白芥子,白芥子有化寒痰的作用。首先取姜捣烂榨汁,取姜末和姜汁混合物;再将白芥子打成粉末;将两者和成泥状,用来做成药贴包,外打胶布固定。
药贴包贴在膏盲穴和肺腧穴上,可以达到益肺和阳的功效。这个方子适用于有慢性肺病以及肺阳虚人群日常调理,一次贴六个小时左右。
三伏天祛湿气时间
三伏天祛湿气最佳时间是在夏季的三伏天,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和第四个庚日。在这个时期,阳气达到最旺盛的时期,人体内的阳气也达到最旺盛的时期,此时祛湿气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一般来说,在三伏天祛湿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调理:多吃一些清热祛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丝瓜、黄瓜、胡萝卜、南瓜、土茯苓等。
避免过度劳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
运动调理: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
避免过度喝酒:避免过度喝酒,因为酒精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排毒功能。
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怎样利用三伏天排湿气
在三伏天用艾草泡脚能起到湿气的作用,艾草泡脚能促进脚部血液循环,加速湿气和寒气的排出。有湿气和寒气都有帮助,在饮食方面可以适量食用绿豆汤、冬瓜汤等,有助于排出湿气和寒气,还可以适量饮用红豆薏米水。在进行调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保暖工作。
介绍三伏贴
三伏天时身体阳气大盛,毛孔打开,此时使用具有通经活络、调理气血、鼓舞阳气功效的三伏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的冬病夏治、驱除寒湿的功效。
注意:
三伏贴的使用需要根据年龄、皮肤状态等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因此建议到到中医院贴,避免皮肤灼伤的风险。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人体亦是如此,阳气外散外浮,气血聚集体表,毛孔张开,腠理开泄,日夜耗阳,同时暑季多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则必然内阳中虚(内寒),我们后背有两条大的经络,督脉和膀胱经,两条经络恰恰又是容易发生淤堵、受寒的,阳气在督脉中受到围困,去不到该去的位置,人体就会出现“故障”,腰背疼痛,腿疼、腿凉、腿抽筋等。所以,三伏天用晒背来吸收太阳光的“元阳”,不仅可以提升阳气,升级体质,连陈年老寒气、湿气都可以排掉。
做法
第一次晒背,应该选择早上8~9点的太阳光,或者下午3点以后的阳光,不必太长,20分钟左右即可,主要了解一下自己身体的耐受性,如果觉得舒服还能接受,可以循序增加时间,一般体质推荐晒30~60分钟为佳。应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千万不要贪图功效,把皮肤晒伤、晒痛。
注意
1.适合虚寒体质、寒湿内盛的人,经常便溏腹泻、四肢寒凉怕冷的人群。
2.期间要注意补充水分,不能过于饥饿。
3.紫外线过敏者不能晒;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人不可以晒;气阴两虚或阳盛体质的人禁晒;年龄大的慎晒,需家人陪同;孕妇不可以晒;喝完酒不能晒。
三伏日期计算方法
它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来确定的。每年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叫做“三伏”。
“庚”就是十天干中的“庚”,庚与庚相隔是10天,初伏到中伏的时间固定是10天。中伏到末伏的时间,由于末伏日期是定在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所以相隔的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前有四个庚日时,则中伏到末伏的时间间隔为10天;夏至到立秋之前有五个庚日时,则中伏到末伏的时间间隔为20天。
(c)2008-2023 Www.QNW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